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写范文发表于:2020-04-15 22:10:18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以造福*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成功,*、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

 

第2篇:愚公移山语文教案设计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切磋,参照注释疏通全文,再指导学生复述故事,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能够理解,故教学重点放在愚公和智叟两人的对比上,分析两个人物的*格特点从而揭示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放在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的理解以及神话结尾在文中起的作用,从而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通过自读课文,达到对内容的理解,通过教师点拨、引发、生生互动,研析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格,把握主题,剖析难点,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

[教学目的]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说出寓言的意义。

2.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难词、难句。要注意一词多义、通假字。

3.结合过去学过的寓言理解其特点,把握寓言的寓意。

4.要着重理解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形象,此外还要理解愚公的妻子和智叟的本质区别,从而理解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5.联系今天的生活,加深理解,提高认识,受到教育,古为今用,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弄懂重点字词的意思,疏甏通文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培养阅读古文的能力。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认识愚公的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难点: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

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佳,但是做法很蠢。出入不方便,为什么不修路,不搬家,而一定要移山呢?”你认为哪种说法好,带着问题我们走进文本。

(古老的故事加上现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先被乐曲震撼一下,渲染气氛,再来走进文本,激活课堂,先声夺人,使学生顿生兴趣,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这一步无疑是个好的起点。)

二、整体把握,感知课文

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①自由朗读,了解大意。

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做到声音洪亮,有节奏感,注意语气,读对停顿。

②由学生提出应注意的字词读音,句内停顿及个别语句的语气处理,并朗读。教师点评。

③生字、生词可以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落实字词,自疏文意,有疑难之处,小组讨论解决。

2.再读课文,复述故事。联系语境,突破难点。

请大家再看课文,对照注释。复述课文。复述的要求:语言要准确,故事情节要完整,在此基础上可以再生动一些。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复述。如果有不会解释的词句,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还不能解决的,就举手,大家讨论解决。

(学生自主阅读,质疑探究,教师指导。)

学情预想:在小组活动中,预计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教师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小结以下几点需积累的文言知识:

①通假字(“通假”主要用同音代替的方式,只是由于语音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今天已不同音了。):

反一返惠一慧亡一无厝一措

②一词多义:

且:a.将近b,况且;易:a.更替b.以……为易;固:a.本来b.顽固;献:a.提出b.奉献;曾:a.(zēng)甚至b.(c6ng)竟然;荷:a.(hé)荷花b.(hè)肩负;惩:a.(chěng)苦于b.(chéng)惩罚。

③非常规的句式:

a.甚矣,汝之不惠。

b.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归纳方法:抓住主要词语,依托自己的积累,联系上下文来通晓文意。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重点学会了怎样翻译好文言文,下面请看大屏幕(出示“文言文翻译歌诀”):

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古今同义,保留不译。古今异义,辨析仔细。以今换古,要合原义。句中省略,括号补齐。如遇倒装,调整语序。个别虚词,无法翻译。没有影响,不妨删去。直译为主,辅以意译。忠于原作,贯通顺利。

记住住法,还要注意对、换、留、调、删、补六个字。同时翻译时要注意解释文言实词含义、有意识地关注这些词语,积累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诃,如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是教师一直探寻的一个问题,学生大多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晦*难懂,与时代距离较远,学习热情不高此环节的设置是试图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渔,让学生学有所得,得之有法。让学生拿到一把开启文言文之锁的钥匙,使之借于此,能自主地阅读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对文言文懂之,乐之,好之。)

学生小组复述之后,推荐优秀复述者在全班交流。

三、讨论问题,探究质疑

刚才通过同学们复述课文,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要问大家,请同学们讨论探究。

1.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什么寓意?

理解: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作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说明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的道理。

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作用?

理解:衬托愚公移山的决心、信心、恒心。

5.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理解: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四、辩论

愚公移山是一时感情冲动吗?现在提这种精神过时吗?

请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抒己见,谈谈你的看法,不求观点一致,但求自圆其说。大家先在小组内交流观点,然后请大家发言。

明确:愚公不顾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并非出于一时的感情冲动,而是经过深思熟虑了的。首先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后代子孙。其次是他对移山的信心来自于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力是“无穷匮”的,丽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事业不可能在几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于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精神并未过时。愚公知道人力是可以战胜自然,并决定将这个道理付诸实践,且不怕困难,挖山不止;相反,如果绕山丽行或干脆搬家则是害怕困难、停滞不前的观点。而人世间无处不存在着艰难和险阻,那是人们不可能时时、事事回避的。愚公的决心和精神,代表了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愿望,现在我们仍需要这样的精神。

(学生互动交流后启发,能使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走进现实生活。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让学生在情感认知上达到实质*的飞跃。这一环节可激活课堂,使文本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勾连,形成活泼热烈的辩论局面,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拓展视野活跃了思维。进一步感悟到愚公精神的可贵及现实意义,培养自己顽强的毅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从课本走出课外,从关注书本到联系生活。培养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二课时

五、课本剧表演

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加上鲜活的时代信息,改编的《愚公移山》课本剧,排练并表演。

