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写范文发表于:2019-02-25 12:43:40

第25卷第5期地理科学vol.25no.5

*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2005年10月scientiageographicasinicaoct.,2005

*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

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程叶青

1,2,3

,张平宇

2

(1.*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100101;2.*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吉林长春130012;3.*科学院研究生院,*100039)

摘要:依据近10年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运用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及其规律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为3.43%;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新的增长中心;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差异明显,南北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变化较大,八大产区和省区间变化较小。农业生产条件、技术、宏观经济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是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通过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等举措,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安全;区域格局;商品粮基地;东北地区

中图分类号:f319.9/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690(2005)05-0513-08

粮食安全是21世纪人类将面临的最严峻的挑

战之一。*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人口,未来粮食安全令全球瞩目。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r#布朗博士《谁来养

[1][2]

活*》一文的发表,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众多国内学者在分析*粮食生产规律、水土资源状况、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趋势的基础上,认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事实也*,建国以来*粮食生产和供给能力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粮食产量连续跨越了2000@10kg,3000@88810kg,4000@10kg和5000@10kg四个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由300kg增加到400kg,自给率达到98%;粮食储备水平由20世纪60年代的8.3%提高到20世纪90年代的25%左右,远高于fao所确定的17%~18%的最低粮食安全线。但粮食生产仍存在极大的不稳定*,地域变化比较明显。有关*粮食生产及其地域变化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生产波动、粮食生产时序变化与地域

[5~9]

演变等方面。这些文献大多是对*粮食生产总体变化趋势的定*分析,就全国粮食生产地域差异变化的定量分析及区域响应研究亟待加

[3~4]

8

强。基于此,依据多年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

料,重点研究*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及近10年来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的趋势及其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发展特征及其应对全国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响应,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准确认识*粮食生产演变规律,加强*宏观调控以及制定*粮食安全战略提供科学参考。

[10]

1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发展迅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图1),由1978年的3050@10kg增长到1998年的5120@10kg,达历史峰值。此后,由于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发等影响,粮食产量连续3年下降,2001年仅为4530@10kg。运用综合增长法

8

[5]

8

8

计算,粮食

总产多年平均增产3.43%。以1978~2001年粮食总产量全序列数据为基础,应用公式{(xi+1-xi)/xi}*100%(i=1~23)计算粮食逐年变化百分率,分析可知,*粮食总量年际波动明显(图2)。总

收稿日期:2004-08-13;修订日期:2005-03-12

基金项目:*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kzcx1-sw-19)和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40)。

作者简介:程叶青(1976-),男,湖南武冈人,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区域经济与区域农业研究。e-mai:[email protected].

地理科学25卷514

游区、东南区、西南区、黄土高原区、青藏区、蒙新

区。省区为各省行政辖区,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为保证历史数据的可比*,把重庆市归入四川省。2.1.2定量分析方法

[11]

区域差异定量分析方法有很多种,本文主要运用集中化指数指数

图11978~2001*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fig.1changeofgrainproductioninchina,1978-

2001

[11]

[12]

、绝对差异指数和相对差异

分析*粮食生产区域格局变化趋势及其

a-r

@100%

m-r

(1)

地区差异:

i=

式中,i为集中化程x度指数,a为各省粮食产量累计百分比的合计数,m为假定粮食产量集中在某一省份时的累计百分比之的合计数,r为粮食产量均匀分布于各省时的累计百分比的合计数。

s=v=

图21978-2001*粮食产量波动曲线

fig.2fluctuationofgrainproduction

inchina,1978-2001

(xi-)n

2

1

(2)(3)

s

@100%x

式中,s为标准差;v为变差系数;xi为样本区粮食产量,为样本区平均粮食产量,n为样本数。2.1.3数据来源

主要采用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农

[14]

村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抽样调查数据仅作参考。

2.2粮食生产的地域总体变化特征

集中化指数可以反映粮食生产的集中或分散程度,集中化指数越大,集中趋势越明显,反之相反。依据集中化指数度量公式(1),求算1992~2001年*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图3)。

[13]

体看,增产年份(62.5%)较减产年份(37.5%)多,累积增产82.21%,而累积减产31.53%。最大增产率达9.49%,最大减产率达9.09%,平均增产率5.48%,而减产率为3.5%。粮食增产变率主要集中在3%~6%区间,减产变率集中在0~3%区间,在其它区间均匀分布。

