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写范文发表于:2019-01-08 10:07:47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课题中期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合作学习于20世纪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我国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和实验。进入21世纪,合作学习更成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教学思想之一。

“合作学习”这种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动手能力、良好的人际交往方*有很强的优势。“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探索的基础上,交换彼此的*见解,展示个*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在合作式的互动学习中,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出现了“讨论、交流时优秀生唱主角,后进生很难参与讨论、交流”,“纪律松散、不便管理”等不合理现象。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在合作学习中的低效、无效现状,我校确立了本课题,旨在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表现、兴趣和态度,了解教师对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及实施这种方式的有效度,从而针对合作学习方式有效*的缺失现象,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改变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倾向,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

1.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

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2.合作学习是学习的一种组织形式,与“个体学习”对举。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的学习。它也是一种双边和多边活动,既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与学生群体、学生群体与学生群体等彼此间的互动。合作学习是一种社会型学习模式,致力于构建一种学习群体。通常以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

3.有效的合作学习方式是教师在全面理解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合作规则,建立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任务,通过现场的观察和介入,管理和调控合作学习的过程。同时,采用恰当的评价机制,不断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学习,真正实现其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多方面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目标

1.“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应用”中讨论的一些策略方法。

2.在课题研究中探究如何有效进行科学探究。

3.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合作*学习方法的运用。

4.研究在教学中学生动机与兴趣的激发。

5.“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应用”中评价的运用。

6.在课题研究中学生探究*学习方法的运用。

四、研究内容

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亦是实施科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教学中,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学习;课堂上,学生互相讨论,各抒己见,解人以困,虚心求教,平等对话,就是合作;过程中,围绕问题,进行假设,审慎求*的做,就是探究。教师应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给他们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动手*作、分析整理;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应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实效,积极尝试小组学习的途径,在重难点处、实践中、反馈评价中合作;应精心组织探究*学习,合理安排探究内容,给予充分探究空间,在探究过程中落实科学实践,培养主动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个体要“自主”,整体要“合作”,过程要“探究”,这样的学习方式才是科学的,才是现代社*需要的。即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做到:重点问题多采用合作*学习,难点问题多采用合作探究*学习。

五、研究措施

1.调查分析现状,确立研究方向

为了使研究有更强的针对*,在宣传动员阶段,我校组织了问卷调查。力求通过设计相关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法等,分析学生学习无效或低效行为的表现原因,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有效合作学习方式的*作策略。

此次调查采用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相结合的方式。从回收的269份学生问卷中可以看出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已经普遍开始实施,并深受学生欢迎,但也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程度不均衡;大多数学生缺少在合作学习中的质疑问难精神;缺乏合作学习的技能技巧;半数学生对合作学习兴趣不大;„„。从回收的50份教师问卷中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合作学习的意义认识不深;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仍有待提高;对小组成员的搭配、分工不够合理;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指导不到位或少到位,有走过场之嫌;„„。另外,从问答题中反映出教师对当前合作学习有效*缺失的一些现象有目共睹,也谈了自己的思考与改进策略,但多比较浅显;在合作学习中如何评价,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也是大多教师所茫然的地方。

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成员确立了如下研究目标:以现实的课例为研究载体,探寻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方法等,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合作中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并通过评价使学生得到鼓励与精神支持,使其充分发挥更大创造潜能和合作积极*,进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加强相关学习,转变教学观念

列宁说:“没有*的理论,就不会有*的运动。”教学实验是一项实践*、科学*、创造*、复杂*和主体*很强的教学实践活动,若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是不会成功的。因此,课题一确定,我校就组织全体实验教师学习教育杂志、报刊等有关合作学习及其相关理论的

刊物,以提高教师对这个研究课题的认识。为保*研究的顺利开展,我校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活动计划。课题小组成员每月召开一次专题学习会议,通过沟通交流,探讨各自在课堂实践中获得的感受,提出各自摸索出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并在不断地讨论中修正、统一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思想。此外,学校还推荐一些科研骨干教师针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作示范课,供实验教师观摩、学习,学习他们在学生出现合作学习方式低效、无效时,采取的有效对应措施,同时实事求是地提出合作学习模式的改进方法,使合作学习更趋实效。

