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二)——关于《心经》

写范文发表于:2016-05-25 19:22:45

\

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二)——关于《心经》

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二)——关于《心经》

2012-09-2708:40阅读:

《西游记》第19回描写唐僧师徒来到浮屠山,见香桧树前,有一柴草窝。猪八戒说:那不是乌巢禅师?三藏纵马加鞭,直至树下。那禅师见三众前来,即便离了巢穴,跳下树来。小说中的乌巢禅师,应该是以现实生活中的鸟窝禅师为原型的。鸟窝禅师是唐代得道高僧,与大诗人白居易关系极好。《五灯会元》里有鸟窝禅师的记载,同时也有白居易的传记,在元代和明代有白居易和鸟窝禅师的宝卷。

乌巢禅师授予三藏《心经》,唐僧问西天大雷音寺还在哪里?禅师道:“远哩!只是路多虎豹,难行”,三藏道:“路途果有多远?”开示道:“路途虽远,终须有到之日,却只是魔瘴难消。我有《心经》一卷,凡五十四句,共计二百七十字。若遇魔瘴之处,但念此经,自无伤害。”禅师口诵《多心经》,唐僧耳听一遍,就能记忆。小说作者说:此乃真修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

唐僧一再请求禅师开示西天路途,乌巢禅师说了一番话,预测了唐僧将在取经的路上遇到的麻烦,应该说,乌巢禅师是有一定神通的,可以预见未来,其中有一句话引起了孙悟空的不快:“野猪挑胆子,水怪前头遇。多年老石猴,那里怀嗔怒。你问那相认,他知西去路。”悟空冷笑说:“别问他,问我就是。”

唐僧不知其中的缘故,此时乌巢禅师化作金光,向乌巢而去。孙悟空大怒,举铁棒朝上乱捣,也捣不着乌巢。唐僧扯住孙悟空说你捣他窝巢怎地?悟空说,他骂我们两个。野猪挑胆子,是骂八戒。多年老石猴,是骂我。猪八戒这时打圆场说,师兄息怒,这个禅师也晓得过去未来之事。看他“水怪前头遇”准不准,饶他去吧。果然没过多久他们就在流沙河遇到“水怪”沙和尚。

《心经》确实很短,一共只有二百多个字。可这部经字虽然少,但是非常重要的佛经,在*佛教界传播很广,影响非常大,在佛教徒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八大处金光寺,就将《心经》刻在墙壁上。《西游记》小说作者用的《般若心经》历史上确实是玄奘法师翻译的。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全文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不异空,空不异*;*即是空,空即是*。受相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无受相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寂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duo)。依般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nou)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般简称为《心经》。摩诃是大的意思,般若是梵语,其意包含智慧、觉悟、慧明,由定力*得的大慧,无漏智慧的意思。般若一般都翻译成智慧的意思,其实,般若和智慧还不完全一样。我们说的智慧,一般是指通过后天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和智慧。而般若则不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智慧,般若是每个人先天都具有智慧,它不是靠人们后天学习所得,而是通过禅定得到的。为什么一般人都无法获得这种智慧?这是由于世人沉醉于争权夺利,贪嗔痴,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和一颗清净心,因此,每个人原本具有的智慧就不能显现。波罗蜜多是度过彼岸的意思。《心经》经题的意思,是以大智慧解脱痛苦,得到快乐(度过彼岸就是离苦得乐的意思)的一部讲“心”的经。那么,这个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自在就是自*,观自在就是观照自*。观自在菩萨,一是指观世音菩萨,再就是指能够观照自*,明白自己的人。能够自知的人,也就能够明白自*,就拥有般若大智慧。般若是清净心观察事物的智慧,是一种空智。一个人如果能够清空思想杂念,抛却一切固有的观念看世界,就会看到真实的没有偏见的事物本相。能够如实地看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这种智慧就是般若大智慧了。用般若智慧来观照,就能明白五蕴皆空的道理,能够见到五蕴皆空的实相。五蕴就是*、受、想、行、识。*是物质*的东西,*就是物质,而不是一般人们认为的“*情”。“受想行识”是精神*的东西,明心的人见到了五蕴的实相,知道了物质和精神的现象都是空,那么一切苦厄也都归入空*之中,还会有什么烦恼呢?

