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写范文
更新:2024-02-20 09:36:37

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

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

“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

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

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

“是的,菠萝很重。”

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

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

“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

“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

“怎样吃呀?”

“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

“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

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

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

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

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第2篇: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一位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来一个菠萝,好奇的孩子被这个从未见过的东西吸引住了,这位母亲可能会有两种方式对待好奇的孩子,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是可以吃的,它的外面是很硬、很尖的刺,你不要去摸它哦!它很重,你提不动它,但是它是圆的,你可以滚动它。你闻一闻,它是不是很香啊?现在我们把它拿到厨房去切开它,切好后用盐水泡一泡,它吃起来就又香又甜了。”

另一种方式是:母亲告诉孩子“这是菠萝”,然后就把菠萝放在孩子面前的地板上,自己先去忙乎把买回来的其它东西处理好。好奇的孩子一定会对这个菠萝“采取行动”,比如他可能伸手摸了一下菠萝,赶紧又把手缩了回来,并且对着妈妈喊:“妈妈,这个菠萝很刺手,我被它刺了一下。”妈妈回应说:“是的,孩子,菠萝会刺手,不要紧的。”于是孩子又尝试抓起菠萝的叶子,把它拎了起来,可是菠萝很重,孩子很快就把它放下了,“妈妈,这个菠萝很重,我拎不动它。”“是的,菠萝很重。”孩子可能又尝试着滚动菠萝,结果真的把它滚动了,他高兴极了:“妈妈,我把菠萝滚动了。”妈妈也很高兴:“你真能干!”“妈妈,我闻到一股香香的气味,菠萝是不是可以吃的?”“对,孩子,菠萝是一种水果,是可以吃的。”“怎样吃呀?”“把皮削掉,切成一片一片,用盐水泡一泡,就可以吃了。”“让我试一试……真好吃的!”

这两种方式,你主张哪一种?你常用的是哪一种?它们有什么区别,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吗?我们不妨来分析一下: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就学会了,菠萝是多刺的,是很重的,是可以滚动的,是很香的,是要泡了盐水才可以吃的。这是妈妈直接告诉他的,不是孩子自己发现的。将来妈妈又带回来一件新奇的东西,孩子也可能会像这次那样等着妈妈告诉他关于这个东西的知识。

第二种方式,孩子最终也明白了,菠萝是多刺的,会刺手,菠萝是很重的;菠萝可以滚动,因为它是圆的;它闻起来很香,切开来是金黄*的,沾上盐水再吃,又香又甜。这一切都是孩子通过自己的尝试发现的,孩子不仅懂得了菠萝的特*,他还学到了认识菠萝的方法,你可以摸它,可以拎它,滚动它,闻它,切开它,尝它,下一次妈妈可能带回了一只螃蟹,孩子当然又会尝试去摸它,可是很快被螃蟹咬了一下,于是孩子知道了,这个东西跟菠萝不一样,它会咬人,妈妈可能建议说“你可以用筷子来动一动它,这样就不会被咬了”,于是孩子自己试着用筷子翻动螃蟹,他会发现螃蟹的许多有趣之处。再下一次,妈妈可能买回来玻璃制品,孩子可能又会用他用过的方法来探索它,摸它,滚它,结果它可能掉到地上碎了,于是孩子又明白了,菠萝、螃蟹、玻璃制品,这些都是*质不一样的东西,要用不一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两种方法的结果很不一样:第一种方式,孩子很快学到了知识,可是他是被动接受的;第二种方式,孩子也学到了知识,速度比较慢,但是孩子又同时学到认识事物的方法,还学到了要根据事物的不同*质选择不同的认识方法的思维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体会到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乐趣和成功感,久而久之,孩子就能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家长之友《让孩子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大部分的家长,可能都在不自觉中采用了第一种方式对待孩子,这其实就剥夺了孩子自己主动学习的许多机会,对孩子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其实经常都有这种可以让孩子主动学习的机会,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善于把握。比如三、四岁的孩子,非常喜欢在吃饭的时候帮忙分发筷子,开始的时候他可能一双一双地拿,这双是给爸爸的,再拿一双给妈妈,最后拿一双给自己。心急的母亲可能会对他说:“傻孩子,你一次多拿些,一共拿3双6只,不就不用多跑几趟了?”其实,等待他自己去总结,能让孩子有机会学习动脑筋思考问题。他可能要这样来回跑了几个月才想到,每次都做一样的事情,是不是可以合起来做呢?于是他尝试着多拿一些,可是要么多拿了,要么少拿了,这样又过了几个星期,后来才真正弄明白,每次要拿6只才刚刚好。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总结、自己解决问题,并且体验到了思考的乐趣。花点时间等待一下孩子,其实是很值得的,对不对?所以,我们给家长下面这些建议,帮助您的孩子建立主动学习的习惯:不要按照你的意愿把孩子的时间安排满,要多留一些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如果他还小,想不出可以自己安排什么活动,你可以给他多提几个建议让他选择;多鼓励孩子主动探索,不要太多不必要的“不准”;在孩子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要干扰他,尽可能不要催促他,不要干扰他,更不要跟在身边不断提醒他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在孩子解决问题遇到困难时,不要急于帮助他,可以多给他提些建议;不要急于把结果告诉孩子,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发现;不要代替孩子做检查作业、收拾书包的工作,也不要养成整天看着孩子做功课的习惯,要让孩子自己去做这些事情。

