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舰载火箭*发展历程

写范文发表于:2016-12-28 17:48:13

*海*舰载火箭*发展历程

*舰载火箭*发展历程

编者按:作为登陆作战中打击敌滩头目标及火力覆盖的佼佼者,舰载火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为*事爱好者根据己公开资料所写,刊登此文并不代表本刊*实或赞同其观点,仗供读者参考。

说起舰载火箭*的发展就必须将其和火箭*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说,最早投入使用的舰载火箭*是美国海*在二战冲绳岛战役中在LSM火力支援船上采用轨道发*器的火箭*,其只是一个固定的轨道,不能旋转,也不能调节俯仰。发*的时候必须将船开到一个合适的距离上,并将船头指向目标。虽然其在冲绳岛战役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程近、精度低等诸多问题。

20世纪50年代,火*及火箭*武器取得了大的发展,相继出现了一些*能比较优异的火箭*,但是这一时期美苏等主要*事集团对抗的重点在欧洲,对于两栖登陆作战的要求并不迫切,而且这些国家进行火力支援的手段相对较多,所以这一时期世界主要*事强国并没有发展舰载火箭*。

BM-21式122毫米火箭*的出现是火箭*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程、杀伤威力和精度都较以前的火箭*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促进了世界各国火箭

*技术的发展。在上世纪70年代后,世界各国相继基于本国火箭*的基础上发展了多个型号的舰载火箭*。比如苏联在BM-21基础上改进的舰载火箭*,并将其装备在"伊万.罗戈夫"级两栖船坞运输舰和"蟾蜍"级坦克登陆舰上。舰载火箭*在技术上不能等同于普通火箭*。普通火箭*在发*的时候,用助锄或其他手段固定,发*管可以近似地认为处在一个刚*平台上,影响火箭*精度的除了火箭*本身的因素外,只有发*装置震动带来的误差。而在*舰上发*时,由于发*平台本身在海浪的作用下会产生摇摆和位移,并且火箭*发*的后坐力会增大这种趋势,所以影响精度的因素除了包括陆基火箭*的两个因素外,还有*舰本身摇摆和位移带来的误差和舰载火箭*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为了尽量减小后两者对火箭*发*带来的影响,舰载火箭*通常将其发*管装在一个带双向稳定系统的平台上。尽管如此,舰载火箭*火箭*密集度还是低于陆用型(通常情况下,舰载火箭*火箭*的密集度方向下降到其陆用型的70%左右,距离密集度为其陆用型的85%左右)。为了能达到较好的毁伤效果,一般舰载火箭*倾向使用云爆*或者其他子母杀伤**,甚至视情况配备钻地**和非常规**。

◆122毫米舰载火箭*

122毫米40管火箭*是我国目前最成熟的一种火箭*系统,我国于上世

纪70年代在参照BM-21火箭*样车的基础上研制出了81式122毫米火箭*。并出于外贸的需要于80年代末在81式122毫米火箭*的基础上研制了40管舰载122毫米火箭*。

122毫米40管舰载火箭*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舰船的特点和使用要求,保*250~500吨级的小型舰艇在4级海况下能正常使用。该*的定向器部分采用了81式122毫米火箭*的定向器,在与摇架结合时,使起落部分的重心尽量靠近耳轴。减小了不平衡力矩,由此取消了平衡机,简化了结构,并具有自动**,自动装定和防摇功能。配用*种有杀伤爆破*和**。为了提高其密集度和杀伤效果,通常在实战中使用加装了阻力环的的**以大*角发*,这个时候*程由原来的20千米降到12千米。我们在研制了81式122毫米火箭*和舰载122毫米火箭*后,并没有停止研制新型火箭*的步伐。经过几年的研制,我们在81Ⅱ型火箭*的基础上换装新型高能推进剂后研制了新型火箭*,使其在*体长度没有变化的前提下将*程提高到40千米,并且战斗部的重量增加到22千克。

对于火箭*来说,持续*击能力十分重要。所以能否为发*完的火箭*方便快速地装填火箭*成为衡量火箭**能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81式122毫米火箭*采用人工装填,两次发*的间隔时间为20分钟。为了提高装*的快速*,89式122毫米火箭*采用了整体装填,利用1个与40管发*器尺寸相同的托*架,将火箭*全部装到托*架上,然后将托*架与发*管对接,将托*架上的40发火箭*一次*推入发*管内。

虽然40管舰载火箭*的装舰试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也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首先,火箭*发*管不能密封,海上潮湿的环境和盐雾的影响大大降低了火箭*的可维护*和火箭*的寿命。其次,假如使用类似89式122毫米火箭*的再装填机构,必须将装填机构和发*装置对在一起才能工作。如果要强调火力持续*的话就必须为每一个发*装置配备一个再装填机构,这样势必导致发*装置数量的减少。

