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现今,宇宙的壮丽结构以纯数学之姿呈现。以下是高三数学学习的方法总结,期望能为大家提供一些帮助。这些策略仅供参考,如需更多相关知识,请关注CNFLA学习网!
关于平行和垂直位置关系的论证策略:
从已知*质出发,经由求证到判定,采用综合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寻找*思路。
常用方法之一是根据题设条件添加辅助线(或面)来解题。
在*线线垂直时,优先考虑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它们在高考题中使用频率最高。
计算空间角的方法和技巧:
主要步骤:构图、*、计算;若使用向量,则是构图后*计算。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可以采用平移法、补形法、或向量法。
对于直线和平面所成角:
关键在于构建垂线,将其转化为同一三角形中的问题,或者采用向量计算。
可以使用公式进行计算。
二面角的计算可以通过平面角的不同方法实现:
可以找到平面角,在三角形中计算或使用向量计算。
利用射影面积法或向量夹角公式。
计算空间距离的方法和技巧:
求点到直线的距离常使用三垂线定理作出点到直线的垂线,并在相关三角形中求解。
求两条异面直线间距离通常先找出它们的公垂线,然后计算公垂线段的长度。
求点到平面的距离一般先找出或构建过该点垂直于已知平面的平面,利用面面垂直的*质计算距离。
熟记一些常用的结论:
正四面体的体积公式、面积射影公式、立平斜关系式、最小角定理等。
清楚理解棱锥顶点在底面的射影与底面内心、外心、垂心的条件,这对于快速解答某些问题很有帮助。
对于平面图形的翻折和立体图形的展开问题,要注意在翻折前和展开后几何元素的“不变*”与“不变量”。
处理与球有关的题型时,通常采用传统方法,求出球的半径即可。
阅读立体几何题目:
弄清楚图形是何种几何体,是规则的、不规则的、还是组合体等。
理解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包括面面、线面、线线之间的关系(平行、垂直、相等)。
特别注意面面垂直、线面垂直、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等关系。
解题程序分为四个过程:
理解问题,即审题,明确已知、条件、未知和结论。
制定解题计划,找出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构思一个成功的解题计划。
执行解题计划,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和符号表述解题思路,并验证解答合理*。
回顾所得结论的验证,总结解题方法。
希望这些方法和技巧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在高三数学学习中取得成功!
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学习方法2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高考数学立体几何学习方法,欢迎大家阅读!
一、逐渐提高逻辑论证能力
论证时,首先要保持严密*,对任何一个定义、定理及推论的理解要做到准确无误。符号表示与定理完全一致,定理的所有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推出相关结论。切忌条件不全就下结论。其次,在论证问题时,思考应多用分析法,即逐步地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向已知靠拢,然后用综合法(“推出法”)形式写出。
二、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直线和平面这些内容,是立体几何的基础,学好这部分的一个捷径就是认真学习定理的*,尤其是一些很关键的定理的*。例如:三垂线定理。定理的内容都很简单,就是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的阐述。但定理的*在出学的时候一般都很复杂,甚至很抽象。掌握好定理有以下三点好处:
(1)深刻掌握定理的内容,明确定理的作用是什么,多用在那些地方,怎么用。
(2)培养空间想象力。
(3)得出一些解题方面的启示。
在学习这些内容的时候,可以用笔、直尺、书之类的东西搭出一个图形的框架,用以帮助提高空间想象力。对后面的学习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三、“转化”思想的应用
我个人觉得,解立体几何的问题,主要是充分运用“转化”这种数学思想,要明确在转化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有什么联系,这是非常关键的。例如:
(1)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两条相交直线的夹角即过空间任意一点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斜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转化为直线与直线所成的角即斜线与斜线在该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
(2)异面直线的距离可以转化为直线和与它平行的平面间的距离,也可以转化为两平行平面的距离,即异面直线的距离与线面距离、面面距离三者可以相互转化。而面面距离可以转化为线面距离,再转化为点面距离,点面距离又可转化为点线距离。
(3)面和面平行可以转化为线面平行,线面平行又可转化为线线平行。而线线平行又可以由线面平行或面面平行得到,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同样面面垂直可以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
(4)三垂线定理可以把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转化为空间的两条直线垂直,而三垂线逆定理可以把空间的两条直线垂直转化为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垂直。
以上这些都是数学思想中转化思想的应用,通过转化可以使问题得以大大简化。
四、培养空间想象力
为了培养空间想象力,可以在刚开始学习时,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模型用以帮助想象。例如:正方体或长方体。在正方体中寻找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之间的关系。通过模型中的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观察,逐步培养自己对空间图形的想象能力和识别能力。其次,要培养自己的画图能力。可以从简单的图形(如:直线和平面)、简单的几何体(如:正方体)开始画起。最后要做的就是树立起立体观念,做到能想象出空间图形并把它画在一个平面(如:纸、黑板)上,还要能根据画在平面上的“立体”图形,想象出原来空间图形的真实形状。空间想象力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而是以提设为根据,以几何体为依托,这样就会给空间想象力插上翱翔的翅膀。
五、总结规律,规范训练
立体几何解题过程中,常有明显的规律*。例如:求角先定平面角、三角形去解决,正余弦定理、三角定义常用,若是余弦值为负值,异面、线面取锐角。对距离可归纳为:距离多是垂线段,放到三角形中去计算,经常用正余弦定理、勾股定理,若是垂线难做出,用等积等高来转换。不断总结,才能不断高。
