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序集是谁的

写范文发表于:2023-09-23 03:52:50

《兰亭集序》这篇家喻户晓的佳作是谁写的呢?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公元353年暮春之初的3月3日,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2人,在会稽山*(今浙*绍兴)的兰亭,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酒会。他们面前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溪水,水面上飘着一只有两耳的椭圆形酒杯,酒杯顺着清?[的溪水漂流而下,漂到谁面前,谁就拿起一饮而尽,并要借着酒兴饮诗咏怀,这就是盛行于汉魏至南北朝时期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曲水流觞。

这次酒会留下了大批诗作,王羲之也在酒酣之际,兴致勃勃地挥毫疾书,为诗集写了一篇序,这就是著名的“兰亭集序”。这篇作品,共有28行,324个字,可谓笔飞墨舞,气象万千,达到了高度的艺术境界。全文以“之”字最多,计有19字,字字别开生面,无一雷同,不愧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历代书法家无不推崇“兰亭集序”,认为它是我国行书的绝代佳作。

据史书记载,《兰亭集序》写在茧蚕纸上,笔端是用鼠的胡须做成的。王羲之也非常欣赏自己的这幅作品,曾一再叮嘱后代要好好保存,所以这幅作品在南北朝时期,一直保存在他的子孙手里,直到第七世孙智永。智永是陈代永兴寺的高僧,活了将近100岁,他去世时,把《兰亭集序》交给了弟子辨才。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喜欢书法的皇帝,尤其推崇王羲之的书法,他想尽办法到处搜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除《兰亭集序》外,几乎所有真迹都被他找到了。经多方打探,唐太宗知道《兰亭集序》在僧人辨才的手中,便多次派人到辨才处讨求,而辨才始终推说这幅书法已经在战乱中丢失了。最后房玄龄推荐监察御史萧翼设计行骗,费尽心血,终于将它弄到手。

唐太宗高兴极了,对《兰亭集序》爱不释手,把它视为“国节”,对房玄龄、萧翼、辨才给予重赏,还命令名手赵模、冯承素、韩道政、诸葛贞四人拓摹一些副本,分给太子、诸王和近臣,让他们好好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经唐太宗这么一提倡,以后学书法的人几乎都要临摹王羲之,以便从他的书法中得到启发。

从此,王羲之的?书,也就成了代替汉魏笔法的书体正宗。可惜的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临死时把太子叫到了床前,对他耳语道:“我想把《兰亭集序》带走。”就这样《兰亭集序》手迹被作为殉葬品埋到了唐太宗陵墓昭陵中了,唐太宗希望他能在另一个世界里,还能继续欣赏王羲之的这幅佳作。

可惜的是后来唐太宗墓被盗,《兰亭集序》手迹也从此失传了。后世流传的只有摹本,艺术风格并不一致。现在能够看到的本子,有被认为是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等人的莩本。除墨摹本外,还存有石刻本。但这些传世本是真是假,一直是历史上争论不休的问题。

最早对传世本可靠*提出怀疑的人是清代生活在乾隆年间的赵魏,他认为王羲之《兰亭集序》?迹的石刻本,没有保留任何隶书的痕迹,而南北朝时期至初唐存世的碑刻往往有隶书的遗意,所以现流传下来的王羲之的真迹石刻本“若非唐人临本,则传摹失真也。”赵魏只是对《兰亭集序》的真伪提出了怀疑,而清光绪年间的广东人李文田更是大胆地质疑,认为兰亭序帖根本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他把《兰亭集序》序文与王羲之的《临河序》进行比较,发现无论从篇名还是到文字上,两者都有很大的差异,但所讲的却是一回事。另外他还认为,王羲之的书法不会脱离汉魏隶书太远,不会写出南北朝时期梁陈以后的书体来,所以这幅书帖只能是隋唐时期的书法佳作,不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

 

第2篇:兰亭集序是什么序

《兰亭集序》是什么序,它与其他序又有什么不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解答以及原文的整体分析,供大家理解。

