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语文课的心得

写范文发表于:2020-08-12 16:04:13

备好前与后沟通内与外内

修订版“大纲”要求:“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而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在备课时只备课内,忽视课外。事实上,仅靠一两个课时,在教室这样狭小空间里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只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既重视课内,又高度重视课前与课后,才能打通课内外壁垒,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造机会,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备好课前,丰富多*广开源

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他们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1.搜集资料。

修订版“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也就是说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从多方面让学生学会搜集。一是搜集文章。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为感受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全心全意为*服务的伟大品质,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描述周总理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文章。学生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进行摘抄或印制,还可以在《*传》中选取片段。在课前有了这样的阅读积累,在课上适时进行交流,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新*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二是搜集图像。如学习《长城》一文,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照片等。学生或者到报刊上裁剪,或者到网络上下载,或者选择自己旅游时的照片。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来饱览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享受。在课上进行汇报交流时,学生便会对长城的建立、位置及构造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其建筑的宏伟壮大与古代劳动*非凡的创造力。

2.亲身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经验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在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一是游览。教师要提前浏览下一册课本,在假期开始时,就建议学生与家长一同到课本中所描述的风景名胜去旅游。如到*去数一数卢沟桥狮子的数量,观察每一只狮子的形态,并写游记。在学课文时,就可以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对照,看在对狮子的数量与形态描写上有何不足,从而吸取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描写方法。二是种植饲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前,就指导学生种一株爬山虎,观察它发芽、长叶,长出“脚”,向上“爬”的生长过程,还要查找相关资料或请教身边有经验的人,使爬山虎茁壮成长。定期写好观察日记,记述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苦与甜、喜与忧,日记的形式还可因人而异,既可撰文,也可绘图。再学习课文时,学生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欢欣与鼓舞,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二、备好课后,生动活泼促发展

提起课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课内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强化训练,于是在繁琐、机械的习题中,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好感被一一消磨殆尽。“哈达式”长卷所束缚掉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童年的欢乐,还有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备好课后,设计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游戏、美术、幻想后造的世界里,体验到自主实践的欢乐使健康的个*与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1.扩展阅读。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修订版“大纲”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有了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如学完老舍先生的《我们家的猫》,可以收集有关猫的歇后语、谜语、诗歌、故事、童话、民间传说等,编成专集,还可以阅读其他名家描写动物的文章,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散文小品,读书兴趣浓厚的同学还可以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名著。

2.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是已被实践检验过的,可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完一课后,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

3.发展特长。

生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各方面能力上都参差不齐,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的重要依据。在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上要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展特长。如学完《梅花魂》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觅一株真正的梅花,观其形,察其*,嗅其味,以求对梅花有深入了解;喜爱美术的同学可以欣赏有关梅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梅花图》;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学唱咏梅的歌曲,如《红梅赞》等;喜爱诵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梅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喜爱表演的同学,可以搜集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传记,编成小品,进行表演,如《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

 

第2篇:教师备语文课的心得

备好前与后沟通内与外内

修订版“大纲”要求:“要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而长期以来,教师已习惯在备课时只备课内,忽视课外。事实上,仅靠一两个课时,在教室这样狭小空间里的阅读教学,是无法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的,只有生活才是语文学习永远取之不竭的源泉。教师只有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既重视课内,又高度重视课前与课后,才能打通课内外壁垒,为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创造机会,才能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一、备好课前,丰富多*广开源

对于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学生都不是从零开始,也不应从零开始。作者描述的事物,表达的情感,总能唤起他们在生活中的似曾相识之感。教师应立足课本,放眼课外,让学生在课前广泛涉猎相关的语文资料,增加感*认识,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对课文的理解。

1.搜集资料。

修订版“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也就是说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要从多方面让学生学会搜集。一是搜集文章。如学习《一夜的工作》,为感受总理工作劳苦、生活简朴,全心全意为*服务的伟大品质,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描述周总理吃穿住行等方面的文章。学生到书店、图书馆、阅览室去查阅,进行摘抄或印制,还可以在《*传》中选取片段。在课前有了这样的阅读积累,在课上适时进行交流,学生就会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为新*有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二是搜集图像。如学习《长城》一文,可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长城的图片、照片等。学生或者到报刊上裁剪,或者到网络上下载,或者选择自己旅游时的照片。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画面来饱览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享受。在课上进行汇报交流时,学生便会对长城的建立、位置及构造有清晰的认识,体会其建筑的宏伟壮大与古代劳动*非凡的创造力。

2.亲身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课前实践所给予学生的不仅是感*经验的获得,更重要的是在课上学习课文时与作者在激发的情感与语言表达形式上产生的呼应对照,能够促使其读写能力尽快提高。一是游览。教师要提前浏览下一册课本,在假期开始时,就建议学生与家长一同到课本中所描述的风景名胜去旅游。如到*去数一数卢沟桥狮子的数量,观察每一只狮子的形态,并写游记。在学课文时,就可以将自己的习作与课文对照,看在对狮子的数量与形态描写上有何不足,从而吸取作者的观察方法与描写方法。二是种植饲养。如学习《爬山虎的脚》之前,就指导学生种一株爬山虎,观察它发芽、长叶,长出“脚”,向上“爬”的生长过程,还要查找相关资料或请教身边有经验的人,使爬山虎茁壮成长。定期写好观察日记,记述自己在种植过程中的苦与甜、喜与忧,日记的形式还可因人而异,既可撰文,也可绘图。再学习课文时,学生被唤起的必定是与作者相同的欢欣与鼓舞,吸取的必然是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方法与生动传神的描写。

