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学习要分三步走

写范文发表于:2020-09-08 11:28:42

正在落实过程中的上海市新《课程标准》适度强化了初中阶段文言诗文的学习,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今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中考文言文学习要分三步走

除了分值的变化,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查重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同学们在新学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了的观点”。

原来的中考语文,文言文与现代文都是互不相干的,自2002年试卷有意将两者打通,在文言文中渗入了现代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考查后;越来越多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测试方式被糅进了文言文试题中。今年第14题“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既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试题在适度限制下有一定的开放*,为学生创造宽泛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河床上流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见解。

同学们在平时的文言诗文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2篇:中考文言文学习要分三步走

正在落实过程中的上海市新《课程标准》适度强化了初中阶段文言诗文的学习,其目的是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文化底蕴,提升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诗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

在这一背景下,上海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的分值近年呈现着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在满分为120分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为20分,2002年为23分,2003年为28分,今年则上升至30分,占试卷总分的四分之一!

除了分值的变化,随着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难度的逐年递增,考查重点也逐步由偏重简单识记类的积累向积累、认读、理解、鉴赏与评价并重的方向转变。顺应这种变化,同学们在新学期中除了要在文言文学习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还应该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

第一阶段:背诵名句名段名篇

文言文背诵在升学考试中是以默写的形式来考查的,评分要求很严格,整句中错一字就不得分,因此在平时学习中,除了准确的背诵之外,还要在准确无误的默写上多下工夫,在动口的同时也要重视动手,避免因写错字而失分。

中考文言文默写题型主要有二种:⑴识记填空题;⑵理解填空题。识记填空题一般给上句要求续下句,或给下句要求填上句,如今年中考第1题“---------,清泉石上流”;第2题“夜阑卧听风吹雨,----”;第3题“----------,------,怡然不动”。这类试题测试的是机械记忆,考生只要能熟练背诵,不写错别字就能解题。理解填空题一般有明确的答题指向,要求按提示填出所要求的内容。如今年中考第4题a组“《书湖*先生壁》中描绘山水美景的诗句是------,----”;b组“《别董大二首(其一)》中,诗人给友人以勉励与自信的诗句是,”。这类题虽然同是默写填空形式,但它只提示默写课文的篇名和指示默写语句的内容,没有给出默写语句的上下文。这已不是单纯地测试背诵基本功的问题,同时也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是记忆与理解运用的结合。做此类题首先要能准确理解提示,然后调动积累才能正确填写*。

《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初中阶段背诵的文言诗文总量在2万字左右,并了解著名作家的生活背景、创作特点及相关的文化常识。而近年中考,命题相对集中在30余篇名作上。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可将主要精力放在名句名段名篇以及相关的文化常识的理解记诵上。在初中阶段学过的文言诗文中,有些文章可称为经典,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曹刿论战》、《出师表》等,对这类佳作必须将全文熟记于胸。也有些诗文,流传于世主要是因为其中某些句子或段落特别出*,学习这类诗文,就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把重点放在名句名段的积累上。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赵翼《论诗》中的“*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第二阶段:积累实词熟悉句式

《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的实词积累在150个左右;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

如2004年中考卷第5-8题,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亲贤臣,远小人;其两膝相比者;半山居雾若带然;尔辈不能究物理。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等。初三学生要想具有“借助注解与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和理解其内容的能力”,关键是要积累一定数量文言字词及常见句式的知识,所以学习文言文应该重视对字词句的基本含义的了解和积累。所谓基本含义这里有两重意思,从字词的角度说,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它的本义与引申义,文言文学习应重视常见实词的本义及主要引申义的认读,如2004年中考第5题中的“远”、“比”、“究”,它们的释义分别为“疏远”、“靠近”、“研究”,是这三个常用实词的本义或主要引申义,积累这一类知识,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学科工具*特点彰现之处,也是文言文学习的目标之一。

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还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文言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义,由于时代的发展,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认读时要注意这些词的古今词义差别,决不能用今义去释古义。古汉语中,还有一种我们称之为“通假字”的现象,即古人用此字来代彼字,通假字的读音和词义,一般都同于假借的字,如“卧右膝,诎右臂支船”中的“诎”同“屈”,解释为“弯曲”,学习文言文时,也要重视这类通假现象的认读。

在句的认读方面,除了要通过多读熟悉文言常见句式,如表判断的“……者……也”;表疑问的“何……有”,还应重视词*活用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词*活用是较为普遍的一种语言现象,由于关键词词*的改变,句义也就跟着变化,遇到这种情况,就不能根据这个词原来的词*去理解了,如《黄生借书说》中“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的“汗牛”就不能解释为“出汗的牛”,应解释为“使牛出汗”。平时学习中要对这种词*活用的现象勤加总结。

从句的角度说,把握基本含义的意思是理解句子表达的主要内容,初三学生认读文言语句,不必拘泥于语法句式等知识,也不必拘泥于字字落实,能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能用现代汉语阐述句子的基本内容即可。

