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写范文发表于:2019-09-17 03:34:12

4.3.2《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审核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

4.3.2《北宋与辽、西夏的并立》

1.了解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家的主要功绩。

2.分析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能简单认识我国的民族关系重点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自主学习】*并立

【重点研讨】

一、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

1.北宋与辽关系:先战后和,兄弟之国。先有“(1004年),后有“”(1005年)。此后,宋辽间出现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2.北宋与西夏的关系:先战后和,1044向称臣,宋给西夏“,重新开放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促进了边境地区发展。3.如何评价北宋与辽、西夏的议和?

二、碰撞中的融合(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碰撞融合)1.中原文化对契丹文化的影响*:

经济:

文化:

2.契丹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影响:

3.中原文化对西夏文化的影响经济:

文化:

【课堂检测】

1.下列各项按*建立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北宋、辽、西夏b.北宋、西夏、辽c.辽、北宋、西夏d.辽、西夏、北宋2.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各少数民族*并立的示意图是(

)

3.“澶渊之盟”前北宋对辽采取的主要政策是()a.防御b.进攻c.和亲d.投降4.辽*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是()a.寇准b.宋真宗c.李纲d.宋铁宗5.下列各项,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是()

①杯酒释兵权②契丹建国③澶渊之盟④元昊称帝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②①④③d.①②④③6.澶渊之盟之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a.北宋的*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的局面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7.宋辽、宋夏议和的共同点不包括()

a.结束了双方大规模的战争b.导致了南北对峙局面的形成c.促进了北方个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d.反映了宋朝统治的积贫积弱8.10.宋和西夏达成和议后,产生的积极影响包括()

①增加了中原*的经济负担②促进了宋与西夏的和平交往③推动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④北宋获得相对安定的发展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少数民族的文字,图一是契丹文字,图二是西夏文字。

材料二:至于太宗,兼制*(指得幽云十六州后,统治区域扩及中原),官分南北,以国制(辽国固有的制度)治契丹,以汉制待*。

——《辽史·百官志》

(1)材料一中的两种文字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的“辽”是由哪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它的*制度有什么特点?

(3)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2篇: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预案  七年级 历史 学科

课题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设计者

杨中锋

审核者

课型

问题解决课

授 课

日 期

3.28

总编课时

知识与能力:知道契丹族、党项族的崛起及*的建立,知道.辽、西夏与北宋的和战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观察契丹和西夏的文字和货*等图片,认识契丹与党项族通过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理解北宋与辽、西夏议和的原因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重点

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

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党项的关系

关键

掌握教材基础知识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归纳

学习

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二次设计

1、导入新课:

通过教材33页导入新课。1教育

2、新课讲授,结合练习册“快乐预习感知”勾画知识点。

目标导学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提出问题:辽、西夏建立*的基本情况?(学生讨论回答)

(1)契丹的兴起:

时间:10世纪初 都城:上京临潢府建立者: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国号:契丹民族:契丹族

(2)党项族的兴起

时间:11世纪前期(公元1038年),建立者:元昊 都城:兴庆(今天的银川)国号:大夏,史称西夏,从此西夏开始了它将近两百年的历史。21j

2.提问:辽、西夏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统治?(学生回答)

辽: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西夏: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目标导学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辽*发动对北宋大规模进攻的目的是什么?(掠夺、扩大地盘;战争*质)

2.“澶渊之盟”:1004年,辽*兵临宋朝的澶州城下,宋*誓死抵抗。辽朝萧太后趁本国大将阵亡之际与宋朝订立盟约,于1005年签订。该盟约规定:宋每年向辽缴纳白银10两、绢20万匹,双方互为兄弟之国。此后双方保持百余年的友好和平关系。为北宋在战争有利的形势下,还签订和议,是无能的表现,也加重了北宋*的负担,弊大于利,有人认为,北宋用“岁*”换和平,有利于双方的发展,利大于弊。当时是加重了北宋*的负担,但从民族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澶渊之盟使辽宋*得到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对双方的发展都是有利的。

目标导学三: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元昊称帝后,西夏*队不断向北宋边境大举进攻。在这种情况下宋和西夏和战,和战的结果是:1044年,宋夏订立和约: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银、绢、茶叶等“岁*”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宋辽与宋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决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虽是兄弟之争,但也存在着正义*和非正义*,无论是哪一方,只要以掠夺为目的而发动战争,就是非正义的。辽与西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掠夺战争;而北宋进行的反掠夺的正义之战。·

课堂总结:

北宋时期民族*的并立,在*古代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个民族在长期交往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共同推动了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达标检测:师生共同讨论完成课后活动习题,完成练习册选择题。

7.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契丹族与党项族

辽与北宋的和战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教学

反思

安全教育

请同学们注意安全,不在校园内追逐打闹。

 

第3篇:第十课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契丹的兴起;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石敬瑭;宋初两次对辽用兵;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辽宋边境贸易;党项族建立西夏;夏宋间的战与和。

2、能力培养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耶律阿保机)和历史事件(澶渊之盟)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辽和西夏都是祖国境内少数民族建立的和北宋并立的*。契丹族和党项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地区开发,作出了贡献。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的杰出领袖。从而对学生进行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的教育。