3.立足课堂教学,完善合作方式

课题组成员分别按照各自任教的年级设定相应的研究目标,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摸索、分析、总结、调整合作学习的途径、方法,逐渐形成了如下合作模式:

(1)科学合理分组,使学生“可合作探究”

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让4—6个学生围聚在一块进行*作、交流就行了,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按知识水平、能力大小进行互补搭配,选好组长或副组长,根据内容需要给组内的每个成员进行合理分工,让不同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角*、不同的任务,使每个成员、每个角*都不可或缺,相互依赖、相辅相成。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学生在合作中缺乏主动*的原因之一,就是不会合作,不知道如何合作。为此,教师在课前还要教会学生一些合作技巧,如教给学生如何倾听,怎样发言,怎么质疑等;在小组交流时,教会

学生采用轮流汇报的交流制度,不要成为一个优生的一言堂;当组内确实存在一些不喜欢交流的学生,教师可以亲临指导,设计一些稍微简单的问题让这部分学生交流。总之,尽量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合作。

(2)优化评价机制,使学生“想合作探究”

及时评价、反馈、激励表彰是小组合作得以持久推进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具体*作中,我们从小组学习的过程、表现和效果三方面入手,尝试着实施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际互评、教师点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收到了一定地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根据每组学生的分工、交流、探究、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加分制奖励,并对每组成员所得分数进行捆绑式统计,做到每天一统计,每周一公布,每月一评比;低年级还会采取“贴星星”、“发红旗”等奖励方式。我们还运用同伴评价的方式,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评价的侧重点由评合作态度,再到合作质量,最后到创新,循序渐进。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我们让高年级学生对自身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基本能力、**和创造精神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促进了他们心理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

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过程中,教师将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又将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但无论是何种评价,教师始终以学生“学”的状况为评价客体,努力营造出“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使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竞争。

(3)设计合作内容,使学生“能合作探究”

教师在设计小组合作的学习内容时要注意它的可*作*和实效*。合作学习的内容要遵循“难度大于个体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难度大于个体能力,能使小组合作成为必要;小于小组合力,可以保*小组合作的成功。因此,在备课时,我们会仔细考虑什么样的问题值得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会选择设计一些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不会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会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因为如果问题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造成学生望而生畏的恐惧心理。同样,问题太易,只能白白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徒劳无功。

此外,我们还会利用学生完成课外作业和阶段测试练习等任务的机会,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例如,根据单元知识要求同桌合作完成一份“数学小报”;针对数个单元的综合运用,教师让3-4个学生合作出一份“阶段测试练习卷”;让几个学生自由组合完成课前“调查问卷”等。我们想合作学习时,不必大事小事都合作,但一定要找准合作学习的时机,选择适宜的合作学习内容。

(4)培养合作技能,使学生“会合作”

为了调动小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教师必须培养组长和组员的合作技能。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注意培养小组长的责任心和后进组员的上进心,把优等生和后进生紧密地联系起来,建立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让优等生带动后进生,让后进生抛弃自卑感,建立自

信心,拥有成就感。

当然,在提出一个问题后,我们还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把想法整理出来后,再组织小组合作,让这些学生在组内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形成小组集体的意见,最后进行全班交流汇报,形成“统一”认识。我们发现通过这样久而久之地训练,一些后进生在优等生的带领下,渐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了,他们善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地提高。

4.创设多种平台,开展专题研讨

(1)以校本教研为载体,开展课例研讨活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为了了解教师的研究情况,我校会定期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课堂教学的专题研讨活动。每次活动都在确定主题的基础上,由青年教师和骨干教师分别执教课题研究实验课,各科组的老师观摩指导、点评。活动前,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的理论学习,针对实验内容进行集体研讨,讨论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模式;活动中,由执教老师结合研究课题进行说课,然后上课题实验研究课;活动后,课题组相关负责人组织成员进行评课,挖掘课堂中的闪光点推广到学科教学中,集思广益,凝练出有效的合作学习策略,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放到课题组集体研讨,不断优化,真正把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研究落到实处。

