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写范文汉字汉文化

汉字汉文化

写范文发表于:2018-01-25 20:34:30

摘要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体现者。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着许多分支,如考古文化:出土文物(石器、陶器、青铜器等)、远古人类遗址等;艺术文化:文学、音乐、书法、篆刻等;民俗文化:节日庆典、女*地位、民间传说等„„。这些文化子系统都反映了数千年来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本文基于汉字的特征谈谈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及推广问题。

汉字汉文化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特征;关系;推广

i

目录

一、汉字的特征„„„„„„„„„„„„„„„„„„„„„„„„„„„„„„1(一)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1(二)有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2(三)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3二、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3(一)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3(二)汉字从属于汉文化„„„„„„„„„„„„„„„„„„„„„„„„4(三)汉字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6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7四、对外推广汉字以及汉文化的思路„„„„„„„„„„„„„„„„„„„„„7(一)以面带点式推广„„„„„„„„„„„„„„„„„„„„„„„„„7(二)制造时尚,一定程度地迎合时尚„„„„„„„„„„„„„„„„„„7参考文献„„„„„„„„„„„„„„„„„„„„„„„„„„„„„„„„„9

ii

浅谈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范围来说,语言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忠实

体现者。所以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第二条就写着“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说明人们已经把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语文学习与继承民族文化联系起来了。汉文化是以汉民族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体系,是文化的一部分,它包含着许多分支,如考古文化:出土文物(石器、陶器、青铜器等)、远古人类遗址等;艺术文化:文学、音乐、书法、篆刻等;民俗文化:节日庆典、女*地位、民间传说等„„。这些文化子系统都反映了数千年来汉民族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特点、道德标准、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字都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信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和体现者,而汉字中蕴涵的文化信息,是其他文字无法比拟的。本文基于汉字的特征谈谈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及推广问题。一、汉字的特征汉字是记录汉语的视觉符号系统,它除了记录语言之外,还具有自身的特殊*,这就是汉字的形体构造具有特殊的价值。“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描绘出一幅*历史文化图,或者演绎出一段*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的文化符号。”(张德馨《关于汉字文化研究与汉字教学的几点思考》,世界汉语教学,1999)正是汉字形体构造所具有的特殊价值也体现着汉字与其他文字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征:(一)许多汉字的结构显示了先民的生活和意识就拿人生的最后一道程序丧葬习俗的有关文字,我们可以很明显地从中看到这种古代习俗随着地域和时代的发展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大圣人孔子虽然曾经反对野蛮的殉葬制度,《札记·檀弓下》“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但他却提倡“厚葬久丧,重为棺椁。”按照封建礼制丧葬实行“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所以丧葬礼节是非常繁缛的。从孟子《许行章》可以看出,孔子死后,其弟子为他守孝三年,按礼制,父母、妻子和长子死后,都应守制三年。其实这种礼节是在封建*伦理的需求下逐渐形成的,并非自上古就有之,相反,上古时的丧葬极其简略。从汉字的“葬”字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古代的丧葬风俗。“葬”字小篆作,字形南帅、死和一这i部分组成。“帅”为草丛(注:舯即