还要注重规范训练,高考中反映的这方面的问题十分严重,不少考生对作、证、求三个环节交待不清,表达不够规范、严谨,因果关系不充分,图形中各元素关系理解错误,符号语言不会运用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具体来讲就是按课本上例题的答题格式、步骤、推理过程等一步步把题目演算出来。答题的规范*在数学的每一部分考试中都很重要,在立体几何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更注重逻辑推理。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同学来说,考试的每一分都是重要的,在“按步给分”的原则下,从平时的每一道题开始培养这种规范*的好处是很明显的,而且很多情况下,本来很难答出来的题,一步步写下来,思维也逐渐打开了。
六、典型结论的应用
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于*过的一些典型命题,可以把其作为结论记下来。利用这些结论可以很快地求出一些运算起来很繁琐的题目,尤其是在求解选择或填空题时更为方便。对于一些解答题虽然不能直接应用这些结论,但其也会帮助我们打开解题思路,进而求解出*。
高考文言文的复习与解题技巧3
编者按:文言文向来是高考语文试题中的重点和难点。它所涵盖的知识点既多又杂,而且散见于教材。因此整理、复习这部分知识内容是令广大考生深感头痛的事情。本刊急考生所急,特别从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及诗歌鉴赏四个方面入手,烩制出这道特制的有关文言文复习与解题技巧的拼盘以帮*生备考。
文言实词
文言实词是高考语文测试的重要内容,《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是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能力层级为b。
测试形式
高考中文言实词的测试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有单字和双字之分;一种是判断加点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是否相同,只有双字形式。
解题方法
一、联系教材
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用法大部分在教材中出现过,因此联系教材解题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例1.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2003年)
讽字见于《邹忌讽齐王纳谏》,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2.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2003年)
遇字见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可推知解释错误。
例3.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
结发:指刚成年的时候(2002年)
结发见于《孔雀东南飞》,可推知解释正确。
例4.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2001年)
教材《赤壁之战》中有北面而事之句,可推知南面是面向南,与现代汉语不同。考场上能做到很快地联系教材,就要熟读背诵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平时做好知识积累,掌握120个常见实词的用法,已列入考试范围但试卷中还没有出现过的词语尤其要注重。另外牢记课后的一词多义练习,像高考试题中的给盛识适辞请致等都在练习题中出现过。
二、分析语法特点
(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应该是名词,如果解释成动词就是错的。
例5.?以石,行旅便之。行旅:行走旅游。(2001年春季)
例6.自放驴,取樵吹爨。樵:打柴。(2000年)樵作动词取的宾语,是名词解释成动词打柴错误。
(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例7.善才绳之。绳:捆绑。(1997年)绳是名词,用在之字前,要活用作动词,解释为捆绑正确。
例8.立谓所亲曰。亲:亲属。亲字用在所字后,是动词用法,解释为亲属错误。
例9.不意乃在朝列。意:意愿。副词不能修饰名词,意应是动词料想。
例10.凡吏于土者。吏:官吏。名词和介宾短语搭配,要活用作动词,吏应是动词做官。
例11.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东:向东。方位词东用在而后,活用作动词向东。
(3).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要解释为动词,通常是指第一个字。
例12.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雨雪:下雪。(2001年春季)雨雪是两个名词连用,雨活用作动词,雨雪即下雪。
三、利用构词特点
古汉语中不少词语是由并列成分构成的,意思或相近或相反,利用这种构词特点也可以正确地解答试题。
例13.每读书至治乱得失。治:主管。治乱得失是由两个相反意思的词语构成的并列短语,其中得与失相对,那么治与乱也该相对,由此推出治应该是形容词,解释为动词主管错误。
例14.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将:搀扶。扶与将是同义复词,都是搀扶之意,解释正确。
例1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出去。出入在句中是偏义复词,出是衬字,无意义,解释为出去错误。
复习补要
文化常识和文言句式没有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还是涉及了一些相关的知识。因此,在高考复习时,要有选择地整理一部分常用的文化常识和重要的文言句式。
与文化常识有关的高考例题
(1).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2002年):指刚成年的时候。(见《孔雀东南飞》)
(2).铨简秀士(2002年春季):选拔官吏。(见《记王忠肃公翱事》)
(3).而城中鼓噪从之(2001年):古代指出战时擂鼓呐喊。(见《失街亭》)
(4).始视事,恂恂若不能(2001年春季):官吏到职开始工作。(见《张衡传》)
与文言句式有关的高考例题
(1).城之不拔者二耳。(2001年)拔:被攻取。(被动句)
(2).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2000年)主谓式判断句,即他是都督。(薛吉辰)
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测试中的能力层级为b,《考试说明》对其提出的要求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
测试形式
文言虚词的测试形式只有一种,即判断4组8句中的加点字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如2003年全国卷和*卷。
解题方法
一、对照教材例句区别用法
高考文言虚词用法题共4组,8个例句,除原文外,其余4个句子一般都选自中学教材,句式和考文基本相同。分析近几年选自教材的例句可以看出,大多出自《史记》,也涉及了一些传统篇目,如《出师表》《过秦论》《促织》《游褒禅山记》等。因此,只要熟悉教材中传统篇目中的常见虚词用法,再加以比较,就能推断出*。这是解答虚词用法题的主要方法。
例1.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2001年)
后句出自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传统课文。因字是连词,相当于于是,前句句式与后句相似,因字用法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