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别徐州》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前言】
《江城子·别徐州》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双片七十字。此词主旨是别恨,上片写别时情景,下片想象别后境况。
【注释】
⑴江神子:词牌名,即“江城子”。
⑵东风:代指春天。
⑶隋堤:指汴河的河堤,因建于隋朝而得名。
⑷背归鸿:词人南下湖州(今属浙江)而大雁北飞,所以说是“背归鸿”。
⑸彭城:即徐州,汉高祖刘邦的家乡。
⑹楚江:即泗水。
【翻译】
流落在滚滚红尘中,人在天涯,思绪无穷!已经相逢了,可在一起时候的欢乐却是那么短暂。在我临行之时,握着佳人纤细的玉手,欲语还休,只得流泪对着漫天飘零的落花。想要问温暖的东风还留下多少?春天纵使还在,与谁共赏呢?
隋堤在阳春三月里的时候,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却要在此时和向北归家的鸿鹄背道而驰,远去南方的吴中,回头远望这第二故乡般的徐州,我心潮澎湃。清澈的泗水和徐州的淮河相通,我想要把相思离别的眼泪寄给徐州,楚江却向东流。
【鉴赏】
此词作于公元1079年暮春(史料记载为元丰二年三月)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秦观江城子翻译2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轻撩春光动离愁。泪难收,热情依旧,曾为系舟情绵绕。碧野朱桥往事痕,人去桥空水自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美景匆匆逝去无休。愁绪悠悠,何时了,飞絮落花楼上游。春江水成泪满眼,愁绪绵绵,难抑忧愁。
【注释】 ①韶华:指美好的时光。 【翻译】 西城的杨柳轻撩春光,勾动离愁难抑的情绪。 泪难收,热情依旧,曾为系舟情缠绵。碧野朱桥留下往事痕迹,人已去桥空水自流。
美好时光匆匆逝去不为少年停留,愁绪悠悠,何时了,飞絮落花楼上游。春江水成泪满眼,愁绪绵绵,难以抑制忧愁。
【赏析】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暮春别恨的情感。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表面上是景物描写,但实则蕴含深意,暗示着青春易逝的忧愁。接着以“泪难收”的描述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特别是与所爱之人的离别情景。后文通过“韶华不为少年留”一句,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无奈和不舍,随后以“飞絮落花楼上游”一句巧妙地衬托了别离的伤感。最后以“春江水成泪满眼,愁绪绵绵”一句,将作者心中的忧愁与春江流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情感的深邃和悲凉。
秦观江城子赏析3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逗得离人忧伤起,
泪洒如雨,难以收。还记当年多情意,
系得归舟,依依不舍。
碧野朱桥,昔日事,历历在目,
人面不见,水空流。光*似箭,韶华逝,
少年不留,恨悠悠,何时能休?
飞絮落花,暮春时,再登高楼,
春江之水化成泪,流不尽,愁万千。
赏析
此词是秦观早年创作的暮春别恨之作。上片从“西城杨柳弄春柔”的描写,引出对往事的追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下片由“韶华不为少年留”的感叹,到“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的描写,进一步渲染愁情别恨。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表面描写景物,实则寓意深远。柳*常令人联想到青春和时光流逝,而“弄春柔”的“柔”字,更增添了百般柔情,“弄”字则暗示了一种故作撩拨之意。
因柳而触发的回忆在词中娓娓道来:“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表明杨柳并非寻常之柳,而是靠近水驿长亭之畔,曾有离人系舟,曾有离愁别绪在此发生。往昔的情景历历在目,如今却人去楼空,只有水声潺潺。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寄托了少年风华正茂,却更易感伤的愁绪。所谓“恨悠悠,几时休?”,无形中呼应了上片的“泪难收”、“水空流”。
“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登楼所见,正值暮春时节,杨花似雪,落花缤纷。此时登上高楼,心绪难平,不禁将眼前之景比作心中奔流不息的春水,浩浩汤汤,绵延不绝,道尽了作者满腔离恨与愁苦。
此词妙在柳树“弄春柔”一语,用拟人手法,将无情的景物赋予人情味,勾勒出离人的忧伤;妙在作者笔意含蓄,情意绵长,最后以一个巧妙的比喻,将离恨、流水和春愁融为一体,余音袅袅,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