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过年习俗

写范文发表于:2019-07-13 17:38:20

福建泉州过年习俗介绍

泉州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目前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泉州地处祖国东南沿海,与*隔海相望,在古代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经*批准,泉州是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过年习俗

“敬天公、贺正”

正月初一,常称为“过年”、“过新年”,可见“年”既是时间单位,也是节日名称,是年与年之间的大节。年是我国民间古老而又最为隆重的节日,尧舜时称“载”,夏代称“岁”,商代称“祀”,周代起称“年”,沿用至今(其间只有唐玄宗、唐肃宗二帝时一度称“载”)。过年的时间自汉武帝时确定正月为岁首,即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又称“元日”;又因此日始于旦,也称“元旦”。辛亥*后改行公历,以1月1日为元旦,于是原称为“元旦”的农历正月初一即改称为“春节”,但仍习称为“年”。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团拜

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引宋代郡志所载云:“元正贺礼,乡老相约聚拜,省往复之烦。郡守、县令率僚属会焉。旧于贡闱,后于承天寺,至淳祐间(1241一1252年)乃即泮宫。邻里则各于侧近庵宇,会集齿长,岁推一人,具酒果为礼。今此礼废。”解放后又恢复。

压岁钱

未成年晚辈给上辈拜年,上辈给一“红包”作为压岁钱。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

 

第2篇:泉州习俗读后感

《泉州习俗》读后有感

我漫步在图书馆中,徘徊于书架之间。一阵微风吹来,忽然,我眼前一亮。只见一本《泉州民俗》正立于眼前,蓦然回首,这才发现自己知道的民俗实在是屈指可数——太少了。

轻轻翻开这本书,竟扬起了书中无尽的灰尘,我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有多久没有人动过了!”我拍拍手上的尘土,眼睛仔细地收罗着自己熟悉却又陌生的民俗。我立即翻开了“嗦啰嗹”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里面写的——“嗦啰嗹”又称为“采莲”。在闽南话中,“采莲”谐音“采梁”。“嗦啰嗹”一唱三叹,有拂尘之意。

一个华丽的开头,便将我的心挠得痒痒的。

恍惚间,一个多月过去了,突然想起明天正是端午节。于是我缠着妈妈带我到安海去欣赏“嗦啰嗹”。

清晨,我们从家里出发,赶往安海。此时,街道街道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我们好不容易才挤进人群。不久,“采莲”队伍从对面走来。打头的正是大鼓吹队,他们的后面是相貌滑稽的小铺兵。小铺兵身着袒臂露胸的黄*彩绸服,手握锣杵。身上挑着一个扁担,两侧挂着夜壶、大锣和一串连蹄生猪脚以及几串草鞋。随后走来的是旗手和男扮女装的“家婆”。“她”手提着一个大篮子,摇着芭蕉扇,一副悠闲自得的样子。这时,四个人抬着一个披红带绿、栩栩如生的木雕龙王爷头像,龙头上长有一对角,各分叉成鹿角。当然最好看的是采莲的过程。

放眼看去一户人家,在门前摆上香案桌,备好贡品。“采莲”队伍随即到达。只见旗手竟举起小铺兵的夜壶,装作一饮而尽的样子。如醉汉般面朝户主举起旗子作瞄准状,随后旗手出其不意地冲入屋子,执旗拂尘。花婆待旗手走后,入屋唱了几句采莲歌谣也谢礼退出。这时,花菇向户主赠送玉兰花。户主接过花去,回馈红包给花菇,并恭敬答谢。

回到家后,我对这些场景都记忆犹新,我发现自己竟深深地爱上了泉州民俗,更爱上了泉州。

[泉州习俗读后感]相关文章:

 

第3篇:泉州过年风俗和禁忌

全国各地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年俗,同时为了在新的一年中求平安吉利的好彩头,也会有不少需要严格遵守的民俗禁忌。

过年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泉州称为“过年”,要待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了。民谣云:

“初一场,初二场,初三无姿娘(姿娘意为妇女,此日妇女不上街);初四神落地(灶君从天上汇报回来);初五舀肥(掏粪便,农事开始);初六隔机(整理织布机,隔开经线与纬线,妇女们开始织布);初七七元(人日,取菜、果等七样做‘七宝羹’);初八完全(年糕吃完了);初九‘天公’生;初十好食天(指天气寒冷宜在家饮酒);十一请女婿;十二倒去觅(妇女再回娘家探望一下);十三吃糜配芥菜(糜即稀饭,连日吃腻了酒肉,改改口味);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丸;十六‘地妈’生;十七‘那怎生’(节日就这样过去了)。”

敬天公

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开正

除夕之夜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了新年黎明,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贺正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即出门走访邻居亲友,笑脸相迎,首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俗称“贺正”,亦拜年之意,一直到元宵。有客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咖啡,让客人“甜一下”,以示有个甜蜜的开端。

禁忌

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凡事以纳吉迎祥为准则,禁忌很多:

忌饮茶水,忌吃稀饭,如此即可避免以后外出“半途遇雨”。

早餐吃干饭,以整叶煮的菜为佐,俗称“长命菜”。

忌打骂孩子,忌和别人吵架,忌说不吉利的话,不得讨钱逼债。

忌**切物,以示戒杀。所有食物如须*切者,除夕即已准备周全。

忌用扫帚扫地,意谓新年迎祥纳福,惟恐一扫而空。

忌穿旧衣裳,要穿新衣,曰“去旧迎新”;忌赤足,行走时足被刺伤即为不吉。

忌打坏器皿、碗碟之类,否则一年福气均被破坏;如不慎打破,则将碎片投入井中以*之。

除夕夜、初一夜、初五夜、元宵夜均不熄灯,寓祥光永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