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写范文发表于:2018-06-27 18:55:25

《毫米的认识》教学实录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科书第2~3页的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在*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计算。

4、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法】:谈话引入法、矛盾冲突法、演示*作法

【学法】动手*作、观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每小组的一把只有厘米刻度的硬纸尺、尺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引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人物,看看是谁来了?(出示孙悟空)

他带来了什么?(金箍棒)想看孙悟空表演几招吗?

看清楚了,变、变、变!

师:哎,你看到了什么?

师:是啊,金箍棒越变越短,最后放进耳朵里了。同学们想不想看看真的金箍棒。

(1)出示木棒一根,来估一估它有多长?(生:一米长)

师:来现在让金箍棒变短。(变成后让学生猜有多长?20厘米)

小结:刚才同学们在估计的时候用到了米和厘米,(板书:米和厘米)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两个长度单位。

(2)在你的印象中1米有多长,1厘米又有多长呢?比划一下。

看来我们同学心中这把尺子还是很准的。现在是越变越短,越变越短,最后变到孙悟空的耳朵里了,那大家猜一猜孙悟空耳朵里的金箍棒有多长啊?

生:不到1厘米。

2、动手测量

师:这是你的猜测。到底有多长啊,咱们用直尺量一量。在量之前回顾测量方法。(出示判断题)

(2)会了方法后同学们开始量一量吧!

你们测量的结果是……(生:7小格,不到1厘米……..)

3、导入新课

这根金箍棒的长度太小了都不到1厘米,看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厘米已经不能精确的表示出它的长度了。要想精确的表示出小金箍棒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比厘米还小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

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师:那么1毫米有多长呢?

生:1个小格。(学生台前指指看)

师:从哪到哪?看清楚了吗?

生:尺子上任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师:请你在自己的尺子上找到1毫米吧。

师:你能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吗?。

师:同学们,1毫米给你的感觉怎么样啊!

生:太小了

师:接下来,请把目光移到我们的学具盒,从中拿出一枚1分硬币,量一量它的厚度是多少?

师: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呢?想一想。

2、探究毫米与厘米的关系

师:请你画一条5毫米的线段。

生:动手画(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问题?)

师:请你再画一条10毫米的线段。一边画一边思考,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板书“1厘米=10毫米

3、体验毫米的应用

考考你:从0刻度---2刻度长度是多少?

从0----3呢,从1-----3呢

现在你能表示出孙悟空耳朵里的小金箍棒有多长吗?

4、继续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引导得出:1厘米=10毫米。

5、感受毫米

a借助手势,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

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

学生用手势分别表示1毫米、1厘米的长度

b.举例

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找一找说一说。

6、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出示各种物体的长度,学生认一认。

2、先估一估盒子的长、宽、高,再量一量。

3、测量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第2篇:“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师:(指投影仪上的尺子)同学们,你们认识尺子上面的哪些刻度?

生1:我知道尺子上面!大格是1厘米。

生2:我预习时知道尺子上面1小格是1毫米。

师:你们能主动学习,真不错!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尺子上面指出1小格来。

(教师巡视)

师:l厘米中间的每1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1毫米长不长?

生:不长,很短。

2.体会l毫米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拿起桌子上的一分硬币,摸一摸硬币的厚度。

(学生活动)

师:再把硬币的厚度对着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正好占满1小格。

生2:我发现1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l分硬币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我们一起用手势表示一下。

3.教学1厘米=10毫米。

师: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l毫米呢?请同学们看着尺子仔细地数一数。

(作生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1毫米1毫米地教,从刻度1数到刻度2是10毫米。

生2:我是从刻度8数到刻度9,又从刻度12数到刻度13都是10毫米。

师:通过数尺子上的刻度,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1厘米等于10毫米。

生2:我发现了只要有10个1毫米就可以构成1厘米。

生3:我发现了尺子上不管是哪儿的1厘米,它里面都有10毫米。

师:同学们说得好极了。

4.完成课本第66页的“做一做”

师:看图说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

生1:圆形针的长是28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把你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1:我是1小格1小格地数出来的,有28小格就是28毫米。

生2:l厘米是10毫米,2厘米是20毫米,再数上8毫米是28毫米。

生3: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得出28毫米。

师:为什么要从3厘米里面去掉2毫米,你是怎么想的?

