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写范文发表于:2022-10-13 23:41:19

其实硬膜外血肿就是指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血肿。那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应该如何治疗呢?硬膜外血肿又应该如何护理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一一解答一下。感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硬膜外血肿症状

硬膜外血肿的护理方法

说到硬膜外血肿的症状,相信知道的人很少。不过没关系,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解答的介绍一下。

(1)意识障碍

由于伴发的原发*脑损伤多较轻,伤后原发*昏迷的时间较短,硬膜外血肿的表现为出现中间清醒或中间好转期较多。

如直径较大的脑膜中动脉主干或前支出血,中间清醒期较短,而脑膜前动脉、脑膜中静脉、板障静脉和静脉窦损伤时,出血较缓慢.故中间清醒期较长,继发*昏迷出现较晚。老年病人因为脑萎缩,对颅内高压的耐受时间相对较长,因此可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或中间好转期。

(2)颅内压增高症状

患者硬膜外血肿的患者,免责在续发*昏迷之前会出现躁动不安以及头痛和呕吐等症状。

(3)局灶症状

当血肿位于功能区时,会出现相应硬膜外血肿的症状和体征,如面瘫、肢瘫、运动*失语等。后颅窝血肿可出现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4)临床有亚急*或慢*硬膜外血肿

受伤后3天或3周后出现症状,病人回忆受伤当时*作用较轻。可能因老年人颅骨易骨折,而硬脑膜和颅骨粘连紧密,损伤后板障静脉或小的脑膜血管出血,逐渐剥离硬脑膜和颅骨的粘连,缓慢积聚而形成血肿。

硬膜外血肿治疗

手术治疗

急*硬膜外血肿,原则上一经诊断即应施行手术,排除血肿以缓解颅内高压,术后根据病情给予适当的非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包括

⑴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

⑵颅内压的监测压力在2.7kpa以上,并呈进行*升高表现。

⑶有局灶*脑损害体征。

⑷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病情恶化者。

⑸儿童硬膜外血肿幕上>20ml,幕下>10ml可考虑手术。

⑹尚无明显意识障碍或颅内压增高症状,但CT检查血肿较大(幕上>30ml,幕下>10ml,颞部>20ml,或血肿虽不大但中线移位>1cm),脑室或脑池受压明显者。

⑺横窦沟微型硬膜外血肿如出现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进行*颅内压增高征象,应积极手术。

非手术治疗

急*硬膜外血肿,无论施行手术与否,均须进行及时、合理的非手术治疗,特别是伴有严重脑原发*损伤和(或)继发*脑损害的病人,决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神志清楚、病情平稳、血肿量<15ml的幕上急*硬膜外血肿可表现头痛、头晕、恶心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但一般无神经系统体征,没有CT扫描时难以确定血肿的存在,经CT扫描确诊后,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活血化瘀等治疗,血肿可于15~45天左右吸收。

保守治疗期间动态CT监护,血肿量超过30ml可行穿刺治疗,在亚急*及慢*期内穿刺治疗,血肿多已部分或完全液化,抽出大部分血肿,应用液化剂液化1~2次即可完全清除血肿。但必须动态观察病人神志、临床症状和动态CT扫描。一旦发现血肿增大,立即改为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护理

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患者,除了及时进行质量治疗,还需要在治疗之后做一些护理,这样才能让病人早日恢复健康。那硬膜外血肿如何护理呢?

⑴卧位

患者回病房后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6h后抬高床头15°~30°,头颈部枕*枕或戴*帽,以减轻脑水肿,降低脑细胞的耗氧量,减少头部伤口渗血。要保持头部敷料干燥,防止伤口感染。

⑵病情观察

定时观察神志、瞳孔、血压、呼吸、心率等体征及呕吐情况并记录,全麻未清醒者应每15~30min观察1次。

清醒后按医嘱每1~2h观察1次,神志、瞳孔、BP、P、R、定位体征及呕吐情况可反映颅内情况的变化,患者神志清醒后又逐渐出现意识障碍并进行*加重,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迟钝或消失,对侧肢体偏瘫,血压代偿*升高,脉搏、呼吸变慢,呕吐逐渐加重,说明有继发*颅内出血或脑水肿的危险,应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

⑶呼吸道护理

患者回病房后给氧气吸入,流量2L/min。手术均在全麻*管下进行,清醒前患者易发生舌后坠、喉痉挛、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咳嗽、吞咽反*减弱,呕吐物易误吸而引起吸入*肺炎,因此,术后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

昏迷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多,常发生通气不足而致低氧和高碳*血症,动脉血PaCO2增高,缺氧致低谢**中毒,使脑脊液pH值下降,可使脑血管扩张,缺氧使脑细胞肿胀,从而使颅内压增高,使病情加重,必要时需行气管切开,气管切开术后应每日清洁、煮沸消毒内套管3~4次,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用糜蛋白酶做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3次,保持气管切口处敷料的清洁干燥,严格无菌*作。