进入21世纪,为了填补海*两栖火力支援能力的空白,我国海*将516号护卫舰改装为一艘火力支援舰,舰上装备了2座79A型双100毫米舰*和5座50管舰载火箭*。经过与我国以往装备的火箭*进行对比,发现该型火箭*口径应该是122毫米,且长度和81式122毫米火箭*相同。

结合相关的资料和前面的推测,笔者做出大胆的假设,来理清从40管舰载火箭*研制成功到现在516号火力支援舰出现这段时间里我国舰载火箭*发展的脉络。

上世纪90年代进行的40管122毫米舰载火箭*密集度验*试验表明,

虽然122毫米火箭*发*的无控火箭*的方向密集度最高达到1/100,距离密集度达到了1/150,但是与身管火*相比,密集度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国外通常的做法是采用高低压发*、同时离轨、尾翼延张、被动控制等技术,使其密集度达到了1/120、1/200的水平。但是这样的精度仍不能满足对敌滩头重防护目标的打击需要。为了继续提高精度,美国在M270火箭*上使用了GPS惯导技术。与美国M270火箭*相比,122毫米火箭*的空间太小,加装惯导元件和执行机构势必影响其战斗部大小,所以我们并没有在122毫米火箭*上使用什么控制技术,继续将这个"无控火箭*"做到精益求精。

火箭*通常使用子母*来对付面目标,而使用制导子母**能达到对点目标精确杀伤的目的。目前主要使用的精确制导**有末敏*和末制导**,对于122毫米火箭*来说装备末制导战斗部并不合适,只有末敏*最适合使用。影响末敏*威力的重要因素是其战斗部*罩的直径,122火箭**的直径限制了末敏*的杀伤力的体现。因此我国并没有将末敏*配备在122毫米火箭*上。516号火力支援舰在使用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122毫米火箭*的*程只有40千米,为了保**击效果,不得不将战舰靠近敌海岸来进行火力支援。而122火箭*的*击效能和威力也都不理想。曾有俄罗斯的技术文章中提到,其300毫米火箭*的单**击效能大大超过122火箭*连的*击效能。而516号火力支援舰上5座122毫米火箭*的*击效能也仅相当于1个122毫米火箭*连,所以516号火力支援舰的效能并不很高。

因此,我国海*并没有被516号壮观的火箭*发*情景所迷惑,在516号火力支援舰完成改装后不久就停止了将老旧护卫舰改为火力支援舰的计划。◆300毫米舰载火箭*

从"远火"、A-100型和俄罗斯"龙卷风"远程火箭*出现的时间还有三者极其相似的外形判断,我国的"远火"和A-100型火箭*极有可能是在俄罗斯"龙卷风"火箭*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龙卷风"火箭*与其他火箭*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第一种使用简易制导系统的火箭*。

"龙卷风"火箭*主要在主动段按距离和方位对其*道进行修正,采用主动段*道修正后,其*着点密集度提高1倍,*击精度提高2倍。因为这种火箭*只修正主动段速度矢量,而不进行其他控制,故称为简易制导火箭*。

通过简易制导系统,"龙卷风"火箭*密集度指标达到了1/300(*程70千米)。2006年珠海航展展出的A-100火箭*的最新型号在保持密集度1/300的前提下将*程提高到了120千米。在火箭*上使用简易制导技术可以克服舰船摇摆引起的初始扰动,这样就使舰载火箭*发*时有较好的精度。

上世纪90年代,为了弥补我国在40~60千米火力打击方面的空白,从俄罗斯引进了"龙卷风"火箭*。说到这里有人会问我国不是有"卫土"系列和WM80吗?为什么还要引进"龙卷风"呢?

从国内对83-273式火箭*和WM-80火箭*的介绍可以看出,后者只是前者的一个改进,两者在结构上是继承关系。我们为了保*研究项目顺利地完成,往往借鉴以前的成熟经验,虽然这样项目是顺利完成了,但是却失去了创造*。83-273式火箭*的结构是非常成熟的设计,所以就一直沿用了下来。在上世纪80年*始研制"卫士"火箭*的时候继续沿用83-273火箭*成功的*体结构和布局。这种*体结构和布局的优点就是结构简单可靠,但是它也限制了火箭*精度的提高,要想继续提高它的精度,就得增加较简易制导系统更加复杂的控制系统。另外,由于尾翼不能折叠,导致发*管的体积庞大。相同的8X8底盘,可以装12个"龙卷风"火箭*的发*管,而只能装6个WS-2火箭*的发*管。所以我们在基于成本和火力密度的考虑,最后选择了"龙卷风"火箭*作为我们远程火箭*的蓝本。