2*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分析

2.1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2.1.1地域划分

本文分别从南北地区、三大地带、八大粮食产区和省区四个角度探讨*粮食生产的地域差异。其中南北地区划分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方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海南、重庆在内的16个省市区,北方地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市区。三大地带按照国家在/七五0计划中的划分为标

图31992~2001年粮食生产集中化指数变化

fig.3changeofcentralizationindexofgrain

productioninchina,1992-2001

3,1992~

5期程叶青等:*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515

化指数总体呈增加趋势,由1992年的39.01%上升到2001年40.75%,提高了1.74%。说明*粮食生产集中趋势比较明显。相关分析表明,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大豆等进一步向东北、华北优势产区集中。但粮食生产在1995年前后出现波动,集中化指数由1995年的40.09%下降到1996年的38.78%,此后持续增大。这与*农业结构

调整、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及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

粮食生产的政策实施基本相符。

粮食产量比重变化进一步反映*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状况。依据多年统计资料,计算*1992年以来各研究区域粮食产量比重,其变化趋势如下表(表1)。*粮食产量的比重变化表现如下特征:

[13,14]

表11992~2001年粮食产量比重变化(%)

table1changeofproportionofgrainproductioninchina,1992-2001

1992

南方北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东南西南黄土高原青藏蒙新

55.3844.6238.8241.0220.1513.0521.1631.666.4713.896.220.423.93

199352.8047.2038.2841.6520.0713.1222.9330.285.8213.376.940.403.95

199453.5346.4737.8842.3319.8013.3322.8430.726.0213.786.170.413.88

199554.0245.9838.9441.4219.6412.7923.4030.586.1213.945.740.393.80

199651.8848.1237.5542.5219.9313.9422.6129.425.9213.396.690.404.64

199754.4545.5536.9542.7720.2712.6022.1330.956.2211.656.010.414.56

199851.0548.9537.4741.8720.6614.3322.7227.986.0811.596.930.424.71

199952.7647.2437.1842.4220.4013.8322.9029.196.1511.955.920.394.38

200054.3545.6536.0042.0921.9111.5223.2829.366.0912.986.290.394.38

200152.7247.2835.6743.2921.0413.2523.3828.955.7712.185.960.454.46

数据来源:《*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和《*农村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

1)南北比重总体变化趋势是北方比重上升,

南方比重下降。其中南方由1992年的55.38%下降到2001年的52.72%,下降了2.66%,北方则由1992年的44.62%上升到2001年的47.28%,提高了2.66%。

2)东部地区粮食比重下降明显,西部略有上升,中部地区比重提高较快。1992~2001年,东部比重下降了2.55%,西部提高了0.89%,而中部地区提高了2.24%。

3)华北、蒙新地区比重明显提高。其中华北地区粮食产量在全国总产中的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前期增长缓慢,后期由于推行区域农产品优势布局,大宗农产品玉米、小麦区域化、*化加强,粮食生产比重增长很快,由1992年的21.16%增加到2001年的23.38%,年均增长0.2%。蒙新区由于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地膜等农业技术推广与应用,以及粮食作物品种改良,粮食增产较快。粮食比重由1992年的3.93%提高到2001年的4.46%,年均提高了0.05%。东北地区由于粮食流通不畅,积压过多,农民积极*下降及农业自然,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粮食产量的比重由1992年的

13.05%提高到2001年的13.25%,年均增长仅为0.08%。而黄土高原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粮食生产呈增长态势,随着/西部山川秀美工程0提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使得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减少,粮食产量下降,在全国的比重降低,由1992年的6.22%下降到2001年的5.96%,下降了0.26%。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地区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土地利用的非农化趋势明显,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产业结构调整又使得粮食的播种面积减少,粮食的生产地位明显下降。粮食的比重分别由1992年的31.66%,6.47%,13.89%降低到2001年的28.95%,5.77%,12.18%,分别降低了2.71%,0.7%,1.71%。

上述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依然明显。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及由东、西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中心。蒙新区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上升。华北、东北等粮;

