傻也是一种职业生涯素质

写范文发表于:2020-07-15 00:50:53

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目的。素质看似是属于个体的特质,其实配称素质的还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就人的素质,学校总是富于理想化,习惯于追求完美。如此做法,从培养“全人”的角度看,似乎没有错,但也会造成与社会需要的脱节。社会在许多时候,并不需要一个人有多少学问,多少精明,一个比较“傻”的人,也完全可以左右逢源,所以说,“傻”也是一种素质。

“傻”才适合就业。

社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聪明”的人,但也需要不太有文化、不太有知识的“傻”的人。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实际上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主观臆测。智能手机生产厂家想必是高科技的企业,而其需要量最大的员工恰恰不是具有高学历高*的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具有两面*,一方面需要劳动者科学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则要求劳动者越“傻”越好。所以,当今劳动力市场上对“傻”的人的需求占优势的格局基本没变。

“傻”能确保质量。

每一个校园里到处充斥着“创新”的标语和口号,似乎学生最为重要的素质就是“创新”。创新,确实为社会之需要,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创新”的重要就无视“守旧”的价值。就一个普通劳动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对劳动岗位要求的不折不扣的执行,最需要的是对*作规程一板一眼的遵守,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劳动纪律说一不二的坚守。我们的服务为什么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我们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总是低人一等,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随机应变和自作聪明。而且,也要看到,真正的创新不是来自于口号而是来自于一个人“一根筋的傻劲”。

“傻”是信任的基础。

自主创业率低下,是我们教育的悲哀。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给学生“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并且鼓励学生“先就业再创业”,所有的这一些本无可厚非。然而,假如每个就业者的心中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创业的种子”,我们的社会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原本过多的跳槽会变得更多,原本对职业的厌倦会变得更厌倦,原本对职业的不忠诚会变得更不忠诚,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所以,在强调创业的重要的时候,切记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从一而终的职业忠诚和岗敬业的“傻子精神”。而且,可以肯定,因为“傻”所以被信任,因为“傻”所以被重用,所以,“傻”同样可以有前途。

“傻”也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岗位变化日益迅速,这是许多人对当今社会的描述。在他们看来,唯有掌握高新技术,并从事有科技含量的工作,才会有前途。这些人的观点或许有道理,但人们也务必看到,社会上还有太多的职业或者说工作岗位,仍像日月星辰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淘汰。像兰州拉面、*不理包子,不仅比电视机、手机年长,而且未来被淘汰的风险也没有电视机、手机大。职业或岗位是否被淘汰并不完全决定于是否有科技含量,一个人是否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或是否能得到发展也不完全决定于自己是否掌握了科技知识。不要认为自己“傻”就没前途,社会上任何时期都有适合“傻”的职业、生存空间的存在。学校对“傻”的价值的忽略,本质上是对社会的一知半解。

“傻”也是一种幸福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幸福的人。怎样的人才幸福?知足者幸福,少攀比者幸福。社会需要积极向上的人,为了让人积极向上就需要建立攀比的机制。学校里倡导“人往高处走”,要求学生“要与比自己强的同学来往”,并不断评比奖励。学校如此习以为常的价值取向与管理举措,客观上让许多人变得不幸福。结果与目标相背,这样的教育难称完美。让不知疲倦“往高处走”的人一如既往地往高处走,让心甘情愿原地歇脚的人心安理得地原地歇脚,同样难称完美,但可能更合理。不要看不起那些“胸无大志”的“傻”学生,说不准他们更幸福,也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作为“傻”的学生,要有一种自信,要知道自己可能活得更自在。

会读书固然好,不会读书或者读不好书也不一定是坏事,社会为每一个人都准备了舞台,没有必要让不同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或都接受同一标准的评判。

 

第2篇:傻也是一种职业生涯素质

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教育的目的。素质看似是属于个体的特质,其实配称素质的还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就人的素质,学校总是富于理想化,习惯于追求完美。如此做法,从培养“全人”的角度看,似乎没有错,但也会造成与社会需要的脱节。社会在许多时候,并不需要一个人有多少学问,多少精明,一个比较“傻”的人,也完全可以左右逢源,所以说,“傻”也是一种素质。

“傻”才适合就业。

社会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聪明”的人,但也需要不太有文化、不太有知识的“傻”的人。有人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会越来越高,这实际上是对社会需求的一种主观臆测。智能手机生产厂家想必是高科技的企业,而其需要量最大的员工恰恰不是具有高学历高*的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具有两面*,一方面需要劳动者科学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则要求劳动者越“傻”越好。所以,当今劳动力市场上对“傻”的人的需求占优势的格局基本没变。

“傻”能确保质量。

每一个校园里到处充斥着“创新”的标语和口号,似乎学生最为重要的素质就是“创新”。创新,确实为社会之需要,但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创新”的重要就无视“守旧”的价值。就一个普通劳动者而言,最重要的是对劳动岗位要求的不折不扣的执行,最需要的是对*作规程一板一眼的遵守,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对劳动纪律说一不二的坚守。我们的服务为什么总是不能令人满意,我们的产品质量为什么总是低人一等,就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随机应变和自作聪明。而且,也要看到,真正的创新不是来自于口号而是来自于一个人“一根筋的傻劲”。