平常人总是以分别心去理解和分辨事物的是非,要么是此而非彼,要么就是彼而非此,这即是所谓的立场观点鲜明。但佛教要求人们无分别,明见其视而不见其非,《西游记》第8回描写如来佛制服孙悟空,回至雷音宝刹,驾住祥云,对众道:“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根本*原,毕竟寂灭。同虚空相,一无所有。殄伏乖猴,是事莫识,名生死始,法相如是”。如来佛以其超越智慧遍观三界:心*本源是寂灭的,如同虚空之相,一无所有。

心是清净的,所以物质,精神和空三者是没有区别的。在本来洁净的心里,没有五蕴,没有六尘六根,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无明或已明,也没有苦集灭道这四圣谛,甚至没有什么智慧之类。对于心来说,我们是一无所有,也一无所得。真实的境地里,就是这样,因此没有挂碍,也没有恐怖。菩萨因此得到无上正等正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所有成佛的人,都是这样成就的。菩萨是这个心,佛也是这个心。人们都能从心里自成佛果,所以这个心法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以上就是心经的大意,最后一句“揭谛,揭谛,泼罗揭谛,泼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密咒,也就是秘密真言。心法无法用语言表达,所以只好密说。只要诚心念颂密咒,就终有一天会明白个中道理。密咒的意思是这样的:去吧,去吧,大家都到彼岸去。佛教把苦称为此岸,把乐称为彼岸。心所着之境是此岸,不着境之心就是彼岸。到彼岸去,就是叫我们的心归家,不要执着世间境物,只有归家才会平安。

人所以会产生种种坏的念头,都是由于心的念头造成的,心有了想法,就会产生种种幻象。如果能把什么都看得没有差别,一视同仁,那就不存在什么荣辱贵贱了。那也就斩断了一切烦恼了。就可以达到常乐我净,进入到真正涅槃的境界了。

《心经》的特点是让人看透般若的精华,勘破了,而且认识到自己心中的如来是不会变的。“心”这种精神*的东西,佛教认为心*本空,这个本空之*就是真心。因为“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要“心*归正”就首先必须“灭心中贼”。在上一节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修行者必须要去退六贼。这一节,小说作者则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者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声香味触法,排除六贼对修行者的干扰。

《西游记》中多次提及《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有时简化为《多心经》、《心经》。“多”字是个后缀语,是指从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即通过智慧由此岸到达彼岸的途径,“心经”是这种途径的精髓、核心、重点,所以简称为《心经》就可以了。

乌巢禅师为什么说取经的路问悟空?因为所谓《心经》讲的就是心,按照禅宗的理论,西天也在心里,不必向外寻求,问心心自知,所以乌巢禅师说只须问悟空就行——悟空就是人心。《心经》虽然很短,却是“此乃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也”。因此,读者不要轻视这段看似不经意的描写。这是唐僧取经暗线——修行者坐禅修行的总纲领。只要按照这个方法修行,就一定能够开悟,就一定能够取得真经。乌巢禅师对唐僧说的一番话,则预测了唐僧师徒取经途中将遇到的麻烦——这是对《西游记》小说明线的故事概括。所以,这段看似漫不经心的描写,却也是取经故事的总纲。读者应该留心。

一次孙悟空问师父,你老念《心经》,你真的理解么?唐僧反过来问他:你懂了吗?孙悟空说:我解得,解得。说完了,唐僧就不言语了,孙悟空也不言语了,猪八戒感到莫名其妙便问怎么回事,你们怎么都不言语了。过了一会儿,唐僧说:悟空真解得。这不二法门就是无文字无语言。孙悟空的沉默就说明他懂了。我们在前文已经介绍过,*的禅宗是大乘佛法,是最上乘的佛法,它的最鲜明特点是不著文字,讲求“明心见*”。参禅、修禅从一开始就要离开一切名相、一切法理、一切心意识,从一无所有中悟出个“禅”来。

小说第85回写道唐僧师徒辞别了灭法国,继续行路,忽见一座高山阻路,唐僧说,我看那山有些凶气,渐觉惊惶,满身麻对《西游记》部分故事情节的解析(二)——关于《心经》木,神思不安。孙悟空笑道,你把乌巢禅师的《多心经》早已忘了,有四句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唐僧说道,徒弟,我哪能不知,若依此四句,千经万典也只是修心。孙悟空说,心净孤明独照,心存万境皆清,差错些儿成惰懈,千年万载不成功。但要一片忠诚,雷音只在眼下。通过这个对话,我们就可以知道孙悟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佛学禅宗讲的是“明心见*”,《西游记》心学的主题,是对“明心见*”的宣扬,也是佛学的主题。