(2)以校本科研为契机,开展微型课题研究

微型课题的研究在我校已尝试实施近两年,从一开始的骨干引领到青年教师参与,从自由定主题到由立项课题分解主题,研究逐渐趋

于规范。在2009年上学期,我校就引领教师针对“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有效*缺失与对策的研究”课题开展相关的个人课题研究。例如,周雯婷老师就围绕“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并以课题小结的形式加以阐述;项春梅老师则以“探索新课标下科学学科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为题开展研究;吴文龙老师研究了“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困生发展的策略”,其撰写的相关论文《谈合作学习策略下后进生的成长》获全国小学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微型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我校的合作学习方式课题研究的进程,也使我们的研究更真实,更实效。

(3)以多种活动为抓手,增加课题研究实效

除了开展校级的展示课研讨外,我校还组织了各学科的论文评比和论文撰写经验交流会;组织了各学科“课堂观察”活动,并组织教师撰写“基于学习方式有效*的课堂观察”优秀案例,择选选送市教科室进行评比;以及以合作学习方式为主题在各学科开展了听评课活动等。在课题组的参与下,各学科教师将观察、研究所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和策略,为下一步的研究释疑解惑、指明方向。

(4)以同伴互助为依托,保障课题运行方向

在校内,我校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活动,相近年段的教师在*成长的道路上结成学习对子,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深入课堂随堂听课,相互协助,帮助青年教师理清合作学习方式的意义及其相关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促进青年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校际,我校始

终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紧密联系其他课题组学校,认真向相关兄弟学校取经,回来后进行传递、分析、吸纳别人的创新举措,补充完善自己的研究方式,或与其交流、座谈,倾听建议,促进课题改进。

六、取得的初步成果

1.初步的实践成果

我校教师已能初步筛选适合“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能结合教材确定“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思考,使绝大部分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和空间。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能给予指导和适时*,进行相应的评价,促进学生有效合作。在探索过程中,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领学生主动合作、设疑、互动交流、认真倾听、提出见解等,驾驭课堂的教学艺术水平也得到了可喜的进步。为了展示我校合作学习方式有效*研究的教学成果,我校先后组织了“课堂观察”课例研讨活动和各学科听评课活动等,以小组为单位积极探讨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策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谢洪伟老师在去年的“教师基本功技能大赛”活动中获或学科带头人称号;杨立国老师在去年的讲课中获得了县级优秀课。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校学生也养成了一些“合作探究学习”所必须的基本的能力。如:学会了表达;学会了交流;学会了讨论;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评价。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提高。近年来,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科竞赛活动,

有近10多人次获奖。如去年举行的“纸飞机大赛”,就斩获了两个项目的一等奖,和4个2等奖。

七、存在的问题与今后设想

“小学生合作学习方式有效*缺失与对策的研究”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合作技能的培养、合作任务与方式的研究等*作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对合作学习方式有效*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惑。

1.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介入的时机?

2.如何妥善处置合作学习与教学时间不够之间的矛盾?

3.教师如何及时、适度的组织和调控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方面的理论学习和探讨;进一立足课堂实践研究,不断开展教育教学反思,及时组织教师撰写经验总结,争取出更多的研究成果。

11

 

第2篇: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模板

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题中期研究报告模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年3月,我的小课题——《不同教学内容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正式申报。从申报至今,已经过去了3个月了,回顾这段时间我针对这个小课题开展的系列工作,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研究的目标

(1)提高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效率,特别是让学生颇为头疼的文言文,考试过程中失分较多的诗歌鉴赏题、语言运用题以及现代文阅读题和作文。

(2)重在教授答题技巧与作答规范。

(3)通过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添加学生感兴趣的因素,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热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如何尝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兴趣,构建高效的课堂提问艺术,让学生乐学、乐问,展开较有计划的实践研究。

(2)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对于我任教的两个教学班语文学困生来说,任课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们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及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或课下出现的点滴进步,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让他们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们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信心和勇气。

(3)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高一阶段教学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口、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知识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知识,提高每一位学困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困生都能积极投身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来。

3.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从近几年大型考试以及高考等命题质量很高的试卷中选取定*训练题目,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准确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语文学困生的措施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富有成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的方法,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生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们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较为直接的材料。

二、开题以来做的工作

1.方案准备阶段:(20**年3—4月)