严格来讲,兰亭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序文,它有一种总结和记录的*质,是对兰亭修禊活动的总结,所以兰亭序又称兰亭记、临河叙等,唐代以前对它没有一个确定的称谓。它本不是为了一本诗集作序。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于会稽山*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的时间、地点。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在这里足以“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这里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一部分,笔锋一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辰美景、流觞畅饮,而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他说:人生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足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人到了生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由乐而生悲,由生而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生的哲理思辨。他认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而进一步深入地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生了一种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的思考。寿夭、生死既是一种人力不能左右的自然规律,他在文中就难免流露出一种感伤情绪。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又趋于平静,他感到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正因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人,以启示来者。

综观全篇,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5]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1.兰亭集序颜体

2.兰亭集序一等奖戚锋

3.兰亭集序的原文及翻译

4.《兰亭集序》朗读

5.《兰亭集序》文章赏析

6.《兰亭集序》书法特点

7.兰亭集序谁写的

8.书法兰亭集序赏析

9.兰亭集序真迹图片

10.兰亭集序创作背景

 

第3篇:兰亭序的作者是谁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呢?《兰亭序》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无不被文人们所称赞,至今,《兰亭序》已经被记录在语文教课书上。欢迎阅读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兰亭序的作者。

《兰亭序》的作者到底是谁?

要肯定《兰亭序》首先耍肯定《兰亭序》是王羲之的文章。传统看法是,《晋书》本传明载《兰亭序》系王羲之代表作品,且曰“作序以申其志”。不同看法是,《兰亭序》出于后人伪托,是在《临河序》基础上加以删改移易扩大而成。

清代顺德人李文田在汪中旧藏《定武兰亭》跋文中率先提出这一见解。汪中藏本后归端方收藏,李的跋文就是应端方之请而写的。理由如下:

1.《世说》注引王羲之文,题作《临河序》,无传世《兰亭序》述怀大段文字,“则唐以后《兰亭》,非梁以前《兰亭》也”。

2.兰亭之会乃仿金谷之会,序文亦拟石祟《金谷序》。《临河序》、《金谷序》内容篇幅“相应”,而《兰亭序》、《金谷序》文次结构“不相合”,故所增文字“必隋唐间人知晋人喜述老庄而妄增之”。

3.《临河序》文末40字,为《兰亭序》所无,“注家有删节右*文集之理,无增添右*文集之理”。据此,李文田断然否定《兰亭序》出自王羲之之手。

郭沫若说李文田“议论精辟”,并认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郭沫若针对“夫人之相与”一段文字补论据:1.《兰亭序》兴怀太悲,与兰亭会情境不合。王羲之等42人“寄畅在所因”,“俯瞰绿水滨”,而“《兰亭序》却悲得太没有道理”。2.《兰亭序》悲悯情感,与王羲之*格不合。兰亭修禊,王羲之47岁,“以忧国忧民的志土自居”,本传亦记其人“以骨鲠称”,王羲之“决不至于像传世《兰亭序》所说的那样,为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而‘悲夫’‘痛哉’起来”。

《兰亭序》依托何时?梁代是不会有,郭认为文章必依托于唐代以前,梁与唐之间相距六十余年。郭沫若进一步考*,《兰亭序》之依托者是王羲之七代孙、陈代永兴寺僧人智永。郭氏认为:“智永很会做文章,不仅《兰亭序》的‘修短随化,终期于无’很合乎‘禅师’的口吻,就其时代来说也正相适应。”至于智永所增文字之“胎盘”,则为《金谷序》中“感*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一语。

《兰亭集序》书法赏析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然而《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艺术上多样与统五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远,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一个人的书法被后世如此重视,可见其价值之大!

【兰亭序的作者是谁】相关文章:

1.兰亭序

2.兰亭序集简介

3.兰亭序歌词

4.兰亭序集原文

5.兰亭序集作者

6.兰亭序集作者

7.读兰亭序有感

8.兰亭序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