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小数教学计划

写范文发表于:2020-10-06 01:08:55

一、教材说明

1、内容结构和地位作用

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小数教学计划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会计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分数的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付款、身高)。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

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借助“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计量单位作形象支撑,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④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

3、教学目标

①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如付款单),认识小数,体会小数的特征,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知道以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④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⑤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

教学重点

①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在购物的情境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①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也上限2位小数,并且结合具体的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学习前摸清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

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探讨的问题

1、是否教学什么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是否需要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3、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整数与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5、教材中的主题图中的商品价格如“5.98元,0.85元”,但现在超市中单件商品的价格有分的少见,如何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能更好地处理好教材?

四、课时安排

感受课:5课时

认识课:5课时

熟悉课:2课时

知识整理课:1课时

评研课:2课时

 

第2篇:三年级下册数学认识小数教学计划

一、教材说明

1、内容结构和地位作用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小数的认识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两部分,结构如下:

小数的认识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拓展,它与整数相比,在意义、书写形式、计数单位、计算法则等方面有某些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一定的差异。这部分内容的教与学,是在学生认识了亿以内的数,会计算亿以内数的加减法,初步认识了分数,会计算分数的加减法,并且学习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是学习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中出现的这些小数的小数部分都只有1—2位,小数的计算也页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付款、身高)。两个部分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小数的认识为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作准备,而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对小数的认识更加深刻,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2、教材编排特点

①充分利用现实生活题材,加强小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②借助“元、角、分、米、分米、厘米”等计量单位作形象支撑,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认识,经历多样化的认识过程,突出对小数的初步认识。

③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④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

3、教学目标

①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如付款单),认识小数,体会小数的特征,会读、写简单的小数,与同伴交流,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知道以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经历比较商品单价高低的过程,学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④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简单小数加、减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⑤渗透数学文化,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学习小数的积极*。

教学重点

①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认识小数,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③在购物的情境中学会比较小数的大小,探究简单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①在具体境中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②理解用元和米作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并能用小数表示商品的价格和物体的长度。

二、教学建议

1.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已有知识,促进知识经验的迁移。

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激活学生的相关生活经验和相关知识基础促进学习的正迁移,使学生在学会的同时,形成会学的能力。

2.把握好小数初步认识的学习要求。

作为小数的初步认识,其教学要求应当注意把握三点。一是本单元不要求离开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二是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三是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也上限2位小数,并且结合具体的量进行计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内容,适合学生自行探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有充分的估计。教学时,应尽可能地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计算,验证*,并引导他们自己总结计算要点。从而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4、学习前摸清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对小数的了解程度,把握好知识的起点。

5.收集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

三、探讨的问题

1、是否教学什么是一位小数、两位小数?

2、是否需要沟通十进分数与小数之间的关系?

3、是否归纳出十分之一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4、整数与小数的加、减计算如何处理好些?

5、教材中的主题图中的商品价格如“5.98元,0.85元”,但现在超市中单件商品的价格有分的少见,如何在尊重教材的同时又能更好地处理好教材?

四、课时安排

感受课:5课时

认识课:5课时

熟悉课:2课时

知识整理课:1课时

评研课:2课时

 

第3篇: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

1、生出示商品标价牌交流价格。师在黑板上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移动黑板上的标价牌把这些数分成两类。

3、引入课题:右边这组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板书课题。)

二、认识小数

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你会读小数吗?

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注意整数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这此小数分别表示多少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

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生先看书,再跟小组同学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想: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让学生把*填写在课本上。)

想: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第二位呢?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

5、学生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五、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