1

草的本字),“死”义为尸体,“葬”字字形中的“一”表示尸体被抬送荒野时所用的木板之类。这个字形所展示的跟《周易·系辞下》记载的*远古的丧葬形式完全吻合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大意是古代的丧葬是用柴草把尸体包起来,扔到荒野之中,既不堆土堆,也不种树作标志,亦不存在丧期的问题。)“葬”字字形逼真地把远古时代先民们的生活习俗形象地保存了下来。尸体被扔在荒野让飞禽野兽任意撕咬,这种现象很快就有了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思维的发展,产生了灵魂观念。认为人死只是躯体的死亡,人的灵魂是永远不会死的,如果对尸体不加保护任凭野兽撕咬,其灵魂就会发怒,从而降灾于活着的人特别是亲属。于是又发展出一种习俗,就是死者的亲属带着弓箭到尸体旁驱赶禽兽,这就是“吊”字的本义。“吊”字小篆作由一个人和一张弓组成,表示人带着弓守护着亲人的尸体。孝子用弓箭守护尸体不让禽兽侵害,也不是最完善的办法,因为还会受到风吹雨淋日晒等的侵害,所以继续改进,形成了用土埋葬的习俗,有了“坟”“墓”二字。春秋以前,中原地区的墓葬是在地面挖坑,尸体放入后把土坑填平,上面不封土堆,称作“墓”。而长江下游的南部地区,因为地下潮湿积水,它的墓葬形式和中原地区不同,不是在地面挖坑,而是在地上用卵石铺砌出一个墓室,上放棺椁,然后用土沙把棺椁埋起来,形成大土堆,称作“坟”。以后就吸收了南北两地的习俗合二为一,形成了既有墓穴又有土堆的墓葬。所以我们看到“墓”“坟”二字都以“土”为构件,表示与“土”有关。这种原本是出于需要而产生的习俗发展到后来便成了礼节,人持弓守尸,本是出于驱赶禽兽的需要,改土葬以后这种需要本已失去,而其形式却延续了下来,这就是后代丧葬中的戴孝守丧,也叫服丧。从汉字中我们就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习俗也知道了今天我们很多文化习惯的由来,我想这是其它文字都无法办到的。(二)有些字形的演变反映了相关事物的发展文字是用书面符号的形式来记录语言的,它的产生显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高度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这种符号系统一旦建立,就具有一定的稳固*。比如“桥”字,我们从它的构形可以推测出古代的桥是用木头做成的,《说文解字》:“桥,水梁也。”段玉裁注:“凡独木日杠,骈木日桥。”后来石头砌的、砖砌的、钢筋水泥建造的甚至玻璃钢纤等现代化的材料建造,不管怎么变化,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建筑物都成为桥,这个本质的东西始终没变,所以“桥”的字形也没有改变。我们又不能不看到这样的事实,也有一些字随着事物的发展而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我们可以

从字形的改变当中了解先民的生活变化,感受到一种文化的发展。如“袜”字,《说文》作“鹱”。《说文·韦部》“裁,足衣也。”顾炎武《日知录》:“古人之袜,大抵以皮为之。”因为“韦”和“革”都是兽皮,所以“裁”

2

又作“蠛”。后来用布帛作袜,就有了从衣的“被”,简化为“袜”。从“袜”的字形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袜子是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细的发展过程。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的原因所在了,学习了解一点汉字的相关知识无疑对于我们的后代还是很有好处的。(三)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反映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古代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马是最重要的代脚力,所以不同毛*不同*别不同特点的马都有自己的专门称呼和用字,如膝以上为白*的马叫做“弄”,黑白杂毛的马叫做“”,毛*黄白相杂的马叫做“胚”,赤*马叫做“辟”;牡马叫做“粗”,牝马叫“群”;劣马叫做“骀”良马叫做“弱”“骁”;少壮之马叫做“驹”,千里马叫做“羁”,三岁或四岁的马叫做“蜃兆”,高大的马叫“睐”,马高六尺为“聒”。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马的作用几乎完全被现代的各式交通工具给取代了,现在再学这些字很显然人们已经不知所云,也完全没有必要了解这么多的专用字,所以这里很多从马的字都变成了不再流通的死字了。而近百年来,汉语从西方语言中吸收了不少音译词,汉字也相应地增加了一些新字,比如为了记写“咖啡、啤酒、喹啉”和重量单位“吨”,就造了“咖、啡、啤、喹、啉、吨”等从口旁的字。很显然,从“马”的字多的时代应该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时代,是以马作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的时代,而像“氧、*、氮、*、氦”等从“气”的字逐渐增多,说明了这个阶段人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越来越清楚,这些信息都可以从文字的构成略见一斑。我们分析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掘汉字的历史文化

底蕴,展示汉民族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认识汉字,了解汉民族文化。如果在汉字教学中能够通过探讨汉字文化蕴涵,形象直观的把所教授的汉字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另一层次认识汉字形体和汉字的意义,更深刻地把握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结构体系。运用这种形象*、生动*、趣味*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一方面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一方面又能够凸显汉字的文化传承*,这当然是我

们所有人的美好心愿。二、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一)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1.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空间限制”是指言语交际的双方进行交流时,彼此之间的空间距离不能超过语音有效传播的最大范围。就是说相互沟通的两

