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纶简介及其作品赏析(汇总3篇)

写范文发表于:2023-01-10 16:27:45

卢纶(约737-约799),字允言,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汉族,河中蒲(今山西省永济县)人。天宝末举进士,遇乱不第;代宗朝又应举,屡试不第。大历六年,宰相元载举荐,授阌乡尉;后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升监察御史。出为陕府户曹、河南密县令。后元载、王缙获罪,遭到牵连。德宗朝复为昭应令,又任河中浑瑊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有《卢户部诗集》。

“大历十才子”中,卢纶的诗是比较特别的。他虽然也有一些和其他人一样的写景应酬、赠答唱和之类的淡雅之作,但却有一些非常好的边塞诗,这大概和他在浑瑊幕中经历过*旅生活,去过西北边陲有关系。他最为人欣赏的,是《塞下曲》(四首录二):

卢纶简介及其作品赏析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

堪称唐代边塞诗中的精品,不输于盛唐边塞诗人。

卢纶得名很早,倒不是因为他的边塞诗,而是另一首七律《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诗的结尾很有力,自己的家,当然也包括其他人的家都已经因为战乱毁掉了,哪里还忍听那江上时时传来的战鼓声。诗显然受杜甫《又呈吴郎》“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战血流依旧,*声动至今”的影响。

逢病*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此诗写一个伤病退伍在还乡途中的*人,从诗题看可能是以作者目睹的生活事件为依据。诗人用集中描画、加倍渲染的手法,着重塑造人物的形象。诗中的这个伤兵退伍后,他很快就发觉等待着他的仍是悲惨的命运。“行多”,已不免疲乏;加之“有病”,对赶路的人就越发难堪了。病不能行,便引出“住”意。然而住又谈何容易,离*即断了给养,长途跋涉中,干粮已尽。“无粮”的境况下多耽一天多受一天罪。第一句只短短七字,写出“病*人”的三重不堪,将其行住两难、进退无路的凄惨处境和盘托出,这就是“加倍”手法的妙用。第二句承上句“行”字,进一步写人物处境。分为两层。“万里还乡”是“病*人”的目的和希望。尽管家乡也不会有好运等着他,但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对于“病*人”不过是得愿死于乡里而已。虽然“行多”,但家乡远隔万里,未行之途必更多。就连死于乡里那种可怜的愿望怕也难以实现呢。这就使“未到乡”三字充满难言的悲愤、哀怨,令读者为之*鼻。这里,“万里还乡”是不幸之幸,对于诗情是一纵;然而“未到乡”,又是“喜”尽悲来,对于诗情是一擒。由于这种擒纵之致,使诗句读来一唱三叹,低回不尽。

诗的前两句未直接写人物外貌。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然而由于加倍渲染与唱叹,人物形象已呼之欲出。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上,第三句进而刻画人物外貌,就更鲜明突出,有如雕像被安置在适当的环境中。“蓬鬓”二字,极生动地再现出一个疲病冻饿、受尽折磨的人物形象。“哀吟”直接是因为病饿的缘故,尤其是因为创伤发作的缘故。“病*人”负过伤(“金疮”),适逢“秋气”已至,气候变坏,于是旧伤复发。从这里又可知道其衣着的单薄、破敝,不能御寒。于是,第四句又写出了三重“不堪”。此外还有一层未曾明白写出而读者不难意会,那就是“病*人”常恐死于道路、弃骨他乡的内心绝望的痛苦。正由于有交加于身心两方面的痛苦,才使其“哀吟”令人不忍卒闻。这样一个“蓬鬓哀吟”的伤兵形象,作者巧妙地把他放在一个“古城”的背景下,其形容的憔悴,处境的孤凄,无异十倍加。使人感到他随时都可能象蚂蚁一样在城边死去。

这样,通过加倍手法,有人物刻划,也有背景的烘托,把“病*人”饥、寒、疲、病、伤的苦难集中展现,“凄苦之意,殆无以过”(南宋范晞文《对床夜语》)。它客观上是对社会的控诉,也流露出诗人对笔下人物的深切同情。

