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瓣飘香教学设计(通用3篇)

写范文发表于:2024-07-18 09:48:23

一、引入情境,初读课文

实物展示:在讲台上摆放一束鲜艳的月季花。老师问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这束月季花怎么样?你们喜欢吗?”鼓励学生亲自看看花的样子,闻闻它的香味。

花瓣飘香教学设计

板书课题:花瓣飘香

齐读课题:整体齐读课题的标题和简要介绍。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实物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集中注意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阅读:要求学生自行阅读课文,确保理解内容。

指名朗读:教师逐一指名学生朗读,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学生回答和评价:鼓励学生回答课文讲述了什么故事,引导他们理解和整理故事线索,同时进行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段分析和学生回答,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章内容)

三、引导自学,读中感悟

深入探讨小女孩摘花瓣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提出问题,例如:“小女孩是如何摘花瓣的?为什么她只摘花瓣而不是整朵花?她摘下的花瓣用来做什么了?”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阅读和讨论: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行阅读相关段落,进行理解和讨论。鼓励同桌之间合作讨论,以促进学习效果。

学生回答问题:指名学生回答前述问题,确保每个问题都得到充分理解和回答。

进一步探究课文:鼓励学生深入阅读和思考课文的情境描写、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以增进对文章的细致理解和欣赏。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问题的探究和进一步阅读,提高学生对文章细节的理解)

四、探究问题1,学习第2段

具体场景表演:投影展示第二段文字,指导学生读取和理解。

学生表演和理解:学生可以模拟小女孩摘花瓣的动作,或者上台进行实物表演,以增进对文章情节和情感的理解。

学生互动和评价:鼓励学生就表演内容进行互动和评价,确保他们理解和体验文章所描述的情景。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和互动,深化学生对文章情节和情感的理解)

花瓣飘香续2

我来到花市,打算为那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和我妈妈买些花。左顾右盼后,我选了两盆洒满露水的月季花,它们那红艳艳的花朵吸引了一群蜜蜂和蝴蝶。我提着月季花,心里暗自想着:小女孩看到这些美丽的花一定会很开心!她的妈妈也一定会早日康复的。

第二天,小女孩又来采花瓣了,我走上前去,手捧着月季花,递给了她,亲切地说:“小妹妹,别再摘花瓣了,这盆月季花送给你,以后你就不必来摘花瓣了。我祝愿你妈妈早日康复。”小女孩抬起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激动地对我说:“谢谢,谢谢姐姐!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一定会康复的!谢谢你对我的关心,妈妈在医院打吊针,我得先去陪她。”小女孩甜甜地笑了一下,然后向医院走去。“哦,多么孝顺的孩子啊。”我望着小女孩的背影,轻声说道。

我再次捧起一盆月季花,来到母亲的家。她已是年迈的白发老人,我暗下决心: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我走到母亲身边,轻声说:“妈妈,我来看你了。”“哎呀?这盆月季花是给谁的呀?”母亲慈祥地问道。我双手捧着月季花说:“母亲,这盆月季花是送给您的。”母亲接过月季花,愣了一下,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她激动地抱住我:“女儿,你怎么想到给我送花呢?我真的好开心。”“是一个小女孩启发了我,她的母亲生病了,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小女孩的坚强打动了我。”母亲感动不已。我望着月季花上的露珠,仿佛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

月季花因此变得格外美丽,但母亲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比月季花还要美丽。

《花瓣飘香》教案3

《花瓣飘香》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理解“不知所措”“惶恐”“红艳艳”等词语。

3、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通过充分地朗读,体会小女孩真挚、纯朴的亲情。

教学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六课花瓣飘香,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我还没闻到花的香味,请再读一遍。

2、课文中有好多词语来描述花的,你愿意来读一读吗?出示词语。

读词时我们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如读红艳艳这个词时,我们的脑海中要出现“红”而且是非常鲜艳的那种。再读词。

3、出示一朵月季花。这是一朵月季花,你能用上这些词语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词来描述一下吗?

二、学习第一段。

过渡:多么美的月季呀!我家门前可不是一朵,而是“一丛”上面开满了——引读第一段。出示第一段。

学习第五段。

过渡:这么美的月季花,你舍得摘吗?文中的小姑娘舍得吗?所以她说:——出示“我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了……”

1、你也来舍不得地读一读。

2、好为什么舍不得呢?

3、从“舍不得”这个词中,你觉得小姑娘是个怎样的孩子?

(爱花)板书

(懂事)是的,她很懂事,这里的懂事表现在她对花的——

三、学习第二段。

过渡:她舍不得把整朵花摘了,于是她摘了花瓣。她是怎样摘花瓣的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她摘花瓣的句子。

出示第二段。这句话中有很多描述小女孩摘花瓣的动作,你能找出来吗?

1、交流。你愿意来读一读吗?要注意这些动词。

2、你能告诉我她为什么要小心在摘呢?

真是个爱花的孩子,那怕是一片小小的花瓣,她都那么小心,生怕碰坏了别的花瓣。

3、那她为什么要双手捧着呢?

