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复习资料1

写范文发表于:2019-10-05 05:49:45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宇宙与地球

高中地理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复习资料1

宇宙的范围

随着天文望远镜以及空间探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宇宙观测的尺度达到上百亿年和上百亿光年的时空区域。目前人类所能观测到的最大宇宙范围为150亿光年(总星系)。

宇宙的组成:各种天体和弥漫物质。

宇宙的*质:不断运动的物质世界。

专题1地球在宇宙中

一、天体系统

【识记】

1.主要天体类型的名称

天体是宇宙中的各种星体和弥漫物质,其范围包括在银河系中

星团

太阳系中的太阳小行星

、行星际物质,以及河外星系、星系团、超星系团、星系际物质等。通过射电探测

和空间探测手段所发现的红外源、紫外源、射电源、x射线源和γ射线源,也都是天体。

2.两种最基本的天体类型的名称

恒星是由星云演化而来的。恒星和星云的共同特点是质量巨大(成为最基本天体类型的原因)。

第1页,共48页

 

第2篇:高中地理水平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节地球圈层结构

1、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2—p33)

(1)地球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上,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内部圈层:位于地表以下,包括地壳(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莫霍界面——地幔

(上地幔,下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外核,内核)

地壳上层:硅铝层,是一个不连续圈层

地壳下层:硅镁层,是一个连续圈层

(2)岩石圈的结构: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组成物质:岩石)(3)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①地壳的厚度不同,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3千米(大陆地壳中海拔越高,地壳越厚);大洋地壳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②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③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④地幔的上层物质具有固态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盐类物质组成,由上而下铁、镁逐渐减少。⑤地核中的外核在高温高压下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2、知道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2)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传播速度较慢;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任一种物资中自由通行,传播速度较快。横波与纵波共同点:都随着所通过物质*质的变化而变化。第二节岩石圈与地表形态

1、知道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了解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3)

(1)三大类岩石: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③变质岩(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

变质变质冷凝作用作用凝固变质岩岩浆重熔再生

岩浆岩(花岗岩——侵入岩,玄武岩——喷出岩)

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

(2)地壳物质循环过程: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知道内、外力作用的含义、主要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7)

3、知道褶皱、断层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详细介绍——课时详解p38)

(1)地质构造的概念: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变形、变位。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褶皱:水平岩层受到地壳水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力发生弯曲变形。

4、理解流水、风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注意分析地貌图及其对应的作用)

流水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力作用:风蚀地貌(风蚀洼地、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沟谷、戈壁)、风积地貌(沙丘、沙垄);*川作用:*川侵蚀地貌(u型谷,刃脊、*斗、角峰)。海浪侵蚀: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平台。第三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

1、了解大气圈的组成和结构

(1)低层大气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杂质:凝结核(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各层的特点

对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因其热量主要来自地面;②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③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

平流层的特点:①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主要靠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②大气以水平(平流)运动为主高层大气密度很小,有若干电离层。

2、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如下图,其过程包括:①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②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③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释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有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越厚,反射作用越强(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

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应用:

a.*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

这主要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引起的,厚厚的云层阻挡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所以气温低。b.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蔚蓝*的?

这是由于大气的散射作用引起的,蓝*光最容易被小的空气分子散射。(选择*散射)c.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是明亮的?

这是由于散射作用造成的,散射作用将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射向四面八方,所以在黎明和黄昏虽然看不见太阳,但天空仍很明亮。(无选择*散射)

d.霜冻为什么出现在晴朗的早晨(晴朗的夜晚气温低)?

这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热量迅速散失,气温随之降低。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第3篇:中考地理沙丘复习资料

一般自然界的沙丘是由风堆积而成的小丘或小脊,常见于海岸,某些河谷以及旱季时的某些干燥沙地表面。

沙丘的类型可以根据含沙气流结构、风力方向和含沙量的不同进行分类,也可以按照风力作用的方向和沙丘形态分布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

沙丘主要有以下三大类:

①新月形沙丘,又称横向沙丘。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沙丘两侧有顺风向前延伸的两个尖角,高度一般在数米至十余米。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坡度约5°~20°;背风坡为凹坡,较陡,坡度约28°~34°。其形成过程可分为:饼状沙堆阶段、盾状沙丘阶段、雏形新月形沙丘阶段和新月形沙丘形成阶段。风沙流流经沙堆产生不同的风速变化、气压不同的分布特点,沙堆顶风速大,气压小,背风坡风速小、气压大,沙堆背风坡形成涡流,将沙子堆于沙堆背风坡的两侧,并形成背风坡两尖角之间的马蹄形小凹地,凹地继续扩大,雏形新月形沙丘形成。不断的加积,沙丘增大,背风坡的沙粒因重力下滑,涡流再吹向两侧,发育两翼,典型的新月形沙丘便形成。新月形沙丘相互连接形成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复合沙丘链等形态。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丛阻碍时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平面形状与新月形正好相反。继续发育形成平行低矮的双生沙垄。

②纵向沙垄。沙丘形态的走向与起沙风合成风的方向基本一致(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最长达数十千米,高约数十米,宽数百米。沙源丰富时形成复合型纵向沙垄。

③长时期的多风向风沙流的作用下,在山前或地形较复杂的地区可形成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等。

总结:沙埂延伸很长的距离,有时达几公里。沙丘主要为新月形和长条形两种。在某些地方有一种星形或角锥状沙丘,在平面图上呈多角星形。人们认为这种沙丘并不移动,所以成为沙漠旅行者的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