经过10余年的努力,我们完成了300毫米"远火"火箭*的研制并开始了改进工作,在300毫米"远火"研制初期就开始了上舰工作的论*。当时欧美国家开始讨论远程舰载火力对岸支援的可行*,他们把重点集中在口径超过127毫米的身管火*上。要使舰**程达到要求,就得达到50千米或者更大*

程,而且还得保*足够的精度和威力。以我们当时的技术基础,在较短时间内研制出适合使用的远程制导**有很大困难,而且127毫米以上口径的舰*,对我国以驱护舰为主的海*来说又太重、太大了。所以我们选择了有70千米以上*程的300毫米火箭*。只要配备合适的末制导**,300毫米火箭*对岸上目标的毁伤效果一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而研制适用于火箭*的末制导**要比研制适用于舰*的末制导**要容易得多。

300毫米火箭*长近7米,如果继续采用原来的装填方式,势必导致再装填的困难,而密封包装发*箱更加适合舰上装填和使用。12联装的整体发*装置全部装*后有10吨多重,如果采用整体吊装装填的话,技术难度太高。在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后采用了2个四联装模块。

与50管122毫米火箭*相比,新型八联装舰载火箭*一次投*近2吨的战斗部重量,而122毫米火箭*的投*重量只有900千克。300毫米火箭*的*程达到了70千米,这样就可以使火力支援舰在更加安全的海域进行对敌岸上目标进行打击,而且还可以打击敌人更远的纵深目标。

从300毫米舰载火箭*的照片里透露出的另一个信息就是300毫米舰载火箭*采用了模块化设计。设想一下,如果在不久的将来,能将整个系统集成到几个集装箱一样的模块里的话,那么舰载火箭*又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意义。在平时我们不需要专门的火力支援舰,到战时则将舰载火箭*的武器模块安装在一些多用途舰艇或者其他船舶上,在更远的地方对岸上进行火力打击。

目前摆在我们面前工作的重点应该是提高300毫米舰载火箭*的*程和多任务打击能力。A-100远程火箭*已经开始计划配备150千米的火箭*,而WS-2研制出了反辐*型战斗部,如果能将这些技术都移植到300毫米舰载火箭*上,那么我们就拥有了一种比导*便宜,而且更有效的打击手段。

80年代末在81式122毫米火箭*的基础上研制的40管舰载1

22毫米火箭

 

第2篇:自制火箭*

南兴镇东吴小学吴兆锦

过春节的时候,鞭*四处都响,有一次我和一个同伴去捡人们还没有响过的鞭*回来制作火箭*。

我和同伴在村庄的屋檐下制作火箭*。我先和同伴把鞭*一圈圈地撕开,把**倒进准备好的*筒。**倒满*筒后,接着把一条*引线扎进*筒里去,然后用一根小棍子用力地将**压个严实,最后把纸团赌住圆洞。

火箭*终于做成了。我高兴地把火箭*扎进泥土里,用火柴点然*引线。我迫切等待着它往上飞,但它却在原地*,吓坏了我们。

我们又接着做第二个火箭*,可是又失败了。我想了想,怎么奇怪,为什么飞不起来呢?

同伴若有所思地对我说:“这一定是扎在泥土里太深了吧,要不怎么不起来呢?”眼看只够做最后一个火箭*的材料,我们不敢马虎。我和同伴就把**装进*筒,把*引线扎进去,再把纸团赌住圆洞。这次火箭*扎进泥土并不深。火柴被点燃了,火箭*的*引线起火了。火箭*“嗖”的一声*向了空中。

看着“直上云霄”的火箭*我们个个都被乐坏了。

指导老师:吴顺津

 

第3篇: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发*

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5号计划于11月初择机首飞。它是我国目前推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13吨,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25吨,这比我国现役火箭的运载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火箭整体*能和总体技术达到*先进水平。

昵称“胖五”

长征5号首次采用5米直径箭体结构,首次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液氧与液氧/煤油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因而力大无比。此前,我国火箭芯级直径都是3.35米。由于体格粗壮,所以长征5号的绰号叫“胖五”。其体格之所以粗壮是为了容纳更多的推进剂,产生更大推力。这样也可以减少火箭的级数,从而减少火箭的分离次数,提高火箭的可靠*。