塞下曲六首(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营生活。因为是和张仆射之作(诗题一作“和张仆射塞下曲”),语多赞美之意。此为组诗的第二首,写将*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的勇武。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列传》。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首句写将*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次句即续写射。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一“惊”之后,将*随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而不仓皇,既具气势,而形象也益鲜明。

塞下曲六首(其二)

后二句写“没石饮羽”的奇迹,把时间推迟到翌日清晨(“平明”),将*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令人读之,始而惊异,既而嗟叹,原来箭杆尾部装置着白*羽毛的箭,竟“没在石棱中”,入石三分。这样写不仅更为曲折,有时间、场景变化,而且富于戏剧*。“石棱”为石的突起部分,箭头要钻入殊不可想象。神话般的夸张,为诗歌形象涂上一层浪漫*彩,读来特别尽情够味,只觉其妙,不以为非。清人吴乔曾形象地以米喻“意”,说文则炊米而为饭,诗则酿米而为酒(见《围炉诗话》),其言甚妙。因为诗须诉诸读者的情绪,一般比散文形象更集中,语言更凝炼,更注重意境的创造,从而更令人陶醉,也更象酒。在《史记》中才只是一段普普通通插叙的文字,一经诗人提炼加工,便升华出如此富于艺术魅力的小诗,不正有些象化稻粱为醇醪吗?

少年时代的卢纶,由于家境并不很好,世道不宁,父亲可能去世较早,他本人又多病,生活并不美好,可能有好些时间,是在舅舅家度过的。他在《纶与吉侍郎中孚司空郎中曙苗员外发崔补阙峒》诗中自称:“八岁始读书,四方遂有兵。……禀命孤且贱,少为病所婴。”又在《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诗中说:“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过了几年后,卢纶走举试之途,又多不顺利。上文谈到《极玄集》、《旧唐书》都记载卢纶天宝末举进士不第。卢纶有《落第后归终南别业》诗,道:“久为名所误,春尽始归山。落羽羞言命,逢人强破颜。”《纶与吉侍郎中孚……》中说:“方逢粟比金,未识公与卿。十上不可待,三年竟无成。”由这些诗可知,卢纶天宝未落第后,曾在终南山居住读书,又几次应举,但均未能及第。后来他“奉亲避地于鄱阳”,是几次应举都未能及第后,大概为生活所迫,或家遭变故,远赴鄱阳。可能他舅舅家其时在鄱阳一带居住,他又去投靠舅家了。大历初,卢纶又由邵阳赴长安应举,《新唐书》本传说他大历初数举进士不入第。在举试之途,是彻底失败了。

卢纶虽屡试不第、人生与仕途都极不顺利,但在诗坛却名声渐盛,而且他交游广泛,是一个活跃的社交家,并最终借此步入仕途。大历年间,他在长安,在鄱阳,与吉中孚、司空曙、苗发、崔峒、耿韦、李瑞等交游唱酬,被称为大历十才子。卢纶堪称十才子之冠冕,受到宰相元载、王缙的赏识与推荐,由诗坛步入仕途。元载将卢纶的诗进给皇上,补阌乡尉。后来又因王缙的礼聘,为集贤学士、监察御史,这中间又曾任河南巩县令。元载、王缙获罪时,卢纶受到牵连,因此还被拘禁过。德宗继位后,卢纶又被任为昭应县令。朱泚之乱发生后,咸宁王浑瑊出镇河中,召卢纶为元帅府判官。*营生活,使卢纶诗风较为粗犷雄放,关于*旅边塞诗,写得极有生气,为大历十才子其他诗人所难及。因他的诗受到德宗重视,官至检校户部郎中。正当他在官场将要青云直上的时候,生命却终结了。

卢纶一生如此不得意,只是因为权贵的推荐,才作了很短时期的官,可以说是得利于社交。卢纶所交往的人物,不乏权贵大僚,除前面提到的宰相元载、王缙外,任过实职的宰相还有常衮、李勉、齐映、陆赞、贾耽、裴均、令狐葱,浑瑊、马燧、韦皋虽未任过宰相,但也是大权在握的人物。卢纶与之交往的,还有封疆大吏、重要朝官和掌握着入仕、升迁大权的人物,如皇浦温、鲍防、黎干、卢甚、张建封、韦渠牟、裴延龄、王延昌、徐浩、薛邕、赵涓、李纾、包佶、吉中孚、肖昕,其他朝臣、各级官员和名门子弟则更多。与一些著名诗人的交往则更无须细数。从这个意义上讲,卢纶又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社交家。

