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的认识》评课稿

写范文发表于:2023-01-26 15:32:14

有幸听到两位老师组织的《6、7的认识》这节课,《6和7的认识》是义务教育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0—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另外,“6和7的认识”既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又是后面学习“6和7的加减法”以及进一步学习“20以内其它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而一年级的学生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虽然对6、7已有初步的认识:会数、会比较大小、会写等,但在区分6、7的基数意义和序数意义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基于以上的背景下,两位老师给我们展示了不同教学风格的数学课,虽然设计不同风格不同,但效果很好。两位都师都创设了有效的教学情境,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好动,注意力不容易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很好实现了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经历了这次教研活动让想起了几点问题。

一、把数学课上的简单些,说的更确切点是给数学课瘦身。把复杂的课上的.简单些,简单的课就要上的有厚度有深度,哪些环节可以瘦,哪些不可以瘦呢?引起我们深思。我个人认为给数学课瘦身,首先我们要认真解读本课教学目标,所处的地位,作用、前后联系,同时更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等,对于6、7的认识,数数,比较大小写等,学生已有了较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学前时也有过学习。所以在这些环节是不是可以做适当的瘦身。但6、7的基数的意义和序数的意义,虽然之前0-5的认识中有所接触,但对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区分基数与序数则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环节的教学要作为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基数与序数的区别。今天的两节课中并没有重点体现出来。

二、纵观这几节课,我个人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了,但生生互动减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也在减少。这是不是瘦身。

三、这两节课中有几个细节似乎值得思考。如:吴老师在教学数6个圆时,问学生:你是怎么数的,几个学生回答后。师引导读法,并总结:刚才老师是从上往下,从左往右数,强调这样才不会数丢。我们说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老师这样的数法固然是好的,但细想一下,除了这种数法之外还有其它数法吗?如从左往右再从下往上等是不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更何况如果以后出现不同的图形是不是用这种办法就行?这样似乎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马老师教学断尺找出0、1、2、3、4、5、6、7这一环节时,我不明白,断尺在这里到底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出示断尺?马老师在奖给学生6颗星后,简单渗透基数序数的知识后马上出示金鱼图解决同样的问题。奖给学生的6颗星是一个很好的数学素材。是不是可以把它用透。就不用出现下一个环节。这样是不是好些。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观点,也许有些不妥,请多指教。

 

第2篇:《6和7的认识》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

册第42、43页的内容。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5及0的认识和相应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会用这几个数表示事物的个数,也体会到能用它们表示事物的位置顺序,而且还会比较它们的大小。“6和7的认识”要让学生体会6、7的意义,体会数学符号的价值与作用,为形成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创造条件。

二、说教法

1、发挥主题图背景的作用,理解6和7的意义。

6和7都是抽象的,要认识它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让6和7与它们所表示的事物的个数或事物的位置对应起来。教学中,注意发挥好第42页主题图的作用。先让学生从整体上说一说劳动场面,再让学生找一找、数一数、说一说,找到可以分别用6和7表示的事物,再用圆片、小棒摆6和7,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从这许多的6个事物和7个事物中抽象出6和7,使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化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说一说身边的事物,那些可以用6、7表示,帮助学生理解6和7的意义。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用数表达、交流,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引导学生参与,领悟数的顺序。

理解6和7的意义,让学生找数量是7的事物时,实际上已经

为数序的学习埋下了伏笔(6个学生加上1个老师是7个人,6张课桌加1张讲台是7张桌子,6把椅子又搬来1把是7把椅子……),初步感知数序;摆圆片、摆小棒以及在计数器上拨珠,都蕴涵着6比5多1,5比6少1;在直尺上看一看、指一指、认一认,使学生感受到7的前面是6,6的后面是7,进而领悟到数不仅可以表示事物的个数,还可以表示位置顺序,这样让学生经过多次接触相关的实例,在现实背景下体验、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几”和“第几”的区别。

3、创设情境,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事先找到年龄分别为5、6、7岁的三个学生,让他们来比较年

龄的大小,进而得出5、6、7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在理解大小关系的同时加深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三、说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3页的内容,练习七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数数、交流等活动中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

和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会用这两个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在认识6和7的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并能用6、7表示身边的事物,感受数学的价值,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感受保护环境、讲卫生、爱集体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

能熟练地数出数量是6、7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6和7,

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直尺图、点子图、小棒、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引导学生从0数到5,再从5数到0。

2、出示0~5的数字卡片,让学生读数。

(二)导入

出示课件,让学生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棵数,并猜一猜我们今天

要学习什么,从而揭示课题:6和7的认识。

(三)新授

1、教学6、7的意义。

(1)课件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分别有多少?

