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张安世传》的阅读*及原文翻译

写范文发表于:2020-05-24 14:18:36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汉书·张安世传》的阅读*及原文翻译

大将*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光。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强餐食,近医*,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b、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c、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d、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c(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它们详细地写了出来。(“幸”、“诏”、“识”、“具”各1分,大意1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惮”、“内”、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霍光执掌*,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接替大将*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第2篇:《汉书·张安世传》的阅读*及原文翻译

张安世字子孺,少以父任为郎。用善书给事尚书,精力于职,休沐①未尝出。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后购求得书,以相校无所遗失。上奇其材,擢为尚书令,迁光禄大夫。

昭帝即位,大将*霍光秉政,以安世笃行,光亲重之。久之,天子下诏曰:“右将*光禄勋安世辅政宿卫,肃敬不怠,十有三年,咸以康宁。夫亲亲任贤,唐、虞之道也,其封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光薨后数月,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车骑将*安世事孝武皇帝三十余年,忠信谨厚,勤劳政事,国家重臣也,宜尊其位,以为大将*。”上亦欲用之。安世闻之,惧不敢当。请闻求见,免冠顿首曰:“老臣诚自量不足以居大位,继大将*后,唯天子怜哀,以全老臣之命。”上笑曰:“君言太谦。君而不可,尚谁可者!”安世深辞弗能得。

尝有所荐,其人来谢,安世大恨,以为举贤达能,岂有私谢邪?绝勿复与通。有郎功高不调,自言于安,安世应曰:“君之功高,明主所知。人臣执事,何长短而自言乎!”绝不许。已而郎果迁。莫府长史迁,安世问以过失。长史曰:“将*为明主股肱,而士无所进,论者以为讥。”安世曰:“明主在上,贤不肖较然,臣下自修而已,何知士而荐之?”其欲匿名迹远权势如此。

安世自见父子尊显,怀不自安,为子延寿求出补吏,上以为北地太守。安世尊为公侯,食邑万户,然身衣弋绨②,夫人自纺绩,家童七百人,皆有手技作事,内治产业,累织纤微,是以能殖其货,富于大将*光。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

元康四年春,安世病,上疏归侯,乞骸骨。天子报曰:“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薄朕忘故,非所望也!愿将*强餐食,近医*,专精神,以辅天年。”安世复强起视事,至秋薨。天子赠印绶,送以轻车介士,谥曰敬侯。

(选自《汉书·张安世传》)

【注释】①休沐:休息沐浴,即古代官员的例行休假。

②弋绨:黑*粗厚的丝织物。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b、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c、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d、将*年老被病/朕甚闵之/虽不能视事/折冲万里/君先帝大臣/明于治乱/朕所不及/得数问焉/何感而上书归/大将*/富平侯印/

【*】a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丞相总管行政,御史大夫主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3分)

a、张安世工作尽责。供职尚书时,工作尽心尽责,连例行节假日也没有外出过。担任光禄大夫后,大将*霍光很看重他,御史大夫魏相也对他评价很高。

b、张安世为人谦逊。皇帝想任用他为大将*,他认为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担此重任,但坚持推辞并没有成功。

c、张安世对家人要求严格。他认为自己和儿子地位都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向皇帝请求让他的儿子延寿离开京城去做北地太守。

d、张安世善于治家。他虽然有万户封地,但生活节俭,夫人亲自纺织,家童都有手艺活做。张家凭勤劳节俭、善于经营而富有。

【*】c(张安世只是请求让儿子延寿出京补职,并未提出具体职位,是皇帝任命延寿为北地太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上行幸河东,尝亡书三箧,诏问莫能知,唯安世识之,具作其事。(5分)

【*】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了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得那些书里的内容,把它们详细地写了出来。(“幸”、“诏”、“识”、“具”各1分,大意1分。)

⑵天子甚尊惮大将*,然内亲安世,心密于光焉。(5分)

【*】天子很敬畏(说“尊敬害怕”也行)大将*,但是内心里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还要亲密。(“惮”、“内”、状语后置句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张安世字子孺,年轻时因父亲关系做了郎官。因擅长书法而供职尚书,尽心尽力于职责,例行假日没有外出过。皇上出行到河东,曾经丢失三箱书,下诏询问没有人能知道,只有张安世记住了那些书的内容,把书中的内容详备地写出来。后来悬赏征求找到了那些书,用来校对没有什么遗漏的。皇上认为他的才能不同一般,提拔他做了尚书令,调任光禄大夫。

汉昭帝即位,大将*霍光执掌*,因为张安世品行忠厚,霍光亲近重用他。过了一段时间,天子下诏书说:“右将*光禄勋张安世辅佐政务,担任宿卫,严肃恭敬,从不怠慢,十三年了,都能康乐安宁。信任亲人任用贤人,是唐虞时代的治国原则,封张安世为富平侯。”