⑷引流管护理

经常保持头部引流管的通畅,发现不畅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引流袋与头颅平齐,每日更换1次,认真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及量,保持头部引流管的固定,防止脱落及扭曲。

营养

给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饮食,清醒患者术后1~2天给流质,无呕吐等情况后逐渐改半流食、普食。昏迷、吞咽困难者术后3~5天给鼻饲,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腹泻,禁食及鼻饲者每日口腔护理2~3次。

⑹皮肤护理

昏迷、卧床患者不能自动翻身,皮肤抵抗力差,皮肤易受潮湿、渣硬膜外血肿屑的刺激而引起压疮的发生,因此要做好患者的皮肤护理,睡气垫床,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干燥,每1~2h翻身1次,翻身时动作应轻柔,避免拖、拉、推,并用50%的红花酒精按摩骨突处,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的发生。

⑺功能锻炼

术后有肢体偏瘫或活动障碍者,要保持肢体于功能位置,急*期过后要尽早给患者按摩、推拿,帮助患者活动肢体,促进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足下垂、肢体僵硬及失用*萎缩。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硬膜外血肿的一些治疗方法以及硬膜外血肿的一些护理方法。相信大家看完之后对此也是有所了解了。因此,当患上硬膜外血肿的时候,除了及时治疗之外,一定要注意护理哦,这样才能让患者更快的恢复,不是吗?

 

第2篇:外伤*硬膜外血肿64例手术治疗体会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外伤;头颅CT;手术治疗

[摘要]目的研究硬脑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探讨治疗硬脑膜外血肿的有效、实用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我科2003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64例硬膜外血肿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痊愈58例,痊愈率为90.63%;死亡6例,死亡率为9.37%。结论利用头颅CT能正确估计血肿量,结合临床表现,可采取最佳手术治疗方案。对术前患者神志清楚,血肿量在30ml左右,或者出血时间较长,病情相对稳定的,可行颅骨钻孔置管尿激酶注入溶解引流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血肿量大于40ml并有意识障碍者,则需行开瓣血肿清除术。

[关键词]硬膜外血肿;外伤;头颅CT;手术治疗

硬膜外血肿是颅脑损伤中的常见疾病,好发于幕上半球凸面,约占外伤*颅内血肿的30%左右[1]。现收集我科从2003年1月~2006年12月64例经手术治疗病例,浅谈治疗体会。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64例颅内血肿为硬膜外血肿或以硬膜外血肿为主。男40例,女24例;年龄12~67岁,平均31岁。车祸伤40例,物体击伤13例,坠落伤5例,其他损伤6例。GCS评分:13~15分37例,9~12分17例,3~8分10例。无意识障碍25例,有意识障碍39例,其中有意识障碍伴脑疝26例,一侧瞳孔散大23例,双侧瞳孔散大3例。幕上50例,其中血肿主要在额部18例,颞部16例,顶部11例,枕部5例。幕下9例。幕上下型5例。有颅骨骨折53例。血肿单侧55例,双侧9例。单纯硬膜外血肿36例,合并脑挫裂伤10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合并硬膜下血肿10例,血肿量根据头颅CT检测数据,用多田公式[2]计算出血量,硬膜下血肿量4~16ml,合并脑内血肿5例,脑内血肿量5~12ml,合并脑干损伤4例。硬膜外血肿量21~132ml不等。其中骨瓣开颅血肿清除32例;骨窗开颅血肿清除16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10例,钻孔血肿清除持续负压吸引,尿激酶注入血肿腔碎吸治疗6例。痊愈58例,痊愈率为90.63%;死亡6例,死亡率为9.37%。

1.2诊断全部为头部外伤后头颅CT平扫确诊。头颅CT一般可明确诊断。硬脑膜外血肿绝大多数(85%)都有典型的CT特点[3]:在颅骨内板下方有双凸形或梭形边缘清楚的高密度影,CT值40~100HU;有的血肿内可见小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是外伤时间太短仍有新鲜出血(较凝血块的密度低),并与血块退缩时溢出的血清混合所致;少数血肿可呈半月形或新月形;个别血肿可通过分离的骨折缝隙渗到颅外软组织下;骨窗位常可显示骨折。此外,血肿可见占位效应,中线结构移位,病变侧脑室受压,变形和移位。静脉源*硬膜外血肿因静脉压力低,血肿形成晚,CT扫描时血肿可能溶解,表现为略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入院后经头颅CT平扫首次检查发现硬脑膜外血肿者55例,复查CT发现者9例。

1.3手术适应*(1)伤后有明显的中间清醒期,有骨折线经过血管沟和(或)有明显脑部受压症状或出现脑疝综合征;(2)CT检查,在硬脑膜外有一较大的梭形血肿,并有占位效应;(3)幕上、幕上幕下型血肿量≥30ml,幕下型血肿量≥10ml或血肿量尚未达到上述量,但有意识障碍,并逐渐恶化。