地理科学25卷516

游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逐渐减弱。

2.3粮食生产地域绝对差异变化

依据公式(2),计算1992~2001年*粮食生产地域绝对差异(图4)。

图5*粮食生产的相对差异变化

fig.5relativedifferenceofgrain

productionchangeinchina

系数则由1992年的28.09%缩小到2001年的27.70%,缩小0.39%。省区相对差异变化介于三

图4*粮食生产的绝对差异变化

fig.4absolutedifferenceofgrain

productionchangeinchina

者之间,由1992年的75.86%扩大到2001年的77.36%。从静态变化看,南北粮食生产地域相对差异变化最小,介于5%~13%之间,而八大产区相对差异变化最大,介于74%~81%之间。2.5*粮食生产的地域变化趋势

作为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的复合体,粮食生产不仅受农业水土资源、农户生产行为、粮食自给水平和农业技术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更受自然灾害、市场供求、宏观经济环境以及财政政策等外部环境的作用。*粮食生产在内外因素交互作用下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和区域差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方地膜等农业技术的广泛应用,优质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改良,农业结构调整,耕地面积的增加及南方土地利用非农化加速导致的耕地面积减少是粮食生产重心由南方向北方推移的主要原因。而东部城市化、农村工业化以及西部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是粮食生产重心由东、西部向中部推移的主要原因。而且这些因素将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粮食生产格局产生重大影响,粮食生产重心向北方和中部推移的趋势将会更加明显,东北、华北等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将会更加突出。

但是,从地区长远发展趋势看,考虑地区人口增长、城市化加速以及耕地减少,华北地区人地矛盾将会变得突出,粮食增产的潜力有限,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将有可能下降。而东北地区由于农业开发历史较晚,农业生态环境较其它粮食主产区要好,加之自然资源丰富,通过调整种植业与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后备土地资源与水资源,,科,分析图4可以得出:

1)从总体看,*粮食生产地域绝对差异先

扩大后缩小,在90年代中期达到最大,近年来有所减缓。

2)从四个层次的情态比较看,省区粮食产量

8

绝对差异最小,绝对差异指数平均为121.12@10kg。三大地带的绝对差异最大,为444.93@10

8

kg。八大产区、南北绝对差异介于两者之间,绝对

88

差异指数分别为444.64@10kg和192.32@10kg。

3)从动态变化看,南北间粮食生产地域绝对差异的变化最为明显,波动最大,但总体呈缩小的趋势。省区绝对差异变化幅度最小,基本保持平稳的发展。2.4粮食生产地域相对差异变化

依据公式(3),求算1992~2001年*粮食生产地域变化的相对差异指数,变化趋势如图5。依据图5可知:

*粮食生产地域相对差异变化比较平缓。总体来说,南北、八大产区和省区间相对差异呈缩小的趋势,而省区间的相对差异变化呈缓慢扩大的趋势。从动态变化分析,南北相对差异变化最大,变差系数由1992年的12.52%缩小到2001年的7.30%,10年间缩小了4.18%,且波动最为显著。八大产区和三大地带相对差异变化最小,其中八大产区间的变差系数由1992年的79.40%缩小到

.

5期程叶青等:*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517

会、经济和技术等政策调控,粮食增产潜力大,将成为21世纪*粮食增产最具潜力的地区之一。据有关研究预测

[15]

②迅速增长阶段(1995~1998年)。该时段地区粮食产量增长迅速,并在1998年达历史最好水平。粮食产量年均增长7.3%,高于全国同期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由12.8%提高到14.3%,提高了1.5%。③总体产量下降阶段(1998至现在)。粮食产量年均减产率达7.47%,远高于全国同期减产水平(4.39%)。从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看,1998年到2001年,全国粮食产量逐年呈减少

8

趋势,由1998年的5122.95@10kg减少到2001年的4526.37@10kg;而同期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在经历了1998年到2000年的连续三年减产后,2001年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较2000年提高了12.7%,并呈现增长趋势。