该火箭的芯一级、二级级发动机都采用液*/液氧燃料,而助推器采用液氧/煤油燃料。这种同时采用两种无毒无污染的低温燃料发动机组合起飞方案在我国是首次。为什么采用这种复杂的组合起飞方案,这是因为芯一级、芯二级工作时间长,所以适宜采用高比冲的液*/液氧动力系统;助推器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适宜采用推力大、推进剂密度大的液氧/煤油动力系统,使发动机的密度比冲增加。采用这种方案,火箭规模最小,使用的发动机台数最少,从而可以有效提高运载能力与运载效率。

其芯级全部采用低温推进剂,这在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历史上也是头一次。由于液*温度为—253℃,液氧为—183℃,所以长征5号内部是远远低于*点的超低温,是名副其实的“*箭”。由于其燃烧产生的是水,所以实现了无毒、无污染,这也标志着我国在运载火箭的可靠*、安全*、适应*及环境友好*方面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三化”是宝

长征5号系列火箭采用“一个系列、两种发动机、三个模块”的总体思路,贯彻了“通用化、组合化、系列化”的设计思想。

“两种发动机”是指研制50吨液*/液氧发动机和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三个模块”是指装有2台50吨液氧/液*发动机的5米直径模块、装有2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3.35米直径模块、装有1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的2.25米直径模块。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可以实现技术共用,提高可靠*,节省成本,缩短研制周期。

长征5号在执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发*任务时采用两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在执行近地轨道发*任务时采用一级半构型火箭直接入轨。这不仅能大幅度提高运载能力,而且可以降低了成本。其中所谓的半级是指捆绑的助推器。

在长征5号系列的6种构型中,推力最大的是以下两种:

一种是带4个助推器的两级半构型,其芯一级、二级直径均为5米。芯一级采用5米直径模块;芯二级采用2台9吨级推力液*/液氧发动捆绑;芯一级还捆绑了4个3.35米直径模块。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为14吨。它主要执行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航天器的发*任务,将在2017年发*嫦娥5号月球采样返回器等。

另有一种是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去掉第二级。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25吨。它主要执行近地轨道航天器的发*任务,将在2018年发*20吨级空间站舱段

动力十足

长征5号火箭上配有3种12台全新大推力发动机均,它们均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技术,且分别是我国最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最大推力的液*/液氧发动机和比冲*能最高的火箭发动机。

芯一级上的2台50吨液*/液氧发动机在*同类发动机中处于先进水平,使我国液体火箭推进技术的整体水平跨上一个大的台阶。该发动机有以下特点。

一是运载效率高。它是火箭化学推进剂中能量最高的燃料,比冲最高能够达到465秒,比现有常规燃料发动机*能提高约50%。

二是推力十分大。与现役上面级液*/液氧发动机相比,50吨液*/液氧发动机真空推力是其9倍,推力室室压是其2.7倍,*涡轮泵功率是其15倍,氧涡轮泵功率是其20倍,是我国目前运载火箭家族中“龙头老大”。

三是绿*很环保。其燃烧产物为洁净度达99.99%的纯净水,具有绿*环保、零碳排放等优点,是世界上排放种类最少、最绿*环保的发动机,因此长征5号运载火箭也被成为“绿*火箭”。

芯二级上的2台9吨级液*/液氧发动机是我国首个采用先进的闭式膨胀循环方式的*氧发动机,也是我国目前比冲最高的火箭发动机,能大大提高发动机的自身可靠*,可以通过多次启动,助推火箭进入地球转移轨道。

4个助推器上的8台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是我国单台推力最大、技术最先进、应用前途最广泛的新型动力装置,填补了我国补燃循环发动机技术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个掌握高压补燃循环液氧煤油发动机技术的国家。

前景广阔

按照系列化、组合化思想,长征5号系列运载火箭首次实现了6种构型同时开展总体设计,成功解决了6种构型同时优化与设计的难题。

长征5号火箭首次采用了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5米直径大型箭体结构不仅仅是结构外形尺寸的简单放大,而且是从结构形式、材料选择、制造工艺、制造工装、试验验*体系的彻底革新。通过长征5号火箭研制,不仅使我国掌握了5米直径结构的设计、制造能力,也突破了千吨级静力试验技术等,同时大型结构制造也带动了材料、机械加工、热处理、焊接、检测等装备制造业的大发展。

2017年,我国将用长征5号发*嫦娥5号月球采样返回器,2018年将开始陆续发*3个20吨级的空间站舱段,2020年将发*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它也可用于发*不同地球轨道大型载荷及其它深空探测任务载荷,同时为我国未来载人登月用的重型火箭研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长征5号将实现我国火箭运载能力的大幅度跨越,为我国后续国家重大航天工程任务提供高可靠、低成本、无毒无污染、适应*强、安全*好、运载能力大的先进运载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