大班的教学反思

写范文发表于:2020-09-13 05:04:18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那下面是大班的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本学期的"跨班跟进课"活动,我执教的是大班的散文诗《落叶》,在三次执教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专研教研、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力求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自己在三次执教的过程中的一些所想所思。

大班的教学反思

一、教材的处理1.第一遍读散文诗《落叶》之后,我发现这篇散文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间的三段内容,它具有一个非常规整的句式,语言非常优美。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可以将这三段的内容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引导幼儿学习。

因此在第一次执教中,我制定的活动的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是:学习句式"树叶---小动物---",体会散文诗的语言美。我制定的活动难点是: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学习句式,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2.第二遍读散文诗《落叶》之后,我发现散文诗的最后一段在句式上其实是在之前的三段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内容上是对前三段内容的一个提升。如何来处理这一段的内容,是分开学习还是结合之前的三段内容,在之后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该如何体现,这些思考便影响和指引这我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执教时,我在欣赏散文诗的最后一段时是将这一段单独拿出来让幼儿的,在学习完前一段散文诗后用"我们再接着听下去"来作为过渡,这样的处理方式显得比较生硬。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时,我在幼儿学习完前一段散文诗(集体朗诵)后,直接在背景音乐声中将最后一段的内容呈现给幼儿,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使幼儿觉得新奇,也使环节之间的过渡更为顺畅。

3.第三遍读散文诗《落叶》之后,我发现了散文诗的第一段内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导入,可以通过对第一段内容的呈现来和自然地引出全文。

在前两次执教中,我采用的图片是静止的,而且在呈现图片后提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学习散文诗没有多大的帮助,还使得导入部分过于繁琐。因此,在第三次执教时,我采用的ppt落叶图片是动态的,而且在图片呈现以后,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直接呈现散文诗第一段内容,使幼儿进入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细节的处理1.句式的学习在句式的学习过程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看、听、说为主体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说的欲望,促进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

其一:第一环节的初步感受散文诗内容,在我朗诵散文诗的时候没有出现ppt画面,通过一个提问"---"让幼儿自由地说说自己听到的。其二,第二遍朗诵散文诗时配上ppt画面,再次通过一个提问"---"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说一说。两次内容的呈现不同,提问指向的重点不同,使幼儿逐步进入带散文诗的世界中去。同时,借助图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内容。

2.动词的处理散文诗重点内容中出现了"躺"、"坐"、"藏"三个动词,动词的出现使小动物与落叶之间发生的事情更加有趣、生动,如果将动词的学习融入进去,一定会使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深刻。

其一:集体试试躺的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学学坐的动作,个别、集体试试藏的动作。其二:为最后的角*表演活动做好铺垫。

3.图片的呈现动态落叶图片的选用,使秋天的景象更为生动、真实,相比较静态的图片而言,起到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也更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四副背景大图的使用,使最后的角*表演环节充满趣味,激发了幼儿继续学习、游戏的兴趣。

通过这次的"跨班跟进课"活动那个,我在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我认为:

首先,一定要反复研读、分析教材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做到"反复细读、品味全文"。

其次,一定要处理好教材中的细节部分内容,要做到"反复思考、体现细节"。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挂于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它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光听是不行的,过后不久就会忘记。光看也还是不行的,虽然比光听的效果好,能记住一些,但能理解吗?也不一定。如果亲自尝试了,其中道理就能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一吊起胃口,让幼儿主动去探究。

课堂上,好多老师总是担心幼儿听不懂,上课总是自己在上面讲啊讲啊,结果幼儿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很不好。所以中幼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首先让幼儿产生制作的欲望。只有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学。活动伊始,我并不急于让幼儿动手制作,而是通过网络让幼儿欣赏世界各地的风车,欣赏老师制作的各种漂亮的风车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几分钟下来幼儿学习动手制作的胃口已被吊得高高的了。趁着这股热乎劲,我开始把幼儿引上正题,要求幼儿先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制作。如果有个别幼儿觉得无从下手,就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把他们引上路。

二鼓励幼儿质疑,解疑。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起点。幼儿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并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小风车会转而风筝不会转?为什么有风的时候风车会转得快?为什么自己的风车侧面吹比正面吹要转得快,而老师的却相反?为什么老师的两个风车转的方向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教师必要重视,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特别应该耐心听取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给他展示的机会,可能会从中发现幼儿创新的火花,使幼儿的学习收获远远高于预期的效果。