(1)制定和论*课题实验方案,论*课题价值和可行*,请专家对实验方案进行反复论*,确定最终研究方案;

(2)深入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知识,明确研究方向,增强研究的自觉*、紧迫感;

2.方案实施阶段:(20**年5月—6月)

(1)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分层工作,围绕研究内容,收集原始材料;

(2)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扎实开展课题研究;

(3)定期做好阶段*小结,研究阶段*成果,撰写研究论文,形成文字*材料;

(4)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调整课题研究思路。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不同教学内容的语文高效课堂研究》课题申报实施以来来,在研究过程中,我不断调整方案、细化目标,使课题脉络清晰,特别注意不同课型的语文课堂的学生反应、领悟以及答题能力,及时有意识的向课堂注入新鲜的活跃因素,充分调动学生语文课堂的学习积极*,大多数学生喜欢学语文,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学语文,形成良*循环,效果不错。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要求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但我在这方面有时不能及时做个有心人,未能及时及时做书面记录与总结。

2.少数语文学困生虽然在思想上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具体转化过程中仍然有一定程度的畏难与懒惰情绪,不能持之以恒坚持学习,转化效果不是很明显。

3.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多一些,留给学生去练的时间相对要少一些。。

四、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在前阶段的研究中,在教师与学生对彼此关系的认识上都有了一定了解,经过初步实验,探索出在师生间的平等、合作、友好关系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将继续遵循最初的课题研究思路,围绕前阶段遇到的问题展开研究:

1.加强理论学习。继续将课题研究与教学研究活动结合起来,多种渠道开展有效活动,以活动支撑和服务于课题研究。良好的师生关系为成功的课堂教学提供了保障,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将要加大课堂教学中的研究。

2.切实制定好每学期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做到有目标、有计划,使研究工作有的放矢,稳步推进,促使课题研究向前迈进。在学期结束采取成果汇报制度

3.深入进行课题研究,大胆实验,研讨分析,努力解决教师教学设计与实际*作之间的矛盾,反复做好少数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有效防止学困生的反*。

4.在下阶段的研究中,我还会遇到一些新问题。届时,我将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为确保本课题顺利结题创造条件。

 

第3篇:小课题研究报告

导语:通过研究报告,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正问题。以下是小编带来的小课题研究报告,供各位参阅。

一、研究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可见,放手让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叶圣陶老先生也曾说过:“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他还说:“改的优先权应属于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

而现实教学中,老师们“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师最烦恼的事。耗费了大量心血,收效却不大。学生怕写作文,总是对作文不感兴趣,更写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贯彻教师写作意图的过程,学生则变成了被动接受的容器。这样做的确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我确立了《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能力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概念界定

本课题的研究有三个概念:

学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应是批改和评讲的主体,学生成了主体地位,他就会有兴趣,就会乐学。

互批互评:作文写好后,是学生间的互相批改,互相评讲,不是老师包办。

作文:是学生自己写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选来的文章。

三、研究目标

1.通过互批互评来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

2.培养学生批改作文、评讲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为习惯,以提高写作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四、研究内容

培养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能力

本课题系苏州市中小学“指导学生自学”微型课题,课题编号1009059,组长:朱建荣。主要研究成员:施路平、郑咏梅、蔡秀兰、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作文自改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综合,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学生作文批改现状以及学生自改作文能力进行调查研究,并加以分析综合,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实验研究法:以课题研究计划为目标,对各个阶段的研究不断地进行计划、研究、总结、修正,使课题研究科学、规范、合理。

经验总结法: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不断地加以总结,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以期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来指引今后的教学工作。

六、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1.学习理论,我们学习了黄大龙、朱治国合编的《生态课堂理论》,学习了《蔡明讲语文》和蔡明老师的一系列有关生态课堂的文章。2.酝酿制订了方案,我们的方案获得市方案评比二等奖。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计划实施,根据实际情况,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研究并小结;及时上传到网页。

第三阶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们积极做好研究活动,成员们每人围绕课题开公开课。有几人多次上了课题公开课,及时资料整理、总结,及时上传。最后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七、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学习理论,以提高理*认识。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生态理论,基于蔡明的生态课堂的原则和黄大龙朱志国的生态课堂理论,我们认识到让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他是培育学生发展的有效途径。