生3:假设回形针正好指到3就是3厘米,现在还少2毫米所以要减去2毫米。

师:“假设”这个词用得好。

生4:我是5毫米5毫米地数出来的,5、10、15、20、25,再加上3毫米就是28毫米了。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4:刚才我在数1厘米=10毫米时,发现尺子上面每厘米中间都有一条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它的左边有5毫米,右边也有5毫米,这样数起来快。

师:你的回答真精彩!同学们,人们在尺子上每厘米中间设计一条稍长一点的刻度线,就是为了方便看尺子。

师:学习了毫米以后,请同学们再量一量,橡皮的厚度是多少毫米?长度又是多少毫米?

(学生活动)

师: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就可以用毫米作单位。

评析:本课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较好地体现了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实。在让学生体会1毫米多长时,杨老师在每张桌子上都摆放了一分硬币,先请学生拿起硬币,摸一摸厚度,把硬币厚度与尺子上小格比一比,师生再一起用手势表示。这样,学生通过实践,突破了难点,较好地建立了1毫米长的表象.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学得实。

2.细。在指导学生看图说出回形针的长是多少毫米时,杨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出结果,还要讲是怎样看的,又要求学生动脑筋想一想:尺子上每厘米中间都有一条稍长的刻度线,人们把它设计在这1有什么好处(看尺子方便、清楚、快。几乎所有的教学参考资料都未提及这一条稍长的刻度线,而杨老师注意到了。由此可以看出,杨老师准备得细,讲得细。

 

第3篇:《认识毫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1-22例1及做一做习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会用毫米作单位度量。

2.通过系列活动,积累用标准单位进行估测的数学活动经验,建立1毫米、5毫米的表象,培养简单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合作,培养策略分享与数学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毫米并建立1毫米、5毫米的表象。

2.通过系列数学活动,积累用标准单位进行估测的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建立正确的1毫米、5毫米的长度观念并能应用于生活。

【教学设想】

《认识毫米》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及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初步建立长度观念。本节课的设计重点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利用经验,在认知冲突中引入毫米,完善对长度单位的认识。

从知识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在二上年级学习过长度单位,对于长度单位厘米已有初步的认识,并建立起了一定的空间表象,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用尺度量的能力。从生活经验方面来讲,学生已经具有丰富的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验,有部分孩子已经知道一小格就表示长度单位毫米,1厘米中间有10个小格,即10毫米。基于这样的经验基础,本节课从标出1厘米这样一个简单的任务出发,在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毫米的必要*;利用关于毫米你知道些什么这样一个问题来再现学生对毫米的真实认知起点;直接利用1厘米=10毫米,展开进一步的探究,即让学生从1厘米中标出1毫米。整个探究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真实起点,突出对毫米这一长度单位知识的自主构建。

2.丰富数学活动,在不断地感受中积累表象,建立1毫米、几毫米的长度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如果仅仅停留在几个小格就是几毫米,这样的认识显然是低层次的,教学中我们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设计不用尺找出1毫米厚的物体、估计并多种方式验证磁铁和小方块等的厚度、1毫米纸大约有几张、作业本的宽是130毫米等,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猜一猜、找一找、比一比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结果,来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直观的物品,建立1毫米、几毫米等长度的表象,突破难点。

3.突出验证方法,借助活动在反复矫正中建立标准,积累经验。

长度观念的建立是教学的难点,为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在帮助学生利用直观手段建立长度观念的同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寻找标准进行灵活对比的方法,并与验证相结合。每个环节的反馈设计,都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交流解决问题方法、多角度验证结果的机会,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之间比照,让学生能运用并感受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

【教学过程预设】

一、温故引新

(一)旧知引入

1.描出1厘米长的线段

我们已经学会了测量,也认识了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考考自己,在这三条直线中任选一条,能在上面描出1厘米长的线段吗?(板书)

2.同桌互查:看看你的同桌描的线段准不准。(用尺量一量)

(二)引出毫米

1.你的同桌描得怎样?

