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为什么称为“寒食节”?

写范文发表于:2024-02-04 08:53:23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古代劳动*常借此安排农事活动。据《岁时百问》所言:“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随着清明的到来,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黄金时期。因此,有许多与清明相关的农谚,如“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专门用于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俗称上坟。在这一天,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多在清明节扫墓,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清明节为什么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期间有一个特殊的习俗,即寒食节。寒食节又称为“禁烟节”、“熟食节”、“冷节”,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传说中,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为重耳充饥,后被烧死于山中。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定下寒食节,要求民众在这一天禁火,只能食用备好的熟食和冷食,以示怀念之情。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起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在这一天,人们禁火三日,只能食用冷食,其中以粥为主。唐代时,河南洛阳地区流行一种特殊的寒食食物——桃花粥,用鲜桃花和好米煮成,味道鲜美,富有营养。

除桃花粥外,还有一道名为“青精饭”或“乌饭”的食物,据说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而创造的。在寒食节,朝廷曾经赐食大臣青精饭,后来改为“麦饼宴”。

在历史上,还有一道名为“五侯鲭”的菜品,传说是由五个不和睦的门客送给娄护的,经他调和而成。这种鱼和肉的杂烩因为调味巧妙,成为当时的美味之一。

尽管真正的寒食节食物已经失传,但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人们仍然习惯准备各类美食,邀请亲友一同分享。

 

第2篇:清明节为什么又称为“寒食节”

清明节期间要吃寒食,这许多人都知道,不过有些人却不知道寒食节是什么来历,让小编给大家讲解一下吧。

寒食节又称“禁烟节”、“熟食节”、“冷节”(在冬至后105日,即清明前的一两天),相传是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这一天,民间禁止生火,只能吃备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晋国公子的臣子介之推。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流亡列国,介之推护驾跟随立下大功,相传他曾经割下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充饥。重耳返国即位,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而此时介之推却与母亲隐居绵山(即现在的山西介休县),晋文公派人请他,但他躲在山中不肯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烧山,想把介之推逼出来。不料介之推死也不愿出山,结果和母亲一起被烧死了。晋文公非常难过,将介之推葬在绵山,还修了庙,并将绵山改称为介山。为纪念介之推,晋文公又下令把介之推被烧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以后年年岁岁,每逢寒食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以示追怀之意。

另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另外还有“桃花粥”,这是唐代汉族寒食节的食物,流行于河南洛阳地区。《广群芳谱》中说:当地民间在寒食节,采摘鲜桃花,配上好米煮成粥,味道鲜美,富于营养。这个风俗一直流行到明末。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寄扇》一出就有这样的唱词:“三月三刘郎到了,携手儿下妆楼,桃花粥吃个饱。”

此外还有“青精饭”。青精饭也叫“乌饭”,主要是为滋补身体,祭祀祖先,相传为道家所创。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中有这样的记载:“此饭乃仙家服食之法,而今释家多于四月八日造之,以供佛。”原先朝廷也给大臣赐食青精饭,嘉靖十四年间,皇帝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为赐百官于午门食“麦饼宴”。

汉代还有一种名菜,叫“五侯鲭”。唐代韩有一首《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五侯是汉成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西京杂记》上说,这五个人互不和睦,他们的门客之间不得往来。只有一个人叫娄护的,很会说话,五侯都很喜欢他,纷纷送给他新奇的食品。娄护把五侯送给他的食物调和在一起,结果成了难得的美味,人们称之为“五侯鲭”。其实,这所谓的“鲭”不过是鱼和肉的杂烩,只因由美味的食品调和而成,味道自然就格外鲜美了。

直到如今,真正寒食节的食物已经失传,不过,大家为了纪念这个日子,依旧会准备各类美食,邀上亲友一同分享。

 

第3篇:清明节为什么吃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那么,明节吃寒食的由来是什么?以下是小编为你推荐清明节为什么吃寒食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1、清明节吃寒食的由来

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不过,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吃的含义早已不仅仅是“糊口”,当然也不只局限于享“口福”。现在之所以将“吃”上升为“文化”,是因为它本身包容着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丰富内涵。

一种说法认为,寒食节源于周代的禁火旧制。当时有逢季改火的习惯。春末出火,在这之前告戒人们禁止生火,要吃冷食。旧时寒食节主要吃粥。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2、清明寒食有哪些禁忌

2.1、肠胃不好应慎食青团

清明寒食少不了青团,青团有糖皮的、青皮的和白皮的青团,青团主要由艾草糅合糯米而成,糯米是一种很难消化的食材,对于肠胃功能不好的人还是慎食,尤其是胰腺炎、胃炎、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孩。

2.2、螺蛳要清洗干净

清明时节正是螺蛳还未繁殖,此时的田螺丰满、肥美,在民间有“清明螺,胜似鹅”之誉,但是采食螺蛳要注意啦。田螺多生长在污处,体内有大量的寄生虫,很容易引发霍乱、甲肝及其他肠道疾病。

3、寒食节有哪些历史价值

寒食节蕴含的介之推忧国忧民、忠君国、清明廉洁的*抱负和“功不言禄”、功成身退的奉献精神,是古代社会伦理准则,是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纽带,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寒食文化以忠孝为核心的内涵以及由忠孝延伸而来的诚信,是介子精神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核心,民族根祖文化的基础,也是维系民族、家庭团结的道德力量。

1、寒食秋千:秋千原为古代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2、寒食蹴球:盛行于唐,宋《文献通考》载:“蹴球,盖始于唐。植两修竹,高数丈,络网于上,为门以度球,球工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史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蹴球,《州府元龟》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帝御麒殿之东亭,观武臣及勋戚子弟会球,兼赐宰臣宴馔。”宋代也有《太祖蹴鞠图》。

3、寒食咏诗:寒食节时,文人们或思乡念亲,或借景生情,感慨尤多,灵感顿生,诗兴大发,咏者甚多。据查,仅《全唐诗》就有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名家诗词三百余首,宋金元词曲也有一百余首,成为我国诗歌艺术中一枝奇葩。

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插在*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