日常活动

09年9月朱建荣对市骨干教师开作文评讲课

20xx年3月11朱建荣老师开校级公开课:关注差生的作文评讲——我来帮你写作文

20xx年3月24郑永梅老师校级作文评讲课——《捕捉特征细致描绘》

20xx年10年4月7方芳开校级公开课作文评讲《你在我心中》

20xx年4月14号施路平老师开作文评讲课——怎样围绕中心选材

20xx年4月27蔡秀兰校级公开课——怎样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导室来调研,市学科带头人朱志国听了朱建荣的作文评讲课,说值得推广。

20xx年9月29朱建荣老师参加袁建忠书记的生态作文结题会

20xx年10月19朱建荣老师给苏北宿迁市曹集中学老师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号,市教研室书记中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说值得推广。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学活动展示月中,施路平、郑咏梅老师上作文指导展示课,朱建荣老师上作文评讲推荐课。这次基教科顾松鹤科长在听了朱建荣老师的课后有三点评价,1.港区初中的语文老师凸显了一个理念——用教材教,学后注重应用,培养学生素养和能力。2.实施了一种策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来。3.养成了一种市进修学校卢金霞老师评价朱建荣的课:“将批改与指导相融合,将批改与作文升格训练成一体,将这次批改的目标与本次作文训练的目标达成相一致”。

推荐课后与进修学校张老师交流,受到张老师邀请。

20xx年11月30号朱建荣老师应常青藤学校邀请去交流学生互批互评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课题研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学段学生作文训练的要求。《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和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养成修改自已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也符合叶圣陶老先生说的:“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样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导地位了吗?”

本课题基于课堂,恰好符合张家港市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让学生互批互改互评作文,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生本*原则、生命*原则、生成*原则、生动*原则、生活*原则、生长*原则得到充分体现。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学生互批作文,是对同学作文的鉴赏,又是对课文鉴赏的复习应用,能督促他们在阅读课上作批注,他们的评语越来越准确,表明鉴赏能力越来越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学生写得体批语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运用规范符号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经过训练,批语越写越得体,各种修改符号都能准确运用。在评讲同学作文中,能够积极中肯的发表意见。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得到提高。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师生成长。

学生评讲作文是在学生互批的基础上的评讲,既要评讲作者所写文章优劣,又要评讲批者的批语是否准确。这是一个鉴赏过程,要检查作者的写作水平,又要检查批改者的赏析能力,无论是批改还是评讲,都要检查对以前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具体到评讲,又要听力、判断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评对师生都是一次挑战,一次提高。它激发了学生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个体意识。这种成长过程包括强化自省、强化自评、强化自控。学生在自省、自评、自控中成长起来。这种课堂也激发了教师的知困意识、探究意识和问题意识。有了知困意识就促使你去多读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师成长。

5.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形成了作文教学的特*。2011年3月11日我们邀请生态语文群老师来我校听朱建荣老师的作文评讲课,并进行评课交流。新生代教师,青年名师梅洪建听课后的评价“a.一直以来,在功利的教学环境中,教师为了分数早就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朱建荣的课让学生不是站在写的角度来审视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评者”相结合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理想创作能力和批评鉴赏能力。这个过程不是对别人作品评论好与坏的问题,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对理想的思路之后再对别人的作品的品评中进行自然的升华和再创造。这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最佳途径。b.一直以来,在很多人在阐释*的语文中,早就剥离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将课文的美点消解在对知识*记忆和内容*的再现之中,在“意”的强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荣的课堂中,不但达到了“文”“意”的自然统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达成了对课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层次上锻炼了孩子的审美能力。c.一直以来,孩子们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意看到别人的美,只看到别人的不足。但在朱建荣的作文评改过程中不仅仅让孩子发现了别人的不足,更让孩子们发现了别人的美。同时在对评语的评价环节,更能体现一个人的再认知以及培养孩子的接受批评的能力。这种无形中的人格培养,则是教育的永恒追求。”

6.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对新课改的认识。

老师们明白了学生互批互评作文就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态作文教学。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原则,学生评讲作文最能显示生命*原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讲课上,生态课堂的生动*原则、生成*原则都得到充分体现。

7.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指导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