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父亲严厉和疼爱我的双重情感,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
2. 品读课文并有所感悟,学会正确面对并改正错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难点:
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和语言的词句,感受父亲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并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
引导、点拨、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同学们,你们曾经迟到过吗?如果犯了这个错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你们的爸爸妈妈会怎么做?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与“迟到”有关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定向导学
三、自主学习
学习2至18自然段,体会“严中有爱”。
自学要求:
用“”画出表现父亲严厉的句子,用“”画出表现父亲疼爱我的句子,并在旁边做出感悟批注。
自学方法:
读、思考、画、批注
自学时间:
5分钟
1. 全班交流:
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父亲的“严厉”?
根据学生的汇报,重点体会以下句子:
幻灯片出示:
最糟糕的是爸爸禁止我坐小孩不能坐的车,他不管你是不是迟到。
瘦高高的爸爸站到床前,瞪着我说:“怎么不起床,快起!快起!”
“爸,晚了!”我硬着头皮说。
“晚了也得去,怎么能逃学?快起!”
2. 哪些词让你感受到父亲“气急了”?
(如:拖、左看右看、抄、抡、咻咻)谁能朗读出来?指导朗读。
引读第12、13段。
3. 从那一条条鼓起的、发烫的鞭痕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父亲打得非常用力。这就是真正的“爱之深,责之切。”鞭子打在我身上,痛在父亲的心里,因为他是如此疼爱我。
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父亲疼我”?
四、合作交流
齐读第18自然段。
爸爸没有说话,打开了包袱,从里面拿出我的夹袄。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枚铜板给我。
1. 现在,你认为这位父亲是不是一位好父亲?
2. 面对这么疼爱自己的父亲,面对如此深沉的父爱,女儿想对父亲说什么呢?
五、升华主题
1. 教师:
因为小海音理解了父亲那深厚的爱,她才会从迟到变为早到,甚至不顾吃饭也要赶到学校。这种变化不仅仅是表现在时间上,还有她未来的人生。
2. 师生共同朗读课文,感情深化。
六、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那时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是如何面对自己的错误的?
七、板书设计:
迟到
严厉
迟到——早到
疼爱——送夹袄
八、检测:
1. 按课文内容填空:
爸气急了,一下把我从床上( )。我的泪水流了下来。爸左看右看,从桌子上( )起一把鸡毛掸子,( )过来拿,藤鞭子在空中( ),发出( )的声音。
我( )了。
从这些填空中的词语可以看出,父亲对我( ),爸爸这样做是为了让我认识到( ),并改正( )。正因为如此,我从此再也不( )。
2. 写一写:
父亲*打了我后,又给我送夹袄和铜板。此时此刻,你想对父亲说什么?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和氏献璧》教学设计22
一、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识字方法认读本课11个生字,规范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条理清楚地讲述故事。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搜集资料理解“鉴赏”“坚贞”“价值连城”等词语和课后“古文”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结合上下文理解“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使学生懂得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和氏献璧》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妙的石头》主题中的一篇主体课文。这篇课文说的是一个在*历史上广为流传的故事,文章内容比较容易理解。课文写了卞和三次献璧的过程,意在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宝石——忠诚是做人最宝贵的品质。在教学时,要重点理解卞和第三次献璧的过程,体会描写卞和动作、语言的句子。让学生感受“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的含义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要注意从课本内容到生活实际,从课内知识到课外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三、学生分析
升入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多种的识字方法,识字的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他们能够阅读浅显的文章,初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懂得文章蕴含的浅显道理。本班学生对于这种历史故事很感兴趣,思维比较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四、课前准备
在教学前,教师与学生一起搜集关于“和氏璧”的资料,对文章内容进行初步感知。教师提前制作相关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把握文题,导入新课。
师板书课题《和氏献璧》,生齐读课题。
1、师:通过预习课文,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和氏?
生:和氏是楚国人,它的名字叫卞和。
理解“献”和“璧”的含义。
生:“献”是指把东西送给别人。
师:我把这支钢笔送给同学可以说“献”吗?
生:我觉得不准确。
师:送什么东西用“献”?
生1:我觉得应该是送珍贵的东西。
生2:送给值得尊敬的人。
师:在这里是献什么?(师指板书中的“璧”)
生3:是指古代的一种玉,扁平,圆形。中间有小孔。
师:可以用“璧“组词吗?
生1:白璧微瑕。
生2:完璧归赵。
2、教师小结:从题目,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楚国人卞和献玉的事。那么,你想了解这个故事的哪些内容?
生1:我想知道卞和为什么献璧?
生2:我想知道卞和怎样献璧?