2003年开始上海中考语文卷中出现了课外文言语段,这一考试内容今后仍将延续下去,落实《课程标准》关于初三学生“能*阅读课外浅易的文言诗文。能结合自己的已有积累,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读懂文言诗文的内容”的要求。但是在命题中会坚持两个原则:选文浅显易懂和注重课内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今年文言课外选文《北人食菱》浅显易懂,所有试题解题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都能在课文中找到依据,也就是说,课外文言的考点仍是课内知识以及建立在课内学习基础上的文言阅读能力:第12题⑴“下列与‘席上食菱’中的‘食’意思相同的一项是------”;⑵“下列与‘欲以去热也’中的‘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命题者分别列出4个课文选项供选择,⑴a.衣食所安b.谨食之,时而献焉c,设酒杀鸡作食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⑵a.今日存,明日去b.去死肌,杀三虫c.乃记之而去d.俸去书来。第13题用现代汉语解释句子“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句式“夫……也”在课文中多次出现过(句中的“坐”课内文言中没有学过,命题者特意提供了注释“坐:因为”)。

第三阶段:把握作者思想情感

我们学习文言诗文要重在理解诗文内容和把握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也是历年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

初中阶段学习的文言诗文,有的描绘了祖国名山大川的壮美景*,有的揭示了社会人生的丰富哲理,有的表现了一代伟人的英雄气概,有的寄寓了仁人志士的高风亮节,阅读这些诗文能够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如2004年中考语文卷第10题“《黄生借书说》第①段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论*了的观点”。

原来的中考语文,文言文与现代文都是互不相干的,自2002年试卷有意将两者打通,在文言文中渗入了现代文“说明事物特征”的考查后;越来越多的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测试方式被糅进了文言文试题中。今年第14题“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既是对文言阅读能力的考查,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试题在适度限制下有一定的开放*,为学生创造宽泛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在河床上流淌,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见解。

同学们在平时的文言诗文学习中,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应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子或关键句子,然后借助这些句子正确划分内容层次,概括段(层)意,弄清段(层)与段(层)之间的关系,梳理写作思路,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课文的主旨。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个*化的鉴赏,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第3篇:中考物理复习分三步走

马老师说,今年的理综试卷与去年的试卷相比,基本保持稳定,但稳中求变,出现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变化:一是出现了课本以外的探究题。以前的探究题一般都不会超出课本范围,今年则出到了课本外。二是填空及简答题中增加了阅读材料题,注重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三是作图题和填空题目结合到了一起。作图题的呈现形式做了适当调整,没有出现单独的作图题,但在填空与简答题、实验探究题中体现了作图题的内容。“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复习时,更要注意培养实验能力,密切联系实际,注重物理知识的应用。同时,还要针对新题型,多做一些练习。”

物理复习仍分“三步走”

马老师说,一般来讲,进入中考复习阶段后,同学们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分“三步走”进行系统、科学的复习。

第一阶段是抓基础,构建知识网络的阶段。中考试题中大多数的题目来自课本,因此,认真阅读物理书,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对于提高得分率很关键。此外,中考复习不是一般的复习,而中考物理考试越来越重视能力的考查,能力考查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由点到线,由线成网,搞清楚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同学们在复习中要打破章节内容,建立知识网络。

第二个阶段是专题复习阶段。学习过的知识增多时,就很容易将一些相近的概念记错、记混。因此,同学们在基础复习的基础上,可把所学知识进一步分成专题进行复习。这个阶段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通过归纳和总结,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技巧,将知识转化成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初中物理大致可以分成力、热、光、电四大板块。复习时就需要同学们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使前后所学的知识相互迁移,连成线,织成网。复习过程中,最好是同学们自己编织知识网络,自己总结,强化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帮助自己记忆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开拓思路、发展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最后一个阶段是冲刺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结合中考模拟题,进行查漏补缺。在冲刺阶段,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强考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实际*作的能力、正确决策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洞察能力及创造能力。因此,同学们在这一阶段不要盲目地大题量训练,以便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模拟训练,以提高解题速度和正确率,并通过练、评、反思,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这里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解题格式要规范,语言表达要准确。比如:计算题要写出计算公式;简答题要简明扼要回答问题,或加以简洁的解释、举例;2、训练综合题的分析方法和解题技巧。必要时可以在读题时画出草图,便于理解题意和解答;3、关注社会热点,注意观察生活,联系实际。比如,应知道最新科技发展、时事新闻等,同时还应关注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等。

复习中要面面俱到

根据历年带初三生的经验,马老师提醒同学们在复习中要重视课堂复习、实验复习,还要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面面俱到,才不至于在中考中吃亏。

重视学校内复习课,提高复习质量。“不少考生对学校课堂复习不重视,认为该学的知识已经学过了,听不听无所谓,其实学校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最了解,教师的复习针对*很强,对重点难点的复习和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握更准确”,马老师说,同学们上复习课,一要认真听课,二要手、脑、耳并用,边听边记边想,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并加快解题速度。课堂复习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查缺补漏,全面提高课堂的复习质量。

重视实验的复习。从近几年中考分数的分配情况看,实验题几乎占四分之一,而且不少填空题、选择题、计算题也渗透着实验观点、方法,所以一定要重视实验的复习。对一些典型的实验,如测物质的密度,测导体的电阻等,其实验的目的要求及原理、器材、方法步骤、数据处理、误差分析等都要熟练掌握。对于基本仪器的使用,在复习中也要重温一下。

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同学们在练习正确迅速解答的同时,要注意解题的规范。在历年中考阅卷中发现,有的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解题能力也强,可就是不能得满分。原因就是解题不规范,习惯不好。因此,规范解题对同学们来说直接影响到最终的中考得分,必须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