二、备好课后,生动活泼促发展

提起课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课内知识的巩固与能力的强化训练,于是在繁琐、机械的习题中,学生对课内学习的好感被一一消磨殆尽。“哈达式”长卷所束缚掉的不仅仅是孩子们童年的欢乐,还有他们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因此,教师要更新观念,认真备好课后,设计生动活泼的形式,使学生由课本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在游戏、美术、幻想后造的世界里,体验到自主实践的欢乐使健康的个*与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1.扩展阅读。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一切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与丑陋一起呈现给你,使你驰骋古今、经天纬地。”修订版“大纲”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有了一个非常清醒的认识,阅读理应成为学生最经常、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学完一篇课文,仅仅是阅读的开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横向和纵向上进行扩展阅读。如学完老舍先生的《我们家的猫》,可以收集有关猫的歇后语、谜语、诗歌、故事、童话、民间传说等,编成专集,还可以阅读其他名家描写动物的文章,可以去阅读老舍先生的其他散文小品,读书兴趣浓厚的同学还可以读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名著。

2.随文练笔。

读写结合是已被实践检验过的,可以提高学生读写能力的有效途径。学完一课后,教师要依据课文特点,设计续写、扩写、仿写、改写、写读后感等练笔活动。

3.发展特长。

生是有差异的,家庭背景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各方面能力上都参差不齐,这些都是教师在备课时的重要依据。在作业内容与完成方式上要尽可能地开放,给学生最大的自由度,并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发展特长。如学完《梅花魂》一课,可以设计如下作业:喜爱观察的同学去寻觅一株真正的梅花,观其形,察其*,嗅其味,以求对梅花有深入了解;喜爱美术的同学可以欣赏有关梅的照片、绘画作品等,还可以自己创作一幅《梅花图》;喜爱音乐的同学可以学唱咏梅的歌曲,如《红梅赞》等;喜爱诵读的同学可以搜集以梅为主题的诗歌散文,进行配乐朗读并录音;喜爱表演的同学,可以搜集具有民族气节的人物传记,编成小品,进行表演,如《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

 

第3篇:教师备课精华-教师心得

虽然,备课可以有多种方式,也可以表现出教师的个*,但不能忘记,备课应该是一门艺术,是让教育无痕的艺术。

因此,备课是上好课的艺术创造,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教案抄写。因为教育不是去用模具塑造人,应该是一种春风化雨的过程,让人获得幸福或者说获得拥有幸福的智慧与道德。这是教育的一个基点,自然也是备课的一个基点。

在开始备课的那一瞬间,头脑中就要有对知识传承和能力培养的考虑,就要有对学生个*、道德教育乃至幸福获得的考虑。当这一切都在教师的思维中吐纳时,备课才成为一种必备、有效的教育环节,而不仅仅是教学的环节。二者的区别在于施教对象的学生,在备课以及相继而来的教学过程中有没有位置。

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具体地讲备课是为了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教学效果而采用系统化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方案或解决方案。

其根本思想在于系统化的思想和方法的应用,但备课模型的千变万化主要源于具体教学策略运用的不同,而教学策略的应用不同和多样化的基础是教学思想的不同,当然教学策略的应用还跟教师自身、与学科内容、与学习环境等密切相关。

但无论如何备课都要以实用主义为原则,以当前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力求知识与能力并重、素质与应试兼顾、教师与学生并重,以便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案,从基础知识结构的掌握、解题技能的培养到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开发,对学生学习进行系统的指导。

现在,有人倡导把“教案”改为“学案”。我自己则认为,“教案”就是“教案”,没有必要换来换去,如果换汤不换*,一味追求不切合实际的新意,则不是实实在在的备课。再说,“学案”就其字面意思来说,不是由教师单独制定的,其中包含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制定的学习方案。

因此,我说备课就是备课,没有必要把“学案”搅和进来,关键是必须把教学重心由老师如何“教”转移到让学生如何“学”会、“会”学上来,根据学生现有知识,自学能力水平和教学、考试的要求,编制出指导学生每一课时的教学方案,而不是学习方案。

我当教师备课时不大爱写教案,爱把所有的内容分不同的标记批注在教科书上。

但是,为了应付检查,也得抄写教案,因此,我把抄写教案当成是一种负担。因此,我知道一支圆珠笔芯能抄写完一本备课本,更知道一节课45分钟能在钢板上刻写一张蜡纸。

我自己认为,备课是上课的前提,教案是备课的依据,这是20世纪的说法。那么,到了21世纪,采用电子备课,教案还值得抄写吗?再说,电子教案和课件能是“学案”吗?

所以,我认为备课不是抄写教案。备课是备教材和教法、学生和学法、教师和教具等等。虽然,这些都要写进教案,但,如果不是心中一一有数,就是写了,也是枉然。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抄写教案”。

在很多情况下,往往发现教师没有教案就上课。因此,常常把这种现象混同于不备课就上课。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兴许备课了但没有写教案,后者是连一点准备都没有。由于,没有备课的依据,所以就混为一谈了。

回过头来,说说我在书上批注是不是备课?

我不爱写教案的前提,是我在上个世纪80年代,喜欢使用录音机和幻灯机上课,那就是电教手段了。构思、制片、录音本身就很费时间了,如果,照样子抄写教案,就根本忙不过来。由于,教学效果好、还被评为县级语文教学先进个人,因此,教导处检查教案对我网开一面,使得我有充足的时间钻研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此,我具备了驾御教材、学生和课堂的能力,因此不去抄写教案。

“备课”不是“抄写”教案,但要写教案。创新的程度不同,写的方法也不同。只要不把教案当成应付检查去“抄写”,那么,该写的教案还得写。

这才是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