诗人许浑生平介绍及作品赏析2

生平简介

许浑,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陆(今湖北安陆县),后迁居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县)。武则天时宰相许圉师后裔。大和六年(832)举进士。曾就任涂、太平二县县令。大中三年(849),迁监察御史,因病去官,东归京口。后起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官终睦、郢二州刺史。一生酷爱林泉,淡于名利。其诗长于律体和绝句,格调豪爽清丽,句法圆稳工整。其登高怀古、羁旅游宦之作尤为时人称道。

曾自编诗歌“新旧五百篇”,名之《丁卯集》,原集已佚,今存《丁卯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

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

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

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诗鉴赏

这首诗是许浑登临怀古的代表作,通过对在咸阳西楼晚眺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的衰朽的无限惋惜之情。

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怀愁肠忧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这样的发端,意远而势雄,尤显情韵之不俗。

以下五句全写勾起愁肠的晚眺之景——激发诗人“万里愁”的触媒。

“蒹葭杨柳似汀洲”,是写诗人晚眺的第一景。诗人凭栏眺望,一片蒹葭杨柳杂乱丛生,像是凄凉的沙洲。“汀洲”多为江南水滨之景,联系诗人出生的润州泽国水乡,可触摸到诗人的思乡之恸。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二句,从空间领域描绘写晚眺之所见——磻溪罩云,暮*苍茫,一轮红日渐薄远山,夕阳与慈福寺阁姿影相叠,仿佛靠近寺阁而落,就在这夕照图初展丽景之际,蓦然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沐浴在凄风之中。凄风苦雨,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化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二句,则是从空间领域的下端状摹景物。山雨将到鸟雀仓惶,秋蝉悲鸣,此时,只有秦汉两代的深宫禁苑才是千古兴亡的见证。秦汉兴亡之事,更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

结尾“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系感慨之词,是说行人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秦汉旧地如今只剩下由西而东流逝的渭水了。“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

这首诗歌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妙合无限,互藏其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和艺术感染力。其次,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另外,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铸成“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富于哲理意味的千古名句。

《吴苑行》介绍及赏析3

《吴苑行》作品介绍

《吴苑行》的作者是温庭筠,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75卷。

《吴苑行》原文

吴苑行

作者:唐·温庭筠

锦雉双飞梅结子,平春远绿窗中起。

吴江澹画水连空⑴,三尺屏风隔千里。

小苑有门红扇开⑵,天丝舞蝶共徘徊⑶。

绮户雕楹长若此,韶光岁岁如归来。

《吴苑行》注释

⑴澹:即“淡”。

⑵红扇:一作“门扇”。

⑶共:一作“俱”。

《吴苑行》赏析

“锦雉双飞”,是写环境。题为《吴苑行》,则这锦鸡分明是吴苑所见;兔葵燕麦,其荒芜也可见。但作者不写乌鸦麻雀,而偏是“锦雉”,是漂亮的山鸡,并且“双飞”双宿,十分悠闲自适。写荒芜不写穷荒破落,这里见出温庭筠的美学思想。他总是以美来写令人惋惜之事的。以乐景来写哀,在艺术上,这也是一种加倍的衬托法。

“梅结子”,点明时节。也可能有这样的含意:荒苑中,梅花自开自落,在无人照料下,已梅子青青矣。这自然景物与人事无关,是为梅庆幸,还是在为人悲哀,将这两者交织在一起,让人说不出是悲是喜,反倒让自己生出一种惆怅。

春天,是平坦的春天——不是山那立体的春*,写明了“吴”的平原地势。是以绿也是一望无边的“远绿”。不说此时的吴苑是断瓦颓垣,而只说从“平春远绿窗中起”——他可以随意地站在窗前,则这“窗”恐也就只剩下一个框子了。可见不仅苑是残垣,而且连宫庭内院也已是断壁,层楼尽堙,甚至连树也没有一棵,所以这才“平春远绿窗中起”。作者偏要把一个残败的景象写得这样美。

