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白所作的《望庐山瀑布》古诗的背景,一般人可能不会深究。但是,在专家眼中,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并不是相同的。想要了解其中的缘由吗?小编给你带来《望庐山瀑布》古诗的两种背景。
第一背景:
在天宝十五年,唐玄宗采纳了新任宰相房?等人的建议,颁布了“制置”的诏旨,将四个儿子分别派驻四方,以分进合围之势对付叛*。然而,太子李亨却在此诏命发布之前,自行登基称帝,改元至德元年,尊玄宗为太上皇。玄宗得知此事虽不乐见,但由于自己年老体弱,且感到对叛乱的引发负有责任,因此未作追究。但是,永王李?年轻且雄心勃勃,对太子擅自称帝心怀不满,遂未按旨意前往蜀地,而是转移兵力至江夏,继续扩充*队,以备与太子肃宗李亨对峙。李白因此受到欺骗,进入永王幕府,后被捕入狱,并最终被流放到夜郎。至于李白之所以离开宣城,隐居在距离豫章较近的庐山,则是因为其妻思念弟弟,他决定前往探望。庐山景*秀丽,李白深受其吸引,因此创作了不少赞美庐山美景的诗篇,《望庐山瀑布》便是其中代表作之一。
第二背景: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这两首诗一般认为是李白公元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前后初游庐山时所作。有专家指出,这两首诗的体裁不同,内容部分重复,因此怀疑非同一时期所作。有学者据任华《杂言寄李白》诗推测,第一首五言古诗应为李白入长安之前(开元年间)所作。而另一些人认为第二首七言绝句可能创作于公元756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即李白夏秋之交时期到访庐山时所作。
这两种背景的解读呈现出不同的历史背景与文学情境,丰富了我们对李白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理解。
古诗--望庐山瀑布2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xuán)宗天宝十五年)李白到庐山的夏秋之交。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gài)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的薄雾,给人一种朦(mãng)
胧(lóng)的美感。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tãng)飞泻(xiâ)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xiâ),“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jī),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cuǐ)璨(càn)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shuài)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太阳照耀香炉峰生出袅(niǎo)袅紫烟,远远望去瀑布像长河悬(xuán)挂山前。仿佛三干尺水流飞奔直冲而下,莫非是银河从九天垂落山崖(yá)间。李白(公元701年到公元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jí)陇(lǒng)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yù)碎(suì)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jiàn)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公元762年病逝(shì),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huī)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望庐山瀑布古诗全文3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特*、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庐山瀑布古诗全文,欢迎参考~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九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名句赏析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风景秀丽,香炉峰的瀑布尤为壮观,诗人以十分兴奋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绝句。前两句概括地描绘了香炉峰瀑布的奇伟景象。首句从香炉峰写起,在灿烂的阳光照射下,轻轻的水气变成了紫*的薄雾,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第二句描写瀑布,一个“挂”字,生动逼真地写出了瀑布奔腾飞泻的气势。两句用夸张的比喻和浪漫的想象,集中笔墨进一步描绘瀑布的形象。
“飞流”是写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绘瀑流直泻,“三千尺”是夸张瀑布的壮观,可以说字字珠矶,无一虚设。最后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银河,既生动又贴切,而其中一个“疑”字率直道破是诗人的想象,令人感到意味深长。
全诗赏析
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