\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20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第2篇:西游记故事情节

大闹天宫

孙悟空向东海龙王借得定海之宝金箍棒后,却被龙王告状,玉帝派太白金星,到花果山“招安”,将悟空骗到天庭当弼马温,悟空后知上当,大怒,回到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这下惹恼了玉帝,遂派托塔天王等人下界捉拿,但悟空艺高一筹,将天兵天将尽数打败。玉帝无法只得再次招安,让悟空管理幡桃园,而适幡桃盛会之时,悟空再次受辱,一怒之下,他开始大闹天庭……

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艰难跋涉,来到宛子山。山中波月洞内住着一只千年尸魔白骨精。她残暴、狡猾,善用伎俩,*谋吃到唐僧肉以保长生不老。为让计谋得逞,她幻化成村姑但被孙悟空识破,后又变成一个老妪,又被孙悟空识破。孙悟空两次将妖怪的肉身打死,但唐僧不识妖怪,反而责怪孙悟空连伤母女二人,恣意行凶。白骨精第三次化身为一个老丈,再次来到唐僧面前,孙悟空一眼认出妖怪,为保师傅安全,强忍紧箍咒的痛苦,将妖怪再次赶跑。白骨精失败三次,又生毒计,假冒佛祖之名责怪唐僧处事不当。唐僧果然中计,贬走了孙悟空。孙悟空恳求不成只得只身返回花果山。随后,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侥幸逃出,知道妖怪厉害,跑到花果山请孙悟空回来救师父。孙悟空得知师父遭难,毅然与八戒离开花果山,智斗妖精,救出唐僧,师徒四人又同心同德踏上西行的征途。

三借芭蕉扇

悟空向牛魔王妻罗刹女借扇,罗刹女因其子红孩儿被悟空降伏,一扇悟空扇到五万里外的灵吉菩萨处。悟空得到定风丹再到索战,被扇不动;接着变成虫子入洞,飞到茶水中,被罗刹女饮下肚,在腹内翻腾。罗刹女只得将扇借给悟空。悟空扇火不息,方知假扇。悟空到积雷山找到入赘玉面公主的牛魔王借扇;牛魔王被请走赴宴。悟空偷了牛魔王座骑金睛兽,变成牛魔王到芭蕉洞,骗得真扇,依罗刹女所教之法将扇变大。却不会变小。牛魔王失金睛兽,忙赶回芭蕉洞。牛魔王变成八戒,接过定扇,现出三相与悟空相斗。在众护法神将帮助下,牛魔王败走。诸金诸刚与天兵天将,将牛魔王收伏。悟空用罗刹女交出的宝扇扇息山火,师徒翻越火焰山。

真假美猴王

孙悟空为保护唐僧,明察秋毫,杀死贼寇,被唐僧视为不仁不义之徒,沙僧、猪八戒苦劝不听,唐僧把悟空赶走。悟空去找观音菩萨,而这时六耳猕猴变成的假悟空袭击了唐僧,并夺走了行李。唐僧醒了,开始恨悟空,沙僧去找悟空,到了水帘洞,看见假悟空变出了师徒四人准备取经,沙僧打死假沙僧,原来是只猴子。沙僧打不过假悟空,便去找观音。看见了悟空,沙僧就打真悟空。菩萨命二人前去,真悟空看到假悟空,勃然大怒,二猴交战,不分胜负。后来到了阎王殿、天庭、南海,皆不能认出。找到了如来佛祖,如来佛祖用一只金碗扣住六耳猕猴,悟空怒发,打死六耳猕猴,至此六耳猕猴绝种。观音求情,唐僧感到后悔,收回了悟空。

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路过万寿山五庄观,借宿观内。观主镇元大仙外出听经,只留得两个童子,()并嘱咐他们以人参果款待唐僧。唐僧见果骇怕不敢吃,两童子就吃了。八戒恰巧窥见,就怂恿孙悟空到后园偷果。悟空偷得三枚人参果,与两个师弟分吃,却事情败露,被童子责问。因不愿连累师傅受骂,悟空就承认了。结果两个童子不依不饶,惹怒悟空,悟空就到后园推倒果树,铲了灵根,并连夜与师傅师弟逃跑。大仙回到观内,唤醒被催眠的童子,问明原委,就驾云捉拿唐僧师徒。几次鞭打与责罚唐僧,都被孙悟空拦下代刑。镇元大仙就说,若不能医好果树,你师徒定然难去西方取经。悟空满口应承,并以三日为限,寻得医树的方。东海三星、东华帝君都无妙方,悟空遂往南海向观音求救。三星怕大圣延误期限,自来观内向大仙求情。菩萨来至观内,医好灵根,果实复旧,大仙十分高兴,设下人参果会款待菩萨和三星,并履行承诺,与孙悟空结为干兄弟。唐僧师徒这才继续向西进发。