辽贵族对北宋发动的战争是掠夺*的非正义的。“澶渊之盟”是北宋统治者屈辱妥协的结果;但它所带来的和平局面,对各族*的生产生活有益。辽宋贸易促进了双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各族*之间的友好相处是我国各族*之间关系的主流。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耶律阿保机建国和澶渊之盟。难点是评价澶渊之盟和北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宋太祖和宋太宗在位期间,虽然陆续消灭了南唐等割据*,结束了五代十国时期的*局面,但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这时,同北宋并立的还有契丹族于十世纪在北部建立的辽、党项族于十一世纪在西北部建立的西夏、白族在西南部建立的大理等几个少数民族建立的*。今天我们主要学习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2、讲授新课:

一、契丹的兴起

契丹族原先居住在辽河上流一带,过着游牧和渔猎的生活。在北魏时,契丹族同中原地区来往密切,到隋唐时,逐渐地强大起来,唐朝末年,不少中原人为躲避战乱来到契丹境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使契丹人逐步学会种庄稼、纺织、冶铁、煮盐和建筑城廓、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同时也使契丹族的统治者逐渐接受中原地区的*制度和封建文化。

二、阿保机建国

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

耶律阿保机是契丹族迭剌部的贵族,迭剌部接近中原地区,与汉族接触较多,经济发展比较迅速,逐渐成为八个部落中最强大的一部,阿保机由于很有胆略,多次立下战功。907年被推为部落首领,不久,他统一了契丹各部。916年,阿保机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今内蒙巴林左旗南)。阿保机就是辽太祖。建国后,他重视农业生产,任用*韩延徽等,制定各项典章制度,积极接受中原封建文化,在位期间,创立了契丹文字。阿保机为契丹的统一和契丹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契丹族杰出的*家。

2、契丹改国号为辽

契丹国建立后,成为北方一个强大的*,极盛时期的疆域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以西,北到*楞格河流域,南到河北中部和山西北部,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女真、回鹘等族*。

石敬瑭做了后晋的皇帝,向比自己年小十多岁的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尊耶律德光为父皇帝,又把幽云十六州割给契丹。这一地区,农业发达,它的割让使契丹的实力大大增加。耶律德光在947年,改国号为辽。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北宋初年,宋太宗曾两次对辽用兵,想夺取幽云地区。。北宋的两次用兵都失败了,只好采取了防御政策。杨家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杨老令公是以杨业为生活原形加以创造的。

2、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宋太宗收复幽州、云州等地区的失败,暴露了北宋王朝封建统治的弱点,使辽统治者更加放心地南进。1004年秋,辽*大举进攻北宋。辽*采取避实击虚的战术,绕过宋*坚守的城池,深入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主抵抗,并要求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士气大振,打败了辽*的进攻,形成辽宋对峙。

辽看到没有取胜的可能,提出议和。寇准坚决反对议和,宋真宗不加理睬。就这样,在辽宋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宋真宗为贪图苛安,与辽议和,签订了澶渊之盟。辽答应撤兵,而宋则每年要送给辽“岁*”,银10万两,绢20万匹。

澶渊之盟的订立,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安然撤走,还获得了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岁*”。对于北宋来说,这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成为北宋*的沉重负担。但是它也有其积极的作用。它基本上结束了辽宋间的战争,维持了辽宋间长期的和平关系,有利于辽宋双方经济的发展,也加强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发展,是符合*愿望的。

3、辽宋边境的互市

澶渊之盟以后,辽宋双方开展边境贸易,设立榷场。北宋用丝织品、稻米、茶叶等,换取辽的羊、马、骆驼等牲畜,丰富了两地*的物质生活。同时,北宋的制瓷和印刷技术也传到辽,使辽的制瓷生产获得发展,辽还雕印了许多的书籍。北方的辽国与北宋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关系。辽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满足了各族*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增进了各族*的友谊,加强了边疆地区同中原的联系,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

四、西夏的建立

西夏是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他门在唐代中期,居住在今天的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过着游牧的生活,五代时,党项势力逐渐强大,北宋初期,党项族的首领接受辽帝的封号,称夏国王。

1038年,元昊称帝,定都兴庆,史称西夏。元昊懂得汉语,喜欢读*的法律和兵书。他仿照宋朝,建立了一套官制、兵制、创制西夏文字。重要官职,有的还由汉族知识分子担任。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汉、回鹘、吐蕃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黄河两岸有大量的耕地,主要是汉族*从事农业。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

元昊称帝以后,为提高国威,巩固统治,多次发动对宋的战争。战争使北宋遭到严重损失,也使西夏伤亡惨重,财力匮乏,对宋贸易中断,引起了西夏*的不满。元昊被迫与宋讲和。1044年,双方达成和议:元昊向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包括银7万两、绢15万匹和茶叶3万斤。北宋统治者用每年送给西夏“岁*”的办法求得苟安,大大加重了*的负担。

议和后,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北宋用丝织品、粮食、瓷器等,换取西夏的马、牛、羊等。同时西夏积极吸取汉族文化,模仿北宋设立太学和各级学校,把很多汉文书籍,翻译成西夏文,西夏人还用汉文和西夏文印刷了大量的佛经、医书、历书等,还编写了文学、医学等著作。

3、板书设计

第十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的兴起

二、阿保机建国

1、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

2、契丹改国号为辽

三、澶渊之盟

1、北宋初年对辽的两次用兵

2、澶渊之战和澶渊之盟

3、辽宋边境的互市

四、西夏的建立

五、夏宋间的战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