1.4手术方法幕上血肿量大于40ml并出现意识障碍的,采取开瓣血肿清除术。术中颅内压不高,保留硬脑膜完整或修补硬脑膜,回纳骨瓣;术中颅内压高,剪开硬脑膜,并扩大骨窗,行去骨瓣减压术。幕下和幕上幕下的,采取幕下开颅或幕上下开颅清除血肿。术后颅内压不高,保留硬脑膜完整或修补硬脑膜;术中颅压高,剪开硬脑膜减压。若手术区硬膜下和皮层有少量血肿,给予一并清除。双侧血肿量较多的,行双侧血肿清除。术前患者神志清楚,血肿量在30ml左右,或者出血时间较长,病情相对稳定的,行颅骨钻孔置管尿激酶注入溶解引流或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第3篇:慢*硬膜下血肿的临床诊治体会

 探讨慢*硬膜下血肿的诊疗经验及慢*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的防治。积极预防和处理慢*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并发症,有助于改善预后。

硬膜下血肿  慢*  引流术  并发症

        慢*硬膜下血肿在神经外科比较常见,对收治的慢*硬膜下血肿148例,探讨诊疗慢*硬膜下血肿的经验教训,现作回顾*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48例患者,男142例,女6例,年龄37-76岁,其中>50岁118例,占79.7%。有明确外伤史124例,占83.8%。病程3周-2个月。拔管时间2-6d。

        1.2 临床表现

        头痛者136例,恶心呕吐92例,有精神症状者54例,锥体束征阳*者42例,一侧肢体无力108例,偏瘫78例,术前神志清楚118例,嗜睡18例,昏迷12例。发病时间2d-2个月。

        1.3 影像学检查

        全组均经头颅CT扫描确诊。其中CT呈均一低密度66例,低密度中有高密度的混杂密度者54例,等密度者28例。在CT片上均表现为新月形密度异常影,同侧脑室受压,脑池消失,中线向对侧轻度偏移,颅内血肿量在70-130mL。148例中、双侧血肿34例,左侧66例,右侧48例。血肿呈多房*2例。脑中线结构移位<1.0cm 18例,1.0-2.0cm 106例,>2.0cm 26例。出血部位:左侧额颞部者44例,右侧额颞部者36例,左侧额顶枕部者56例,右侧额顶枕部者46例。

        1.4 手术方法

        148例患者均采用钻孔引流术,其中58例额颞部慢*硬膜下血肿于血肿最厚处钻孔、冲洗引流,另外90例均在顶结节附近钻孔引流。术中有38例采用侧卧位,其余均为仰卧位,头偏向健侧。所有患者均采用局麻或基础*,根据头颅CT定位于血肿最厚处作一头皮直切口长3.0-4.0cm,乳突牵开器牵开头皮,颅骨钻孔一个,十字切开,可见酱油*液体流出,部分可见絮状物流出,将前端有两个侧孔的8号尿管置入血肿腔内,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至冲洗液变清,于切口处将引流管固定于头皮上,将骨孔尽量处于最高点,并由骨孔及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注满生理盐水,将气体排出。术后每日输入生理盐水2000-2500mL,并嘱患者大量饮水促进脑膨起。2-6d内引流管无液体流出后复查头部CT,大部分血肿基本排尽,脑受压解除,给予拔除引流管,少数调整引流管位置后继续引流,但引流管留置时间未超过7天。

        2  结果

        148例患者无死亡,神经系统症状基本解除,头部CT复查血肿消失,脑室受压解除,中线结构居中,部分有少量积液。出现并发症46例,其中颅内积气16例,硬膜下积液26例,脑挫裂伤2例,脑脊液漏2例,血肿复发4例,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继发硬膜外血肿,给予行幕上开颅血肿清除术。

        3  讨论

        3.1 发病特点

        慢*硬膜下血肿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对于血肿的出血来源和发病机制尚无统一的认识。有报道,50%-84%的患者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1],本报道有明确外伤史124例,占83.8%与文献基本相符。

老年患者由于脑组织萎缩,硬脑膜与皮质之间空隙增大,更易发生慢*硬膜下血肿,头部受外力作用后,脑组织在颅腔内的移动度较大,最易撕破自大脑表面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其次静脉窦、蛛网膜粒或硬膜下水瘤受损出血[2],血液集聚于硬膜下腔,引起局部的炎*反应,形成包膜,同时由于局部凝血因子的大量消耗、纤溶亢进、包膜内层围绕血肿处,在血肿的炎*刺激下,持续新生不成熟的毛细血管,不断渗出不凝血以及包膜外层纤维化,进一步促进了血肿的增大。

        3.2 治疗

        慢*硬膜下血肿一旦发生,不易自愈,通常需采用手术治疗,目的是阻断纤溶酶原的作用和占位效应。目前,对慢*硬膜下血肿的治疗意见已基本一致,一旦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即因施行手术治疗,疗效堪称满意,如无其他并发症,预后多较良好[2]。

        4  体会

        钻孔引流冲洗术是治疗慢*硬膜下血肿的首选方法,具有创伤小、*作简单、治愈率高等优点[3],但术后仍有较多的并发症发生,如不及时正确的处理,可导致严重后果。本组出现的并发症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