智取红孩儿

牛魔王的儿子红孩据守火云洞,欲食唐僧肉,纵风将唐僧慑走。悟空得知红孩儿是自己五百年前结拜的兄长牛魔王之子,欲借此关系向他讨还师父。红孩儿不信悟空所说,从口鼻中喷出*火烧退悟空八戒。龙王弟兄被请来向红孩儿喷水,反使一身*火的悟空几乎被激死。八戒去请观音,被那怪假扮观音,赚入洞内。悟空变做牛魔王被红孩儿问破绽,纵筋斗云径投南海,请观音收服了红孩儿,让他做了善财童子。

车迟国斗法

悟空正和国师争执间,忽众百姓来求国师祈雨,国王就命唐僧和国师赌祈雨。在悟空的扶持下,唐僧祈雨即来,而虎力不能亦不服。悟空又以使龙王现身使国王信服,愿送师徒西行。羊力又从中作梗,要与唐僧赌赛隔板猜物,又被悟空暗中捉弄而失败。国师又要和唐僧比高台坐禅。悟空化*云使唐僧登高台,又捉去羊力大仙暗害唐僧的臭虫,然后,化一条蜈蚣,使鹿力从高台摔下来。虎力大仙恼羞成怒,与悟空赌利*砍头,羊力大仙愿赌剖腹剜心,鹿力大仙赌赤身下油锅,但一一被悟空所破,三国师都死于非命,现身才知是虎、鹿和羊。

大战流沙河

师徒四人路遇流沙河,八戒执九齿钉耙与之河妖三次相斗,均不能取胜,悟空虽智计百出,却也*郎才尽。后得观音菩萨相助方得渡河,后经菩萨点化,那河妖才认唐僧为师,共取西经。此人正是沙和尚——沙僧。

人物简介

孙悟空

孙悟空,诨名行者,是唐僧的大徒弟,猪八戒、沙僧的大师兄。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有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的伪装;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使用的兵器如意金箍棒,能大能小,随心变化。他占花果山为王,自称齐天大圣,与如来佛祖斗法,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后经观世音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代表了古代*人善良、正义、不阿的情怀和追求。

唐僧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诚实善良,一心向佛,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

猪八戒

猪八戒*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嘴巴甜。但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贪图女*,经常被妖怪的美*所迷,难分敌我。猪八戒贪吃贪睡,自私自利,好进谗言。他常常想作弄人,但不是搬起石头来砸自己的脚就是作茧自缚但是知错就改,能听取领导和同事的意见有重要联系(其实这与悟空的‘督促’有很大关系),做到了悬崖勒马、甚至是浪子回头。在取经事业中的他对师兄的话还算得上言听计从,对师父忠心耿耿,总算是为西天取经立下汗马功劳。

沙僧

法名悟净,人称沙和尚,原是天宫玉帝的卷帘大将,因打破了琉璃盏,触犯天条,被贬出天界,在人间流沙河兴风作浪。他使用的兵器是一柄降妖杖,武艺高强,不畏强敌。经南海观世音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与孙悟空、猪八戒一起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身上有两件宝,一件是菩萨葫芦,一件是九个骷髅组成的项圈。后来,他用九个骷髅作为九宫,把菩萨葫芦安放在其中,成为法船,稳似轻舟,顺利地帮助师徒四人渡河西去。沙和尚保护唐僧西天取经路上,任劳任怨,忠心不二,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九九八十一难

