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写范文牛与牧童

牛与牧童

写范文发表于:2017-09-12 09:04:05

  瞧,这些*彩缤纷、心想生动、内容丰富、美不胜收的剪纸!这次,我就选择老牛这幅吧。

  看,阿武正在骑着老牛,走在回家的路上,嘴里不停地嘀咕着:“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真是一首好诗啊!”

  我想到这,准备停下了,可是又有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又看起了这个剪纸。

  一张普通的红纸,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就可以剪出热闹的生活。嚓-嚓-嚓,一片片碎纸掉在桌上,一个虎头虎脑的孩子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了;嚓——嚓——嚓,有一个小女孩出现了;嚓——嚓——嚓,一头温顺的老黄牛出现了,真上一家人。

  我又开始想象了,太阳晒的家畜昏昏欲睡,只有知了在不停地鸣叫,大人们也都累了,都回去睡午觉了,全村的儿童都在外面玩耍,只有阿武还在学堂学习,终于下课了,阿武骑着老牛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咦!他好像看见个人,正哭着朝他走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他的妹妹阿红,原来,阿红迷路了,不知不觉的朝这走来,看见了它的哥哥,他们有说有笑的回了家。这时,我感觉他少讲了许多东西,那就是:活泼、开朗、奋发和快乐。他不仅把学习弄好还把生活变得更加丰富。

  我从想象中蹦了出来,想到了我自己,我也要向阿武一样成为一位好学生。

  【作者:尹昊生】

 

第2篇:牧童与牛优秀教学设计

《牧童》是唐代吕岩的诗歌,传说中的“吕洞宾”就是吕岩。为方便教师更好的教学,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牧童优秀教学设计,其教学环节之精彩、教学设计之精致、教学问题之精当,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下面一起来学习下吧!

牧童优秀教学设计由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牧童》。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牧童》,进一步感受诗词的丰富内涵。

2.通过运用课后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

3.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所描绘的童年生活的快乐,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关键词,引导学生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牧童》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对对子导入,初步感受诗词的表达特点——对仗工整

初步感知《牧童》的内容。

山——水青山——绿水

旷野平原,猎士马蹄轻似箭——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

看到“斜风细雨,牧童牛背稳如舟”这样的诗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自由发挥,畅所欲言,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l.洎由朗读古诗《牧童》。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诵读。

读出诗词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强调“铺”的读音。引导学生在辨析读音的过程中初步感受诗词语言的魅力。①你认为“铺”应该读几声?理由是什么?(通过辨析意思进一步明确读音,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汉字音、形、义的内在联系。)②“铺”字让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在感受想象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个“铺”字,把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完全表现了出来。)

设计意图:诗情诗意是读出来的。读诗首先应该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教师不能包办代替,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辨析字音,尤其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读懂意思

1.默读《牧童》,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诗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2.交流:一遍又一遍的读书过后,你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画面?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牧童?(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读懂诗意,感受诗情。)

3.小结:这首古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吹拂着野草,还没看见归来的牧童,却先听见随风传来的牧童那悠扬的笛声。那愈来愈近的笛声,时续时断,随风飘扬。牧童回来吃饱了饭,已是黄昏之后了,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天地里休息了。

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的。

设计意图:一遍又一遍的诵读,在诵读中将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也就是读懂诗意的过程,感悟诗情的过程。

四、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1.“六七里”与“三四声”的对比:感受乡村生活的静寂与安闲。

在这首诗的第一句中出现了一些数字,请你读读,细细品味,看你能读懂什么?(使学生懂得这些数字都不是具体的描写,“六七”极言其多,进一步突出了草的茂盛;“三四”极言其少,进一步突出了笛声的悠扬,乡村的静寂。这些描写为牧童的出场埋下了伏笔,由远及近,由景到声,再由声到情。感受到牧童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特别的情趣。)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诗中情。(“六七里”要读得长而缓,“三四声”要读得短而轻。)

2.想象“卧月明”的情景。

(使学生感受到此时牧童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伴随着悠扬的笛声,看着画面中“不脱蓑衣卧明月”的牧童,你想说什么?

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引入其他与“牧童”有关的诗。)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五、深入理解。感悟诗魂

1.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无论白天还是傍晚,无论放牧还是休憩,牧童的生活都是如此惬意。此时,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小牧童吗?你此时最想说什么?(与其去追名逐利、巧用心机,倒不如像他这样,在劳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享受悠闲与自在。)

2.再读全诗,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诗魂。

3.总结全诗。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2.将这首古诗默写下来。

3.将《牧童》改写成一篇小短文。

 

第3篇:《牧童与黄牛》观课有感

周五上午,有幸参加临沂市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同课异构活动,三位讲课教师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呈现了二年级下册《牧童与黄牛》这一课。从中让我体会到了从不同角度设计课的艺术,我认为,三位老师的课都各有千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都很好地点透了教学重难点。在此,我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收获,以此提升自我。

一是把课文内容进行重新整合。纪海霞老师的课中,她不是把课文内容简单地进行顺序呈现,而是把课文中含有重要词句的段落摘出来先重点呈现。比如含有“和蔼、批评”的段落。解读“和蔼”的含义并且让孩子用和蔼的语气读画家的话,我认为这样的指导很到位。

二是重点词语多种方式呈现学习。在文中“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是重点词汇。在学习时,纪老师采用的是呈现这两种笔法在一幅画中让学生辨认理解的方法。而徐荣老师则以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更显得直观、深刻,紧接着,读出这两个词语的不同语气,一个轻读,一个重读。这些方法都很好地让孩子理解了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三是有关联的词语、句子放一起呈现。如“价钱、购买和争着花大价钱购买”“一幅画和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一幅画中哪个地方是浓墨涂抹,哪个地方是轻笔细描)。

四是“一…就…”的学习。我更喜欢孙秀霞老师的讲授方式。先把句子中这个关联词语摘出来,说有个小朋友不小心把几个字落掉了,让孩子找出来,从而加深了孩子对这个关联词语的感知。紧接着评说“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的含义,有可能是一天、两天或者半个月等等才有人去观赏他的画。而添上“一…就…”,就说明画家本领很大。而再把这个关联词语读慢读重就更有味道了。很是注重孩子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接着让孩子用“一…就…”来夸夸戴嵩,然后夸夸自己或者同学,做到了学以致用。

五是设计课时,要设置适当的课文内容填空,使孩子能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内容上。比如徐荣老师设计的课件中“两牛相斗时,尾巴不是——,而是——,所以戴嵩画错了。”这是她与其他两位老师相比独到的地方。另外,徐老师的课中,难读的段落着重分析,句句突破,师生合作读,最终让孩子们感觉不到任何的难读,这也是个很不错的方法。

三节课下来,获益匪浅,争取把收获应用到自己的课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