主要粮食作物在全国的地位及内部结构均发生明显变化:①玉米产量占全国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33.8%下降到2001年的26%。大豆产量占全国比重呈/u0字型变化,由1992年44.3%下降到1998年的29.9%,近年来上升很快,2001年提高到35.5%,在全国的地位提高。水稻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由1992年的5.9%增加到2001年的9.6%,增长了3.7%,优质水稻份量增长很快。②从三大粮食作物内部构成看,玉米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92年的55.6%减少到2001年的49.4%,减少了6.2%;大豆比重波动趋势明显,总体呈增加趋势,由1992年的7.9%增加到2001年的12.2%,增加了4.3%;水稻比重持续增加,由1992年的18.8%增加到2001年的28.7%,提高了9.9%,增长最为迅速。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变化情况见表2。

8

,若按照人均需求400kg计算,东

北地区的外调粮食到2010年可以满足1.3414~

1.3789亿人的需求,到2030年可满足1.6722~1.8547亿人的需求,即东北地区提供的粮食可满足*50%新增人口的粮食需求。

3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

3.1东北商品粮基地建设布局现状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始于/六五0时期,后经/七五0、/八五0、/九五0时期的巩固与新建,共建成商品粮基地县(市)11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数量占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市)的13%,占东北整个县(市)总数的72.85%。人口占东北总人口的52.8%,耕地面积占该区耕地总面积的77.86%,有效灌溉面积占84.78%,年均粮食产量占东北粮食总产量的81.5%。经过几十年的农业综合开发,东北地区每年可以为国家提供(300~

8

350)@10kg商品粮,粮食区际商品量和商品率均占全国首位,成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东北大粮仓0、/粮食市场稳压器0及/*最大的商品

[16]

粮战略后备基地0。

3.2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生产变化响应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粮食生产波动趋势明显。从粮食总产量看,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①缓慢增长阶段(1992~1995年)。粮食产量由577.5@10kg增加到597.54@10kg,年均增长1.16%,较同期全国粮食平均增长率低0.64%。

8

8

表2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变化趋势

table2trendofgrainproductionchangeinnortheastchina

全国粮食总产量

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84426.584564.884451.014666.185045.354941.715122.955083.864621.754526.37

东北粮食总产量8577.50604.02593.15597.54703.37623.82734.34702.90532.35599.95

粮食产量占全国比重(%)13.113.213.312.813.312.614.313.811.513.3

玉米产量占全国比重(%)

33.831.832.631.432.729.731.930.522.026.0

大豆产量占全国比重(%)

44.334.034.331.930.537.329.931.233.935.5

水稻产量占全国比重(%)5.96.05.85.66.88.18.58.99.59.6

玉米产量占东北比重(%)55.654.055.358.858.249.656.855.543.949.4

大豆产量占东北比重(%)

7.911.012.39.67.611.28.08.412.812.2

水稻产量占东北比重(%)

18.817.417.417.218.526.022.625.133.728.7

数据来源:同表1。

地理科学25卷518

3.3东北粮食生产波动的驱动因子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供需平衡中具有重要地位,粮食多年平均产量占全国13%,其中玉米占30%,大豆占35%以上。近10年来,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均呈增加趋势,耕地面积由1992年的1628.39@10

2

4

2

4

发展能力差。

4)农民增收困难,种粮积极*下降。东北地区农民收入的60%来自于粮食生产。近年来,由于流通不畅,粮食积压严重,加之粮食价格的连续走低,东北农民收入减少。黑龙江省从1998年起连续三年下降;吉林省和辽宁省也连续两年下降,2001年农民纯收入比1998年减少201元和22元。2001年东北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359元,为全国平均水平,但吉林和黑龙江比全国平均分别低184.2元和86.4元。农民增收缓慢,对粮食生产缺乏积极*,农业生产投资不足。

3.4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对策

针对目前地区粮食生产现状,应对国家粮食生产地域演变趋势及加入wto后粮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商品粮基地持续发展。东北地区必须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重点是中低产田改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优化、*宏观调控和政策支农力度加强。

1)改造中低产田,促进粮食增产。东北地区中低产田比重大,按产量大于6000kg/hm,3000kg/hm~6000kg/hm和小于3000kg/hm分别为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计算,全区有中低产田为1148.31@10hm,占总耕地面积的64.6%

[19]

4

2

2

2

22

hm增加到2001年的1777.57@10hm,年均增长1.02%。粮食播种面积由1992年的1393.66@

424210hm增加到2001年的1589.85@10hm,年均增长0.48%。但是粮食产量增长幅度总体较小,且年际波动大。随着全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东北区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提高不明显,远落后于华北地区。依据近年来对粮食增产潜力的预测研究

