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典故

写范文发表于:2021-07-05 09:11:23

含义:“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出处:

拈花微笑典故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典故故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盘”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第2篇:拈花微笑典故

含义:“拈花微笑”也作“拈花一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相通、心心相印。

出处: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卷一

典故故事: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以观察智,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传法”、“涅盘”过程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会,不需要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显现出法喜,这种传法,佛祖把衣钵境界,被禅宗推崇。

 

第3篇:拈花微笑历史典故

据说,释迦牟尼向弟子迦叶传授“*眼藏”,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例“传佛心颖。所谓“传佛心颖,是指不立文字,不依经卷,惟以师徒之间的理解、契合而递相授受。这种简单易行的法门叫做“心传”———以心传心。

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东北有一座“灵鹫山”,因山中多鹫而且山顶似鹫形而得名,又作“灵山”、“鹫峰”、“鹫头山”等。

释迦牟尼曾经在这座山居住多年。《高僧法显传》中记载:东晋高僧法显赴印度时曾登上此山,见到过当年释迦牟尼说法和五百罗汉坐禅的地方。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里面记载:一天,释迦牟尼在灵鹫山为众人讲说佛法,手拈金*的菠萝花示众。“菠萝”,是梵文音译,又译作“波罗”、“优钵罗”等,音译为“青莲”。当时,大家不明白释迦牟尼的意思,都沉默不语,只有迦叶“妙悟于心”而“破颜微笑”了。释迦牟尼当即发布:“我有*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拈花微笑”指的是“世尊拈花”而“迦叶微笑”。

“禅宗”觉得:菠萝花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凡的地方,如果释迦牟尼当时手边恰好有别的东西,他就会用别的东西来示众了。关键在于理解释迦牟尼的“涅??妙心”。释迦牟尼并不是机要地把“*眼藏”传授给迦叶的,而是在公开场合为公众说法,向公众示意;但即使是智慧高超的舍利弗、悟道精深的须菩提,都没有理解他的心意,只有迦叶以自己的心领会了释迦牟尼的意思。

《五灯会元》、《释氏稽古略》中,都讲述了佛经里面的这个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