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五首教案

写范文发表于:2020-10-08 21:33:00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

古诗五首教案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趴蜕峋」嗜?/p>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除了写春*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牛?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飨赣辏?缢咳缥怼⑶崆岬厝魃?俗蛱旎页痉裳锏内淠敖煌āW倘罅宋汲堑拇蠼中∠铮?抵*湍鹚捅鹌?铡?/p>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飨赣曛??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河入梦来(*河,*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辞()莺()崇()

戍()阑()豚()蒌蒿()

2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3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第2篇:古诗五首教案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认识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

二、学习诗歌在内容、形式上的特点,体会其抒情的感染力。

三、初步理解绝句的特点,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五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明确这一课的学习内容,指导阅读、理解《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江南春》三首唐诗。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的不同。今天,我们要学的三首唐诗都是七绝,即每诗四句,每句七言。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词语:

?趴蜕峋」嗜?/p>

(2)试析诗题的意思。

(3)“朝雨”与“柳*”除了写春*以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4)“劝”和“更”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什么感情?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牛?yì)湿润。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尽:一作“进”。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第3题:诗人以景衬情,为送别创造了抒情的氛围,富于柔情之美,好像朝雨有意为客洒扫拂尘似的,显得朝雨那么多情,但是,景*愈有情,愈加深不忍相别的感情。“柳”既是写景补足朝雨,点明季节,又暗寓“留”之意。“柳”与“留”谐音双关。(唐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这是当时习俗。)

第4题:“劝”和“更”衬托了主人(即诗人)的殷勤劝酒之意和留恋难舍之情。

3教师总结: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飨赣辏?缢咳缥怼⑶崆岬厝魃?俗蛱旎页痉裳锏内淠敖煌āW倘罅宋汲堑拇蠼中∠铮?抵*湍鹚捅鹌?铡?/p>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4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5试背这首诗。

(二)自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自读诗歌并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黑体字:

之广陵(之,往,动词)

西辞黄鹤楼(辞,告别)

烟花三月下扬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孤帆远影碧空尽(尽,完,即看不见)

唯见长江天际流(唯,只。天际,际,边缘,水天交界处,天边。)

(2)“西辞”和“烟花”在诗里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3)这且一首送别诗,说说谁送别谁?在哪儿送别?到哪儿去?

(4)诗的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

2讨论自读作业。

明确:

第1题:题后括号里的内容为参考*。

第2题:“西辞”的“西”是指故人(即孟浩然)辞别所往的方向。孟是由西向东行,故说“西辞”;“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指故人辞别的时间。

第3题: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第4题: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句最能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随着老朋友所乘的那只孤船越走越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诗人却依然翘首远眺,目送老朋友,足以表达诗人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

3教师总结: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译文:

我和老朋友辞别在黄鹤楼

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到扬州。

船越走越远,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只看见浩荡的江水向天边流。

5熟读成诵。

(三)自读《江南春》

1自读诗歌,完成作业:(出示小黑板)

(1)解释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指千里江南,绿,此处指树叶;红,指春花)

水村b酒旗风(山郭,这里泛指山城,郭,外城,古代在城的*再加筑一道城墙;风,随风招展,名词活用如动词。)

南朝四百八十寺(这里是虚指,形容寺院之多。)

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指寺院的建筑)

(2)诗题是“江南春”,从诗的哪些语句中感觉到这是春天,而且是江南的春天?试作解释。

(3)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2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

第2题:诗人紧扣诗题“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两处,展现了一幅江南春的鸟瞰图。“千里”拓展出开阔的视野,为描写无边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莺啼”,传达出春天娇莺的歌声,给人以听觉的美感。“绿映红”,描摹出芳草萋萋,桃红柳绿的葱笼的*彩之美;“映”给人以视觉的美感。此句,写尽江南无边春*,让人置身于画境之中。下句,以社会风俗画描绘了江南春*;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使江南春*更显生机。这两句已将江南春*勾勒殆尽。

第3题:最后两句景中寓情。“南朝四百八十寺”,不说“江南四百八十寺”,隐含对“南朝”统治佞佛的讽刺。当时南朝君主,迷信佛教,大建寺院,幻想自己的统治日久天长,可到头到,江南景物依旧,他们的*却早已覆灭,

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些隐现于烟雨之中的楼台罢了,这是作者的怀古之情。如今唐朝君主也崇拜佛教,大建寺院,将来会不会落得如同南朝君主一样的下场呢?这是作者的讽今之意。

3教者总结:

这是诗人杜牧游览江南时写的诗,全诗四句,一句一景,*彩明丽,它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地区特有的艳丽春光。

诗人咏古讽今,意味深长,可见这首诗不只是写景,而有其更深刻的意义。

译文:

千里江南,黄莺啼鸣,

翠绿映衬着鲜红,

水边村庄,山边城郭,

酒旗招展迎着春风。

南朝兴建的四百八十个寺院啊,

多少楼台笼罩在迷?飨赣曛??

