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以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基础。
教学反思不是抽象的思辨活动,离不开具体的对象.这个对象必须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是在真实情境中发生的“原生态”的教学事实,是由特定时空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等各种因素构成的教学场景和教学细节。这些场景和细节可以是教师自己的,也可以是他人的:可以直接来自于实际的课堂观察或课堂经历,也可以是通过录像、录音等手段所保存下来的教学记录,或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的教学实录。但不管是哪种方式.都应能具体生动地再现当时的教学情境。
2、要选好反思的切入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由多个要素在特定条件下整合而成的连续*活动,具有时间*和整体*。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整体,作为一种理*思维的反思,要洞察其全部,只能选取合适的“切入点”。选取“切入点”的过程。是对教学事实进行再认识的过程.也是反思主题的提炼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找到反思的着力点,顺利打开思路。从具体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中的深层问题。
3、要依托一定的教学理论。
教学反思需要理论的参与。通过理论的参与,可以使教学反思冲破原有的“认识框架”,超越简单的“是”与“非”“好”与“不好”的纯粹经验*的判断和理解,从而探讨出隐藏在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等,有效地对实践进行恰如其分的批判和评价,乃至进一步提炼出属于自己的“扎根”理论。
4、要进行必要的分析阐释。
教学反思中的理论不同于一般理论文章中对理论的阐述,它是在吃透理论基础上的理论运用,有时候表现出来的虽然只是“片言只语”,但它决不是反思的“点缀”或“标签”,它必须与教学活动的分析阐释结合在一起,揭示出教学活动中隐含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智慧,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发挥理论在教学反思中的真正价值。
5、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
教学反思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主观化思考。不同教师由于专业兴趣和视野的限制,反思时很可能出现“视域”的分歧,不同教师有不同的“关注点”,立论的依据不同,认识的深浅不同,对同一教学现象有时会发出多种声音。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为我们从不同侧面进入教学、认识教学活动提供了多维的视角。因此,教学反思不能“执一己之端”,还需要开展对话交流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参与反思.通过不同的声音,唤起对教学活动不同层次、不同视角的思考,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争鸣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考问”。从而切近教学的真实,促进参与者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既不简单认同,又不固执己见,你来我往,如琢如磨,推动反思的深入。
幼儿园教学反思2
幼儿园中班教学反思
学习语言特别是学习英语,兴趣是影响幼儿学习的重要因素。幼儿年龄小,在课堂上时常会出现厌倦情绪,所以老师应多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吸引小朋友的注意,调动孩子的兴趣使幼儿爱学而不厌学,把孩子的童心、童真、童趣都调动起来。针对中班幼儿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粗浅体会。
一:发挥想象力用多种方式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1、中班幼儿的注意力时间较短,理解和接受能力相对差是这个阶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灵活化、课堂的内容要生动形象,争取在幼儿注意力分散之前(15-20分钟)结束主课。例如:在学习一些交通工具名称时,我准备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卡片和模型,用变魔术的形式让幼儿初步认识它们,然后使用卡片和模型让幼儿做各种游戏、抢答比赛、律动儿歌等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
2、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想象力多采用游戏教学法,也就是我们园本课程里的以主题游戏活动为载体,即让孩子在玩中学,生活中学。比如小游戏:大小声音练习、simonsays、小和尚挑水等,以这种形式教学活动气氛很活跃,容易被幼儿所喜欢,并且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3、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的加一些读唇环节,比如“你说我猜”和“传话”等,这里要求所谓的说和话都只是一个唇型,老师不出声音幼儿要根据老师所表现的唇型发出正确的读音,有利于促进幼儿发音的正确*和准确*。
二:发挥想象力、创造力,课堂上创造英语情境氛围。
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现很多幼儿会说许多英语,既流畅又标准,但问这句话是什么
意思,便“哑”了。如,我对幼儿说:“mayiein?”幼儿会回答我:“ein,please.”却从来不会自发*的使用,只是在别人对他说:“mayiein?”后回答别人:“einplease.”,或者老师说汉语意思小朋友说英语,比如老师说:“我可以进来吗?”小朋友会说“mayiein?”造成幼儿只会说而不会用的现象,归根结底是因为幼儿不明白每一句英语的含义。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应该积极为幼儿创设英语情境.例如:幼儿在进入屋子里时先敲门再说”mayiein?”如果对方说”einplease.”才能进入.比如:老狼老狼几点了?以这种方式学习英语,幼儿即理解又能学以致用。
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
一次教学观摩活动,主题是“有用的调味品”。幼儿兴致很高,纷纷选择食物加入调味品,然后品尝自己调制的食物。教师随之与幼儿进行交流。
师:你加了什么调味品?吃起来怎么样?
甲:我在西红柿里放糖了,好甜!
师:是呀,放了糖更好吃了!
乙:我放了沙拉酱,真好吃!
师:是呀,调味品真好!
(许多幼儿说自己放的调味品好吃,教师都积极回应,给予充分肯定。)
*(小声地):不好吃的,好*!