大将*霍光死后几个月,御史大夫魏相密奏皇帝说:“车骑将*安世侍奉孝武皇帝三十多年,忠心诚信谨慎厚道,勤于国事,他是国家的重臣,应该加封他的地位,让他做大将*。”皇帝也想任用他。安世听到这件事情,内心恐惧,不敢接受。于是,前去拜见皇帝,摘掉官帽叩头说:“我实在是认为自己的才能不足以做这样的*,接替大将*霍光的职位,恳请您稍加哀怜,来保全我的*命。”皇帝笑着说:“你说的太谦虚了。如果你不能够胜任这一职务,还有谁能够胜任呢!”安世再三推辞没能成功。

曾经有所推荐,那人来道谢,安世非常遗憾,认为推荐贤良,介绍有才能的人,哪里有私人感谢的道理?于是跟这个人断绝了关系,不再跟他来往。有个郎官功劳很大,官职得不到升迁,自己找张安世谈起这事,张安世回答说:“您的功劳大,英明的皇上是知道的。臣下是供职的,有什么功劳大小可以自夸呢!”拒绝了,没有答应。没多久,郎官果然升迁了。莫府长史升了官,安世问他自己的过失。长史说:“将*是皇帝的股肱之臣,但是没有推荐士人,谈论此事的人都瞧不起您。”安世说:“皇帝贤明,对于臣子中的贤与不贤分得很清楚,我修养自己罢了,怎么能够了解士人并推荐呢?”他要隐藏名声疏远权势就是这样。

张安世自己发觉父子地位尊贵显耀,内心很不安,就替儿子延寿请求外出做官,皇帝让他做了北地太守。安世居于列侯的高位,封地万户,然而自己穿着黑*粗厚的丝绸,夫人自己纺织绩麻,七百家奴,都有手艺活做,在家里经营产业,经常积蓄细微的财物,因此能够不断增加财产,比大将*霍光还富有。天子非常敬畏大将*霍光,然而内心亲近张安世,比对霍光更亲密。

元康四年的春天,张安世病,呈上报告归还侯爵,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说:“将*年事已高且疾病缠身,我非常同情。即使不能够主持事务,用谋略和智慧克敌制胜,你是先帝是重臣,擅长治乱之事,我比不上你,所以多次征求你的意见,是什么怨恨让你想要上书归还大将*、富平侯的官印呢?这是待朕不厚,而忘旧恩,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啊!希望将*多吃点饭,找医生看看,安心养神,来辅助我。”安世又勉强主持事务,到秋天去世。皇帝赠给他印绶,用战车和武士为他送葬,谥号为“敬侯”。

 

第3篇:《后汉书·张纲传》阅读*及原文翻译

张纲少明经学,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纲常慨然叹曰:“秽恶满朝,不能奋身出命扫国家之难,虽生,吾不愿也。”汉安元年,选遣八使徇行风俗,皆耆儒知名,多历显位,唯纲年少,官次最微。余人受命之部,而纲独埋其车轮于洛阳都亭,曰:“豺狼当路,安问狐狸!”帝虽知纲言直,终不忍用。

时,广陵贼张婴等众数万人,杀刺史、二千石①,寇乱扬、徐间,积十余年,朝廷不能讨。以纲为广陵太守。前遣郡守,率多求兵马,纲独请单车之职。既到,乃将吏卒十余人,径造婴垒,以慰安之,求得与长老相见,申示国恩。婴初大惊,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乃譬之曰:“前后二千石多肆贪暴,故致公等怀愤相聚。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今主上仁圣,欲以文德服叛,故遣太守,思以爵禄相荣,不愿以刑罚相加,今诚转祸为福之时也。若闻义不服,天子赫然震怒,大兵云合,岂不危乎?若不料强弱,非明也;充善取恶,非智也;去顺效逆,非忠也;身绝血嗣,非孝也;背正从邪,非直也;见义不为,非勇也;六者成败之几,利害所从,公其深计之。”婴深感悟。明日,将所部万余人与妻子面缚归降。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天子嘉美,征欲擢用纲,而婴等上书乞留,乃许之。纲在郡一年,年四十六卒。百姓老幼相携,诣府赴哀者不可胜数。张婴等五百余人制服行丧,负土成坟。

(《后汉书·张纲传》)

【注】①二千石: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②翮:鸟翼,翅膀。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顺帝委纵宦官,有识危心危:高

b.率多求兵马率:大都,一般。

c.纲延置上坐,问所疾苦延:请

d.六者成败之几几:通“机”,关键。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既见纲诚信,乃出拜谒度我至*中,公乃入

b.思以爵禄相荣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c.公其深计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余人受命之部杳不知其所之也

7.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a.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b.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c.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d.纲乃单车入婴垒/散遣部众/任从所之/子弟欲为吏者/皆引召之/人情悦服/南州晏然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为公子,而厉布衣之节,举孝廉不就,司徒辟为侍御史。(3分)

(2)二千石信有罪矣,然为之者又非义也。(3分)

(3)张纲单骑诣贼垒,谕张婴而降之,言弭盗者侈为美谈(4分)