三、布置作业:

预习《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两首诗,完成自读作业。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导自读《惠崇〈春江晚景〉》

(1)简介作者与诗题: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著名文学家。父洵,弟辙,人称“三苏”。

《春江晚景》是两幅山水画,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题画诗也是两首,本课选录的是“鸭戏图”一首。

此诗是苏轼为题惠崇所画《春江晚景》而作。它给人以强烈的季节感,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自读测试:(出示小黑板)

1解释黑体字的意思:

竹外桃花三两枝(竹外,指翠竹林之外)

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江,指春天到来后的江。)

蒌蒿满地芦芽短(蒌蒿,野菜名,花淡黄*,茎可食,生长于春天;芦芽,芦苇的初芽,又叫芦笋,可食。)

正是河豚欲上时(正是,恰好是。欲,将要。)

2试指出诗中哪些词句是描述画的,哪些是诗人的想象?有什么作用?

3怎样理解“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

4从哪处可看出写的是“晚景”?

(三)讨论并明确自读测试题:

第1题:题后括号内的内容是参考*。

第2题:诗的一、三两句是描绘画意的。即:春寒未退的时候,露出竹林外的桃花才开放了两三枝,花虽不多,但春光已泄;第三句从江中写到岸上,蒌蒿已满地,芦苇才抽出嫩芽。概括画中的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第二句,诗人巧妙地运用想象,说明春回大地,江水已暖,只有浮在水面上的鸭子才能最先知道。

第四句,是画面上所没有的,是诗人的想像。春暖的江边,美味的河豚正要上来了。

第3题:“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不仅写出了诗情画意的新春景象,而且包含了发人深省的哲理,从理*上给人以启迪。

第4题:“正是河豚欲上时”一句是诗人的假想。河豚出水,一般都在天晚,由此点出了晚景。

(四)教者总结:

诗人通过想象创造的意境突破了画家创造的意境,在画中,我们只能看到静态的景物:桃、竹、鸭、蒿、芦,而在诗中,我们又感受到了水的温暖,知道了水下的河豚。而且从鸭子与水温的感知关系中我们可以想像鸭子戏水时的情态和生趣;在河豚与蒌蒿、芦芽的配食关系上,我们又可以领略到早春季节的风物时鲜之美。诗写画景,又补充了画面的意境和事物,把春日江边写得生机盎然,画景如现目前,真是诗中有画。

译文:

竹林外桃花有两三枝

春江水暖,只有鸭子最先感知。

蒌蒿满地,

芦苇也抽出短短的芽,

正是河豚浮上水面之时!

二、自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简介作者与作品

陆游(公元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今浙江绍兴)人。南宋大诗人。

作品选自《陆游集》。

十一月四日,即宋光宗绍熙三年。大作:即大起。

全诗通过对冬夜村居、卧听风雨以及梦中还想为国戍守边疆、征战沙场的描述,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自读测试:

1解释句中加黑的字:

僵卧孤村不自哀(孤,单独;自哀,自己感到悲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尚,依然,还,副词;戍,守卫。)

夜阑卧听风吹雨(夜阑,夜深,阑,残尽)

铁马*河入梦来(*河,*封的河流,这里用来泛指北方的战场;梦,梦境。)

2既然“僵卧孤村”为什么“不自哀”?说明了什么?

3划出诗中写梦境的语言,并试作分析。

(三)讨论并明确:

第1题:见题后括号内的内容。

第2题:“僵卧”两字形象地表现了作者衰老多病的情态,加之“孤村”,更映衬出诗人处境的寂寞凄凉,然而,作者爱国忘私,胸襟坦荡,一心为报效国家,所以“不自哀”。

第3题:诗中写梦境的语言有: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河入梦来。”

诗人忧虑国事,深夜未眼,将大自然凄凉的风雨声化作他梦境中雄壮激越的行*曲,此为托梦喻志,以展示诗人慷慨激壮、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读后令人顿生敬意。

(四)译文:

困居孤村,却不为衰老而悲哀,

依然想着为国家守卫轮台。

夜深了,躺着听这冬夜的风雨,

又见到铁甲的战马和*封的疆场闯入梦来。

三、集体朗读五首诗。

四、指导背诵。

五、作业: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辞()莺()崇()

戍()阑()豚()蒌蒿()

2分别归纳五首诗的主要意思。

3背诵并翻译五首诗。

 

第3篇:五彩池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侯、隔”等7个字。

教学重点: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启发谈话: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谁来背一首,指名学生背诵。本课我们学习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师板出课题,学生挤读。

2、释题;题目什么意思,你能说说吗?不行的话,请看诗后注释⑴,指名学生说说诗题意思。

二、学习《江畔独步寻花》

1、学生自读古诗,然后指名说说读懂了什么?

