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虫》第一课时最新教学设计

写范文
更新:2024-02-23 20:58:52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蝗虫》第一课时最新教学设计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实物导人

设疑启动

引出课题

观察蝗虫标本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

通过生理实验和观察实验理解其主要器官的功能

观察并记录,归纳昆虫纲的主要特征

2.教学过程的说明:

(1)导言的设计。

①由实物引入:教师课前将罩在玻璃瓶里的活蝗虫或蝗虫标本放在学生实验台上的解剖盘里,上课后直接提出问题:同学们看到解剖盘里的是什么动物吗,它是害虫还是益虫?等等,学生这时已经按捺不住了,这样的引言干净利落,直接将本课的主题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主题就讲蝗虫。同时从观察实物开始,会使学生将注意力很快集中到眼前的蝗虫,兴趣油然升起,这是一种既突出主题又能抓住学生注意力的较好的引入方式。把教材前的四种节肢动物的共同特点放在其他节肢物动中讲解。

②其他引言方式:按教材顺序引入,先导出章的题目再导出节的题目。这样比较麻烦也耽搁时间。设疑导入和录像导入也比较好,但没有实物导入节省时间,因为本节课内容多实验量大,所以要选一种比较节省时间的方法。

(2)关于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部分的教学。

教师应该本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原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同时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要节省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先用一定的时间学生自己观察和解剖蝗虫,搞清楚蝗虫的各部分结构,然后再通过两个生理小实验和两个观察实验,解决蝗虫各主要部分的生理功能。

①在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时,教师在大屏幕或(投影仪)上出示观察提纲:看一看,蝗虫的身体表面有什么结构特点?身体分哪三个部分?通过学生观察,教师用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进行整合。接着观察蝗虫的头、胸、腹三部分,教师出示观察提纲:头部有哪些结构?胸部有几对翅?几对足,各有什么特点?腹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结构?要求学生分部观察,由前到后、由表及里,边观察边填写观察记录表,两个同学配合好,教师要适时出示蝗虫模型(或大屏幕)给予指导。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

蝗虫外形观察记录表

身体部分

器官

功能

触角()对

复眼()对

单眼()对

解剖的咀嚼式口器实物标本加注名词

前足()对

前胸

中胸

中足()对

前翅()对,革质

气门()对

后胸

后足()对

后翅()对,膜质

气门()对

气门()对(1~8体节)

听觉器官()对(第一体节两侧)

产卵器(雌*),交接器(雄*)

②关于蝗虫的生理特点的教学。按照蝗虫身体分部,由前向后进行教学,几个主要结构的功能通过两个观察实验和两个生理小实验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当讲到触角的作用时,教师可演示教材中用蟑螂(或蚂蚁)做的小实验,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观察,最后得出结论。蝗虫口器的观察,教师用教学课件(或剪贴图)来指导学生触剖蝗虫的口器,学生观察后再把解剖后分解的口器各部分按顺序贴到表格中的相应位置,注明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应及时检查和评分,纠正错误部分。在讲授蝗虫的呼吸系统时,教师在实物投影上指导观察气管:学生用解剖针和镊子将体侧的体壁与内部器官稍稍分开,就可以找到白*、半透明的丝状细管,这就是气管,还能清楚地看到气囊。可用放大镜进行观察,也可制成装片,在低倍镜下能更清楚地观察到气管分支情况和管壁上的几丁质螺旋丝。关于气门的作用,学生先提出假设气门可能与呼吸有关,通过教材中的小实验来验证假设,*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学生会问蝗虫每一个气门既能吸气又能呼气吗?它是怎样呼吸的呢?最后总结蝗虫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板书设计

第六章节肢动物

第一节蝗虫

一、形态结构

1.体表:外骨骼

2.身体部分:头部、胸部、腹部

二、呼吸过程

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第2篇:《蝗虫》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

(1)理解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理解蝗虫的发育(不完全变态和世代的概念)。

(2)掌握昆虫的主要特征。

(3)知道蝗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2.能力方面

通过观察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的小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蝗虫的外部形态与生活习*相适应的特点,培养学生树立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和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

(2)通过我国治蝗工作取得的成就,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感。通过了解蝗虫的生活习*和对人类农业生产的危害,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

教学难点

1.蝗虫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是本课的重点。因为:蝗虫是昆虫的典型代表动物,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知识是学生学习昆虫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节肢动物的基础。通过蝗虫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的学习,对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蝗虫又是曾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严重灾害的农业害虫,人们对蝗虫的研究,比较清楚。

2.蝗虫的发育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其一是幼虫的“龄”,即“龄虫”,对于初一的学生不能立刻弄明白。龄是指在一定龄期中的具体昆虫幼虫的虫态。所谓龄期是指昆虫幼虫在连续两次蜕皮之间所经历的时间。其二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变态是指形态的改变。其三是世代的概念,所谓一个世代是指昆虫由卵开始,到成虫产生后代为止,个体发育经过一个周期。世代的长短,因昆虫的种类而不同。

3.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本课的重点。运用昆虫三个共同特征来判断哪些节肢动物是昆虫,哪些节肢动物不是昆虫。

