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赤壁阅读*

写范文发表于:2018-09-25 09:13:37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文赤壁阅读*

文赤壁

朱增泉

文赤壁在黄州,武汉向东,车子开一个来小时就到了。一下车,我就远远望见苏东坡,是山坡下一尊高高站立的汉白玉石雕像。文赤壁的名声犹胜武赤壁,苏东坡是这里的主角。大家走近前去,仰视这位千古文豪。一个人一旦被刻成一尊石像,即便恣肆汪洋如苏轼,他那眉宇间,襟袍临风处,拂袖挪步,毕竟已少了那份气质。他的醉态浪漫呢?他的才情风骨呢?他的失意豁达呢?一尊石像纵然万古不朽,终究已不是有血有肉的那个人了。难怪,苏东坡这样豪放的人,也曾在这里感叹过“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江山如画,逝者如斯!

迎面一座小山,不高,拾级而上。可能是这里的人想让文赤壁比武赤壁更“赤”、更吸引游客吧,山壁上泼了一层赭红*涂料,显得假了。苏东坡的文采名声,哪里还用得着粉饰媚俗?

登临而观,山壁下只剩两池死水。抬头北望,远处才是白茫茫的长江江面。在古代,长江是在这座小山脚下拍壁而流的,千百年来渐渐淤积成滩,如今滩地上都已盖满房子。当年,苏轼写了《赤壁赋》,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再写《后赤壁赋》时,就已感叹“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他去世至今已九百多年了,星换斗移,江山已改,虽是涛声依旧,毕竟江面已远。

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正是黄州落难这几年,苏东坡写下了不朽名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后来朝廷发来诰命,任命他为“汝州团练副使”。其实那只是一个虚职,挂职领一份钱粮而已。一个失意文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红*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

看来,生前的“命”与身后的“名”,从来不是一回事。生前命运好、身后名声也好的人是有的,但并非人人都能如愿、如意。有的人生前飞黄腾达,大红大紫,身后却瞬即灰飞烟灭,再没有人想起、提起,因为他生前其实并没有做过什么留得住的事。或是反倒被人想起、提起他生前曾做过某些恶事、丑事、埋汰之事,落个臭名昭著,也未可知。有的人生前大起大落,甚至连遭大灾大难,最终却艰难玉成,留下了传颂千古的大成就、大名声。所以,一个人对于眼前那点*差阳错、阳差*错大可不必太在意。苏东坡赤壁怀古之词、之赋,皆悲愤中更见其旷达情怀。他若是一味排遣蝇营狗苟、狭隘不能自拔之情,纵然文丽辞美,也决计成不了杰作,更流传不到今天。

文赤壁,虽然并不是历史上赤壁之战的古战场,但细想起来,其实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赤壁之战。不过,他打的是一场“文战”,对手是那些围攻他、诬陷他的政敌。他的态度是超拔的,不屑于去同对手打那些是是非非的笔墨官司。他没有打黄盖,没有借东风,也没有草船借箭,只是借了几分酒力,信笔纵情写华章。这场赤壁“文战”的结果,苏东坡大获全胜,以其三篇不朽之作流传千古。(文章略有改动)

1.结合原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第五段写道:“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六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三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体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第七段中,作者说:“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差阳错之间。”“一连串的*差阳错”指哪些具体内容?请分条概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最后说,虽然“文赤壁”不是历史上的古战场,但苏东坡在这里也打了一场胜仗,请简要说明苏东坡取胜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1.(1)强化(或“强调”、“突出”等)了对苏东坡的热爱、崇敬之情(或“强化了苏东坡在作者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2)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从眼前的景物描写转向了历史抒写。(意对即可)

2.主观情绪:因不白、不公、不平而导致的悲愤心情及面对困境时超然旷达的情怀。客观环境:“赤壁”一带的大江东去、惊涛拍岸的自然景观,以及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的历史背景。(意对即可)