[15,17]

,东北地区/九五0、/十五0期间粮食年

4

均综合生产能力分别可达703.8@10kg,816.2@4

10kg。而该时期年均实际生产水平仅分别为593.1@10kg和659.4@10kg,地区粮食生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综合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8]

1)农业生态环境退化。黑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黑土流失面积占黑土区37.9%;西部地区土地盐碱化、沙漠化、草地退化加剧,/三化0面积占西部平原面积得63%;部分地区水土污染严重,水环境质量变差,土地质量下降。

2)农业自然灾害严重。受低温冷害、霜冻害、旱涝、大风等灾害*天气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表现出很大的波动*。东北地区是*北方干旱少水地区,降水时空、年际分布不均,水资源时空分布与粮食生产需水在季节上和地域上错位,地区

83

常年缺水约为25@10m,农业抗灾减灾能力弱。据统计,地区受灾面积年均波动幅度为(143.7~573.5)@10hm,其中旱灾年均占78.2%,成灾面积年均波动在(73.3~440)@10hm之间,旱灾年均占76.2%。且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逐年呈上升的趋势,1996年为42.13%,1997年上升到57.81%,2001年达到70.8%。

3)农业结构单一。粮食作物占绝对优势,经济作物、饲料作物比重小。农业结构中种植业占有主导地位,林业、渔业、畜牧业比重小,2001年,种植业比重占农林牧渔的54.41%,林业和渔业比重仅分别为2.24%和9.35。农村经济结构中农业占有很大比重,农村工业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发展缓,4

2

4

2

4

4

。通过品种改良和技术改造,对中低产

田治理与综合开发,粮食单产有望提高750~2250

28[20]

kg/hm,可增产粮食100@10kg。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减灾能力。旱灾是近年来东北地区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尽管建国以来,东北地区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和进行了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但是大多数水利工程和水利设施由于年久失修,工程老化,效益衰退严重。地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1.72%),灌溉率相对较低,黑龙江、吉林分别为12.2%和22.6%,远低于全国50.6%的平均水平,列全国倒数1、2位

[21]

因此,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东北地区粮食增产稳产的关键。以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辽河流域为重点区域,加大对现有水库、水渠及防洪坝修复投入,新建水利枢纽工程,完善农田灌溉系统,缓解水资源区域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提高农业的防灾减灾能力。

,

5期程叶青等:*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东北商品粮基地的响应519

局。增加优质水稻、玉米、高油大豆的种植面积和专用玉米、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质量,提高其竞争力。以水稻、玉米、大豆等优势农产品为核心,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区域化、*化、规模化商品粮生产基地。如以松花江、嫩江和辽河流域为重点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以黑土带为中心的优质玉米生产基地,以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为重点的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以粮食产量高、生产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的商品粮基地县为重点,采用重点布局、分批建设的原则,建立和巩固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商品粮基地市。主要包括中部平原区的沈阳、铁岭、大连、辽阳、长春、四平、松原、吉林、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佳木斯、牡丹江和鸡西。

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以龙头企业(如吉林德大、柳河华龙、哈尔滨金星乳业、大连华农、长春大成实业、黑龙江完达山企业集团、齐齐哈尔天鹅食品等)为依托,以中介或公司为纽带,推行/企业+基地+农户0、农村合作组织等多种产业化模式。促进粮食转化与增值,提高农民收入,刺激农民种粮积极*。

4)加强*宏观调控,改善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由于*农业生产是一种弱质*、高风险、小规模产业,加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市场体系、法律制度不完善,农业自我发展能力和调控能力有限。必须通过*这只/看的见得手0进行宏观调控。主要包括粮食生产价格保护机制的健全,粮食补贴政策制订实施,农业教育、科研、技术推广体系的培育,农业发展资金投入机制完善,流通体制改革,地区粮食市场培育和粮食加工企业扶植等。通过*的宏观调控和政策支持,营造粮食主产区良好的发展环境,并引导地区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度最大;三大地带、八大产区、省区间差异先扩大后

缩小。

东北作为*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21世纪粮食增产最具潜力的地区,近年来粮食生产发展缓慢,并表现出较大的波动*,粮食增产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因此,应对全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趋势以及*粮食安全态势,东北地区必须加强商品粮基地建设,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商品粮基地空间布局,形成区域化、*化、规模化的商品粮战略基地。这不仅对于东北商品粮基地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lasterrbrown.whowillfeedchina[j].worldwatch,1994,

september/october:10~19.