金蝉遭贬第一难,

出胎几杀第二难,

满月抛*第三难,

寻亲报冤第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

落坑折从第六难,

双叉岭上第七难,

两界山头第八难,

陡涧换马第九难,

夜被火烧第十难,

失却袈裟十一难,

收降八戒十二难,

黄风怪阻十三难,

请求灵吉十四难,

流沙难渡十五难,

收得沙僧十六难,

四圣显化十七难,

五庄观中*难,

难活人参十九难,

贬退心猿二十难,

黑松林失散二十一难,

宝象国捎书二十二难,

金銮殿变虎二十三难,

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

莲花洞高悬二十五难,

乌鸡国救主二十六难,

被魔化身二十七难,

号山逢怪二*难,

风摄圣僧二十九难,

心猿遭害三十难,

请圣降妖三十一难,

黑河沉没三十二难,

搬运车迟三十三难,

大赌输赢三十四难,

祛道兴僧三十五难,

路逢大水三十六难,

身落天河三十七难,

鱼篮现身三*难,

金兜山遇怪三十九难,

普天神难伏四十难,

问佛根源四十一难,

吃水遭毒四十二难,

西梁国留婚四十三难,

琵琶洞受苦四十四难,

再贬心猿四十五难,

难辨猕猴四十六难,

路阻火焰山四十七难,

求取芭蕉扇四*难,

收缚魔王四十九难,

赛城扫塔五十难,

取宝救僧五十一难,

棘林吟咏五十二难,

小雷音遇难五十三难,

诸天神遭困五十四难,

稀柿疼秽阻五十五难,

朱紫国行医五十六难,

拯救疲癃五十七难,

降妖取后五*难,

七情迷没五十九难,

多目遭伤六十难,

路阻狮驼六十一难,

怪分三*六十二难,

城里遇灾六十三难,

请佛收魔六十四难,

比丘救子六十五难,

辨认真邪六十六难,

松林救怪六十七难,

僧房卧病六*难,

无底洞遭困六十九难,

灭法国难行七十难,

隐雾山遇魔七十一难,

凤仙郡求雨七十二难,

失落兵器七十三难,

会庆钉钯七十四难,

竹节山遭难七十五难,

玄英洞受苦七十六难,

赶捉犀牛七十七难,

天竺招婚七*难,

铜台府监禁七十九难,

凌云渡脱胎八十难,

凌云渡落水八十一难;

 

第3篇: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摘抄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内容十分离奇、有趣。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游记的故事情节摘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第五回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

第七回

太上老君将悟空置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第八回

五百年后,如来佛欲寻一信徒取经,以使佛法永传东土。观音率木叉,带着袈裟、锡杖和金、紧、禁三个箍,驾云前往。一路上收伏沙悟净、猪悟能和小白龙;劝化孙悟空,让他们共保取经人。

第九回

泾河龙王为使袁守诚预卜落空,私改降雨进辰,雨量。又以所占失准捣毁袁守诚卦铺。袁守诚断言龙王因违旨将被唐丞相魏征处斩。并让龙王向唐太宗求生路。太宗梦龙王求情,许之,命魏征入朝随侍,使其不能斩龙。

第十回

魏征与太宗对奕时,梦斩老龙。当晚太宗梦龙王索命,自此身心不安而患病。为防鬼祟,他令尉迟恭、秦叔宝夜守宫门。太宗不久亡故,在*间遇魏征旧友,现为*间判官的崔珏。崔珏为太宗添寿二十年。还阳途中,太宗被冤鬼纠缠,散金银给众鬼而脱身。

第十一回

唐太宗还魂,登朝宣布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陈玄奘主持水陆大会,太宗许之。

延伸阅读:西游记的读后感

《西游记》这一本书,我每个假期都读,让我爱不释手。我被文中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打动了,特别是唐僧师徒四人的离奇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书的作者吴承恩为我们讲述了唐僧以及其他三个徒弟历尽艰难险阻,斩妖除魔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正是他们这种执着的精神深深吸引了我,才使我费寝忘食地把这本书读了个透切。

《西游记》向我们讲述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一心向佛、胆小怕事、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火眼金睛、敢做敢当,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好吃懒做,但又不缺善心。沙僧?心地善良、老实本分、踏实能干。这四个人物形象鲜明,各有特点,*格也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正是他的精妙的地方,这师徒四人中,我最喜欢的人就是孙悟空了,因为他神通广大,胆大细心,技艺高超,一路上为保护唐僧惩妖除魔,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他成为了我心目中的大英雄,使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另外,我还发现在孙悟空的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不服师傅管教。不过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他们师徒四人的这种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榜样,我们应该像他们学习。在这本书中,我最不喜欢唐僧,因为他不懂人情世故,任*,不相信大徒弟孙悟空的判断,不过,他始终以慈悲为怀,很有仁慈之心,终于感动了上苍,最终经历了千心万苦,和徒弟们取得了真经。

读过《西游记》后,使我受益匪浅。他还让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想要办成一件事,就必须要让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成功。所以,我们在学习上也要像取真经一样的决心,只有坚持不懈,勇于动脑、动手,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这样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