3.(1)*差阳错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①一个文人却挂职做了武官;②落难遭贬却成就了他的文学创作;③本来是“赤鼻”却误以为是赤壁;④生前命运多舛,身后却名传千古;⑤无意与政敌周旋却在“文战”中获胜;⑥无优美景观的假赤壁反成了旅游胜地。

(2)取胜的原因:大起大落的仕途人生使他具备了艰难玉成的意志品质,浪漫旷达的*情使他拥有了豪放超拔的情怀风骨,信笔纵情的骄人才华使他有了“一吟成杰作,一叹成绝唱”的非凡能力。(意对即可)

4.苏东坡是*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家。他在诗、词、赋、散文、文论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他以理入诗,写了不少妙趣横生的哲理诗;他扩大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以雄壮豪迈而见长,开创了北宋的豪放词派。《题西林壁》、《赤壁怀古》、《赤壁赋》、《石钟山记》等作品是古代文化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传颂。尤其是在险恶的仕途上他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脱旷达地对待一切,更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意对即可)

 

第2篇:赤壁阅读*

【原文】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7.“前朝”在这里是指【】。(1分)

18.赏析诗歌后两句的妙处。(4分)

答:【】

【参考*】

17.(1分〉赤壁之战时期。

18.(4分)这两句不直接叙写**事情势的变化,而间接地通过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这种变化,(2分)(答出对这两句的理解,如“要是没有东风,孙刘联*必败无疑,东吴的两个美女将会被曹*掳去,关押在铜雀台”,也可以给2分)以小见大,形象生动,给诗歌增添了无限情致,可谓别出心裁。(2分)(答出“诗人把孙刘联*的胜利简单归结为偶然的东风,借题发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慨叹”,也可以给2分)

 

第3篇:赤壁阅读题及*

赤壁·依然形胜扼荆襄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首联从山川形胜落笔,突出此地的险峻及其*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并自然引出赤壁古战场,有一种深沉的历史沧桑感。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巧,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同时文字中隐寓曹*在此兵败而周瑜得胜成为英雄的历史画卷。

c.诗歌中的“故垒”,“乌鹊南飞”“大江东去”“月明”是亘古以来一直存在的景象,但在作者笔下因化用典故而使它们各自带上了丰富的意蕴。

d.全诗有对眼前景象的描绘,但不是细笔渲染,着意表现,更多的是从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抒写自己的感慨。

15.这首诗与杜牧的《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题材一致,且都是怀古诗,但思想情感却各有不同,请简要阐述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6分)

14.c(“故垒”不是亘古以来的景象,它是人文景观;“月明”也谈不上化用典故)

15.赵翼在诗歌中由今思昔,既表达了对三国英雄的崇敬和追怀,更有一种自然永恒而昔日风流不在的今昔之感,并在结尾表达了自己淡泊名利的归隐之意。(3分)杜牧诗由赤壁遗物引发怀古之幽情,表面是在感慨天时的偶然因素改变了历史轨迹,实际是表达机遇造人的哲理,内心深处或许对周瑜的战绩并不太认可,或许另有一种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3分)其他合理即可得分

【注释】

⑴形胜:位置优越,地势险要之地。扼:控制,扼住。荆襄:荆州和襄阳。

⑵故垒:古代的堡垒。

⑶乌鹊:指喜鹊,或说是乌鸦与喜鹊,曹*《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⑷周郎:即周瑜。

⑸陈迹:过去的事迹。

⑹沧浪:这里指渔歌。

【翻译】

昔日的形胜依旧扼住了从赤壁通往荆州、襄阳的路,赤壁的山前,古老的堡垒绵长。又是乌鹊南飞之时,但已经没有魏国了;大江依然东去,周瑜般的人物又在哪有?古代人物千秋永在,魏蜀吴三足鼎立,这一片大好河山,只不过是历经百战的一片战场。今日经过已经是陈年旧事了一切已成为历史的遗迹,唯有渔夫在月光下唱着歌谣。

这首诗从历史与现实的差异,时间与空间的对照来表现今昔之感,并以冷静幽远的笔墨,抒怀“弃官归乡、淡于名利”的归隐之志。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整,境界辽阔,感情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