生3:我想知道卞和献璧的结果怎样?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自主识字。
1、初读课文,整体感悟。
(1)师:请同学们自己试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有的同学查字典、有的同学查认字表、还有的同学问老师和小伙伴……教师巡视,及时指导。(鼓励学生用自己积累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发挥学生的主动*,保护学生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能力。)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听一听他们读得是否正确。”其他同学听后评价朗读情况。
(评议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同学的长处,给同学提善意的建议。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欣赏他人。)
讨论汇报:读了课文后,刚刚同学们读题后提出的问题能解决了吗?通过读文,你还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一说?
指名汇报。
生1:我知道卞和因为得到一块含着珍贵美玉的石头,所以要去献璧。
生2:通过
北师大版村居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练习口头表达。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你们学过很多古诗了,能想想哪些是写春天的吗?请你背给大家听。
2.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天的古诗。(板书课题)
3.这首诗是高鼎写的,这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是《村居》。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出示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三、学习生字
1.正字音。注意趁是翘舌音,前鼻音,纸是翘舌音。
2.指导书写。
趁:走字底,最后三撇要写得短而倾斜。
纸:右边是氏不要加一点,易和低字相混。
3.学生自由练习,老师巡视指导。
4.出示要求认读的四个字。开火车读。
四、感情朗读,了解诗意
学习一、二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想想这句诗写了些什么?
2.指名说,老师补充。(二月,青草茁壮的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草长/莺飞/二月天,
4.春天的乡村还有什么迷人的景*呢。我们继续读。
5.全班读第二句。
6.看课件师配音说:看,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卷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7.谁再来看着课件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8.学生看课件自由说。
9.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我们该怎么读好?
10.指名反复该。老师指导。(河堤/杨柳/醉/春烟。)
11.全班齐读一二句。
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
2.老师解释纸鸢就是指风筝。
3.四人一小组去读这两句,读完后互相讨论:读了这两句后,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5.男女比赛读。
6.小组派代表说说,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五、背诗练说
1.自由背诵。
2.小组比赛背诵。
3.我们学完了这首古诗,你好像看到什么情景呢?请你说给同桌听。
4.指名上台说。
5.小结:诗人短短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乡村春天的美丽景*。他写得好,你们也说得很好。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要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
2、展开丰富的想像,扩充古诗的内容,并写成一篇记叙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生活,铺垫感情。
阳春三月,同学们到野外去游玩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确定一个表达的中心)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选择材料)请你具体地说说有这种感受的经过。(练习表达)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题,实际上意义并不大。)
二、复习《村居》,指导选材。
春天的景*是美丽迷人的,春天是生机勃勃的。历代的诗人、作家都用自己的笔赞颂春天,反映春天的特点。我们学过的一首古诗《村居》,诗人高鼎是怎么来反映春天,赞颂春天的特点的呢?
出示古诗,讨论要求学生说出两点:(1)作者选取一个典型的地方描写具体的事物,反映春天的美丽。(2)他具体描写春天一群孩子放纸鸢的情景,反映春天生机勃勃的特点。
(这理解这首古诗的重点,也是改写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复习来解决它,是对的。)
三、指导改写,意译古诗。
1、确定改写的人称。
假如你看到了这美丽的景*和动人的情景,该怎么来告诉别人呢?(通过讨论,明确可以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来改写。)
2、想象经过,确定重点。
写这个故事时,想一想,作者在春天去游览,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景*。他仅仅只是看了一处吗?不是的。但他选取了一个典型的地方和事物来表现春天的特点。那么,我们在描写春天的时候该注意什么呢?(要求学生想像作者观赏的经过,提示突出写好诗中的两个情景。)
3、练习改写。
学生用十多分钟的时间,自己动笔改写。
4、交流。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指导、表达、批改、评讲揉合在一起。不仅要评讲学生所选择的人称、文章重点、还要注意了基本的语言表达。)
四、欣赏例文,归纳方法。
(课本中的例文可以作为学生欣赏、比照的对象,注意发展学生的个*——在语言表达上与例文不相同,与同学不一致的地方。在具体指导学生进行改写的基本上,欣赏归纳古诗、改写古诗的一般方法,帮助他们提高改写的能力。)
北师大版迟到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能自主学习生字新词。通过阅读,理解作者因为体会到了父亲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2、运用已经掌握的品词析句的阅读方法,在小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
3、通过学习,能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
2、查阅作者的资料,尤其要关注有关作者成绩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诱趣
1、利用上课之前的这段时间咱们来背上几首诗词。
2、评价。过渡:其实,我国古代的著作中有很多名句很富有哲理,也值得大家诵读。史学名著,《左传》中就有这样一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他的意思是说?
3、是的,谁都会犯错,那天我就出错了?怎么样?你有过犯错的经历吗?敢在这么多人的面前说说吗?
