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技法指导(专业3篇)

写范文发表于:2022-09-29 21:06:31

诗歌的语言,强调字句的锤炼,讲究音韵的*。近年来中考的语言鉴赏题,侧重于考查词语的准确使用,意象内涵的揭示,重要语句的理解赏析等方面内容。接下来我们就一步步走进诗歌语言的大门。

一、炼字类

古代诗词鉴赏技法指导

诗词中词语的考查形式有多种。不过无论是找出句中的诗眼、分析关键词语在诗中的作用,还是比较不同词语的差异,究其实质,都是对词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准确使用及其表达效果的考查,都可归结为“炼字类”。以下几类词,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活用词

像蒋捷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中的“红”和“绿”;常建的“山光悦鸟*,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和“空”;以及周邦彦的“风老莺雏,雨肥梅子”中的“老”和“肥”,都是化腐朽为神奇的词语。

2.表现力强的动词

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众口相传,千古流芳。

3.表示感情变化的词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一个“悔”字巧妙地将“闺中少妇”的感情变化表现了出来。

4.表示颜*的词

*调一般能体现心情,可增强描写的*彩感,渲染气氛。有些虚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可能颇具意味,如:“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在平时的阅读中,要炼就一双善于发现重要词语的“火眼金睛”,在吟咏中用心品味这些词语的妙处。

二、意象品读类

意象是蕴涵作者思想感情的物象,是抽象的主观的“意”与具体的客观的'“象”两方面的*交融和完美结合。它是诗歌中特殊的语言形式,是诗歌鉴赏中极其重要的核心概念。鉴赏时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意,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对象意的积累和把握,对分析鉴赏古诗词中的景物形象、所形成的氛围及作者的心境,进而深入理解诗词主旨是大有裨益的。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常见的意象组合方式,全部使用名词或名词*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画面,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可称之为“意象叠加”。如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这些意象看似孤立,认真品读却能发现其内在的联系。

三、缘物体情,反复揣摩诗歌意象的深层含意

意象是诗歌形象的主要类型。所谓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和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或者说是指经作者构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客观物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和依托。因此,鉴赏诗歌时,只有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鉴赏古代诗歌作品。

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2

古诗词鉴赏题虽然具有一定开放*,鼓励考生发挥创意,但考生仍需根据试题要求,遵循规范*答题,避免失分。以下根据高考真题归纳几种鉴赏题答题模式,提供*作*指导。

(1) “诗眼”或“炼字”型题

设问方式:

对诗中某句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从某两句中分别找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此诗某联某句中的哪个字音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中哪个更好?为什么?

某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答提示:

古人作诗常追求一字传神。此类题型要求考生分析字词的妙处,联系语境和诗意。

答题要点:

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展开联想和想象,还原该字描写的情景;

点出该字表达的感情或烘托的意境。

示例: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第三句“湖平两岸失”的“失”字,与“湖平两岸阔”的“阔”字,哪个更好?

答:

“阔”字更好。

“阔”指开阔、空旷。

春潮使江面渺远无际,两岸显得格外宽阔。

“阔”字直接抒发了诗人视野开阔的强烈感受。

(2) 句意型题

设问方式:

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或第四句的理解或赏析。

解答提示:

解释诗句意蕴需注意语表义和语里义,结合全诗,指出其作用或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观点。

答题要点:

阐明语表义,有时探索其深层意思。

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的情感和旨趣。

示例:

唐·李白《听蜀僧*琴》: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谈谈对李白《听蜀僧*琴》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

写出曲终时的景*,和诗人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3) 意境型题

设问方式:

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某两句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答提示:

意境是指诗人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融合。分析意境需找出意象,想象画面,概括氛围特点,联系诗人思想情感。

答题要点:

找出诗中的意象。

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图景画面。

概括意境的氛围特点(双音节形容词,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启示思考,并指出原因。

示例:

唐·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请分析杜甫《江汉》中第二联“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的意境,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

意象:片云,孤月。

意境:天高云远,夜长月孤,营造出孤寂冷清的氛围。

感情:诗人飘泊无依的孤寂感和对人生的感慨。

古诗词鉴赏的答题技巧3

诗词是*文化上一座璀璨的丰碑,我们学习古诗词要知道其技巧。下面一起来看下!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

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

答题思路:

(1)认真审题

(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

(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

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

答题示例:

*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

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

答题思路:

(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

(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

(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

①先答这个字词在文中的意思(若答题的空很长还要描绘画面)

②运用了什么手法

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用高度概括的语言来概括诗歌塑造了什么形象。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有: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等。考生在平时复习时,应对这些形象做些积累。(2)结合诗句中相关的语句具体分析这一形象的特征,概括时应忠于原文,不可臆造。(3)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或诗歌的创作背景分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对诗歌表情达意所起到的作用。

表现手法照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卒章显志、言此意彼、意在言外、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画龙点睛、重章叠句、意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借古讽今、运用典故、以小见大、开门见山、含蓄蕴藉等。总论情与景关系:

修辞手法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对比、象征、通感、双关、修辞手法:手法用典、叠词、互文、列锦等。

1、鉴赏古诗,应该充分考虑它们创造形象的特点。

2、理解诗意,借助想象和联想再现形象。

3、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4、剖析作者思想。

5、诗中赏画看画面形、*、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

6、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