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在书店一角瞥见《今日简史》,随手翻阅起来。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的观点所吸引,让我这个平日冷漠的人也开始对人类的命运产生了关切与思考。
这本书提出了诸多宏大而深刻的命题,引人深思。我将从我个人的角度,谈谈其中对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首先是关于人类自由意志的质疑,这让人不寒而栗。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自由意志,是不可替代的。然而,作者以尖锐的语言直面指出:“人类并没有选择欲望的自由,只是几十亿个神经元交换生化信号的产物。”这句话令我震惊,但实事求是地说,这或许正是事实。随着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人体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样神秘。我们认为的自主选择可能只是简单的生化反应,而我们的意识只是在其后迅速形成而已。
其次是关于情感和感觉的控制,这也是令人深思的一点。随着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习的进步,*纵人类最深层的情感和欲望将变得更加简单。跟随感觉行事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危险,因为最终你可能会发现,你以为的自主选择实际上已经被完全控制了。就像我们现在购买的各种繁多而无用的物品,你以为是你的选择,实际上可能都是广告商的策略所致。
最后是关于算法对人类的威胁。当今,我们随手打开一个购物网站,就能看到恰到好处的推荐产品。也许不久的将来,算法将能够决定你喜欢听的歌曲、你爱看的电影,甚至是你未来的爱人。这一切都建立在海量数据的基础上,其准确率远高于我们凭感觉做出的选择。你是否愿意接受这样的安排?
要了解宇宙的真相、人生的意义以及自己的身份,或许最好的起点是观察和探索痛苦的本质。人生的重要课题可能不在于寻找意义,而是如何解脱痛苦。而这种痛苦的根源可能植根于我们自己的心智。
或许最终,我们人类唯一能面对未来世界的武器,就是我们的心智,我们的自由意志。就像《三体》中所描绘的那样,这或许是我们所应对的最大挑战。
《人类简史》读书笔记三篇2
《人类简史》是一部不长的书,却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的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农业*和科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阅读!
《人类简史》是一部不长的书,却按时间顺序梳理了从智人出现到当今又到未来的人类发展全过程。书中确定了人类历史的三个关键节点,认知*、农业*和科学*。
认知*是指在距今7万到3万年间,人类出现新的思维和沟通方式,能够通过语言传递事实和信息。认知*以前,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一种,与其它动物并无太大区别,风餐露宿,捕猎、采集为生,要躲避其它猛兽的袭击。
认知*以后,传说、神话、神及宗教出现,人与人之间通过这些虚拟的想象形成了共同的文化纽带,协作和活动的范围大幅扩张,部落的规模扩大、能力提升,开始成为自然界的主导力量,甚至具有灭绝其它物种的能力。认知*以前人类只有生物学上的特征,之后便产生了历史学,有了文化意义上的人类历史。
农业*是指大约1万年前,人类通过种植、驯养等方式,由捕猎、采集的游牧生活转向在定居在永久聚落里。通过发展农业,人类获取食物的来源更有保障,为养活更多的人创造了条件。人口大量增加,人类开始定居,农业社会形成。在这过程中,由于农业产品的差异,出现了商品交换;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出现了统治阶层;进而出现了村镇、城市和王国,也创造了更多充满智慧的文化产物,金字塔、汉莫拉比法典、百家争鸣……人类活动越来越复杂多样,文字在记录这些历史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使后人得以了解农业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关于农业社会,书中提出了两个有趣的悖论。第一个是到底是小麦利用了人类,还是人类利用了小麦?农业社会以前,人类居无定所,小麦只是一种普通的野草。在小麦作为粮食的价值被发现后,人类开始大规模种植小麦,人类数量才得以大量增加。
伴随这一过程的是小麦从普通作物一举成为遍布全球的主要作物,约占据225万平方公里。从生物角度看,一个物种繁衍的速度加快、规模扩大,则意味着这种物种在物竞天择中取得了成功;反之,则濒临灭绝的物种则意味着物种的失败。因此,人类大规模的小麦种植活动对人类的繁衍和发展的确有很大作用,但同时小麦自身也因此获得了物种的大发展。我们可以说是人类利用小麦加快繁衍生息,但从小麦的角度来看,却是小麦利用人类扩张到全球。这是个很新颖而有趣的角度。
