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范文:伤逝教案

写范文发表于:2022-05-30 23:17:06

《伤逝》教案(四课时)

目的要求:

教学设计范文:伤逝教案

1、掌握小说的有关知识

2、了解小说的发展

3、欣赏《伤逝》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说语言特点。

难点是赏析《伤逝》深刻的主题。

教学方法:

利用电教手段,采用听、讲、议和比较的方法,扩大知识容量,提高欣赏水平。

教学过程:

1,导入:鲁迅简介,鲁迅的爱情故事。

2,了解故事情节:学生口述《伤逝》故事情节。

故事的梗概是在自由思想萌发时一对觉醒的青年男女相恋,后遭到家族反对,私奔同居,最后抵挡不了社会舆论与经济困难的压力而走向结束的爱情故事。

主人公涓生:伤子君之死,悔恨----

会馆胡同:相遇、相识、相爱------

吉兆胡同:同居、快乐----隔阂----相怨-----分手---

主人公子君:病故

3,讨论:《伤逝》爱情悲剧的原因,主要责任在于谁?

提示:社会、涓生、子君三个方面原因,(另外用两节课时间专门组织讨

论,要求准备讲稿(500字左右)

4,几个值得注意的细节:

其一,“子君有怨*,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我那时冷冷地气愤和暗笑了: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而对于这空虚却并未自觉。”我极其震惊于那个“冷冷的气愤和暗笑”!抛开涓生所气愤和暗笑的内容,我只讲两个人之间对待的问题。

两个因为相爱而选择走在一起的人,在共同生活之后,发现彼此之间渐渐产生隔阂,却不想着去放开彼此的想法,敞开心扉的争取把隔阂早日消除,而是无所作为的让隔阂这么逐渐累积,累积,最后竟然发展到对对方“气愤”、“暗笑”的地步,尤其那“暗笑”,多么伤害人心的暗笑!涓生,你可知道,你所暗笑的可是你爱的人啊!

其二,在子君死后的一段时间,那条狗“阿随”竟然自己找回来了,来到了涓生的面前!子君,对涓生深爱而又极度依赖的女子,在涓生说出他心中的“真实”之后,怀着对涓生的爱,和对涓生的绝望而离开。她在死的那一瞬间,在死了之后,依然怀着对涓生的眷恋吗?依然怀着对涓生的深爱吗?所以,她在死后附体在阿随身上也要再去见涓生?我这么想着,对于子君的死,也对于她的生,都感到了极度的悲哀——其实,她从来也并不是*的存在,她始终有一种依赖!而涓生,面对自己抛弃的“阿随”的回来,自然也是勾起了对子君的回忆——苦痛,悔恨,空虚!

小说细节对刻画人物*格的作用?

5,小结:《伤逝》的主题是:

6,布置讨论:用两节课时间专门组织讨论,要求准备讲稿??

 

第2篇: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

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体会课文简洁精练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读、问、讨、练”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注重学生文言知识的积累和对课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领会详细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借事说理的技巧,明白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教学内容〗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言句子的意思。

〖教与学的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⑵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⑤即书诗四句: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⑥日扳仲永: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⑶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⑷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赡养。

 

第3篇:《伤仲永》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

2、正确进行翻译。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1、几个句子的停顿。

2、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3、几个难句的大意。

〖预习要求〗

1、掌握下列字的读音及意思:

隶、扳、谒、邑、称、泯、矣、焉、耶

2、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不清楚停顿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二、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一:

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指正。

2、检查预习二:

由学生提出,师生共同指正。

学生齐声朗读。

可能出现的句子停顿(可根据需要投影):

⑴仲永/生五年

⑵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⑶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⑷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传/一乡秀才/观之

⑹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⑺余闻之也/久

⑻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请一位朗读比较好的学生范读一遍课文,教师随时指正。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1、学生自由诵读。

2、学生自读课文:

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⑴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①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③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④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⑤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⑵理解几个词语:

①养父母养:赡养。

②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③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④邑人:同县的人。

⑤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⑥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⑦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⑧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⑨且为众人且:尚且。

⑩固众人固:本来。

⑶理解下列句式:

①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②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③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3、检测自读效果:

四个大组口答竞赛。

(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

⑴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①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③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⑵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父异焉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③稍稍宾客其父

④或以钱币乞之

⑤环谒于邑人

⑧泯然众人矣

⑦贤于材人远矣

⑧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翻译课文:

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5、初步感知课文:

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

(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

2、揣摩本文精当的语言。

3、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

〖教学重点〗

同上。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2、3。

〖预习要求〗

思考文后练习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第一阶段:幼时天资过人

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

第三阶段:又过七年后变成平庸之人

3、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

4、天资好的人,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尚且变成普通的人,那些天资平常的人,如不接受教育,连普通人都赶不上了。

二、揣摩语言

(讲述)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

例:

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2、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请同学们尝试着到文中发掘发掘。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明确:

1、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

4、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

5、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

6、结尾议论: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以上,教师可摘要启发讲解。

三、质疑探究

(投影)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