3

人,彼此之间的距离太远,都听不到对方所说的话,那么两人就不能真正的交流。那么就使相隔较远的两人在同一时间内是不能沟通的。如,在原始氏族社会中,氏族族长发布命令,没有在场的人是不能听到族长所说的话的,虽然可以依靠人的相互传达,但是可能以讹传讹。而“时间限制”是指言语交流过程中有些发生的事件或有些对事物的认知,是需要代代相传让后人也了解的,而语音稍纵即逝,无法让后人知道当时的事情。就像氏族部落之间的争战,战绩如何、战利品是多少,后人要了解这些,单靠代代口头相传,很可能遗漏,甚至失真。由于“空间限制”、“时间限制”阻碍了人们互相间的交流,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考古*,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如,砍伐的“斧”,

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新的事物不断生成,汉字的数量不断扩大。其中某些字的本义没变,但其某些构件却发生了变化。(二)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1.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祭祀文化如“祭”字:左边是一块鲜肉,小点像肉的鲜血,右边是一只手。似乎是用手拿鲜

4

肉举行祭祀之礼。到了金文,下面加“示”字,表示祀神。再如“祝”字:表示神灵,右边像跪于神灵前祈祷,求福。并且强调了人的口,这与上古人们相信语言的灵力是相关的。2.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商品文化远古时期,人们为了得到自己急需的物品,就用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与他人交换,如:(1)表示买卖的贸易活动——买(四/贝)卖(士/四/贝)、贩、贸、购等。(2)表示借债活动——贷、(戈/贝)、贳、赊。(3)表示抵押——赔、(敖/贝)、质。(4)表示送礼——贽、赞、赂、赠。3.汉字盛载着汉民族上古的兵器文化如“戈”字:其形省去下部缨饰,独体象形,意思是长柄横刃的钩状兵器。而戈是平头刃兵器,只能钩击,不能刺杀。将戈的钩头放在戈柄的顶部,就可以达到刺杀的目的,这是戟。再如“戊”字;像长柄宽刃的大斧,斧刃朝左。4.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民俗文化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现在和钱币有关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种介壳。查《说文》,竹部的汉字共有147个,为何如此呢?这就在于*盛产竹子。我国有370多种竹子,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产竹。富饶的竹源,使我国在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时代。仅殷商时代诞生的竹简就延续了两千多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竹文化。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明证。从《说文》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从

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两周以

5

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右为“咸”),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三)汉字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汉字在表现汉民族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思考、认识及反映汉文化的同时,还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书法艺术是以*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是在汉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汉字就是其物质基础。这是因为汉字是方块字,是两维空间的造型,这为书法艺术的创造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汉字以形表意,其形如图画,笔画各异,结构形式多样,这为书写者发挥想象力,追求审美效果提供了条件。2.汉字的字体是不断演变的,演变的字体是书法发展的条件汉字的字体由甲骨文开始,历经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些字体形体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这为书写者追求不同的书写意境提供选择。汉字的产生发展史,其实就是汉字字体的演变史。从最开始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至隶书、草书、行书,最后至楷书,每一字体都有自己的特点,表现不同的意境,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在古汉语中,词汇多为单音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汉语表义是靠语序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正读是夫思妻: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倒读是妻思夫: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6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需要人们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而将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及汉字是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我们分析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掘汉字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汉民族思维和语言发展的历史,使我们的下一代更好地认识汉字,了解汉民族文化。如果在汉字教学中能够通过探讨汉字文化蕴涵,形象直观的把所教授的汉字展示给学生,使学生从另一层次认识汉字形体和汉字的意义,更深刻地把握汉字的规律和特点,使学生形成有机的汉字知识结构体系。运用这种形象*、生动*、趣味*的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汉字的情感,一方面提高了汉字学习的效率,一方面又能够凸显汉字的文化传承*,这当然是我们所有人的美好心愿。四、对外推广汉字以及汉文化的思路笔者认为,对外推广汉字以及汉文化可以把握以下几点思路:(一)以面带点式推广汉文化的推广具有其文化*质的独特*,它不像普通商品抢占市场是以点带面,文化整体的接受*决定了其独特的推广模式。汉文化在*上悠久的历史和崇高的地位使得外国人首先从整体上知晓了汉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一个企业的整体品牌具有极好的口碑。在整体的品牌优势下,应当以传统的优势文化作为推广突破口进行传播,以此再扩展到各个文化点,最终覆盖整个文化面,完成面——点——面的推广循环,也使外国人可以尤感*到理*的深入了解*文化。(二)制造时尚,一定程度地迎合时尚文化的对外推广除去其自身具备的文化优势外,其实还存在有一定程度的文化时尚因素。文化是很容易酿造出时尚元素的,例如唐朝的诗歌文化就一度在东亚地区掀起了诗歌的时尚流行。在现时代的汉文化中同样存在有这样制造时尚的潜力与元素,例如风靡全球的chinese功夫,咿咿呀呀的国粹京剧,享誉世界的书法艺术等等无一不是世界文化时尚的最前沿。因此我们可以秉承这一思路有针对*的开发文化的时尚元素,让外国人更加乐