2、精读第一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读了这一句你知道什么?“蹊”是何意?哪些写出了黄回娘家花的多?

⑶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3、精读第二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⑴指名读这一句

⑵问:黄四娘家的花很多了,这些花怎么样,你如何知道的?

(3)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

4、品味、赏析;你最喜欢诗中的哪句或哪词?

5、感情朗读古诗

(三)迁移、应用

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写出了春天草长莺飞,生机勃勃的景象,写得妙极了,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植物园,想想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将本诗换何字变成你的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寒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二、学习《寒食》一诗

1、自读,读准字音

2、指导学习第一句

出示:春城天处不飞花

(1)把诗句划分成词语

春城/天处/不/飞花

(2)想想每个词的意思,不会的怎么办?(、看注释)

(3)把词语连成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照样子自学后三句

4、检查出示(斜……御柳……汉宫……)5、指导朗读

(1)想象一下,春天满城飘柳絮什么样?

(2)举国上下都在过寒食节而皇宫又在干什么呢?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会有什么感受?

6、有感情地朗读。

三、小结

今天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四、布置作业

背诵《寒食》。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泊船瓜洲》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学前谈话

1、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同学们,一提起家乡,我们都会感到特别亲切,诗人王安石也是如此,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齐读课题。

2、简介王安石。

二、理解题目。(出示全诗)

(1)“泊船”是什么意思?(停船靠岸。)“瓜洲”是在什么地方,(出示挂图,指名找出瓜洲所在地。)

(2)“泊船瓜洲”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

三、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可多请几位学生个别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读音:

数重:读chóng,不读zhòng(重量)。

还:读huán,不读hái(还好)。

四、理解诗句意思。

1、小组合作学习

(1)先自己对照注释默读,思考,再小组互相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小组合作画一幅简图,图上要标有京口、瓜洲、钟山。

2、讨论、交流。

五、体会古诗思想感情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诗人驾船来到了江边,望着对岸,想到了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现在你就是画中哪位诗人,此时此景,你在想些什么呢?

六、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多请几个人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后评价。)

(4)试着背诵《泊船瓜洲》。

七、拓展练习。

我们学习了很多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谁愿意起来背给大家听的。

八、布置作业

背诵《泊船瓜洲》,默写这首诗。

6、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想象其美景。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及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出示),因此,我们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⒉“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

⒊下面,我们要随着作者的视线,一起来观赏桂林的山水。

(在“山”和“水”下作重点记号)

二、自学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出示自学要求:

⑴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思考怎样给课文分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请用小圈圈出。

⒊检查自学

⑴指名四人朗读

⑵你觉得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写的?给文章分成四段。

⑶桂林的山水有哪些特点?板书:水:静、清、绿山:奇、秀、险

请你用文中引用的一句古诗来总结文章。板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三、导学第二节

⒈分小组自学课文第二节,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课文读懂:

词义,修辞手法,语言文字,朗读语气等等,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谈谈学习的体会,也可以提出不懂的地方,在大组交流时提出。

⒉交流学习情况:

(1)词义:波澜壮阔、无瑕等

(2)修辞手法:引读第一句用“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跟漓江作比较,强调漓江的水有独特的美。第二句具体写漓江水“静”、“清”、“绿”三个特点。其中的“真”,是的确、实在的意思。

最后一句写出江水之静。

(3)描写角度:引读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动态的角度写;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透明度的角度写;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从*彩的角度写。

⑷引读,说说你怎样读出语气,交流并指导朗读。

四、布置作业

⒈抄写词语;

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继续学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⒈指名朗读课文。

⒉过渡:桂林的水是美的,桂林的山更有与众不同之处。

二、导学第三节

⒈用学习第二节的方法来自学第三节,把课文读懂:

⒉交流学习情况.

3.小结:有形态的描摹,有联想比喻,有亲身感受,把山的形、*、势写得非常生动逼真。引读。

4.有感情地朗读。

三、略读第三段

⒈师引读:第三段从整体上写桂林山水之美。山水一体,交相辉映,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受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⒉最后这句古诗是什么含义?

⒊这句诗既是作者的感受,也是对全文的总结,与第一段的内容相呼应。。

三、总结

⒈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桂林美丽的山水,写下了自己观赏桂林山水的真切感受,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⒉让我们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⒈背诵课文。

⒉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桂林山水甲天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总连绵不断的画卷

7.走进丽江

教学目的:

1、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从而产生爱国的情感。

2、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3、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丽江古城的特点和丽江神奇的自然景观。

教学难点:

体会过渡句在文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步体会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美丽的漓江。

二、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字形分析。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4、检查朗读(指名分段读)

三、初读课文。

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丽江的景点?)

