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归晋知罃①
①晋人归楚公子谷臣,与连尹襄老之尸于楚,以求知罃。于是荀首佐中*矣,故楚人许之。②王送知罃,曰:“子其怨我乎?”对曰:“二国治戎,臣不才,不胜其任,以为俘馘。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王曰:“然则德我乎?”对曰:“二国图其社稷,而求纾其民,各惩②其忿以相宥③也,两释累囚以成其好。二国有好,臣不与及,其谁敢德?”王曰:“子归何以报我?”对曰:“臣不任受怨,君亦不任受德。无怨无德,不知所报。”王曰:“虽然,必告不谷④。”对曰:“以君之灵,累臣得归骨于晋,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之惠而免之,以赐君之外臣首;首其请于寡君,而以戮于宗,亦死且不朽。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次及于事,而帅偏师以脩封疆,虽遇执事,其弗敢违。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尽臣礼。所以报也!王曰:“晋未可与争。”重为之礼而归之。
„„
③知罃之在楚也,郑贾人有将置诸囊中以出,既谋之,未行,而楚人归之,贾人如晋,知罃善视之,如实出己。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遂适齐。(节选自《左传·成公三年》,有删改)
【注释】①知罃:晋臣,其父荀首(即下文所指的“外臣首”)时任晋国佐中*副帅。②惩:戒,克制。③宥:宽恕。④不谷: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两释累囚以成其好
(2)然则德我乎
(3)若不获命,而使嗣宗职
(4)遂适齐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以求知罃孤违蹇叔,以贪勤民
b.子其怨我乎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
c.寡君之以为戮石之铿然有声者
d.重为之礼而归之吾从而师之
【小题3】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君之惠也。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小题4】楚国国君认为“晋未可与争”的原因是。(3分)
【小题5】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
【小题1】①同“缧”,捆绑②感激③继承④往、到
【小题2】d
【小题3】您(您的手下)不杀我(把我的血涂在鼓上),让我回到晋国被杀(接受惩罚),这是您的恩惠。我的确没有才能,又敢怨恨谁呢?(衅鼓,即戮,不才,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错一点扣一分,扣完为止)
【小题4】晋国有像知罃这样的有智慧、有尊严、忠于国家的大臣。
【小题5】①赞美了郑贾人敬慕贤才、轻利重义、无功不受禄的品格;②从侧面表现了知罃的美德;③也佐证了楚王“晋未可与争”的观点。
宾语的意思推断谓语的意思:继承;“适”,动词,其后是宾语,具体的地方齐国,再加上“适”的形旁,可知适的意思:到,往。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翻译好句子,首先是理解句子。一是理解句子的句式。这个句子包含多个句式,“执事不以衅鼓,使归即戮”这是个省略句,分别省略的介词宾语“之”和兼语“我”,即执事不以(之,我)衅鼓,使(我)归即戮,翻译时应把这些补充出来;“君之惠也”,这是个判断句,这是您的恩惠,翻译时要体现出判断句;“又谁敢怨”,这是个宾语前置句,一般句式为:又敢怨谁,翻译时要调整好句序。二是要理解好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的词义,在本句中,“执事”“衅鼓”“即戮”和“不才”都是关键词语,其中“执事”根据文意可译作“您”,“衅鼓”和“即戮”都是“杀”的委婉说法,当然也可直译,分别译成把血涂在鼓上,接受惩罚;“不才”就是没有才能的意思。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小题5】