预设1:不到一点/多了一点

预设2;差了n毫米/长了n毫米

2.像这样出现几厘米多一点或者几厘米不到一点,而这一点又不到1厘米的情况时,得用一个比厘米小的长度单位才能表示,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毫米。(板书)

二、学习毫米

(一)了解起点:关于毫米你知道些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强调:数学书上就是这样规定的。(板书:1厘米=10毫米)

(二)寻找方法

1.既然我们已经知道1厘米=10毫米,能不能不用尺,在这段1厘米中标出1毫米,想想有什么方法?

预设1(只标了1小格):说说你的方法?

预设2(平均分成10小格):把1厘米分成了几小格?追问:为什么分成10小格?

2.观察学生尺

1厘米里面是分成了10等份吗?到自己的尺上找一段1厘米,数数是否真是10小格?

3.交流方法

看大屏幕:为了把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看得清楚些,老师把放厘米尺放大了。(老师边演示边说:因为我们知道1厘米=10毫米,所以只要把1厘米也就是10毫米平均分成10小格,那么其中1小格的长度就表示1毫米。)

(三)建立标准。

1.找1毫米

(1)1毫米到底有多长?我们到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指给同桌看。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新版《认识毫米》教学设计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新版《认识毫米》教学设计(2)还能找吗?再找一段1毫米指一指?还有吗?(大家在不同的位置找到了1毫米,其实1厘米中间每1小格的长度都是1毫米。)

(3)闭上眼再想想1毫米有多长。

2.强化1毫米:我们去找找生活中的1毫米。

(1)介绍学具。

(2)眼力大考验:到学具盒中找出1样厚度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学生活动)

(3)验证:举起来看看。谁的眼力准呢?量量这三样物体,哪一样的厚度真正是的1毫米?

反馈1:惊喜卡(看一看摸一摸)

反馈2:1元硬币(摸一摸)

反馈3:扑克牌(预设1:比1毫米薄,放在桌上与惊喜卡比一比)(预设2:4张叠起来的厚度是1毫米,放在桌上比比看)

(4)小结:通过观察和验证,我们知道像1张惊喜卡这样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1枚1元硬币这样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通过比一比,还知道4张扑克牌的厚度大约也是1毫米。

(四)感悟几毫米。

1.剩下的磁铁和小方块的厚度各是多少?(指名回答估的结果,教师板书。)

2.究竟谁估得准呢?同桌合作,想办法验证。比比哪对同桌的办法巧妙。

3.反馈:你估计是多厚?实际厚度呢?用的是什么法?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

(1)反馈磁铁的厚度(5毫米)

预设1:用惊喜卡;(1+1+1+1+1)

预设2:用硬币和惊喜卡;(2+2+1)

一起拿起磁铁,再摸一摸。

(2)反馈小方块的高度(10毫米)

预设1:用磁铁;(5+5)

预设2:用硬币;(2+2+2+2+2)

预设3:用惊喜卡;(10张)

4.小结:刚才我们用多种方法,验证了估计的结果,得出了1个磁铁的厚度大约是5毫米,一个小方块的厚度大约是10毫米。

三、巩固应用

(一)几张纸的厚度大约有1毫米?a.(3)张b.(10)张c.(50)张

说说你估的方法

(二)数学本的短边长是多少?a.130毫米b.130厘米c.130米

1.观察数学本封底,190毫米应该是什么意思?

2.(130190)毫米表示什么?(书本面的尺寸规格)用手比划下。

(三)148毫米148毫米

1.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2.这样东西就在你的眼前。为什么认为是学具盒?

3.盒盖的尺寸规格估计是多少?为什么?

(四)生活举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不少地方会用到毫米,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大屏幕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