“傻”是信任的基础。

自主创业率低下,是我们教育的悲哀。重视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给学生“埋下一颗创业的种子”,并且鼓励学生“先就业再创业”,所有的这一些本无可厚非。然而,假如每个就业者的心中都有一颗蠢蠢欲动的“创业的种子”,我们的社会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原本过多的跳槽会变得更多,原本对职业的厌倦会变得更厌倦,原本对职业的不忠诚会变得更不忠诚,这些都是我们能够想象得出来的。所以,在强调创业的重要的时候,切记社会需要的更多的是从一而终的职业忠诚和岗敬业的“傻子精神”。而且,可以肯定,因为“傻”所以被信任,因为“傻”所以被重用,所以,“傻”同样可以有前途。

“傻”也可持续发展。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岗位变化日益迅速,这是许多人对当今社会的描述。在他们看来,唯有掌握高新技术,并从事有科技含量的工作,才会有前途。这些人的观点或许有道理,但人们也务必看到,社会上还有太多的职业或者说工作岗位,仍像日月星辰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淘汰。像兰州拉面、*不理包子,不仅比电视机、手机年长,而且未来被淘汰的风险也没有电视机、手机大。职业或岗位是否被淘汰并不完全决定于是否有科技含量,一个人是否能在社会上站住脚或是否能得到发展也不完全决定于自己是否掌握了科技知识。不要认为自己“傻”就没前途,社会上任何时期都有适合“傻”的职业、生存空间的存在。学校对“傻”的价值的忽略,本质上是对社会的一知半解。

“傻”也是一种幸福

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幸福的人。怎样的人才幸福?知足者幸福,少攀比者幸福。社会需要积极向上的人,为了让人积极向上就需要建立攀比的机制。学校里倡导“人往高处走”,要求学生“要与比自己强的同学来往”,并不断评比奖励。学校如此习以为常的价值取向与管理举措,客观上让许多人变得不幸福。结果与目标相背,这样的教育难称完美。让不知疲倦“往高处走”的人一如既往地往高处走,让心甘情愿原地歇脚的人心安理得地原地歇脚,同样难称完美,但可能更合理。不要看不起那些“胸无大志”的“傻”学生,说不准他们更幸福,也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作为“傻”的学生,要有一种自信,要知道自己可能活得更自在。

会读书固然好,不会读书或者读不好书也不一定是坏事,社会为每一个人都准备了舞台,没有必要让不同的人都接受同一的教育或都接受同一标准的评判。

 

第3篇:职业生涯不是职务生涯

《杜拉拉升职记》正在热播,该书以300万册的纪录畅销。人生都要面临择业和职场这个题目,所以,关注的人气自然旺势。

计划经济年代是分配定终身。给你一个职业,派你一个企业或单位,基本上就是一辈子了。嫁鸡随鸡,嫁*随*。什么适合不适合,喜欢不喜欢,有个工作就不错了。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人们择业、就业的价值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制内的下海到体制外创业,体制外的入围到体制内就业。数以亿记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每年几千万的大学毕业生自谋职业。劳动力同商品一样流通起来,双向选择给企业和劳动者以更大的空间,跳槽率和离婚率一样持续升高。

近年来,颇具杀伤力的一个词汇叫“职业生涯”。企业忙着给员工做职业规划,什么规划呢?大多是如何晋升,怎样从员工做到组长,从组长做到职能人员,从职能人员做到中层部门管理,从中层部门管理做到高层管理。大学生们刚毕业,不说就业谈创业,都想做比尔·盖茨。许多人择业时的理想标准是钱多活儿少离家近,位高权重责任轻,考虑的是干哪行最吃香。进入公司就业的,也一心想升迁,当白领,做经理人。我最近和一个应聘的大学生面试谈话。他说:在一个岗位上不升职,我所能容忍的最长时间是三年。这还算坦诚和有耐心的。有的大学生在基层一线干不到三个月,就耐不住寂寞了,发问:我这个棋子你们到底想摆在哪儿?

所以出现上述情形,是因为企业和员工大多进入一个误区,把职业生涯等同于职务生涯,把职业选择当成一劳永逸的投机行为。其实,职业不是职务,医务工作者不都是医师或院长,*战士不都是*督或*局长。虽然不想当将*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毕竟只能有少数好士兵能当将*,也毕竟还需要一大批不当将*的好士兵。古人说:“猛将必拔于卒伍,宰相必起于州郡。”不从基层做起,没有实践磨练,缺乏经验积累,给你个职务也一定做不好。全社会缺乏的是一种甘当变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社会价值的精神和企业。

职业生涯的核心应该是职业的选择、适应、成熟和稳定,是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不断提升,而绝不只是职务的升迁。不论是什么公司都不可能给大多数人提供足够的职位。杜拉拉是职场个案,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杜拉拉的运命。我的经验是:当你选择了一个职业,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当你选择了一个企业,就是选择了一种企业文化。既自强不息,又乐天知命,比什么都重要,最根本的是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马克思在十七岁的毕业考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

“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的人,历史承认他们是伟人;那些为最大多数人们带来幸福的人,经验赞扬他们为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正是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使他成为一代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