(2)引导学生将数的物体的数量用学具表示出来。摆好后,跟

同桌说一说是怎样摆的。

(3)用点子图表示出6和7。

(4)用6根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再添上一根,用7根小

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5)课件展示生活中的“6”和“7”。

(6)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用“6”、“7”这两个数来表示。

2、教学数序

(1)师拨计数器,边拨边问。拨到5颗珠子后,问:“有几颗珠子?再拨1颗是几颗珠子?”指着第6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再拨1颗,有几颗珠子?”指着第7颗珠子问:“这是第几颗珠子?”

让学生在拨、想、说、议中理解5添上1是6,6添上1是7。

(2)出示直尺图(写上0、1、2、()、4、5、()、())。

要求学生根据数序填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然后全班一起

读一读直尺上的数,开展快速问答游戏。

3、比较数的大小。

请三名同学(年龄分别为5、6、7岁),让学生比较他们的年龄

大小,然后出示点子图(5、6、7),让学生根据点子图来验证5、6、7的大小。

4、教学基数和序数。

(1)课件出示金鱼图。

师:左数第6瓶有几条金鱼?有6条金鱼的是第几瓶?第7瓶有

几条金鱼?

(2)游戏:请9名学生站成一排,听老师的口令做动作。

①右边的6个同学手牵手。

②左边第7个同学跳一跳。

5、教学6、7的写法。

(1)师在黑板上范写。

(2)书空写“6”、“7”,再在书上描红。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

先让学生*完成,再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

先让学生*思考,再集体交流。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得快乐吗?你学会了什么?

 

第3篇:认识比的评课稿

两次聆听了汪老师《认识比》一课,也听到了汪老师对自己4次执教本课的感受,让我再次感受到磨课的重要*。以下是本人在两次听课之后的一些初浅的认识:

首先,汪老师能灵活应用“自学、交流、应用”这个模式。在例1的教学中为了解决“比的读写及比的组成部分”的教学,汪老师采用了给学生自学的做法,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份可行的学习提示,给学生提出了明确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给学生自学以引领的作用。同时,在后一次的教学中,汪老师还加入了一个新的自学提示“通过自学,还有其他的发现或者疑惑吗?”简单的一句话,不仅将学生以开放式引导,还激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在前一次的教学中,学生在最后的练习中对比的`前前项和后项的顺序颠倒了。在后一次的教学中,汪老师在例1之后就加了一根彩条的相关联系,及时巩固了例1的学习,使得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加轻松。

汪老师特别关注细节。在课本中的试一试中,有一个关于洗洁液的题目,考虑到学生在叙述时对“洗洁液”“洗洁水”说的比较绕口,汪老师将此题修改为蜂蜜水。在教学之后,汪老师又考虑到蜂蜜水的相关分子问题,在后一次的教学中改为“想要调制2杯不同浓度的糖水”,这样不仅不会出现回答绕口的问题,就连糖分子的问题也克服了。

另外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第二次的教学中,汪老师果断地删除了一些内容,这样使得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更加突出,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教学内容。

我想,所有的这些都是汪老师一次次的磨课,一次次的研究中的深刻体会的精华。正因为有汪老师这样深入的研究,耐心的修改教学设计,才会展现一堂精彩的示范课。

【认识比的评课稿】相关文章:

1.比的化简的评课稿

2.《比的应用》评课稿

3.认识小数评课稿

4.《认识角》的评课稿

5.《认识时间》评课稿

6.《认识小数》评课稿

7.《认识时分》评课稿

8.《认识平行》评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