4.蝗虫的口器和呼吸是本课的另一难点,各种昆虫因食*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形式各不相同,有咀嚼式、嚼吸式、刺吸式和虹吸式等不同的类型。其中咀嚼式是最原始的,其他类型都是由咀嚼式演化而来。观察蝗虫的口器的顺序不能搞乱。蝗虫的呼吸方式是学生不知道的,其结构也不易观察到。

教具准备

活蝗虫、雌雄蝗虫标本、蝗虫模型、活蚂蚁(或蟑螂)数只、白糖5g和沙粒(或木屑)5g、解剖盘、镊子、解剖针、放大镜、胶水、实物投影仪、教学课件(或挂图和投影片)、蝗虫发育过程标本。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由知识回顾进行设疑启动导

出课题→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理解其发育史→归纳不完全变态的概念和昆虫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过程说明:

(1)知识回顾:围绕上节课学习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举一反三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如:蝗虫有哪些形态结构适应陆生环境?为什么使用胃毒剂农*喷洒在农作物上?为什么向空气中喷洒起毒杀作用的气体能杀死昆虫?为什么在收藏衣物的箱柜里放些樟脑球就可防治蛀虫?

(2)由知识回顾,引入课题。关于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先让学生观察蝗虫发育过程的实物标本,识别卵、若虫、成虫,特别是若虫和成虫的区别。然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蝗虫发育过程的动态过程,并用板书来引导学生理解跳蛹、若虫、蜕皮、成虫、不完全变态、一个世代的概念。

关于什么是夏蝗和秋蝗,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这两种蝗虫发育过程,然后进行归纳。蝗虫的发育过程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夏蝗是蝗虫秋天产的卵,在土里越冬,到了第二年,大约在五月间,越冬卵就孵化成第一代蝗虫,即夏蝗。夏蝗发育成成虫后,经过十多天,就交配和产卵。卵经过十多天,便孵化为第二代,即秋蝗。学生理解了蝗虫的发育史,就能分析出灭蝗应抓紧消灭三龄前的跳蛹,关于蝗灾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蝗灾和治蝗的有关资料。蝗灾在我国是与水灾、旱灾并称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蝗虫给我国*造成的灾难真是馨竹难书,从公元前707年至1935年的2642年间,我国曾发生蝗灾796次,平均每三年发生一次。

在我国历史上曾记载过较大的蝗灾有300多次,其情景极为悲惨:先是“遮天蔽日”然后是“赤日千里”。“飞蝗蔽空日无*,野老田中泪垂面;牵衣顿足捕不能,大叶全空小叶折”,这正是蝗灾的真实描写,1927年,我国山东发生的蝗灾,就使700万人流离失所,四处逃荒。

建国后,党和*十分重视对蝗虫的防治工作,蝗虫从未大面积成灾,但是近几年,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蝗灾在局部地区比较严重,关于治蝗,学生会说出很多治蝗的方法,那么哪种方法较好呢?请学生讨论后,得出正确的结论。

最后归纳出昆虫的主要特征。由教师说出几种节肢动物,请学生判断哪些是昆虫,再请学生举出一些属于昆虫的动物例子。

板书设计

第一节蝗虫

三、发育:不完全变态

四、昆虫的主要特征。

1.身体分头、胸、腹

2.头部:触角一对、复眼一对、口器一个

3.胸部:3对足,2对翅

第3篇:最新浙教版《看*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斑、迈、鞭、宫”4个生字,理解“奔腾、报晓、神气活现、挥舞、天寒地冻”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最吸引自己的一段课文,体会*雕的美丽和观赏*雕时快乐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联系旧知,揭示课题:

同学们都看过花灯吧,谁来谈谈你的体会?

那么*灯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要一起去——看*灯。(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地读课文,思考:什么叫*灯?

2、指名谈谈对“*灯”的理解(欣赏几幅*灯的图片,解说:*灯是用很大很大的*块雕琢而成的灯)

3、课文中介绍的*灯是什么样子的呢?再读课文:圈出生字,划出新词,标好自然段序号;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接读课文,及时正音;说说课文中的*灯是什么样子的。

三、教学第四自然段:

*灯这么有趣,带老师到最吸引你的地方去看看吧!(出示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冬冬来到*雕动物园,看到了什么?

2、指名回答,出示图片:奔腾的斑马,报晓的公鸡,活泼的花猫,笨重的北极熊,小猴骑大象。

3、出示句子:瞧,那*雕的大象……正是有趣极了。

①自由读,喜欢这座*雕吗?为什么?(体会“神气活现”“有趣极了”“挥舞”)

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句子(抓重点词、加动作……)

③指名读,评议

④有感情地齐读。

4、再请你读读第四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反馈)

①如果你是小雕塑家,你还能雕出怎样的小动物来?出示:()的()

②小猴骑大象这么有趣,那活泼的花猫会是怎样的呢?

③你能不能选择一种*雕动物,学着第3句的写法把它栩栩如生的样子展现出来呢?

(练笔—同桌互相评改—指名展示,集体评议)

5、四人小组合作,以“*雕动物园的动物真是可爱极了。”为首句,模仿第四段说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