(几个幼儿也接连应声说自己的调味品不好吃,“好成”、“好辣”……教师看看他们,没有任何反应,顾左右而言他。)
师:我们再尝尝别的调味品吧
(幼儿再次*作。)
从教师与幼儿的交流中,我们发现教师对幼儿的言语有截然不同的两种反应:对一些幼儿的言语积极反馈,而对另一些幼儿的言语却充耳不闻。是没有听见吗?
带着疑问,我仔细看了教案,顿时明白了。原来活动目标的第一条是“让幼儿感受到调味品能让食物变得好吃”。看来是这个“指挥棒”在起作用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教师念念不忘活动目标,以目标的达成为最终目的,因而在活动实施中尽量避免节外生枝,极力促使幼儿直奔目标。
那么,这些“逆耳”的言语真的有悖于目标吗?未必!调味品能让食物好吃,不假,但有前提:调味品必须使用得当。那些“逆耳”的言语给出的信息是:调味品如果使用不恰当,食物就不好吃。这不正是从另一个角度对目标的探索吗!为什么教师听着觉得不顺耳呢?因为教师片面追求目标的实现,没有准确地理解与把握目标的内涵,因而把这些有价值的言语看作背离活动目标的、没有价值的、不*的音符。
现实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教师往往会积极回应顺耳的言语,而对逆耳的言语听而不闻,甚至表示不满。无怪乎有人说,“在教育活动中,儿童很多时候在附和老师。老师希望他们说什么,他们就努力说什么,以求得到权威的认可。”
教师听不见的病根在哪里?就在于片面追求目标,只见目标、不见幼儿,急于寻求符合标准的*,千方百计牵着幼儿顺应目标。这导致“预设”与“生成”势如水火,活动中闪现的生成“火花”也被无情地扑灭。
提倡目标意识有其积极意义,但把握不好也有一些负面作用,如一切围着目标转,过分追求目标达成等。那么,要不要关注目标呢?回答是肯定的,但决不能片面地理解。
一不能死扣目标。既定目标终究是预设的,还需在活动中检验。检验的依据就是幼儿的反应。教师要从幼儿的实际出发,及时修订目标顺应幼儿,而不是强求幼儿符合目标。
二不能目标在前,幼儿在后。教师不能片面以目标的达成为“终点”,而应该“幼儿在前,目标在后”。也就是说,目标要来自幼儿,追随幼儿,顺应幼儿。
三不能片面评价活动的成败。评价是杠杆,起导向作用。目前,对活动的评价往往以目标是否达成为基点,以成败论英雄,这导致教师唯目标是从。因此我们要改变这种评价取向,关注教师对活动的组织和把握,对活动中“生成”价值的捕捉和利用,以及对幼儿行为的引导与反馈。
教学反思怎么写3
在语文课堂中点燃生命的热情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这句话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时刻提醒着我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责任与使命。的确,对于孩子们来说,童年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教育征程的六年级语文教师,我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应该为孩子们打造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应该如何引领他们在语文的海洋中扬帆起航,去探索知识的宝藏,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点燃生命的热情?
在我看来,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枯燥的文字和语法规则的讲解,而应该成为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世界进行心灵对话的平台,成为他们情感共鸣、思维碰撞、个*张扬的舞台。具体而言,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以情感共鸣为桥,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
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心灵的触动和情感的共鸣。只有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才能与作者产生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冷的文字转化为鲜活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灵魂深处,去感受文字背后的温度。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时,我没有急于进行语法分析和内容概括,而是先让学生分享自己与父母之间难忘的经历,引导他们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然后,我再引导学生去品读文中描写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描写,去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对儿子未来的期许。当学生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本中时,他们就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意义的参与者。他们会被父亲笨拙而深沉的爱所感动,会为作者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所触动,会在情感的共鸣中,更加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二、以情境创设为径,开启探索未知的旅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创设情境,以任务驱动学习,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在体验和感悟中习得知识。的确,语文学习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只有将抽象的文字符号置于具体的语境中,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有情、有形的语言世界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 搭建舞台,让孩子自信展示自我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拥有着无限的潜能和创造力。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要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勇敢展现自己的个*。例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去演绎经典;在学习记叙文写作时,我们可以开展故事接龙游戏,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 拓展阅读,引领孩子徜徉书海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例子。”教材中的文章只是浩瀚书海中的一滴水珠,要想让学生真正领略到语言的魅力,就必须引领他们走出教材,走进广阔的阅读世界。为此,我们可以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推荐优秀书籍,引导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让他们在角*扮演中体会文章的精髓;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图书馆、博物馆,让他们在更广阔的天地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3. 走进生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要想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就必须引导他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例如,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想,用相机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提升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应该是学生放飞梦想、展现自我的舞台。我将不断学习和探索,努力将语文课堂打造成学生成长的乐园,让孩子们在语文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去探索语言的奥秘,去感受文学的魅力,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