试题分析:第③段补叙郑贾人与知罃的交往有何作用,就先要明白这一段讲了什么内容。这一段补叙赞美了郑贾人敬慕贤才、轻利重义、无功不受禄的品格,这也就从侧面表现了知罃的美德,从而也佐证了楚王“晋未可与争”的观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晋国把楚公子谷臣送回,还有连尹襄老的尸骨也送来,以赎回知罃。这时,知罃的父亲荀首已做了晋国中*的副帅,因此楚国答应了。
楚王给知罃送行,说:“你怨恨我吧?”知罃说:“两国交兵,我没能耐,作了俘虏。君王的部下没
法将我处死,那么,君王的恩惠还是永存不朽的。如果敝国君主看在君王的面上,赦免了我,把我交给君王的外臣荀首,荀首再请求敝国君主,按家法在宗庙内处死我,君王恩惠也还是不朽的。如果荀首的请求未得准许,反而让我继承祖宗的官职,带一支部队守卫边防。那么,即使遇到君王的部属,我也不敢回避,只有尽力拼命,决无二心,尽我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我对君王的报答。”楚王说:“看来是不好同晋国争霸啊!”于是为知罃举行隆重的礼仪,送他回国。
(六)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13分)
伊尹论①
苏轼
①办天下之大事者,有天下之大节者也。立天下之大节者,狭天下者也。
②今夫匹夫匹妇皆知洁廉忠信之为美也,使其果洁廉而忠信,则其智虑未始不如王公大人之能也。惟其所争者,止于箪食豆羹,箪食豆羹足以动其心,宜其智虑之不出乎此也。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推此而上,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矣。让天下与让箪食豆羹,无以异也。治天下与治一乡,亦无以异也。然而不能者,有所蔽也。天下之富,是箪食豆羹之积也。天下之大,是一乡之推也。
③孟子曰:“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非其道也,非其义也,虽禄之天下,弗受也。”夫天下不能动其心,是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古之君子,必有高世之行,非苟求为异而已。卿相之位,千金之富,有所不屑,将以自广其心,使穷达利害不能为之芥蒂,以全其才,而欲有所为耳。后之君子,盖亦尝有其志矣,得失乱其中,而荣辱夺其外,
是以役役至于老死而不暇,亦足悲矣。孔子叙书至于舜、禹、皋陶相让之际,盖未尝不太息也。夫以朝廷之尊,而行匹夫之让,孔子安取哉?取其不汲汲于富贵,有以大服天下之心焉耳。
④夫太甲之废②,天下未尝有是,而伊尹始行之,天下不以为惊。以臣放君,天下不以为僭。既放而复立,太甲不以为专。何则?其素所不屑者,足以取信于天下也。彼其视天下眇然不足以动其心,而岂忍以废放其君求利也哉?(有删节)【注释】①伊尹:夏末商初人,曾辅助商汤王简历商朝,被后人尊之为*历史上的贤相。②太甲:商朝国君,在位时朝政混乱,被辅政的伊尹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反省。太甲悔过自责,伊尹又还政于他。
【小题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2分)
a.乃、故b.故、而c.则、乃d.而、则
【小题2】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树立高尚节*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b.确立天下秩序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c.树立高尚节*的人,能够约束天下黎民百姓。
d.确立天下秩序的人,有比天下更广阔的胸怀。
【小题3】第②段“推此而上”中加点的“此”指代的是。(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小题4】第④段中伊尹废掉国君,后又拥立被废的国君,天下人却不感到吃惊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小题5】分析第③段是如何论证观点的。(4分)
【*】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就能服一乡之人,办一乡之事。
【小题4】他平素不追求富贵,不以天下为意,得到天下人信任。