[2]胡岳岷.*未来粮食安全论)))兼评莱斯特#布朗的《谁

来养活*》[j].当代经济研究,1998,(5):3~11.[3]祝美群,白人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分析

[j].*农业大学学报,2000,5(4):6~10.

[4]蒋乃华,张雪梅.*粮食生产稳定*与波动成因的经济分

析[j].农业技术经济,1998,6:40~44.

[5]党安荣,阎守邕,周艺.*粮食生产发展的时序变化研

究[j].地理研究,1998,17(3):242~47.

[6]张落成.我国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特点及其成因分析[j].长

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2):221~228.

[7]黄爱*.我国粮食生产区域格局的变化趋势探讨[j].农业

经济问题,1995,(2):20~23.

[8]李建平,刘冬梅.全球经济一体化条件下我国粮食生产的区

域布局分析[j].粮食与油脂,2000,(5):5~8.

[9]鲁奇,吕鸣伦.五十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

趋势及其原因初探[j].地理科学进展,1997,16(1):31~36.

[10]党安荣,阎守邕,肖春生.地理信息系统在*粮食总产空

间变化研究中的应用[j].遥感学报,1998,2(3):228~232.[11]张超,张长平,杨伟民.计量地理学导论[m].*:高等

教育出版社,1984.

[12]陈宗兴.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m].西安:陕西*出版社,

*.

[13]国家统计局(编).*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m].

*:*统计出版社,1993~2002.

[14]国家统计局(编).*农村统计年鉴(1993~2002历年)

[m].*:*统计出版社,1993~2002.

[15]刘兴土,佟连*,武志杰,等.东北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分析

与预测[j].地理科学,1998,18(6):501~509.

[16]曲伟,范海燕./新东北现象0与东北三省粮食增产又增收

的对策[j].社会科学战线,2003,(1):70~76.

[,.地区粮产潜力研[j].地理4结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生产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3.43%。近年来,受农业结构调整、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粮食生产积极*下

降及耕地非农化加速等影响,*粮食产量呈下降的趋势,粮食生产地域格局也发生明显的变化:(1)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和由东、西部向中部推移,北方和中部地区成为*粮食生产新的增长中心。(2)粮食生产地域变化表现较大的

地理科学25卷520

学,1991,11(3):223~233.

[18]宋玉祥.东北地区生态环境保育与绿*社区建设[j].地理

科学,2002,22(6):655~659.

[19]闫百兴,宋新山,闫敏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及其可持续*

因子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16(6):343~377.

[20]武志杰,晁岳侠,曾丽娟,等.东北大平原商品粮基地的农业

资源开发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1996,12(6):256~257.

[21]陈明致.东北商品粮基地的水利建设需要加强[j].东北水

利水电,1996,(1):3~6.

regionalpatternschangesofchinesegrainproductionand

responseofmoditygrainbaseinnortheastchina

chengye-qing

1,2,3

,zhangping-yu

2

(1.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sciences,beijing,100101;2.northeastinstituteofgeographyandagriculturalecology,chineseacademysciences,jilinchangchun130012;

3.graduateschoolof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39)

abstract:grainsecurityisoneoftheseverechallengestotheworld,especiallytochinain21century.aord-ingtostatisticalmaterialsandinvestigationdatainrecent10a,regionalpatternchangesofgrainproductionin

