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究中领悟

写范文发表于:2019-02-15 06:13:39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6-0126-02人们习惯将地理学科简单地归为文科,认为学习地理知识只需死记硬背即可,且中考时地理仅30分,学生一直把地理当作“副课”而不重视。所以,长期以来地理课既难教,学生成绩又难以提高。特别是在农村中学,地理教师大多是“半途出家”,对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不够,课堂上满堂灌,课堂下让学生死背。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使学生既想学、又爱学,既活跃课堂学习气氛,又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地理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个地理教师应当思考的问题。笔者根据人教版地理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在探究中领悟”为主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新编人教版地理教材以学生发展为主,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和“对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内容与生活和生产实际密切相关,并且注重趣味*原则。每章节*了大量的彩*图片,这些图片精美、说明*强,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认知特点。从教材的编写原则上看,教材十分注重实践*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在观察、思考、分析中灵活运用地理知识,使“领悟”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探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领悟新知识,能够切实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勇于创新的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一、培养动手能力,降低学习难度初中地理作为小科,在中考中分值少,存在教学时间不足,学生不够重视的实际情况。而地理学科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很多,虽然难度有所下降,但实际上一些知识点还是比较难掌握,遗忘率也非常高。如七年级上册地球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上两点的相对位置、二分二至图、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等,不仅内容多,而且对于七年级学生难度也较大。如果要学生去死记硬背,不仅难于理解、记忆,还会严重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动手中“领悟”出其规律。要让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知识记忆固然重要,更主要的是理解,要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发现规律,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间接降低学习难度。半球的划分和经纬度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的难点。笔者在讲解南北半球的划分、半球的自转方向时,让学生将一个乒乓球沿接口剖开,上下相合当成地球仪,在接口处标上地球的自转方向后,再分开成南北半球扣在课桌上,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剖开处是地球的赤道,纬度为0°,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论。在讲解东西半球的划分时,同样用剖开的乒乓球左右相合,先让学生在乒乓球接口上下相对处标出南北极点,再在正对自己的接口处,标上经度20°w、背对自己的接口处标上经度160°e,然后分开成东西半球扣在课桌上,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到东西半球的经度。这些教具便宜、简单,即使有些学生没有按要求提前准备,也可以用两个大小一致的矿泉水瓶盖代替,这样每个学生都可通过动手、动脑理解学习内容,真正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以学生主动探究、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为特*的课堂教学模式正逐步推广。地理教材中设计了大量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活动内容,在探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探究,通过探究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地理现象的兴趣。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进行探究活动时,采用荆州市东方红中学分组探究的课堂模式,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小组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小组的成员明确分工、明确任务。如在探究实验中要有专门的观察员、记录员、发言人等。每隔一段时间,每个成员的角*互换,保证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所体验。2.精心设计探究*课题。选题是探究*学习的第一步,是整个探究*学习活动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直接影响探究活动的成功与否。新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探究*课题,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课题进行探究。如笔者选择在“*人口分布不均,能否将人口均匀地向西部迁移”这一问题的分组探究中,通过提供一些资料,让小组成员通力合作、两组之间激烈辩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虽然没有标准*,但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综合认识能力得到了提高。3.注重将直观、具体的认识上升到抽象、理*的认识。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相比其他学科更实用。例如,讲述比例尺时,笔者将同样图幅的两幅地图给学生看,让学生进行比较,从而悟出比例尺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范围的大小的关系,其效果比老师讲、学生背有用得多。又如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比较复杂,而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1600毫米等降水量线曲曲折折,比较难找,学生阅读起来比较费劲,笔者利用多媒体出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然后通过鼠标点击出现各条等降水量线,每出现一条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各地区降水情况,总结出年降水量的地区分布规律,即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学生在短时间内,通过直观的图像,掌握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突破了本节难点。4.注重在比较中“悟”。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的东西。例如,讲*的地理差异时,笔者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降水、气温列成一个表格,再将两个地区人们的住、行等风俗习惯,农业生产列成一个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差别,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通过对比思维的训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养成自觉进行知识间横向和纵向联系的思维习惯,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观。地理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规律*,教师在教学上要注重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悟”,这就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深钻教材,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去发掘课本上的知识,总结出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对地理产生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第2篇:在体验中领悟初一作文

阳光掠过记忆的长河,在贝壳上刻下道道印痕。那一次体验,让我又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涤。

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我和朋友们一时兴起,打算烤地瓜。准备好烤地瓜的各种工具,整装待发。

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妥当。围起石洞,烧起木柴,放入地瓜。火苗噌噌噌地往上蹿,滚滚浓烟似一层天然屏障笼罩这我们。“火候还是不够,继续加木柴啊!一个个都愣着干啥?还想不想吃烤地瓜呀!说到底还是娇娇女。”雪儿在一旁叫唤着,她自己却像个老板在那儿坐着。我天生*子急,哪会受这气,真想冲过去打她一顿。不过想了想,没必要这样。

通过大家的同心协力,地瓜终于新鲜出炉了,一股香喷喷的气味从嘴边滑过。可这该怎么办呢!只考了一个地瓜,要分给四个人。正在为难之际,雪儿却突然抢过地瓜,揣在怀中,振振有词地对我们三个人说,“你们什么功劳都没有,凭什么给你们一起吃,要不是我指挥有方,你们也不可能考出这般美味。”我像一只饿狼扑过去抢了她手中的地瓜,“有本事我们四人兵分两路,看你厉害还是我厉害。”说着我把地瓜扔到水中。“比就比,谁怕谁!”雪儿一口答应。

可谁知,大家分开后,什么也做不了。手忙脚乱,一点思绪也没有。完全像一只没了头的狮子,即使力大无穷,却也什么劲都使不出。这时,我才知道了自己的错,过去跟雪儿道歉。雪儿听后,还笑嘻嘻地说:“咱俩谁跟谁,不过,毕竟是我的不对。”我们抛开一切,一起牵着手,踏着轻快的步伐回家。夕阳已西下,云朵被镀上一层金边,使太阳显得更可爱。

往事如昨,回忆如诗。地瓜。朋友。夕阳。至今仍在我眼前浮现,五个手指虽纤长易折,但握在一起,就是力量,就是爱的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直到现在,我才真正领悟到这句话的真谛!

 

第3篇:在探究中学习作文

探究*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这个方式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多方面发展。探究*学习,值得推广。

在探究中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思考能力。学生深入探究后,就会自己*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与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方式相比较,它摒弃了学生不动脑的弊端;老师不再填鸭教学,而是加以点拨,让学生在探究中自我领悟,自主学习。这样,才能让学生记得更深、更牢固。

在探究中学习,还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兴趣,并将其发挥到极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安格拉曾指出:“探究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的确,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时会让学生厌倦、无聊,以至于学生不愿意听讲,而造成分心。而探究*学习,不会让学生这样,反而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收获的东西令其有获得的喜悦。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大大提高了。

当然,在课堂上的探究还不够,应当将教室移到户外,让学生深入外界探究、感受。新闻有报道,湖南师大附中的黄老师曾带领全班同学去户外探究自然,去感受当地人文底蕴,这远比从书中来得更直接,更有感受力,更令人回味无穷。古人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确,要想领悟到真正的知识,还需要我们脱离课本,去课外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奥秘,把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剖析得透彻。

探究*的学习,确实解决了不少以前的种种教育弊端,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潜能。学习就要讲究“知行合一”,“知”就是从前人那里传承,“行”就是在探究中加以推究研读,并将所学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由此可见,探究中学习,何不大力推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