第二个是人类大规模耕种到底增加了幸福,还是减少了幸福?一方面,大规模农业耕种使得人类拥有更多的粮食,免于饥饿的痛苦,也使人类得以定居并发展出商业和文化,无疑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大规模的农业耕种使得人类牢牢地被土地和作物束缚了,不得不日复一日地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业生产,比游牧采集为生的辛劳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看来,人类原本为了增加幸福而进行的农业活动,反而使得农民劳累不堪,难言幸福。这确是件吊诡的事情。
科学*是近代以来,尤其是17、18世纪以来,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大引擎,科学技术也取得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使得人类逐渐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并征服世界。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基础科学的发展,依赖于*的大量投入。
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为科技的进步奠定了经济基础。对黄金的需求直接促成了新大陆的发现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帝国的支持和扩张需求为科技快速发展插上了翅膀,而国家间的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更是猛烈地推动科技前进。
科学、产业和*事科技交融,从此世界急速发生改观。科技如今不仅是价值创造的源泉,也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甚至可以通过生物工程等手段扭转自然的力量。核武器的研制,原本是为了摧毁,如今却因为对其的忌惮反而促成了各国间形成整体和平的良好局面,这也是科技带来意料之外的一大好处。
当然,科技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降低了人们的幸福感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信息的泛滥增加了人们的焦虑和压力,生态和环境日益脆弱,等等。无论如何,人类发展已经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生物工程、量子通信……未来世界的模样必然是由科技所塑造的,也必然是值得期待的。
如果单单是把人类历史此般概述一遍,这本小书远不能在2012年出版后的短短几年内风靡全球,为人津津乐道。书中阐述想象的世界的独特视角,则是构成本书独特魅力的另一绝妙之处。
本书关于想象构建人类活动的描述并非独一无二。安德森早在1984年出版的《想象的共同体》中就阐述过最初民族和国家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域的隔绝和交通的不便,跨地区的沟通联系很少,民族和国家的概念更多地存在于人类的想象之中。
在阅读这本书后,我发现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历史书籍有很大的不同。作者很有自己的思想,如胡适先生所说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他的想法有些天马行空,想常人之未能想之事,可是他的假设又是在现有的证据上做出来的,也不能说他不对,能将历史写得别有一番风味,这样的书难怪可以获得好评和众人推荐。
本书最大的意义和价值不是给我们简单介绍人类的历史,而是作者从各类事件中得出的自己的观念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哲学和人类的基本思考。
首先,作者认为过去的人类并不比现在的人类过得差,他们比现在的人类可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盛,人也更为自由,平时通过采集和狩猎可获得锻炼,也不易于感染群体*疾病。当人的负担过少,欲望较少,人也会更加的快乐和容易满足。
其次,他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农业*是历史上的最大骗局。表面上看,人类通过大面积耕种,大规模的生产,使得人口激增,并不断发展壮大,实际上各种问题也随之而来,资源环境的破坏,各种*权术以及残酷的战争,最主要的是人类的自由被大大束缚于土地之上,芸芸众生耗尽心血产出的粮食也提供给某些精英分子,而他们却史上无名,为他人做嫁衣。
最后是他对于人类的未来之思考。人类无论处于哪个时代,都应该思考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如果我们不能认清人之为人的特点,人类的独特*,一旦我们发明出比我们更聪明的物种,我们该何去何从?
