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学习方法详解

写范文
更新:2024-02-20 11:33:07

中学生平时学习用时最多的是文言文,花工夫最多的是文言文,背得头脑发涨的是文言文,可考试时出错最多的仍是文言文,应用起来最难的是文言文,足见文言文学习的效率之低。一年一年的文言文的考试越来越重要,分值也越来越大。在实习期间,我发现有些学生面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望而却步,*叹息,不知如何是好。

《语文课程标准》中谈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我在教学实践中,以《课程》为蓝本,以考试为纲,以自主学习为经线,以诵读拓展激趣为纬线,竟然收到良好的效果。激趣的方法如下:

文言文学习方法详解

一、诵读琅琅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诵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读文言文方法多种多样: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有滋有味、*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还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很多时候,我和学生都陶醉在书声中,忘记了是晦*难懂的文言文。那优美旋律的朗读声,构成校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尝试断句分段,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上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的思考**,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三、自主阅读交流,加强鉴赏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只有以学生为中心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才能形成“*阅读的能力”。交流是学生的思维在碰撞、发散,在交流中问题越辩越明,学习积极*也高涨。老师的条分屡析应该由学生的自主阅读所代替。让学生具备整体感知、体会感情、把握思路等正确并有创见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文言文的学习尤其需要学生的自主阅读,我教给学生学习的步骤:结合资料的解说,逐字逐句弄懂语句,勾画出不能理解的词和句,在课上留出时间让学生交流,互相解决问题,然后提出疑难点,在课堂上公开提出,学生可以回答的尽量让学生表现,确实不能解决的,我加以点拨和指导,学生的收获特大,改变了过去由老师一人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师生都觉得枯燥无味的单向活动的教学局面。老师传授的是学生想获得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转化为为自己而学,在学习中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交流中也锻炼了胆识,展示了自己的风采。

四、辅助以多媒体,拓展学习环境

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辅以画面想象,拓宽形象空间;辅以音乐品味,美化内容意境;辅以声*影,开拓想象的空间。我常自制教学课件、在网上下载课件,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上、悦耳的音乐中,开动感官尽情享受,用美熏陶、感染学生,从而快速理解内容,加深记忆,提升认识,带动学习的积极*。如《病梅馆记》一课,课文本很长,我播放自制的配乐朗读加画面的课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兴趣高涨,背诵的任务轻而易举就完成了。文言文教学中辅以多媒体,能够化文字为形象,化机械为生动,化困难为容易,化繁为简。

五、学习方法汇报,示范力量无穷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更注重方法的引导,并且方法的介绍不只由我越俎代庖,我让学习有方法的学生交流心得体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些方法是学生的实践中来,切实可行,很有示范*。学习的方法列举:有归纳总结法:学过一个单元后就应该对文言文的知识作小结,按照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之、者、于、以、而)概括,把松散的知识加以梳理,知识就系统化、科学化,便于复习、应考。有自出试题法:把文言文的知识用习题加以整理,编成一道一道的题,清晰、醒目,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就可以对学过的知识再一次巩固、复习,并通过试题提炼出重点、难点、考点,对知识的梳理更有条理。大致的题型是:字音字形字义、句子的翻译、大意的理解、人物的*格分析、朗读的节奏把握等方面,多角度理解课文。出好试题后,全班交换做题,起到了知识的补充、交流作用。积累名句法: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到优美的句子,有警示意义的句子就摘抄,积累写作素才,这样一读多得,其乐无穷。

第2篇: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详解

【摘要】“初中语文学习方法详细内容”语文学习重在熏陶渐染,贵在日积月累,所谓学习方法,好象很难用语言说清楚;但仔细一想,情况并非如此——作为一门*的学科,其知识自成体系,要系统规范的掌握,必然要用一定的方法。

一、语文学习准备。

语文学习需要一些必要的准备,比如工具书等。作为一个初中生,身边应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除此之外,为便于学习文言文,如果能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学生古汉语词典》就更好了。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是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语文课本、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家庭藏书以及考试资源等。

二、语文学习方法漫谈。

1、语文学习方法五原则

⑴循序渐进。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务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⑵熟读精思。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⑶自求自得。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⑷博研结合。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⑸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2、运用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习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丰富学习的内容,还可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甚至可以对文章进行加工处理。因此,在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同学们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有意识的在阅读过程中,把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结合起来。

第3篇: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详解

一、从优秀的篇章中感知、积累、丰富语感。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的很重要的途径。

1、听说结合,感受语言魅力,培养语感。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2、读写结合,培养语感。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学生在读中获得感知之后,还要进一步要求他们展开联想与想象,加上自己的理解、看法及独特的情感体验进行必要的练笔,来巩固读的成果,这样,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读中得到积累,在写中得到发展。

3、勤记多背,积累知识,丰富语感。

“语感要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感知。”显而易见,生活经验和自身的知识积累是语感的源泉。初中学生由于生活经历不足,实践经验有限,所以,勤记多背,积累知识,将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言语,将是积累、丰富语感的重要途径。

二、在语文实践中领悟、分析,培养语感。

由于语感的培养离不开理*思维的参与,离不开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离不开学生的悟*。因此,我就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

“悟”是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在思维、想象、情感等心智活动的参与下对语言材料的内涵及语言组织形式的深层把握,使主体的“神”与客体的“神”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领悟的最佳方法是“熟读精思,分析琢磨”。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时,我让学生分析后两句“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学生很容易就发现这两句话与注解的话顺序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是强调作用,表示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了避雨的地方,在山野夜行遇雨而又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时心情会是何等欣慰?这种乐趣不是身临其境的人又怎么体会得到?从而体现这首诗的旨意。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推敲,让学生*思考,用心用情去体验去感悟,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揣摩作者的思路、情感。久之,则诗歌中所蕴含的“玄机”就会通过有血有肉的语言从学生的口中传出来,这样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进一步锻炼。

三、对积累的语文素材吸收、加工、运用,培养语感。

这是培养语感的高级层次。积累如吸气,运用如吐气,只有吸够了气,才能吐出气。因此它的完成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积累的知识来获得,除此教师必须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帮助他们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借助思维和审视能力,对语言材料进行品评、鉴赏,能够惬意地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情感。这需要学生与文本对话,需要学生与作者在生活体验上沟通,需要学生与作者在心灵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不仅能充分领会语言文字的字面意义,还会领会语言文字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抒发读完文本后的独特的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