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书”》教学设计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因此,建议把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话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简介
本文以人物的对话为主要叙述方式,建议将朗读的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上。对于涉及的自然科学知识,不必作过多的讲解,只需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他们研究和探索的欲望。如果学生们对此感兴趣,可以在班级中组织“奇石博览会”,让他们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从而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学习目标
认识10个新字,能正确书写12个字。
感情饱满地朗读课文,理解并准确表达人物的对话。
激发对自然知识探究的兴趣。
教学流程
第一课
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见过的最大的“书”都有哪些?但在大自然中,还有比它更大的“书”吗?今天我们将阅读故事《最大的‘书’》。
初读识字:
预读课文。初次阅读课文,标出生字、喜欢的词语、不熟悉的字词。
同伴交流。
与同伴分享你已经认识的字,以及你是如何学会的?你可以如何记住其他生字?例如:“岩”,高山上的石壁就是“岩”;我去过重庆的红岩村,我还知道有部小说叫《红岩》。“册”是教科书的一种,封面上写着“二年级下册”。
将自己喜欢的生词朗读给同伴听,并解释你为什么喜欢它。通过这样的交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促使他们对事物产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例如,“地质勘探队员” - 我喜欢书中的地质勘探队员叔叔,因为他懂得很多东西。
向同桌请教不熟悉的字词。例如,“宝藏”、“矿物”。
与同桌合作朗读课文,努力确保正确流畅地朗读带生字的句子和段落。
向全班汇报。
逐个认读生字。
进行“朗读擂台赛”,以同桌为单位,逐句朗读,确保读音正确、流畅。
书写指导。
正确书写。在书写半包围结构的字时,要注意:“厚”字上下都无点,而“底”字上下都有点。“宝”字下边是“玉”而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埋”字左边是土字旁,要与“理”区分字形。你可以引导学生记住“有土才能埋”这个口诀。
书写美观。本课要求书写的字中,有很多“竖撇”,比如“质”、“厚”、“底”字的左撇,“铁”字右边的第二撇,“册”字的两撇。因此,建议重点指导竖撇的书写。指导过程中应以示范为主,可以多次示范,让学生反复观察“竖”到“撇”的变化过程,然后让他们反复练习,领悟“竖”到“撇”的自然过渡。
第二课
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世界上最大的“书”。在上节课中,我们解决了一个问题:“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还记得吗?谁能再说说理由?同学们还提出了一个问题:最大的“书”到底是什么样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我们这节课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朗读感悟:
读中学。
自由阅读。川川通过好奇的提问,学到了许多关于地质方面的知识。你想知道他问了什么,学到了什么吗?请快读一读,并用不同的符号标注他和叔叔的对话。
伙伴共读。与伙伴一起朗读《川川》和《叔叔》的对话,思考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你学到了川川学到的知识吗?请向大家分享。
演中悟。
四人小组合作表演。
角*分配:川川、叔叔、爸爸、旁白。
熟悉对话内容。分角*朗读,熟悉人物语言特点。
创作动作。爸爸在文中没有说话,你能设计出爸爸的动作和神态吗?一起合作表演。
全班评选表演。哪个角*表演得好?为什么?
猜中想。
你能猜出川川长大后想做什么吗?请说明理由。你能猜想出叔叔是如何获取这些知识的吗?你想向他学习吗?
积累运用:
词语延伸。观察课后“我会填”中标注红花的字,你发现规律了吗?你能够填写吗?学生自主填写后,进行组词游戏。例如:“宝石”→“石头”、“化石”→“石英”、“高山”→“山岭”、“大山”→“山川”、“大地”→“地球”、“土地”→“地图”。
实践活动:
交流各自找到的关于岩石的资料。
当课文中的学习伙伴读到“岩石就是书啊”这句话时,深有感触地说:“真没想到!”实际上,让我们“真没想到”的事情还有很多。请阅读课外书籍,例如《自然百科全书》,看看是否有类似的感受。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2
信息资料:
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地壳变迁、化石等相关知识的文字、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依题激疑:你们读过书吗?你们知道最大的书是什么样吗?(板题)课题中的“书”为什么加上引号?你们想知道这个问题的*呢?
