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回顾】
教师:有谁愿意分享一下,关于240÷26的试商方法呢?
学生A:我觉得26和24比较接近,我用同头无除法,直接商8或9。
学生B:我把26看成30来试商,需要调整一次商。
学生C:我不太明白。(这位学生可能是后进生,对于他来说,将数字看成整十还能用口诀来试一试,但是15这种情况有点难。)
【分析反思】
在学生的反馈中,虽然可以用同头无除法试商,但为什么教材还要介绍将26看成25来试商呢?那么这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掌握不同试商的灵活*,还是专注于特定情况下的25、15、35试商的方法呢?
【备课随想】
在备课时,我们是否可以将这节课设计成让学生掌握25、15、35试商的方法呢?因为有些除法题,按照“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次数较多,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法来试商。因此,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试商方法,将这节课的定位放在例如除数为26或34等情况下,需要多次试商的新方法上。基于学生试商的需求,引导他们学习新的方法。当学生使用同头无除法时,可能觉得例题对于数据的选择有些不妥。
【重新审视】
计算240÷26时,让学生自主探索试商的方法,目标是能够用自己的方法来求商,也让学生认识到试商时有不同的方法可选。在学生汇报各自方法的同时,鼓励他们说出不同之处,以进一步了解试商的过程,培养灵活试商的意识。
因此,这节课并不是着重具体教学某种试商方法,而是让学生对比不同试商方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以提高试商的能力。
数学课《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教学反思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
若干小棒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师板书:有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学生,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几个?
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学生汇报师板书:8÷4=2
8个一除以4等于2个一
想口诀:二四得八
2×4=8
8÷4=2
同学们记*真好!对已学过的知识掌握很好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引导学生观察例1图,获取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师板书:有8盒月饼,每盒10个,一共80个,平均分给4个组,每个小组能分得多少个月饼?
3.学生*思考,然后指明学生列式:80÷4=
4.提问:用什么方法计算?
5.分小组探讨计算方法,并借助小棒摆一摆。
6.小组汇报,师生整理板书:80÷4=20
8个十除以4等于2个十
想口诀表:二四得八
20×4=80
80÷4=20
7.分小组探讨:8÷4=2和80÷4=20计算时的区别。
8.师根据小组汇报小结:相同处:都利用乘法口诀“二四得八”计算的;不同之处:两道题的计数单位不一样:8个“一”和8个“$2。
三.巩固练习
1.课堂活动1题(同桌之间互说)
2.听算10道题(评选听算小能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起点,自然过渡到新课。这节课很失败,失败的原因:没有真正了解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有多高,在复习旧知的时候自以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速度放的有点快,结果导致后进生在计算求商的时候引用的乘法口诀是把被除数与除数相乘得出商,还好及时发现纠正,走出了误区。通过这节课使我深受启发:旧知与新知是紧密联系的,在复习旧知时一定要深入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教后反思3
整十数相加减的学习是数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20以内拓展到100以内,主要变化在于十位上的数需要进行相应的加减运算。通过在已经理解整十数概念的基础上学习整十数的相加减,有助于学生理解多位数加减法的基本法则,尤其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概念。这为学生进一步学习100以内的数的相加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中,我首先进行了1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并引导学生通过分享他们对一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的思考方式来巩固知识。随后,我回顾了数字的组成,帮助学生认识到像50、20这样个位上为0的100以内的两位数被称为整十数。这引出了今天我们学习整十数相加减的主题。
在解决情境题40+30=?时,很多学生能够迅速得出*70。我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学生的基本思路包括因为4+3=7,所以40+30=70。而书本上的四个十加上三个十等于七个十这种表达方式并不被学生喜欢,也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为了更清晰地表达这个概念,我在黑板上利用小棒进行了示范,明确地解释老师通过小棒算出了这一结果。尽管学生能够得出正确*,我认为理解为何等于70是至关重要的。
练习过程中,学生完成得很顺利。在练习中,我还着重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希望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这有助于加深对整十数相加减的理解,并提高数学思维的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