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特殊句式备考指南

写范文发表于:2020-10-08 02:26:25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和隐*两种。显*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文言文特殊句式备考指南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二类: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2篇:文言文特殊句式备考指南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和隐*两种。显*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二类: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第3篇: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备考指要

高考文言文考查能力要求明确指出:“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查形式主要有显*和隐*两种。显*就是以选择题形式判断句式的不同,隐*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放在翻译中综合考查。根据这一考点的命题特点和趋势,备考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复习要重点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和省略句。二是对各类句式的基本知识与判断标准要理解、熟记,以便解题时进行知识迁移。

第一类: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中最常见的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2.“……,……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3.“……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5.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二类: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

2.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3.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4.“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