chinawasdiscussedwiththemethodsofregionaldifferenceanalysis,suchasconcentrationindex,absolutedi-fferentindexandrelativedifferentindex.thestudyshowedthatchina'sgrainproductionkeptincreasingasawhole,andtheannualaverageratiowasabout3.43%.withthechangeofagriculturalproductioncondition,technology,macro-economiircumstance,marketconditionandlanduse,maingainproductioncentershavebeenmovingfromthesouthtothenorthandfromtheeasttothecentralinthelastdecade,sothatthenorthandcentralareasbeenewgrainproductioncentersforthefuturechina.also,thedifferenceofregionalchangewasveryeviden,tthebiggestdifferenceemergedbetweenthenorthandsouthchina,butthedifferencesamongprovincesandtheeightmainproductionregionswerenotconsiderable.thenortheastchinaisoneofstrategicbasesfornationalgrainsecurity,wheretheamountandpropositionofmoditygrainarebothintheleadingplaceamongregions.however,grainproductioninthisregionisnotstableandrepresentedconsiderablefluctua-tionperiodically,whichwascausedbyenvironmentaldegeneration,seriousnaturaldisaster,onefoldagriculturalstructureandfarmers'unwillingnesstopromotegrainproduction.correspondingtothenationwideshiftsingrainproduction,theconstructionofmoditygrainbasesinnortheastchinabeesastrategicpolicyforthena-tionalgrainsecurity.keycountermeasuresaretoimproveagriculturalecologicalenvironmen,ttoadjustagricu-lturalstructure,andtooptimizedistributionofspecialmoditygrainbasesetc.keyword:grainsecurity;regionalpattern;moditygrainbase;northeastchina

 

第2篇: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地理知识点总结

1、建立商品粮基地的好处

①建立商品粮基地可以充分考虑合理利用多种地域*条件,为粮食生产选择最适宜的自然环境。它可以充分利用地区内的自然条件和劳动力资源,便于集中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为发展粮食生产进行必要的基本建设。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粮食生产的专门技术水平,积累经验。

②商品粮基地的建立可以为一般地区生产粮食树立榜样,对推动全国粮食生产水平的提高发挥促进作用。

③商品粮基地为国家粮食储备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对平衡粮食余缺有很大的作用。

④合理的商品粮基地建设,可以缩短过远距离的不合理粮食运输,密切生产与消费之间的联系,节约社会劳动。

2、建立商品粮基地须具备的条件

①余粮多,粮食商品率高。

②生产条件好,旱涝保收,农业生产基础好。

③条件好的宜农荒地多,水源足,投资少,见效快,增产潜力大。

④运输方便。

3、东北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东北区是全国传统和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所能够提供的商品粮比重在全国最大。

东北区粮食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高,仅黑龙江垦区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万多台,联合收割机7000多台,播种和大部分田间收割基本上实现了大型机械化生产。

东北区主要粮食作物有玉米、小麦、水稻、高粱、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大豆、甜菜、亚麻等。

东北区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分布

4、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

继续发展种植业,在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第3篇:高中地理《东北商品农业区域》的知识点

1、土地资源

优势:①耕地面积大(总面积大,占全国1/5;人均面积大,是全国2倍;每个劳力负担面积是全国5倍;地势平坦,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土层深厚,肥沃;黑土、黑钙土土地生产力水平高)

问题:①黑土流失-土层变薄,肥力下降

原因:过度开垦黑土,破坏自然环境;降水集中,多暴

措施: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草肥;种植绿肥化物、牧草;秸秆还田(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培肥的最有效措施)

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沟壑整治、植树造林

②湿地破坏-沼泽地禁止开垦,保护湿地

沼泽土:富含有机质,生产潜力大,此处地势平坦

沼泽:是东北陆地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蓄水池,也是水源地

开发沼泽,要注意有计划地保护沼泽,协调好粮食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沼泽作用(蓄水池,水源地;调节气候,保护环境;丹顶鹤,天鹅栖息地;沼泽植物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

负面效应(盐渍化土地面积扩大;河川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动植物资源减少)--气候变迁

商品粮基地的建设:在继续发展种植业,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农产品深加工,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升值

2、森林资源

优势:①全国最大林区(36%,是全国3倍,人均林地是全国8倍,林地占全区42%)

②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林木畜积量1/3)③宜林地区广

问题:森林资源破坏严重。表现为:①采育失调;②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③森林采伐以皆伐(不分树龄全部砍伐)为主,资源浪费严重。

措施:坚持合理采伐;积极营造人工林;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综合开发措施:挖掘森林工业发展潜力;提高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深度;发展果园林业和柞蚕生产,加强林业基地建设

总结:高中地理知识点:东北商品农业区域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儿了,希望小编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祝大家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