9.王夫之认为张纲劝降张婴只是缓解了一时之祸,并不值得效法。你同意他的看法吗?结合原文谈谈理由。(4分)

参考*:

5.a。【解析】危:畏惧,忧惧。

6.b。【解析】以:前者介词,用;后者介词,因为,由于。a乃:才,副词。c其:表祈使语气。d.之:动词,到。

7.d。【解析】注意结合语境疏通文意。第一处,“散遣”应是承前省主语“纲”,不可能是“营垒”作主语,从而排除ac两项;第三处,“任从所之子弟”讲不通,从而排除b项。

8.译文(1)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平民的节*,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或就职),后来司徒征召他做了侍御史。

(2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合道义的。

(3)张纲单车独骑到叛贼营垒,劝谕张婴并使他降服,主张安抚(或消除)盗贼的人都把这夸作美谈。

9.【*示例1】不同意。张纲能在“秽恶满朝,豺狼当路”的情况下,挺身而出,“单车”入敌营,对张婴示以坦诚,晓以大义,并最终使之归降,其责任感和智勇胆识都值得称道。不应该简单地从“婴复据郡以反”的结果着眼予以否定。

【*示例2】同意: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让反叛的民众处在非逆非顺的境地,难有顺从的意愿;让其受到恩宠,得到荣耀,很难期望他能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意向。张纲虽然有智有勇,但没有从根本上平息寇乱,以致在他死后,“婴复据郡以反”。(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张纲年轻时就通晓经学,虽然是官宦家庭的公子,却磨砺平民的节*,被举荐孝廉,他却不赴命,后来司徒征召他做了侍御史。当时顺帝纵容宦官,有识之士都忧惧担心。张纲慨然感叹说:“污秽丑恶之人聚满了朝廷,如果不能挺身而出献出生命,为国家扫除灾难,即使活着,也是我所不愿意的。”汉安元年,朝廷选派八位使者巡视各地的风气民情,使者大多是年老而德高的儒者和知名人士,大多先后担任要职,只有张纲年纪轻,官位低。其他人都奉命到位,只有张纲却在洛阳都亭停车不行,说:“豺狼一般暴虐的人当政,怎么还要查问像狐狸一样奸佞的坏人!”皇帝虽然明白张纲说话真率,但最终还是不愿意重用他。

当时,广陵的张婴等人率领数万人反叛,他们杀了刺史、太守,在扬州、徐州一带劫掠作乱已经有十多年,朝廷却一直不能*征服他们。于是,让张纲担任广陵太守。先前派遣的郡守,大都向朝廷要求很多的兵马,唯独张纲却请求轻车简行赴命任职。到任以后,就率领差吏兵卒十多人,径直造访张婴营垒,来安抚慰问,要求与头目会见,表明国家的恩惠。张婴起初非常吃惊,见到张纲的诚信后,才出来拜见。张纲请他坐在上座,询问疾苦。晓谕(晓示,劝导)他说:“前任太守大多肆虐贪婪残暴,所以致使你们各位心怀愤怒聚到了一起。太守确实有罪,然而你们这样做也是不合道义的。如今皇上仁慈圣明,要凭借文德使反叛之人服从,所以派我前来,想以爵禄使你们荣耀,不想用刑法惩罚你们,现今实在是转祸为福的好时机啊。如若听闻仁义却不顺服,一旦天子赫然发怒,派遣的大*云集于此,难道不危险吗?如果不能正确估量双方力量的强弱,就是不明智;冒充美善而趋从邪恶,就是不聪明;放弃顺服而效仿叛逆,就是不忠诚;自己断送了子孙的*命,就是不孝顺;违背正道而走向邪路,就是不正直;明白正义而没有作为,就是不勇敢;这六方面是关系到你们成败、利害的关键因素,你可要仔细考虑。”张婴被深深地感动并醒悟。第二天,率领部下万人和妻子儿女,双手反绑投降归顺。张纲就单车进入张婴营垒,遣散了张婴的部下,让他们去自己想去的地方;想要当差的,都把他们召来。于是人们喜悦信服,南州一片安定。

皇上嘉奖赞美他,想提拔张纲,而张婴等人上书乞求留任张纲,皇上才应允了。张纲在郡守位上一年,四十六岁时逝世。百姓老幼相扶,到张纲府邸吊唁的人多得数不尽。张婴等五百多人穿着丧服为他*办丧事,背负泥土为他垒筑坟墓。

张纲单车独骑到叛贼营垒,劝谕张婴并使他降服,主张安抚盗贼的人都把这夸作美谈。然而张纲死后没多久,张婴又占领郡地而反叛,张纲哪里能消除东南的盗贼啊!民众一旦做了盗贼,就会无法自容于世,处在既非叛逆又非顺服的状态下,徘徊之中始终想着展翅高飞;况且让他受到恩宠,得到荣耀,期望他悔过自惩而不再萌生反叛的意向,难道能够做到吗?张纲这样的人,只能用来缓解一时的灾祸,却来不及为国家作长期的谋划,哪里值得效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