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写范文发表于:2019-05-12 08:54:42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许娟娟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是小学语文北师大版第七册第十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记叙了一位老人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看到儿子懒惰成*,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放纵儿子蒙骗老人,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儿子亲手从熊熊大火中把金币拿出来,父亲才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一、重视自主预习,养成学习习惯。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的能力”、“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进行阅读教学以前,就必须让学生有一个充分接触课文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即自主预习,从而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提供的信息,并将信息进行初步整理。一个班的学生,就学习基础和学习素质来说是有一定差异的。素质好的学生能运用学到的自学方法按照目标去预习;而阅读能力差的学生读书就已经结结巴巴了,又怎么能去很好地理解和领会课文的深层次含义呢?根据这个现状,为了不打击学生的自主预习积极*,针对不同学生安排不同的预习任务和目标。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目标为:把课文读流利,整理重要字词并识记,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这些要求外还要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试着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感情,甚至还要针对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带着这些问题听课,不管任何层次的学生都

会乐于预习。充分有效的预习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思路,为课堂听课做好铺垫。

二、提供合作平台,深化理解感悟。

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分角*朗读,确实是一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角*,展开想象的翅膀,感悟作者之情的有效的途径和形式。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比赛有感情地朗读,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合作的平台,使孩子们从读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

三、引导自主探究,焕发活力。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和理*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知识,从不自觉到自觉地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现在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所以课后我找了一些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把故事讲给

家长听,和家长一起讨论对金钱的看法。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后的延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根主线,我们的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第2篇:《一枚金币》的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新课程标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以读为主,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体会文章的含义,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在读文后自行解答问题。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想对父母说什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不足之处:

1如果能给学生分角*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2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认同,如果能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会对爸爸说什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他当时的想法,这样能很好地理解人物的心情。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第3篇:小学语文《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是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简单,内涵却相当丰富。我在教学这篇文章时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一方面要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另一方面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中我首先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其在自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父亲要把金币扔到火炉里?前两次儿子为什么笑了?第三次为什么要从熊熊大火中去抓金币?妈妈的表现前后有什么变化?等等。通过质疑和阅读,突破文本的难点。

对比阅读是我这堂课的一大亮点。我利用学生在阅读中的角*认同,让他们进行角*置换,分别去体验父亲、儿子心情,体会两个“受不了”。在教学中,我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读通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恰好能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父母的心情,可将其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儿子的“受不了”,是他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挣那一枚金币的辛苦,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受不了”的心情。教学中我还抓住母亲,孩子和父亲的前后变化,理解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大胆猜测人物的内心独白,并通过课堂小练笔对孩子进行表达能力训练。使学生在受到语言熏陶的同时,建立起金钱与劳动的正确认识。

现在的学生,尤其是我们这种寄宿制学校,大多数孩子家庭条件很好,家长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所以课后我找了一些有关珍惜金钱的名言警句推荐给学生,引发他们关于财富的一些思考。并布置学生周末回家把故事讲给家长听,和家长一起讨论对金钱的看法。还利用班会开展“压岁钱的使用”的讨论活动。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和课后后的延展活动能让学生真正懂得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