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理解*默写

写范文发表于:2018-12-17 08:56:08

理解型默写部分

1、杜牧《泊秦淮》诗中抒发兴亡之感的句子是:,.

中考语文理解*默写

2、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我们应当像孟子所说的那样:.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名句是:,.

4、做人切勿患得患失,而应乐观旷达,就像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那样:,.

5、《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6、《岳阳楼记》中表现作者远大*抱负的语句是:,.

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从视觉角度看,*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9、《岳阳楼记》中“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进亦忧”指的是:.“退亦忧”指的是:,.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常用来比喻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句子是:,.

11、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龚自珍在《已亥杂诗》中所说的:,.

12、在《桃花源记》中,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13、《醉翁亭记》中描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14、学无常师,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孔子关于这方面的名言是:,。

15、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诗句是,。

16、我国信息产业起步晚,发展快,颇有,。之势。(用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填写)

17、《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气势宏大的句子是:,。,。

18、《醉翁亭记》中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是:。

19、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士,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的良好心态。(用《岳阳楼记》中的一句名言填空)

2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现目送友人远去的两句诗是:,。

21、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崔颢在《黄鹤楼》中也有两句诗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2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境相似的诗句是:,。

23、《过零丁洋》中最能表现文天祥崇高民族气节的诗句是:,。

24、“一鼓作气”这个成语来源于《曹刿论战》。请根据提示默写。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故克之。

25、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赞美滕子京政绩的话是:,。

26、美国在联合国大唱“*”高调,其实是“”,意在干涉他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句子)

27、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从视觉听觉两方面表现激烈战斗场面的句子,。

28、《醉翁亭记》中写山间春、夏两季景*的句子,。

29、由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可以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中同是写边塞景象的词句。

30、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一句是。

31、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作者想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

3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33、《蒹葭》写清秋萧瑟景象的诗句是,。

34、孔子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

35、同为送别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王勃乐观豁达的胸襟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用“,。”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36、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直接抒写征人忧国思乡的情感句子是,。

37、《醉翁亭记》中,作者欧阳修描绘山间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38、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孟子也说过意思相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

39、《桃花源记》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

40、透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我们脑海里会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瘦骨嶙峋的老人,手拄拐杖,仰天长叹曰:呜呼!,!

41、《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鸟欢鱼跃描绘晴明之景的句子是,。

42、古语云:“不知者不怪也”。《〈论语〉六则》中与此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43、《游山西村》中写村民们在迎接神的箫鼓中来来往往祈求丰收的诗句是,。

44、《渔家傲》中表现国家贫弱时代将帅和士兵们的共同悲哀的句子是,。

4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融情入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

4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互文的表现方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生活的句子是,。

47、《行路难》一诗中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意味的诗句是,。

48、《曹刿论战》中说明了*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

49、曹刿请见的原因是,。

一、理解型默写部分

1、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2、舍生而取义者也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2、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13、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7、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8、醉翁之意不在酒。

1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0、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1、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2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23、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4、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

25、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6、醉翁之意不在酒

27、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28、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

29、长烟落日孤城闭

30、断肠人在天涯

31、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2、月有*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3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3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38、生于忧患,死于*。

39、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0、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已足

41、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42、人不知而不愠

4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4、人不寐,将*白发征夫泪

45、杨花落尽子规啼

46、将*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47、欲渡黄河*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4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49、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第2篇:《马说》理解*默写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提供了《马说》默写试题,可以帮助同学更好巩固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世有伯乐,后有千里马。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0)揭示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参考*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9、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20、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21、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命题不合逻辑。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马说》理解*默写】相关文章:

1.琵琶的行理解*默写

2.《望岳》理解*默写

3.琵琶行的理解*默写

4.《钱唐湖春行》理解*默写

5.《蜀道难》理解*默写

6.《滕王阁序》理解*默写

7.夜雨寄北理解*默写全

8.琵琶行理解*默写

 

第3篇:答谢中书书理解*默写

答谢中书书课文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写景物*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一、文学常识

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人,被称为“山中宰相”。著有《陶隐居集》

二、语音

颓(tuí)与(yù)歇(xiē)

三、重点词语解释

1、五*交辉交:交相2、四时俱备时:四季俱:都

3、晓雾将歇歇:消散4、夕日欲颓颓:坠落

5、沉鳞竞跃竞:争相6、古来共谈共:共同

7、实是欲界之仙都实:实在欲界:人间

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四、理解*默写

1、统领全文的语句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写山水相映之美的语句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3、写景物*彩配合之美的语句是:两岸石壁,五*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写晨昏景物变化之美的语句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五、重点语句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河的美丽,是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共同谈论赞赏的。

2、两岸石壁,五*交辉。*两岸的悬崖峭壁,*彩斑斓,交相辉映。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早晨的.雾将要消散,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

4、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5、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6、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欣赏这奇美的山水。

六、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2、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①“美”字②山峰,河流,石壁,青林,翠竹,猿鸟,鱼儿③有静有动,有声有*。

3、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谢灵运;说明能够欣赏领略山川之美的人很少,表现作者的自得之情。

4、“猿鸟乱鸣”一句中的“乱”字用得好,它写出了“鸣”的状态,写出了晨景的热烈欢跃的气氛,“沉鳞竞跃”一句中的“竞”字用得也好,它写出“跃”的状态,争相跳,静中有动,写出热闹的气氛。

七、开放*试题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

②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

⑤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

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空蒙雨亦奇。??苏轼

⑦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

【答谢中书书理解*默写】相关文章:

1.琵琶的行理解*默写

2.《马说》理解*默写

3.《望岳》理解*默写

4.《钱唐湖春行》理解*默写

5.《滕王阁序》理解*默写

6.《蜀道难》理解*默写

7.琵琶行的理解*默写

8.琵琶行理解*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