三开放教学,让幼儿在合作中探究。

开放式教学,可以让让幼儿放开手脚地活动,第一他们很高兴,第二他们很认真,第三他不会时就想去求教老师,这样做效果是明显的。大家可以看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课堂实录,他们就是这样要求幼儿的。他们以幼儿敢于提问题为起点,以幼儿能自己解决问题为终点,而方法的核心就是放手让幼儿活动。

不少教育专家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幼儿在制作小风车的过程和讨论过程中,放手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争论问题,从而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活动更多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第2篇:大班的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加工过程,其目的在于改善教师的教学,那下面是大班的教学反思,欢迎参考。

本学期的"跨班跟进课"活动,我执教的是大班的散文诗《落叶》,在三次执教的过程中,我在不断地专研教研、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调整活动环节的设计,以力求使教学活动达到理想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说一说我自己在三次执教的过程中的一些所想所思。

一、教材的处理1.第一遍读散文诗《落叶》之后,我发现这篇散文诗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间的三段内容,它具有一个非常规整的句式,语言非常优美。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我可以将这三段的内容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来引导幼儿学习。

因此在第一次执教中,我制定的活动的教学目标中的第二条是:学习句式"树叶---小动物---",体会散文诗的语言美。我制定的活动难点是: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学习句式,感受散文的语言美。

2.第二遍读散文诗《落叶》之后,我发现散文诗的最后一段在句式上其实是在之前的三段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内容上是对前三段内容的一个提升。如何来处理这一段的内容,是分开学习还是结合之前的三段内容,在之后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我该如何体现,这些思考便影响和指引这我接下来的教学设计。

第一次执教时,我在欣赏散文诗的最后一段时是将这一段单独拿出来让幼儿的,在学习完前一段散文诗后用"我们再接着听下去"来作为过渡,这样的处理方式显得比较生硬。因此,在第二次执教时,我在幼儿学习完前一段散文诗(集体朗诵)后,直接在背景音乐声中将最后一段的内容呈现给幼儿,这样的处理方法不仅使幼儿觉得新奇,也使环节之间的过渡更为顺畅。

3.第三遍读散文诗《落叶》之后,我发现了散文诗的第一段内容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导入,可以通过对第一段内容的呈现来和自然地引出全文。

在前两次执教中,我采用的图片是静止的,而且在呈现图片后提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对学习散文诗没有多大的帮助,还使得导入部分过于繁琐。因此,在第三次执教时,我采用的ppt落叶图片是动态的,而且在图片呈现以后,通过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秋天到了,树上的树叶发生了什么变化?"直接呈现散文诗第一段内容,使幼儿进入散文诗的优美意境,激发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细节的处理1.句式的学习在句式的学习过程中,我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以看、听、说为主体的语言环境,调动幼儿说的欲望,促进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言。

其一:第一环节的初步感受散文诗内容,在我朗诵散文诗的时候没有出现ppt画面,通过一个提问"---"让幼儿自由地说说自己听到的。其二,第二遍朗诵散文诗时配上ppt画面,再次通过一个提问"---"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说一说。两次内容的呈现不同,提问指向的重点不同,使幼儿逐步进入带散文诗的世界中去。同时,借助图式,为幼儿的学习提供支架,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内容。

2.动词的处理散文诗重点内容中出现了"躺"、"坐"、"藏"三个动词,动词的出现使小动物与落叶之间发生的事情更加有趣、生动,如果将动词的学习融入进去,一定会使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更加深刻。

其一:集体试试躺的动作,请个别小朋友学学坐的动作,个别、集体试试藏的动作。其二:为最后的角*表演活动做好铺垫。

3.图片的呈现动态落叶图片的选用,使秋天的景象更为生动、真实,相比较静态的图片而言,起到的效果一定会更好一些,也更能吸引幼儿,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四副背景大图的使用,使最后的角*表演环节充满趣味,激发了幼儿继续学习、游戏的兴趣。

通过这次的"跨班跟进课"活动那个,我在如何处理教材、设计活动方案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经验,我认为:

首先,一定要反复研读、分析教材内容,对教材有一个整体的把握要做到"反复细读、品味全文"。

其次,一定要处理好教材中的细节部分内容,要做到"反复思考、体现细节"。

"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颇有哲理的标语挂于美国华盛顿图书馆的墙上。它说明了无论做什么事光听是不行的,过后不久就会忘记。光看也还是不行的,虽然比光听的效果好,能记住一些,但能理解吗?也不一定。如果亲自尝试了,其中道理就能明白了,运用起来就得心应手。

