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写范文发表于:2020-10-10 07:06:13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一、判断句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孰等)或疑问语气词(乎、邪(ye))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用疑问语气词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

(曹刿)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如:

屠惧,投(狼)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狼》)

五、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一下几种。

1、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情况相当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如:天大寒,砚*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⑵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岳阳楼记》)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第2篇: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五种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

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二、疑问句

文言文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孰等)或疑问语气词(乎、邪(ye))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用疑问语气词的,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文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山峦为晴雪所洗。(《满井游记》)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动词本身表被动含义,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生于忧患,死于*》)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如:

(曹刿)问:“(您)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曹刿)对曰:“小惠未遍……”(《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如:

屠惧,投(狼)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屠)。(《狼》)

五、倒装句

所谓倒装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一下几种。

1、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情况相当多见,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如:天大寒,砚*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送东阳马生序》)

⑵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如:微斯人,吾谁与归?(与谁)(《岳阳楼记》)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如: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如: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则往往置后作补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第3篇: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

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动词“是”字。因此文言文判断句的形式与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形式。

a、其基本形式是“……者……也”。

b、“……也”。

c、“……者,……”。

d、“……者也”。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句式在一句之中有时还错杂使用,不过还是判断句。

a、“……者……也”。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今天去了而不回来(好好复命)的是无用的人!

2、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荆轲刺秦王》)

译:事情不成功的原因,是我想活捉你,强迫你你同我们订下誓约来回报太子。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译:楚国的左君项伯这个人,是项羽的叔父。

4、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译: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进出和意外变故。

5、亚父者,范增也。(《鸿门宴》)

译: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

6、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译:将来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

7、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8、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译: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9、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

10、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

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

译: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楚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

b、“……也”。

1、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越过晋国而把远方的郑国当作东部的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

2、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

3、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这是寡人的过错。

4、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译:现在老了,不能干什么了。

5、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译:我们还是回去吧。

6、此天子气也。(《鸿门宴》)

译:这是天子的云气。

7、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

译:就可以占领秦的全境称王了。

8、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去进攻他,这是不合道义的。

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译: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目的是针对沛公。

10、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译:鄙意以为大王不应该这么做。

11、会于会稽山*之兰亭,修禊事也。(《兰亭集序》)

译:在会稽郡山*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12、所谓前洞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叫前洞。

1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译: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1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译: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15、有志矣,不随以止也。(《游褒禅山记》)

译:有了志向,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

16、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译:但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东西来帮助,也不能到达。

17、此余之所得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1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译: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19、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荆轲刺秦王》)

译:这正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顿足的事啊。

20、毋从俱死也。(《鸿门宴》)

译:不要跟跟着他们一块送死。

21、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

译:本来是一世的英雄。

2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赤壁赋》)

译:这是造物者无穷无尽的宝藏。

c、“……者,……”。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荆轲刺秦王》)

译:我留下来的原因,是等待我的客人与他一块去。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译: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都戴上白*的帽子和穿上白*的衣服来送荆轲。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译:陪侍在殿上的大臣们,,不能带任何兵器。

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译: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就爱你过来都将被他所俘虏!

5、客何为者?(《鸿门宴》)

译:来人是干什么的?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游褒禅山记》)

译: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

d、“……者也”。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鸿门宴》)

e、用“为”作判断词表示判断

1、如今人方为*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译:如今人家是*和砧板,我们是鱼肉。

2、於人为可讥。(《游褒禅山记》)

翻译: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

3、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译: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

f、借助于“则”“皆”“乃”“非”“悉”、“本”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1、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译: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探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非为织作迟。(《孔雀东南飞》)

译:不是我织得慢。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赤壁赋》)

翻译:这不是曹*的诗吗?

5、苟非吾之所有,(《赤壁赋》)

译:假如不是我的。

g、无标志词,而谓语对其主语有断定*。

1、君家妇难为!译: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孔雀东南飞》)

h、少数用“是”作判断句的句子。

1、同是被逼迫。译:我们都是被逼迫的。(《孔雀东南飞》)

2、汝是大家子。译: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