(让学生把古老的故事,赋予现实生活的活水,亲身体验。由于课文是文言文,与现代普通话有着距离,因而在表演前。合作小组成员还要对原文进行语言上的改编,加大了合作力度,进而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及身体运动,这样进一步感知了文本的细致精*,体会到了细节描写的重要。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加强语文训练,再群体评议,深入巩固阅读成果。需要调动多种手段,从不同角度多方进行,更深入理解了课文,激发兴趣,培养合作竞争及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并与生活相勾连,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这一环节的情感体验、表演与导入*涛所唱的《愚公移山》首尾呼应,混然天成。在理解课文、准确把握人物*格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将编成的课本剧表演,使课文人物再现在我们面前。这对培养我们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能力是很有益处的。这种语文实践活动自始至终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在实践和运用中获得直接的感*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不仅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使其自学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

六、评价

各小组推荐代表参与评议。

(公平评价,合理打分,找出成功与遗憾的地方。让学生能清楚自己的表现,在反思中正确地评价自己,不断进步。让大多数学生有“说话”的平台,有展示的空间。)

七、教师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与探究,我们知道了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愚公要开山除障的打算是为了泽及后人,其思想之崇高、志向之宏远、决心之坚定实在令人钦佩。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愚公移山精神是什么?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有人提出“移屋说”,意思是说愚公“移山”不合算,还是“移屋”合算。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不合理的。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板书)在征服了一座座高山之后,我们必将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1.自选《列子》中的一段文字,自主阅读。

2.试析如下一种对比(愚公的妻子与智叟的对比;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王屋、太行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之遥远的对比;*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的对比。)

 

第3篇:初中语文《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愚公移山》选自修《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历来脍炙人口。文章寓意明显。反映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教学本文,首先应疏通文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其次应引导学生思读课文,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探究文章的时代意义,时代需要愚公精神,激发学生勇敢面对困难,挑战自我,争做时代的骄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重要的实词、虚词,辨析一词多义。

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能力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

2.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愚公精神,正视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词语,培养语感。

2.理解本文的时代意义。

教学难点

1.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2.理解神话结尾的作用,体会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的作用。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辩论法

3.品读法

4.理读法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包括古今异义词、多义词、通假字及常用虚词。

5.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读课文,探究文章寓意;品读课文,鉴赏文章写法上的特点;研读课文,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同学们耳熟能详,愚公移山这首歌恐怕也都吟唱自如。下面请看动漫flash愚公移山。

学生欣赏画面,品味美妙的乐曲。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示范背诵课文。学生循声跟读。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提示句子停顿。

示例:

惩/山北之塞曾不能/损魁父之丘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学生根据注释提示,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圈点勾画难词难句。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答疑解惑。

4.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汝之不惠亡以应

一厝朔东无陇断焉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a.处罚b.*戒c.苦于

出入之迂也a.绕远b.迂腐c.困难

指通豫南a.指向b.手指c.一直

杂然相许a.允许b.赞成c.答应

且焉置土石a.哪里b.乃、才c.语气助词

(3)一词多义

方七百里年且九十曾不若孀妻弱子

方其远出海门且焉置土石曾益其所不能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河曲智叟亡以应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吾义固不杀人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帝感其诚

其妻献疑

以君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甚矣。汝之不惠

告之于帝

(4)翻译下列句子。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③投渚渤海之尾。

④冀之南,汉之*,无陇断焉。

学生自由回答,其余学生评价或补充。*略写。

5.教师播放教学图片,每显示一幅,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或朗读课文相关片断。

第一幅:二山雄立图第二幅:在家庭会议上

第三幅:毕力平险图第四幅:愚公智叟辩难图

第五幅:神灵移山图

三、思读课文,理解寓意

1.学生分两组,展开课堂辩论。

辩题:愚公、智叟到底淮愚?

正方:愚公实愚

反方:智叟不智

辩词选摘:正方:愚公实愚

两座山雄伟高大.实难移走;愚公年且九十,山未移身先死。如何享利?全家人力量微弱,

况且只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帮忙;工具落后,敲石挖土,用畚箕装了土石远运山外;路途遥远。运土石到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反方:智叟不智

愚公痛感迂塞之苦,有艰苦奋斗的精神;指通豫南,达于汉*,确知移山之利,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有子孙的支持,使移山之役得以顺利开始;深明可移之理,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有发展变化的观点;感动天帝,将山搬走,显示愚公移山力量之大,精神感人至深;智叟知难而止,无所作为,讥讽阻拦愚公移山是真正的愚。

教师总结:经过一番激烈的辩驳,愚公智叟孰智孰愚已成不争的事实,那就是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2.提问:这是一篇古代寓言,它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讨论交流。

示例: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

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大小、多少是相对的,都可以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功、失败亦如此。

四、品读课文,把握本文的艺术特征

1.提问:如何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学生自由发言。

生1:这是作者迷信思想的反映。

生2:这反映了作者阶级的局限*。

生3: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也表达了古代*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教师点拨: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通过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这个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的美好愿望。

2.关于对比、衬托手法

学生讨论,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以造福*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五、研读课文,总结升华

教师提问: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

学生争相发言。

教师总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成功,*、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六、课堂小结

教师朗诵《愚公移山》歌词:

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面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着是一身肝胆。

讲起来不是那奇闻,谈起来不是笑淡,望望头土:天外天,走走脚下一马平川,面对着满堂儿孙,了却了心中祈愿。

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

多媒体显示: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学生齐读。结束全文学习。

七、布置作业

1.以有志者事竟成读《愚公移公》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2.有人说,愚公精神就是苦干精神,仅有苦干是远远不够的,苦干加巧干才等于成功。你如何评价这种观点,写一段话阐明你的观战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