7

意接受我们的文化。总的来说汉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任重道远,唯有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思索开拓方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8

参考文献

[1]吴修艺.*文化热[m].上海*出版社,1998年.[2]郭锦桴.汉语与*传统文化[m].**大学出版社,1993年.[3]贺友龄.汉字与文化[m].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

年.[4]何金松.汉字与文化解读[m].湖北*出版社,2004年.[5]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大学出版社,2005年.

9

 

第2篇:汉字文化

*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汉字文化最具特*,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文化发展及流传都在汉字中有所体现。

汉字是*人的五大发明之一。没有汉字就不会有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汉语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事项,记录了*几千年历史以来朝朝代代的大小事,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图像演变成一撇一捺的汉字体,这中间的蕴含着多少历代文人留下的精髓的美丽。汉字虽然和其它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图文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他却与其他古老文字不同,那些古文字在演变过程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唯有汉字,从未间断地被使用到了今天,并一定会在数千年以后顽强地维护着自己的文化特点。

然而,在古诗词中。更能感受到汉字的美。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会想到清高的人将人格以及隐逸的生活;读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能感受到他的思想之情和淡淡忧伤;读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就会想到梅花的坚韧*格;读《论语》中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就会想到孤单坚强,不畏逆境的精神。字字句句间都流露着*文化的特*之处。是个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最高成就,当然也是汉字文化成就的代表。

汉字文化是*古代文化流传下来的不可多得的一份遗产。作为汉字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了解汉字,把汉字当作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瑰宝来传承,为汉字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第3篇:汉语文化

汉语,可谓是*人的象征,是*的文化根基,可是,现在又会有多少人真正重视汉语。

——题记

汉语,是由一个个美妙精巧的汉字的构造,一笔一划,变化多端。每个汉字都蕴含着无穷的魅力,散发着文化的气息,表现出了人们的喜怒无常,欢声笑语。

汉语,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生活中的调味剂,把我们的生活调成各种各样的滋味,使我们通过汉语感到*的独特文化*彩。

每一个汉字,都包含着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韵味,你看!这个“明”字,由日,月组成,象征着太阳和月亮万间。你又看!这个“泪”字由三点水和“目”字组成,三点水代表着水的象形,“目”又代表着眼睛,两者结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泪从眼睛中夺眶而出,像水一样涌出来,源源不断。啊,汉字所蕴含的哲理和魅力多么大啊!

我们每天所交流的话都是汉语,可见汉语己融入了我们的身体,和我们是密不可分的了,可是,又有多少人又真正去重视汉语,喜爱汉语。

现在,有很多人连现代汉语都不怎么熟悉了,对汉语的喜爱度也越来越低了,有很多人己经不能随心所欲地畅谈汉语了,这让人不禁感到悲哀。

在语文课上,那朗朗的读书声在越来越明显,有些人甚至不愿开口说汉语,更不愿意去学习汉语,学习*民族文化的魅力,而一昧的崇尚国外,有更多的人想留学国外,不愿在自己的祖国发展。

哎,到底是什么让汉语变成了现在这副模样,我们身为中华民族的儿女,是不是应该好好反省一下呢?是不是该重视*的文化呢?是不是该喜爱汉语呢?这该发人深思,在此,我想说:“我们不能再轻视汉语,我们应该重视汉语,让全*的人都喜爱汉语,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唤醒*的伟大基石!

我爱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