是呀,那怕是一片小小的花瓣,她都把它当成宝贝一样,双手捧着。

4、那边有路她不走,为什么要穿过田野,还要跑得这么快呢?

赶着回家给妈妈。你能联系下文来理解,真会读书。

害怕,文中没有写出来的,你都能体会出来,真了不起!

5、让我们带着这几份感受,一起读好这一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过渡:这么爱花的孩子,她为什么要摘花瓣呢?我的内心感到不解。于是在小姑娘又一次摘花瓣时,我叫住了她,她有什么表现呢?

出示:和“她拿着花瓣,有些不知所措,惶恐地望着我。”

1、从“不知所措、惶恐”这两个词中你体会到了小姑娘此时的内心是怎样的?她怕什么呢?

2、虽然一片小小的花瓣不影响整丛花的美观,但小姑娘在我的面前,好像是犯了大错一样。读“她拿着花瓣……”

3、从她的神态,我们会到了她内心的不安。读……

4、就是这么一个爱花的女孩,她摘了一片花瓣,又被人看见了,可以想像当时她的窘迫与尴尬。所以当我问她为什么摘花瓣时,她在回答时是——出示第五段

5、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除了舍不得,你还体会到了什么?(难为情)你也难为情地读一读。

五、学习第十段。

过渡:真是个爱花的孩子,难怪作者要夸她——出示第十段。

1、你也来夸一夸她。我们一起来夸一夸她。齐读。

六、学习第七段。

过渡:这么爱花的孩子,摘花瓣是为了什么呀?我们仍能从她的语言中找到*。(送给妈妈)

原来是这样啊!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出示第七段。

第一次读这句话时,我就想如果我也有一个这么关心我,爱我的女儿,那我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妈妈!于是我把这段话读了一遍又一遍。

你也来读一读这句话,你又会想到什么呢?生交流。

1、(生病、难受)带着这种感受,你来读一读。

2、你呢,花瓣很舒服,带着这种感受,你也来读一读。

一想到小小的花瓣能让妈妈高兴,她的内心就充满幸福,让我们怀着幸福感一起来读一读这段。

3、为了安慰妈妈,小女孩虽然舍不得,但还是忍不住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双手捧着来到妈妈的病床前,她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呢?指名说。相机评价。

(谢谢你这花瓣很香。

谢谢你,孩子,这花瓣比整朵花都好看。

真是我的乖女儿,我太喜欢这片花瓣了。

妈妈真高兴,我的病也好多了。)

4、同学们说得真好!此时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板书:孝顺

七、学习第九段。

过渡:妈妈生病了,爸爸怎么不在她身边照顾呢?作者忍不住又问:孩子,你爸爸呢?出示第九段。

不提到爸爸还好,一提到你爸爸,小女孩的眼眶里——

1、此时此刻,她会想起和爸爸在一起的哪些事呢?

和爸爸在一起的日子是多么幸福,可现在爸爸却在千里之外的南沙,想到这里小女孩的眼眶里——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这是思念的泪花。

2、在妈妈生病的日子里,她会对爸爸说些什么话呢?生交流。

3、像她这么大的年龄,还需要别人的照顾,但小女孩却一直记着爸爸的嘱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她对妈妈的孝心。此时你觉得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听话

4、多么听话的孩子呀!怪不得作者要夸她——齐读这句话。

八、体会我上个怎样的人。

1、文中除了小女孩,还有一个人物。就是——,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那个词看出来?“轻轻”真不错,你已经会从人物说话的语气中体会到她的内心。老师送你一个词:“和蔼可亲”齐读这个词。

2、我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所以我一直是在轻轻地问。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她们的对话。分角*朗读。

九、升华主题。

1、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把小姑娘吸引到我家门前,摘了一片带露水的花瓣,像绒布一样的花瓣,给小姑娘的妈妈带去了安慰和希望,懂事的小女孩深深地感染了我,于是第二天清晨——出示第十一段。齐读

2、我想在这两盆花下放一张贺卡,贺卡上该写什么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张写一写。生交流。

3、身边值得我们关心的人有很多,假如你也有这么一朵月季花,你会送给谁呢?又会对她他说些什么呢?和同桌交流交流。愿意说给我听吗?

4、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都是个懂事的孩子!出示《懂事》

同学们,让我们也去做一做,用你独特的方式向关心过你的人表一份心意,让我们的爱心就像这芬芳的花瓣一样,向周围的人散发出淡淡的清香。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是以对话形式展开的,《花瓣飘香》的香味如何才能飘出来呢?“动情”不是教学的全部,但是此类课文教学的必须,要让学生真正“动情”,还必须借助文本特有的表达方式,品词析句。只有在扎实的训练中,情才有所依,感才有所靠,依据年段特点和课程要求,我训练学生学会抓住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的心理和分析人物的*格。教学时抓住一个问题:这是一个怎么样的小姑娘?然后围绕“懂事”,立足于三组对话,展开研究*学习。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应该成为生活的课堂,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情境,形成积极的课堂心理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使他们“本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与思考”、“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