2、展示激趣:教师出示化石标本或相关的图片资料,启发: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们究竟是怎样得来的呢?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本“书”,看看这本“书”是怎样介绍的!(板题)
初读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识字生字。
出示“我会认”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识字交流,可以采取组内交流的形式,说说自己已经认识了哪些字,是怎样认识的?同时交流记字的方法,如熟字加偏旁、形近字换偏旁、组词语以及学生个*化的记字方法。同时把自己不懂的词语作一标记与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2、利用生字卡片同桌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分段合作读文,互相检查读文情况。教师巡视吸收反馈。
3、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记重点字的方法。同时,教师强调重点字读音、字形等相关内容。如:“册”是平舌音;“质”读第四声;“岩”和“印”的声母都是“y而不是r;“痕”字的下面是“艮”不是“良”等。
(识字能力是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去组织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岩、册、宝、刨、痕、质”
2、引导学生从笔划、结构等方面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教师相机强调。如:“厚”字上下都无点。“宝”字下边是“玉”不是“五一”。“印”字右边是单耳,不能写成双耳。
3、“挑战难点字”。启发学生到板前书写大家认为不好写的字,师生评议。
4、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同桌互相评议。展示优秀的作品。
(观察、交流是写好字的一个重要前提,引导学生到板前范写难点字,激发学生写字的积极*,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相互交流与评议,促进了学生欣赏水平的提高。)
质疑
1、快速读文,思考: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或者提出问题考考大家?
2、组织交流,解决疑难。
(这一环节,可有效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读书能力。解决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了解了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但要注意字词等方面的内容可以当场解决,其他涉及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简略处理,为下节课作准备。)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回顾
1、听写(指读)词语
地质队员、勘探、岩石、波痕、煤炭、认真奇怪闪光透明宝藏足迹创根问底
2、接读课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
研读
针对上节课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交流互动中有所得。
(问题假设:a、文题中的“书”为什么要加上引号?b、这本书里有什么?(有字吗?有图画吗?)c、读了这本书,我们能知道什么?d、这本书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采取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看看以读中能解决哪些问题。如:自由读、小组交流读等。在此基础上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互相补充,教师相机点拨。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如:宝藏、刨根问底等。
(阅读是学生个*化行为,引导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探究,读中感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演读
1、小组合作演读课文。角*选定。熟读对话。分角*朗读,熟悉人物的语言特点。创编动作。
2、朗读展示,师生共同评议,加强对话的朗读指导。
3、猜中想。你能猜出川川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吗?说说你的根据。你能猜想出叔叔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吗?你有什么样的感想?
(结合文章以对话为主要叙说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角*扮演,进而深入体会当时的场景和人物的心理,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通过“演、创、猜”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解能力。激发了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发奋学习的热情。)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埋、陆、铁、底、趴”。组织学生观察其笔划、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2、教师范写学生认为的难点字。边写边强调注意的问题。
3、学生练写,师生评议。
拓展
1、通过课外的阅读和收集,你还知道其他相关的资料吗?组织学生交流展示。
2、布置课外收集活动,准备一次规模适当的的“自然界的奥秘”展。
(课内外结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兴趣地培养和良好个*的发展。)
伴教锦囊:
词语解释:
勘探:查明矿藏分布情况,测定矿床的位置、形状、大小以及地质构造等情况。
宝藏:储藏的珍宝或财富,多指矿产。
刨根问底:追究事情的底细。
古生物化石:古生物是地质历史时期中曾生活于地球上的生物,一般将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称为古生物,全新世以后的生物称今生物或现生物。大部分古生物已经灭绝,仅有少数古生物仍延续至今,称为活化石。古生物死亡之后由于自然作用保存在地层中的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的对话。
3、体会川川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热爱,培养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兴趣和意识。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对话。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课本p62的例3。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培养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难点: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王叔叔铺地情景图,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叔叔买了一套房子,正忙着装修,但他遇到了一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一个储藏室,地面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
的地砖?)
2、教师引导:谁能说说王叔叔对铺地砖有什么要求?
二、合作探讨,理解意义,学习方法。
1、演示课件,指导*作方法。
教师引导:这个房间长16分米,宽12分米如果用边长是整分米的正方形地砖把这个房间的地面铺满(使用的地砖都是整块)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
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回答自己的猜想)
教师引导:怎样验证你们的猜想呢?(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评价,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你的方法很好,我们可以先选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来摆摆看,有没有剩余。请看屏幕。(课件演示过程)教师引导:长方形的长有没有剩余?长方
形的宽有没有剩余?
教师质疑提出新学习目标:用其他的正方形来摆有没有剩余呢?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用水彩笔在长方形纸上画一画,把出现的几种的情况记录下来,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摆法。(学生分组进行画,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分组*作,发现规律。
①学生*作。学生在长方形纸上试画边长是2、3、4、5、6……厘米的正方形。
②交流汇报。请小组汇报讨论的结果。
③观察发现。
④得出结论。教师引导:要使长方形没有剩余,正方形的边长有怎样的要求。
⑤明确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教师提问:
(1)16的因数有哪些?12的因数呢?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
数有哪些?
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公因数?
(2)用*图表示课件动态显示:用*图的形式写出16和12的因数、公因
数。(学生观察)
(3)认识最大公因数教师提问:如果王叔叔想用最少的地砖铺地可以选择边长
多少的地砖?
三、回顾、反思、应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