《人类简史》对此进一步延伸,阐述了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是想象的产物,并以此作为贯穿人类历史的一条主线。
最初的想象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无知,形成了诸如宗教、神灵和图腾等信仰,这种存在于大脑中的意识恰恰是区别一个族群与另一个族群的标志,族群就这样被想象出来了。随着一个地区或族群人口的增长,规范人际活动的秩序和规则逐渐形成,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尊卑贵贱。这种人们最初想象形成规则经由国家*确立,就成为了必须共同遵守的*秩序、法律制度。
再来看经济,经济活动最基本的元素是货币。早期货币的形态千差万别,金银、珠宝、贝壳等很多东西都能充当货币的功能,而赋予这些物品商品交换媒介功能的正是人们的观念——对贝壳货币价值的一致认可。例如在监狱里,由于大家的认同,香烟也能成为通用的货币。
当今的货币的想象成分更甚。原本毫无价值的纸张,*声称以国家实力为支撑确认其具有其面值所代表的购买力,便成为全国通用的货币,美*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为人所接受,背后的原因就在于每个人都想象他人同样能认可这一货币所代表的购买力。所以说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功能是基于人们的想象而形成的。经济活动的规则也并非是天然存在的,而是由商人们长期交易逐渐达成的共识。
到底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还是先交钱或先交货?买到的货物质量不合格,能否退货或退款?企业破产了,企业负责人是不是要自己掏钱抵偿公司债务?要进行交易,双方必须想象对方会遵守同一套规则;成立公司,必须要想象其他人会认可公司背后所代表的一套制度体系和规则设定。围绕在大家周边的每一个品牌实际上也是一种想象。
大家看到iphone,立马想到时尚和品质;看到nike和adidas,就联想到运动;看到劳斯劳斯,就想到奢华……我们不需要亲身使用这些品牌,它们所代表的内容就留存在脑海里了。离开了这些规则、公司、品牌的经济注定是无法进行的。
金融体系也是建立在想象基础之上,最典型的就是银行的账户金额。银行具有货币乘数的放大效应,存100元在银行,在保留一定比率的准备金后,比如说10%,剩下的90元又被银行贷给其它人,这样原本的存在银行的100元就变成190元。如此进行无限次数的存贷,最终银行账户的金额合计是1000元。这1000元只是账面上的数字,如果大家都去取钱的话,银行是给不出的。所以说储户账户里拥有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想象出来的,银行必须依赖于储户的这一想象,才不至于出现挤兑的情况。
至于文化,本身就有许多是纯想象构成的,而那些基于事实的描述也一定是带着想象的成分,因为文字本身就是一种想象的结果。“桌子”一词很容易为大家理解,可能最先印入脑海的是一张四方的八仙桌,但它代表的物体本身的形态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或许是石头材质的,或许是缺了腿的,或许桌面上摆了一束花……但我们在描述的时候,人为略去了一些信息,这种重塑的过程就是一种想象。
想象构建了民族、社会、国家,想象构建了社会秩序、*秩序、经济规则,想象构建了公司、品牌、金融……想象构建了*、经济、文化,构建了昨天、今天和明天,构建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人类简史》的确是一本简史,它简单不是因为对人类历史浮光掠影,而是因为它以想象这一新颖的视角贯穿了人类发展的三个阶段,层层推进、逻辑一致,拨开历史迷雾、化繁为简,令人读后思路为之开阔、耳目一新。
《极简主义》的读书笔记3
初看书名,就觉得很有品味了。我以为里面讲的是室内整洁、穿衣打扮、家具以及各种创意制造。好吧,想多了,实际上是讲的工作方式,讲的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理念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七个工作理念:
1、事情其实很简单2、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3、任何事情都有连续*4、如果不去做,永远都做不完5、结果往往和预期不一样6、明确界定事情的结果7、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你看,书如其名,通俗易懂,讲的东西再明了不过。读完之后,觉得第1、第3、第6点特别有意思。
事情其实很简单
当然,有许多事情是复杂的。这里讲的是遇到困难时,在诸多解决办法中你总能找到那个相对简单并且更快速解决问题的思路。做到这一点,在潜意识里,就得直截了当,不兜弯子。比如,同事中有人对你有怨言、冷淡,你向其他同事各方打听想了解为什么。太复杂,不如直截了当,当面说开。
锻炼这种用简单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书中提到一个词“电梯*”,意思是在电梯里遇到了某个重要人物,你必须把电梯到达的几十秒内准确的把信息传达给他。或者说你能否用25个字把某件事描述清楚——一个事件、一个问题、一个解决方法或一个解决建议。不妨一试。
任何事情都有连续*
在现代生活中,有很多时间是碎片化的,文中提到任何事情都有连续*,要想在一定时间完成它,得考虑到碎片化的时间--与人聊天、看微信、读知乎。摒弃这些碎片化时间,做事情专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二,给一件事情做计划的时候,如果碎片化时间不可避免,则在计划之初,就应该把这一部分时间考虑在内。另外,事情大多时候可以拆分为一个个小的目标和计划,把这些目标计划、事情的过程罗列出来,也可以帮助更好的监视这件事的进度,从而保证这件事的连续*不被破坏,提高工作效率。
当你努力做多个事情的时候,一定不要同时做,两件事情不可能具有同样的优先级,排出优先级,做完一项做另外一项。这时可以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时间管理的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排除事情来行事。
明确界定事情的结果
一件事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得有界定的标准。一项需求,按照产品的prd做完,又通过了测试case,开发这个节点上算是完成了。明天早点起床,几点?六七点吧。这不叫界定,这叫模糊不清。以后做事情,一定要把完成目标清清楚楚的界定出来。表意不清的结果会造成个人的懒惰、得过且过。
读书容易,实践难。
开始容易,坚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