第3篇:如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让孩子的学习事半功倍,以下是如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家长朋友们快来阅读吧!

如何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1】

当孩子结束一天的学校生活回到家里,家长自然要监督孩子尽快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做好,使孩子养成回家后马上复习当天功课的习惯,这样容易巩固已学的知识,孩子会产生一种学习有收获的喜悦心情。

家长应妥善安排孩子的学习和*。

既要保证孩子完成学校轻师布置的作业,也要让孩子有玩的时间。

当孩子完成了作业,引导孩子听听音乐、学学绘画、练练书法,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这既使孩子提高了学习兴趣,又让孩子养成讲求效率的习惯。

如何制定一个好的学习方法?【2】

一、寻找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密切相关。

因此,学生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并创造*的运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更新的速读与日俱增,时代对我们提出了越来越多样化的学习要求。

单凭“铁杵磨成绣花针”、“功到自然成”的方式学习,是无法完全适应的。

今日的学习成败,不仅取决于勤奋、刻苦、耐力与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还取决于每位学生的学习效率。

爱因斯坦曾经被人问起成功的秘诀,他说:“成功等于艰苦的劳动加正确的方法,再加上少说空话。

”并诙谐的写下公式:W=X+Y+Z。

我们也可以套用这条公式来解读学习成功的秘密,即将W视为成功,X视为勤奋,Z视为不浪费时间,Y视为方法,所以“学习成功=勤奋+不浪费时间+方法”。

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有增加或抵消的作用,只有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保证学习的成功。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也是塑造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

英国有位社会学家曾经调查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住,发现他们大多认为学习时最重要的就是掌握恰当的方法。

而法国著名生理学家贝尔纳也深有所感的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发挥天赋与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由此可见,良好的学习方法可以使学生在知识的密林中成为手持打猎的*的猎人,能获得有效地进攻能力和选择猎物的机会。

但是,什么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好的学习方法一定要适合学生的特质与学习环境。

一般来说,好的学习方法应该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符合认识规律的科学方法;符合自己个*特点的方法;符合不同学习内容和不同教师授课特点的方法。

在选取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向来摸索:不同学科的学习方法、预习方法、听课方法、复习方法、做作业和自我测试方法、改错的方法和知识归纳的方法等。

二、如何寻找最适合你的学习方法

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且说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等八位神仙一同参加蟠桃会。

他们行至东海,只见浩淼无垠,波涛汹涌,一派惊心动魄的景象。

吕洞宾看呆了,回头对众仙说:“今若乘云从东海上空而过,便显不出咱们仙家的本事。

不如我们将各自携带的一件宝物投入大海,让这些宝物载着我们过海,岂不别有一番情趣?”众神仙听了,都拍手称好。

铁拐李把自己的拐杖投到水里,站在拐杖上乘风破浪,吕洞宾投下自己的萧渡海而行,蓝采和等众仙也分别把自己的宝物投到海里,逐浪而过。

八位神仙靠着各自的特殊本领渡过了东海。

成功之路人人不同

当你准备学习渡海之术请教八仙时,铁拐李会告诉你用拐,吕洞宾告诉你用萧……当你准备习武从*请教三国英雄时,吕布告知你方天画戟最好,关羽说青龙偃月*最好……当你准备练习乒乓球请教世界冠*时,王楠告诉你应该用左手横拍弧圈结合快攻,王励勤则说是右手横拍弧圈结合快攻……

当你希望成功并就此请教成功人士的时候,你会发现每个人各有各的成功之道。

你迷惑了?到底应该选用谁的方法呢?选用何种方法关键在于这种方法是否适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