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反思:《上下和前后》

写范文发表于:2019-09-02 09:35:11

数学教学反思:《上下和前后》

数学教学反思:《上下和前后》

数学教学反思:《上下和前后》

今天的学习内容是《上下和前后》,这节课的知识点对孩子们来说并不是新知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节课的重点是会用"上下、前后"来完整地描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并且体会上下、前后的相对*。

课堂上,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给予学生自我寻找,自我发现的机会,以便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我摒弃了以往教一年级时常用的方法——用课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借助身边的物品开始学习。

1.上下的认识:

上下的认识是直接从指导孩子们摆放自己的物品开始:孩子们按照我的要

求把数学书、生字本、铅笔和橡皮摆放整齐,然后就让孩子们看着自己的物品,分别说一说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谁的上面是谁,谁的下面是谁。通过这个活动,让孩子们对"上下"有初步认知。

然后利用小游戏:"我说你指"——a鼻子下面是什么、b嘴巴上面是什么、c眼睛下面是什么、d眼睛上面是什么、e眉毛下面是什么......通过游戏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上下的不同位置。

接着再让孩子们自己从教室里面找一些物品,说一说它们的上下关系,使得孩子们对上下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2.前后的认识:

这个环节在"上下"认识的基础上,主要借助孩子们的座位来认识,从前

后两个人到三个人,再到一竖排,从少到多让孩子们逐渐对"前后"建立清晰的认知。由于前面对"上下"认识的比较充分,所以"前后"认识就容易多了。

3.整体认识

在"上下"、"前后"有了基本认识之后,在回归课本,让孩子们自己仔细

观察p9的主题图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在这个环节中主要侧重于锻炼孩子们的勇气和大声回答问题的好习惯。每次让孩子们回答问题时,我都不忘了提醒孩子们大声的回答。在不断的提醒下,孩子们回答问题的声音越来越大,尤其是小女孩儿,前两天课堂上发现有部分女孩回答问题声音特别低,总是一副害羞极了的样子,于是我就采取多种方式不断鼓励她们,今天已经能够见到一点效果了,要继续努力。

整节课教学效果不错,但是这节课还存在着不少需要改进与思考的地方,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上对学生的提问面不够广,尤其是单独提问太少,还有因为刚开始,很多孩子的名字还叫不上来,所以有些学生的精*发言没能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将努力做更深层次的思考与实践。

 

第2篇:小学数学《前后》教学反思

“前后”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很多的生活经验。教师从帮助淘气记住他所处的队列中的位置引入,比较自然合理;而且从问题出发,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在课堂资源的开发上,有些利用不足。比如,班级中一个学生的座位在某个学生的前面,在另一个学生的后面;教室的黑板在教室的前面,墙报在黑板的后面等,这些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的位置概念。课堂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事物,如教室内的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

“找规律”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本课在一开始就设计选取儿童情趣的活动内容,让学生猜猜接下去,应该做什么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同时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有关的数学知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逻辑智能得到发展,同时运用肢体语言来创造规律,使身体运动智能也有所提高。

2、在自主探究,认识规律。这一环节我创设了让学生“猜”的环节,让学生意会,积累感*经验。如猜下一面*旗是什么颜*?下一个灯笼是什么颜*?下一个小朋友是男孩还是女孩等都是让学生先自我感受再听别人意见。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思考的机会,尝试的机会,猜想的机会,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发现“*旗”“灯笼”的排列是有规律之后,让学生讨论一下有什么规律呢?采用学生互相说一说的方法。这样通过讨论和互相之间的交流,可以让学生教会学生,人人又都有了表达的机会。使教育真正面向了全体学生。

3、在动手*作摆一摆,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图形创造一条规律这一环节,学生的创造力真是令人吃惊,他们不仅能模仿前面出现的一些规律来创造,有的还摆出了较难的规律。在动手*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当学生拿着他们自己的作品上台汇报时,我分明看到了一张张稚气的脸上充满了胜利的喜悦与自豪。

4、让学生在掌声、击打乐器声中,发现声音、动作也存在规律。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打开思维,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延伸。在配乐欣赏生活中存在的规律时,让学生在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使音乐智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创设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用自己的语言交流;既有*思考,又有互相借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学习环境宽松、学习兴趣浓厚,在课堂上乐学、敢学,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为各层次学生创设充分展示自己、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培养学习数学的信心。

3.营造合作、交流、探究的氛围。教师自始至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计算——自由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探究规律,让学生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尽情地发挥,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让思维得到充分地锻炼。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鼓励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和态度来对待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努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左右的相对*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趣味*、活动*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在富有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该情境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可以说,学生在与同伴、与老师的交流中,获取了对数学最深的感受,体验到了创造之乐,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不少数学问题是从实际中来的,知道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种课堂体验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

 

第3篇:数学《上下》教学反思

一年级下册数学,第一课时《上下》。基本上孩子到了6、7岁,对于前后、上下都能正确区分,因此第一节课教学主题图之后,让孩子在课桌上按要求摆放学具,也都很顺利,接着他们列举生活中的具有上下关系的例子,他们的想象力也大大超出我想象,如:天空在大海上面,大海在天空的下面;地铁在地面的下面;白云在大海的上面;课桌在地板的上面;立交桥在马路的上面;河水在船的下面……这样的列举活动他们都表现非常踊跃,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

但是在巡堂看他们的填写书上第一页的空时,发现一个孩子完全填反了。这真是我没想到的,竟然连这么简单的都会错,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讶。这个孩子的方位感的确是存在问题的,课后和他单独谈话,让他看着图,对着图说“××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竟然又对了。为什么会这样?不得而知。但是和班主任谈话,我们都认为他在理解方面是比较慢一点。需要特别关注。

上完这节简单的《上下》,不知道孩子们在这节课上得到了什么发展,有什么收获。除了让他们学会完整表达:“××在××的上面,××在××的下面”,看一个物体究竟在上还是下,还要看它和谁比较。这个目标是否每个孩子都达到了呢?或许他们会有所体会吧?但不一定能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