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引入:(播放歌曲《爱的奉献》) 同学们,世间的爱有千种万种,你在日常生活中都体会到了哪些形式的爱呢?(学生回答后)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孟郊的《游子吟》,感受一下孟郊笔下道出的是哪种爱。(板书:游子吟 孟郊)
二、简介作者:请同学们借助工具书简要介绍作者孟郊。(学生互相补充)
三、读文感悟: 1、请同学们以小组形式(4人一组)轮流朗读全诗,纠正发音。 2、分组齐读。 3、教师指出重点易错字:行、晖。(学生纠正) 4、朗读感悟: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教师指导朗读: 慈母 / 手中 / 线,游子 / 身上 / 衣。 临行 / 密密 / 缝,意恐 / 迟迟 / 归。 谁言 / 寸草 / 心,报得 / 三春 / 晖。 5、学生分享感受:谈谈你读完这首诗后的感受。(学生简述诗的内容及个人感受) 6、欣赏画面,体味诗意。(是的,这首诗勾勒出了这样一幅画面:) (放舒缓音乐,在音乐声中展示《游子吟》的画面,学生低声诵读。) 7、想象写作,理解意境: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想象一位慈母在子女外出前,借灯光为子女缝衣的情景。(学生合作进行写作,互相交流。) 8、师生赛文:(老师也写一篇样文,与大家分享。) 明天,儿子要外出求学了。晚上昏暗的灯光映照着母亲苍老的面庞,丝丝银发见证着母亲的辛劳,她正在为儿子赶制衣裳。母亲是多么舍不得儿子远行啊!但为了孩子的求学之路,为了孩子的未来,母亲将自己对儿子的千般情意、万般爱意都缝进了每一针每一线之中。尽管衣裳只是普通的土布,但在这密密麻麻的针脚中,包含着母亲的深情。母亲只怕儿子迟迟不归,明天就要分别,心中充满不舍。在微弱的油灯下,母亲再次含泪缝制,但她强忍着泪水,生怕儿子发现。然而,儿子早已心领神会,他知道自己如何珍惜母亲的辛苦,他知道只有努力奋斗,才能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9、内容归纳:慈母为子缝衣,担心儿子迟迟不归,反映了母爱的深切。 明确:意恐、三春晖的含义。 点拨:哪些词更能体现深切的母爱?(密密、迟迟)这些词如何朗读? 指导:读时语气温和、厚重、深沉,表达对母亲慈爱及儿子感激之情。(学生朗读并体会)
四、情感教育 1、每个人的母亲都非常疼爱自己的孩子,你与你的母亲之间也一定有很多温暖的细节,让你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请你们分享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感受母爱的力量。(学生讲述母爱的故事) 2、是的,母亲的叮咛、关怀,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的慈爱。在这里,请大家记住一个特殊的日子:每年五月的第一个星期日,这一天是母亲节。让我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母亲的祝福与感激,你会怎么做呢?(利用多媒体投影显示)
五、诵读感悟 让我们一起回忆全诗内容,怀着对母亲的热爱与感激,深情地诵读《游子吟》吧! 播放舒缓的音乐,展示《游子吟》的画面。(学生深情地背诵)
《游子吟》教案设计2
一、感情导入 1、我们深爱着祖国,而古诗以其深邃的意境、深刻的内涵、优美动人的表达方式深受人们喜爱。历经时光洗礼,无数文人墨客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了无数不朽之作,留下了许多让人传颂千古的名句。你是否也曾被某首诗篇深深吸引?
2、让我们回味一下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下学习的方法: (1)一拆:将诗句拆分成一个个*的词语。 (2)二释:通过替换、扩展词语的方式解释拆分出的词语。 (3)三理:有些诗句采用了倒装句等结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适当调整词序、句序。 (4)补连:古诗语言常常凝练且跳跃,为使诗句连贯,我们需要在词语或句子之间适当增加一些成分。
三、新授 1、了解诗人,理解诗意。 (1) 共同朗读诗题。 (2) 根据预习内容,对古诗提出疑问。 介绍时代背景:孟郊一生贫苦,直至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这首诗即是他在溧阳任职时所作。 (3) 朗读诗文。 (4) 学生跟读,初步理解意思。
2、理解词语,领悟诗意。 (1) 回顾学习方法。(一拆、二释、三理、补连) (2) 自学前四行诗句。 A 学生使用“一拆、二释、三理、补连”的方法自学。 B 小组内讨论交流。 C 提出疑问。 (3) 反复朗读加深理解,并在心中描绘场景。 (4) 情感朗读,小组内朗读、比较、评价。 (5) 运用学习方法,自学后两行诗句。 A 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B 学生报告。 理解两行诗句的含义,你觉得哪些关键词帮助你理解? C 在脑海中,你是否勾勒出了母亲关爱子女的情景?你此刻有何感受? 品读后两行诗句。(比较、评价、小组朗读)
3、串联意思,明白诗意。 (1) 一边朗读,一边将诗句意思串联起来。 (2) 想象场景,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的意境。
4、沉浸诗境,领悟诗情。 反复吟诵,边读边想象,感受诗人对伟大母爱的颂扬。
5、深入理解诗文,沉浸其中。
6、情感背诵。
三、想象母亲在孩子外出前,借着微弱的油灯光线为他们缝制衣服的情景,并用你的语言描述。
《游子吟》教学点评3
1、教师应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产生的资源,并加以利用。当课程接近尾声时,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孟郊为何不让母亲同行,让她享受清福呢?”教师及时抓住这个问题,充分利用这个教学机会,引导学生展开对话,深入探讨,加深理解,升华情感。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置之不理,那这堂课也将失去其精彩。珍贵的教学资源若被浪费,将是一大遗憾。因此,教师应当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对学生的问题进行甄别和筛选。
2、倾听是对话的前提。只有倾听,对话才能触及每个学生的内心,才能产生巨大的力量,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展现出了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过硬的倾听能力,这得益于教师的有意识引导。例如,“谁能更清楚地表达他的意思?”等问题,都在不断强化学生的倾听意识。
3、对话不仅限于师生之间,也可以在学生之间进行。只有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激发,课堂才能变得丰富多彩。然而,传统的课堂往往只有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缺乏与同伴对话的意识。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对话。通过问诸如“谁有不同的看法?”、“谁可以补充一下?”、“谁能总结一下?”等问题,教师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对话意识。当学生们能够自觉地与同伴进行对话时,这些引导*问题就可以逐渐减少,学生之间的对话也会自然而然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