这两句已点明了题——“吴苑行”。庭院荒芜,残垣断壁,是其“行”于吴苑之所见。

“吴江澹画水连空,三尺屏风隔千里”两句是进一步发挥的联想:吴江,仍是此行之所见,只是更远之景,是以如淡淡的水墨画,远到与淡淡的青天联接了起来。这是承上句之意“平春远绿”而来,故知亦是“窗中”而所见之春*,亦是当年吴国的天下。下句一转,“三尺屏风隔千里”,从吴江而想到当年之形势,屏风乃是内室所用之物,吴之亡,正亡于夫差的荒淫,他所在意的只是这三尺屏风之内,千里之外他是看不见的,就是被三尺屏风遮断了双眼双耳,以至敌人在卧薪尝胆,内外勾结而不知不识。则屏风,非指实物,而是整个宫庭生活,特别是宴乐、女*的借代。这句是感慨,谓耽于宴乐,而不问千里以外亦即世界上将发生什么大事,寄托了诗人深情的感慨。

接着,目光拉回来,“小苑有门”,这原是常识,本不足写。而特地提到“有门”的,是说小苑虽已荒废,而小门犹存也。虽残而未尽废。“红扇开”,正谓早已无人照料了,而自个儿地开着。有门而开,其为无人也明矣。想其在风中而乒乓作响,则是一种败落空虚的景象。“天丝”句与开首句同一手法,但含意又有所不同。天丝是春天里空中常飘有的一种白丝,这些蝶儿丝儿,尚知在此徘徊,亦似有情者,更难奈当年的人事早已变化。这是以天丝、蝶*之不变来衬起人事之变。这些无情之物尚有情,无如昔日钟情之人却已不在了。是以它只有空自徘徊而无定所——这又是在不变之中又有变化。

结句是感慨。“绮户雕楹长若此”者,正是谓其不能如此也。“韶光岁岁如归来”者,也正谓其不能归来也。“绮户雕楹”若能“长若此”者,则“韶光”便可以“岁岁归来”了,落实到国家之盛时也难以永葆,因而纵有春天,也不是他自己的。借吴苑之荒凉,寄托了诗人对于盛唐凋落之哀叹,然而他写来却不见衰飒之情之字,于一片粉墨春情之中,使人去感到诗人此时激荡的心情;可谓之哀而不伤了。从*古老的诗教看——亦即诗的美学标志来说,这首诗可谓是精品。

诗是一起,一结;一起,一结。但起结形式虽同,而内含却在变,是同中有异。前结是叹吴,后结则是哀唐兼及自己也。

《吴苑行》作者介绍

温庭筠(约812年-866年),是唐代诗人,又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精通音律,词风浓绮艳丽,语言工炼,格调清俊,他的诗与李商隐齐名,有“温李”之称,但其成就无论从思想内容上还是艺术形式上来说,都不如李商隐。他当时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

温庭筠的先世温彦博虽是宰相,而温庭筠是温彦博的裔孙。可是,到了温庭筠的时候,其家世已衰微。温庭筠与令狐绹之子令狐滈友好,经常出入于相府。同时与段成式两家颇睦,互通诗文,辑为《汉上题襟集》,温庭筠遂将女儿嫁给了段成式之子段安节。

温庭筠诗风上承南唐梁、陈宫体的余风,下启花间派的艳体,是民间词转为文人词的重要标志。温庭筠作为词人的地位很高。他著有《握兰》、词集《金荃》二集,均已散亡,现存的《花间集》收集了66阕他的词作、列为篇首。温庭筠词风婉丽、情致含蕴、辞藻浓艳,今存310余首,后世词人如冯延巳、周邦彦、吴文英等多受他影响。

《吴苑行》繁体对照

卷575吳苑行溫庭筠

逯呻p飛梅結子,平春遠綠窗中起。

吳江澹畫水連空,三尺屏風隔千裏。

小苑有門紅扇開,天絲舞蝶共徘徊。

绮戶雕楹長若此,韶光歲歲如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