【小题5】先引用孟子的话,肯定伊尹不以天下动其心,所以凭其才做到临大事儿不乱;然后将古之君子不屑高位千金欲有所作为与后之君子心系得失荣辱,老死也无暇顾及先前的志向,形成对比;最后用孔子感慨舜、禹、皋陶相让的例子,再次强调他们不汲汲于富贵,有服天下人之心,从多方面*了狭天下者能办天下之大事(或“其不取者愈大,则其所办者愈远”)的观点。(答对其中任意1点得2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文章第一段共两句话,其中画线的句子是第二句话,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立天下之大节,就是树立高尚节*;狭天下,就是以天下为狭,“狭”为意动用法。由此看,只有a项符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此”,这,应是近指代词,很容易在文中指出其所指的原句,即“箪食豆羹,非其道不取,则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矣。一乡之人,莫敢以不正犯之,而不能办一乡之事者,未之有也。”然后就可根据这两句话的意思来概括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译文:
能办天下大事的,是有天下大节的人;能立天下大节的,是把天下看得很狭小的人。
如今平民中的男男女女,都知道廉洁忠信是美德,假使他果真能做到廉洁忠信,那么,他们的智慧谋虑,不一定不如王公大人的有才能;只因他们所争取的,只限于一筐饭一碗豆羹,而一筐饭一碗豆羹足够使他动心,那么,应当是他的智慧谋虑不超出这了。倘若一筐饭一碗豆羹,没有正当的理由不去拿,那么,一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了。一乡的人,没有敢用不正的办法来侵犯他,而他不能办理一乡的事,是没有的。由此而向上推论,他不取的越大,那么,他能办理的事情越远大了。辞让天下和辞让一筐饭一碗豆羹,是没有差别的;治理天下和治理一乡,也是没有差别的。然而不能去治理天下,是有所
讲到太甲的被放逐,天下不曾有过这种情况的,而伊尹开始实行了,天下的人不认为可惊;以臣来放逐君主,天下的人不认为僭越;已经放逐后再立,太甲不认为他专。为什么?是伊尹平常所不屑去做的,足够取得天下的信任了。他看天下很微小,不足以打动他的心,而岂能忍心用废弃放逐他的君主来求利呢?
无知与无畏的阅读*2
一群动物正在吃草,冲来一只老虎。动物们吓得四散奔逃,唯独一只犀牛迎上前去,怒目相视。掉头走了。远远观望的动物们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这位勇士向它唱起了赞歌。老虎并未走远,他远远窥视着。不一会儿,它见犀牛离开了这群动物,马上返身冲来。动物们有四散奔逃。只有一只刚出生的天真的小羊毫不畏惧,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这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这小家伙把老虎当成自己的亲娘,想吃它的奶哩。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愣了片刻,返身走了。远远观望的动物们又蜂拥上来,团团围住这位不怕虎的小勇士,向他唱起了赞歌。羊羔的母亲,一只老山羊走上前来,制止大伙的赞美。它恳切地说:伙计们,请你们闭上尊口吧我的孩子由于无知,差点儿送了一条民。老虎不知什么缘故没有吃它,这已是万幸了,还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1、文中犀牛和小羊羔都迎上老虎,作者对它们有不同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作者是如何写的?反映了它们什么*格特点?
2、老虎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中加点的这指什么?
3、仔细阅读老山羊的话,为寓言补充一个能概括出其寓意的结尾。
4、谈谈你体会到了哪些生活哲理
【*】
1、犀牛:怒目而视,表现犀牛勇敢无畏.
羔羊:睁着一双好奇的眼睛迎上去,对着老虎亲昵地咩咩叫着体现羔羊的幼稚、无知.
2、这指一指刚出世的羔羊不怕老虎,睁着好奇的眼睛迎上老虎.
3、无知和无畏有时表面看来完全一样,实质却完全不同.
4、无知不等于无畏,不是相互的,无畏不是胆大妄为,无知最可怕.