四、练习朗读

1、边读边画出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组互读。

3、小组内交流,试着解决不懂的问题。

五、布置作业

1、抄写优美的词句。

2、收集有关丽江的图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说说丽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默读课文思考:

我们都到达了哪些地方?

板书:地点

谁能用书上的句子把这些景点连起来说说。

3、自读自悟。

(1)自由读,用一句话概括出丽江的特点。(神奇而美丽)

(2)默读课文。把体现丽江神奇而美丽的句段画出来。

(3)练习朗读。

4、指导朗读

第一自然段:

(1)用一句话概括地说说,你读这段的感受。

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图片,引导学生体会丽江的神奇而美丽。

(2)带着赞赏的感情读。

第五、六自然段:

(1)想象读。

(2)集体交流,评读。你认为他哪儿读得好,为什么?

(3)出示图片,看到这么美的玉龙雪山你想说什么

5、揭示中心

文中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三、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街道——*彩斑斓

古城——城依水存

神奇、美丽

雪山——昂然屹立

景观——文明遐迩

8、五彩池

教学目的:

1、了解五彩池这一奇特景观,从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的原因。

教学难点:

理解五彩池池水显出不同颜*的原因。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2、板书:五彩池

二、学生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本文写的是什么?(五彩池的奇特景*。)

三、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思考:

(1)小时候,奶奶给我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奶奶讲的这个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3)神奇的五彩池在什么地方?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思考: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按照给出的层意给第二段分层。

第一层:写的是五彩池的数量、颜*、大小、深浅、形状。

第二层:写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第三层:写五彩池里的水会显出不同颜*的原因。

3.学习第一层(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五彩池水池的数量怎样?(多)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②五彩池水池是什么形状的?

③找出描写水池大小、深浅的句子,读一读。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的方法,非常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池形状的奇异。)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学习第二层(课文第3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五彩池池水有什么特点?

这是本文描述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多读来加深理解。

(2)池水都有哪些颜*?

(3)默读第3自然段,体会五彩池池水的神奇。

5.学习第三层(课文第4自然段)。

(1)齐读,思考:五彩池里的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来呢?

(2)讲解原因之一:地质结构特点。

①出示句子。

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

(3)讲解原因之二:阳光照射。

作者是在夏季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来游览五彩池的。阳光透过池水射到池底,石笋就像高低不平的折光镜,把阳光折射成各种不同的*彩。

(4)讲解原因之三:

水池周围的树木花草长得很茂盛,五光十*的倒影使池水更加瑰丽。

(5)提问:课文哪几句话是讲池水显出不同颜*的原因的?找出来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思考:

①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齐读本段。

五、齐读全文思考:

1.五彩池有什么神奇之处?

2.为什么说“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六、作业。

1.摘录课文中出现的表示颜*的词语。红的、黄的、绿的、蓝的、紫的、金黄*、咖啡*、柠檬黄、天蓝*、橄榄绿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形状:各异大小不一多五彩池

颜*:丰富多彩变化多端在人间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的:

1、语海畅游-----复习同音字以及带“千”“万”的成语,并学习拟人句。

2、积少成多---《渔歌子》和我的采集本。

3、阅读平台---《春的消息》

4、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教学重、难点:

能说会道——我心中的校园风景线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语海畅游”,完成“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语海畅游

1、出示同音字。

2、认真读字,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内讨论,交流。

你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举例,教师巡视。

4、出示成语。

(1)全班一起朗读成语。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反馈:出示泡泡里的话,全班齐读。

(4)你还能举出这样的成语吗?

(5)学生做练习,老师巡查。

二、读读背背

1、出示文中的古诗。

2、你知道这首古诗的意思吗?

3、交流诗句的意思。

4、学生互相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齐读。

6、进行背诵《渔歌子》比赛,教师适当指导、评价。

7、展示个人采集本,比一比,看谁收集的名胜最多。

8、有选择地介绍一些风景。

三、布置作业

背诵《渔歌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和能说会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背诵并默写《渔歌子》

2、同桌互相修改,教师反馈学生默写情况。

二、阅读平台

1、指名分段朗读诗歌《春的消息》,要求读得通顺、连贯。

2、作者在这首诗歌里告诉我们什么?

3、自读诗歌想一想,每个自然段都讲些什么?

4、你喜欢春天奥妙?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5、说说你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6、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话要对大家说的吗?

三、能说会道

1、教师读题目要求。

2、本次练习对我们有什么要求呢?

3、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归类,分组,推选出发言代表。

4、各个小组派出代表进行发言,各个小组进行评比是否讲清晰了,是否语句通顺,是否达到本次练习的要求。

5、具体要求如下:

(1)校园在我们心中是美丽的。让我们组成小组,在校园中寻找自己喜爱的一道风景线,认真观赏、赞美和评价他。

(2)可以设计他的未来,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