一吊起胃口,让幼儿主动去探究。

课堂上,好多老师总是担心幼儿听不懂,上课总是自己在上面讲啊讲啊,结果幼儿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很不好。所以中幼儿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

首先让幼儿产生制作的欲望。只有有了兴趣,幼儿才会积极主动地去观察自学。活动伊始,我并不急于让幼儿动手制作,而是通过网络让幼儿欣赏世界各地的风车,欣赏老师制作的各种漂亮的风车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几分钟下来幼儿学习动手制作的胃口已被吊得高高的了。趁着这股热乎劲,我开始把幼儿引上正题,要求幼儿先自学书本,然后自己制作。如果有个别幼儿觉得无从下手,就对他们进行个别的辅导,把他们引上路。

二鼓励幼儿质疑,解疑。

问题是幼儿学习的起点。幼儿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也就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因此,不少教育专家都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幼儿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要确保幼儿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在玩风车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并提出了很多问题:为什么小风车会转而风筝不会转?为什么有风的时候风车会转得快?为什么自己的风车侧面吹比正面吹要转得快,而老师的却相反?为什么老师的两个风车转的方向不一样?……对这些问题教师必要重视,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老师特别应该耐心听取一些看似荒唐的问题,给他展示的机会,可能会从中发现幼儿创新的火花,使幼儿的学习收获远远高于预期的效果。

三开放教学,让幼儿在合作中探究。

开放式教学,可以让让幼儿放开手脚地活动,第一他们很高兴,第二他们很认真,第三他不会时就想去求教老师,这样做效果是明显的。大家可以看当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的课堂实录,他们就是这样要求幼儿的。他们以幼儿敢于提问题为起点,以幼儿能自己解决问题为终点,而方法的核心就是放手让幼儿活动。

不少教育专家也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幼儿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开放式的课堂,为幼儿提供了自由发表意见的时间和空间,使幼儿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挑战*的问题,在问题的讨论中促进信息的探究,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幼儿在制作小风车的过程和讨论过程中,放手让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在玩中发现问题,争论问题,从而共同解决问题,有利于从小培养幼儿的合作习惯和合作精神。

活动更多地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第3篇:大班月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大班月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你!

我在教学《凡卡》一文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凡卡的悲惨遭遇,激起他们对凡卡的同情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痛恨。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外,我还引导学生将课文的插图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发现矛盾,产生疑问,然后讨论解决,这样做对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图主要描绘了在圣诞节前夜,凡卡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之时,在鞋店偷偷给爷爷写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后,是一个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摆满了各种楦头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却有这样一句话:“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当学到这段内容时,与插图对照,学生很快就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鞋店有那么多鞋,而凡卡却说没鞋穿呢?围绕这个问题,学生展开了讨论。有的说:“鞋是卖钱的,他那样穿,哪能买得起,只有有钱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说:“课文中莫斯科是个大城市,房子会是老爷们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钱人光临的地方”……接着我又问:“当老板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时,为什么不送他双鞋穿呢?”经过讨论,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钱人是不会可怜、同情、帮助穷孩子的,有的只是对他们凶残的虐待,可见这个社会是多么的黑暗。

上完《鲸》这一课,回忆起同学们那生动有趣的“鲸的自述”,我非常激动。激动之余,我也产生了一些感触。

首先,我觉得,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有利于他们自学习惯的养成。在教学中,我先重点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第四自然段,让他们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便下面几个自然段的学习。实践*,这种方法是可行的,学生乐在其中,充分发挥了潜力,真正做到了低耗高效。同样是这一课,几年前我也上过,用的是逐段讲解的方法,不仅耗时,而且低效。

还有一点,恰当地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堂课上完之后,还有不少学生围着我转,要我再播放课件给他们看,说是还看不过瘾。我想,直观形象的教学,不仅是低年级,高年级学生也是很喜欢的。

另外,本文出现了一些常见的说明方法,但对小学生来说,显得较为陌生。由于这些说明方法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我便在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初步认识。希望这对他们日后的学习有所帮助。

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完这一课后设计的有关鲸的小报,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他们在小报中介绍了抹香鲸、啮齿鲸、蓝鲸……可见他们对鲸兴趣浓厚,课后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对鲸的了解还真不少!这样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效果的确不错。

不过,我也在反思,《鲸》是一篇科普*较强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它,既让学生学到有趣的动物知识,又不失去语文学科的特*,能否有更好的教法或学法,让学生获益更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