论阅读*3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题。
读书的意义
俞平伯
①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游历者,活动的书本。读书则曰卧游,山川如指掌古今如对面,乃广义的游览。现在,因交通工具的方便,走几万里路不算什么,读万卷书的日见其少了。当有种种的原因,最浅显得看法,是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
②讲到读书的真意义,于扩充知识以外兼可涵咏*情,修持道德,原不仅为功名富贵做敲门砖。即位功名富贵,依目下的情形,似乎不必定要读书,更无须借光圣经贤传,甚至于愈读书会愈穷,这无怪喜欢读书,懂得怎样读的人一天一天的减少了。读书空气的稀薄,读书种子的稀少,互为因果循环。
③现在有一些人,你问他人生价值是什么?他会有种种漂亮的说法。但你不可过于信他,他只是要钱而已。文言谓之好利。有一个故事,不见得靠得住,只可以算笑话。乾隆帝下江南,在金山寺登高,望见江中大大小小多多少少的船,戏问随銮的纪晓岚,共有几只。这原是难题,拿来开玩笑的,若回答说不知道,那未免杀风景。纪回答得很好,臣只见两条船,一条为名,一条为利。在那时,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
④好利之心压倒一切,非一朝一夕之故。古人说:“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以义为利是遥远的古话。退一步说,以名为利。然名利双收,话虽好听,利必不大。惟有不恤声名的干,以利为利,始专而且厚。道德名誉的观念本多半从书本中来,不恤声名与不好读书亦有相互的关联。
⑤在这一味好利的空气中寻求读书乐,岂不难于上青天,除非我们把两者混合。假如我们能够立一种制度,使天下之俊秀求官位利禄之途必出于读书,近乎从前科举的办法,这或者还有人肯下十载寒窗的苦工。严格说来,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何况这制度的确立还遥遥无期。
⑥现在有一种情形,二三十年以来都如此,就是国文程度显著地低落,别字广泛地流行着,人人皱眉头痛,这严重的光景,不仅象征着读书阶级的崩溃,并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长。
⑦文字教育好像不算得什么。文字原不过白纸上画黑道,一种形迹而已,但文化却寄托在这形迹上。我们常夸说神州立国几千年,华夏提封数万里,这种时空的超卓并不必由于天赋,实半出于人为,皆先民积久辛勤努力所致,我们应如何欢喜惭愧,却不可有恃无恐。方块字的完整,艰深,固定,虽似妨碍文化知识的普及,亦正于无形之中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永久。从时间说,我们读古书如《论》《孟》,觉得孔子孟子似乎不太远,而杜工部苏东坡的诗文呢,他们两位活像我们的老前辈,这是方块文字不易变动之力。假如当初完全用音标文字,那不必提周秦两汉,就是唐宋,也就很遥远而隔膜,我们通解先民的情思比较困难,而华夏国本亦因而动摇不安。再从空间说,北自东北,南迄岭海,虽分南北中三部,细分还有更多的区域,然而*始终只是一个,譬如说广东话与*话完全两样,而纸上文字完全一致。我国屡经外夷侵略,或暂被征服,文字确也帮不少忙。
⑧所以文字教育的失败,表面上看只是读书种子稀少,一般国文水准低落而已,骨子里已损害民族国家的前途。如何使人安心向学,对读书感到兴味,似是小事,却是牵连社会生计问题,譬如饿着肚子读书当然不成的,更有关于教育考试铨叙各制度的改革。我们从事教育写作文字的固责无旁贷,但已不仅是个人努力的事,而成为民族复兴国运重光的大业之一了。
(1)
“读书的动机、环境、空气无不缺乏”,根据文章内容,分别说明“动机”“环境”“空气”各指什么。
“动机”________________
“环境”________________
“空气”________________
(2)
“严格来说,这已失却读书的真意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6段说,国文程度低落,别字广泛流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民族的前途,国家的生和”,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古人总结出的求学的宝贵经验,作者一开始就加以引用,是为了从反面切入话题,增加文章的针对*。
b.
“这故事讽刺世情已觉刻露,但现在看来,不免古*古香,意存忠厚,”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年纪晓岚虽然刻薄,但今天我们更刻薄。
c.
“应该对答皇帝道,只有一条船”,这句话的意思是,纪晓岚认为有名为利两条船,作者认为只有一条船,就是为名。这揭示了当时人虚伪的心态,与今人“一味好利”作对比。
d.
作者主张信照科举的办法建立一种制度,使官位利禄都要通过读书的途径获取,从而造成读书的风气。
e.
本文是一篇说理*散文,通篇娓娓而谈,说理透彻;语言平实通透,充满感情,读来饶有兴味,启人深思。
阅读*:
*:4.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