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核》教学反思

写范文发表于:2020-09-27 10:14:10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枣核》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三、品味枣核。抓住主旨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枣核》教学反思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文章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于辞藻华丽的文章。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在本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我有幸参与其中,上了一节《枣核》,回顾整个参与过程,收获颇多。

从定下以《枣核》为课题起,我将本课的教学定位为立足文本,构建富有语文味、具有实效*的语文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关注文本和学生,设计具有**的问题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和积极*,使学生更准确地体悟作品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

从最终的实施效果看,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较为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的切入

本课在导入新课和感知文本的环节上处理得较为成功。

课文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人文*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我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导入本课。当学生朗诵这首诗时,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感*世界——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由此生成。

二、充分的生成。

本课预设的主问题只有二个:一是揣摩文题,感知文意;二是品读语言,体悟情怀;问题思考空间大,大量的时间“留白”给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不再充斥教师多而杂的提问,而是巧妙预设下的充分生成,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比如在“品读语言,体悟情怀”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更有学生从人物的行为入手;有学生对极具情味的语句赏析,更有学生对耐人寻味的语句赏析;有学生试着分析修饰词的作用,更有学生试着分析关键词的意义。学生搜寻赏析文章中表现对故土强烈思念之情的词句,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思维、挖掘发现的“磁场”。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中,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构建起真实、自我的文本意义。

当然,不足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去除浮华,回归本真,深研教材,以生为本,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要义。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不断反思,才能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第2篇:《枣核》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表现的是海外友人的思乡之情,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枣核》教学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枣核》一文的写作特点是以小见大、以物传情。枣核——一颗看似寻常不被人留意的种子;送枣核——一件极为平凡普通的小事,而在萧乾笔下,却写得那样情意浓浓,含义深刻。小小的枣核寄托了一位远离祖国近半个世纪的美籍华人思恋故土的民族深情。“改了国籍,不等于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象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作者独具慧眼,从小处着笔、从大处着眼,寓情于物,以小见大、从一件小事中,发掘出了一个有深意的重大主题。这也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为完成这一目标,我围绕枣核设计了这样三个环节:一、初读枣核。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谈谈初读的感受,并积累重点词语。二、读懂枣核。利用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理解主题,同时指导学生阅读方法。三、品味枣核。抓住主旨句:“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透过这位友人,作者看到的是整个华夏民族对故土的依恋之情。而且,这种思乡之情也正是爱国之情的具体体现。拓展部分我给大家欣赏了席慕容和余光中的《乡愁》诗歌朗诵,让学生再次受到了爱国情感的熏陶。

授完课后,自我感觉思路还较清晰,学习任务也完成了,但总觉得有很多需改进的地方。首先,新课程理念强调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而本课的教学,我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问题全是我设计的,虽完成了学习任务,但学生是被动学习,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意识未得到增强。想到黄校长所开设的《*心诗两首》一课,学生自主意识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发挥,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努力在小组内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全班交流。课堂上,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上课很投入,每每有语出惊人的表达。这种情景正是我所期待的,可怎样才能在我的课堂上出现呢?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解开束缚的绳索,放手让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才能创设出我所期待的课堂。其次,因为本课主题不难理解,我所设计的问题也都较浅显,难以激发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授课内容多停留在教参层面,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思考不多,挖掘深度不够。记得薛主任在讲题目枣核的作用时,除了我们通常所讲的“枣核是文章的线索,是抒发游子思乡之情的载体”外,还发现了文题和文章语言风格的关系,两者都是质朴无华的。并由此让学生明白语言质朴无华但饱含感情的文章绝不逊*于辞藻华丽的文章。这一点让我映象极为深刻,如没有对文章深入地思考,哪会有这样的发现呢?我应该向薛老师学习,多深入思考文章,力争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老师会发现了,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发现。

在本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活动中,我有幸参与其中,上了一节《枣核》,回顾整个参与过程,收获颇多。

从定下以《枣核》为课题起,我将本课的教学定位为立足文本,构建富有语文味、具有实效*的语文课堂。着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问题意识,关注文本和学生,设计具有**的问题空间,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心灵对话,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和积极*,使学生更准确地体悟作品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

从最终的实施效果看,我觉得以下几点是较为成功的地方:

一、巧妙的切入

本课在导入新课和感知文本的环节上处理得较为成功。

课文引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质量。为了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把溢满感*人文*彩的作品《枣核》理解透彻,我以学生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导入本课。当学生朗诵这首诗时,整个课堂顿时进入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感*世界——浓浓的思乡情缓缓流淌出来,学生的情感被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师生共同学习的情境由此生成。

二、充分的生成。

本课预设的主问题只有二个:一是揣摩文题,感知文意;二是品读语言,体悟情怀;问题思考空间大,大量的时间“留白”给学生进行阅读体悟和思维碰撞。这样的课堂不再充斥教师多而杂的提问,而是巧妙预设下的充分生成,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比如在“品读语言,体悟情怀”的教学环节中,有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入手,更有学生从人物的行为入手;有学生对极具情味的语句赏析,更有学生对耐人寻味的语句赏析;有学生试着分析修饰词的作用,更有学生试着分析关键词的意义。学生搜寻赏析文章中表现对故土强烈思念之情的词句,课堂成了学生驰骋思维、挖掘发现的“磁场”。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对文本语言的阅读中,在深度多元的思考中,构建起真实、自我的文本意义。

当然,不足的地方也是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是学生的知识面较窄,语言表达力较差。

改进措施:

1、加大阅读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2、加强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

3、大力提高小组合作,全面推进学生的自主互助学习能力。

去除浮华,回归本真,深研教材,以生为本,这才是课堂教学的真正要义。今后的教学中我更要不断反思,才能在不断解决不足和遗憾的过程中提升自我。

 

第3篇:小学语文《枣核》教学反思

本文学习除了研读文本之外,主题的拓展更是精髓。针对这一点,我课前发动学生搜集了大量爱国诗篇和真实事例,但是现成的事例毕竟还是让学生作为看客来解读的。当前单一“语言智能训练式”的“生字、词语作业”日渐转型,取而代之的是融入更多情感、视听体验的多元化作业,这对于学生45分钟之外多元智能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以此为出发点,我做了如下的作业安排:结合作品针对现实写出对思乡爱国情感的认识体会、以“假如我在国外”为题写篇短文、查找爱国主题的音乐或绘画作品、在今后的生活中留心观察现存的老*风土人情,从中更加准确领悟《枣核》中流露的思想以及一系列同样主题的异国游子的作品所揭示的内涵。

我在《枣核》授课中努力为学生创设多元化情境教学氛围,为他们提供理解知识的若干切入点以及通向它的途径,牵引了每个学生身上的优势神经,使其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思维方式,无疑对他们进行综合学习提供了发展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