过渡: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人都会犯错,这并不稀奇,著名作家林海音小时候就经常犯这样一个错迟到,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相信能带给你启发。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课前大家已经进行了预习,现在同桌互相检查读课文的情况。
2、汇报读书情况。
3、预习了,刚才我们又进行了再次阅读,谁能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4、评价,那么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不懂得问题吗?(注意归纳)
三、个*阅读,解疑品赏
1、读书贵在有疑。刚才有同学问:父亲为什么要*地打我?*地打,打得狠吗?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词句。
a打的动作:
b打的声音:咻咻
c打的过程:
d作者的伤痕:我们来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父亲打我究竟有多狠
(出示句子)我挨打了!你觉得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2、就这样,体会着作者挨打时的心情,先读出这句话,再把她没有说出口的话讲出来。
3、小结:注意学生关注的方面和运用的读书方法。
4、我挨打了,父亲*地打了我?我委屈,我生气、我怨恨,我不解,我究竟该不该打,不打不行吗?同学们,你们怎么看?请大家再读课文,能不能从文中找出有说服力的句子,抓住关键的词,关键的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谈谈你的看法。
可能关注的内容有:
a不该打:
(1、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走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就罚站在门边)那罚站的滋味可不好受呀。
(2、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像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可是也知道害羞呀。)对呀,多难为情的事啊,让同学们当成笑柄了。
(3、最糟的是,爸爸是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如果能乘车去,或许还来得及,可爸爸偏偏不允许。
(4、在这夏天的时候,还要被妈妈打扮得穿者肥大的夹袄,拖着不合脚的大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一路走到学校去。)
b该打:
(1、每天早晨醒来,看到眼光照在玻璃窗上,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准又是一进教室就被罚站在门边。)每天都迟到,要是养成了这样的习惯,那还了得?该打。
(2、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妈妈都催促过了,还赖在床上,过分。
(3、爸爸进来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你不仅找到了有说服力的句子,而且还注意了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所以你的发言很精彩,是呀,爸爸那么严厉,生气地发出好几次命令,我竟然连挪都不挪一下,这不是找打吗?
(4、①师:不就这一天不去上学吗?没什么关系吧?生:学不到知识,养成坏习惯,就什么也学不到了。
5、过渡:不去就不去吧,就一天,没什么吧?那父亲为什么还要*得打我呢?
6、因为我的表现太令人生气,更因为父亲怕我养成坏习惯,所以才会打我,才会这样*的打我,我们再一起来读这段话,老师读所有些父母的话,你们读所有写我的话,用心地读,一边读一边体会。
7、爱得深,才会恨之切,爱的真,才会狠下心,下得去手啊。父亲*的打了我,后来又赶到学校来为我送东西,这又是为什么呢?课文中是这样写的,谁来读一读,同学们想一想打了我,为什么还来送东西?
8、师:(出图音乐)是的,同学们说的就是父亲来送东西的用意啊。看着我坐车上学狼狈、痛苦的背影,听着我惨烈、哽咽的哭喊,想起我红肿着的鼓起的伤痕,父亲哪里放得下心呢?于是他来了,带着夹袄和铜板来了,可见到我了,却什么也没说。父亲的爱就是这样,有时是严厉,有时又是深沉。此时此刻,那个刚刚还因为挨了父亲的打而委屈、生气、不服,甚至有些怨恨的我面对着父亲,会说些什么呢?
9、这段刻骨铭心的往事,改变了作者,那个每天早晨都迟到的女孩,成了每天都站在校门前等待校工开栅门的早到女孩。作者能发生如此这番的变化,父亲给了很大的影响,大家再想想,除了父亲,还有什么原因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这一点的?
四、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1、是的,因为有了父亲这份厚重的爱,也因为我读懂了,理解了父亲的爱,所以我才会有了从迟到到早到,甚至来不及吃饭也要赶到学校的变化,然而改变的又何止是这些呢?课前大家查阅了关于林海音的资料,关于她后来的发展,你们了解多少?
2、看来,由此改变的还有林海音的未来和人生。还是那句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课前大家说出了自己的错误,现在,从迟到的故事里,从林海音身上,我们读懂得已经不仅仅是敢于面对错误,相信大家在生活中,在错误面前会做一个真正坚强的人。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大家去搜集林海音的作品,好好地读一读。
在校园网上,有几篇关于名人面对错误的文章,请大家去读一读。
北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下册《和氏献璧》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本文讲了和氏璧名字的由来。楚国的卞和两次献璧,都被定为欺君之罪,被砍去了两只脚。在文王登位后,他的痛哭引起了文王的注意,并最终确认所献是块儿宝玉。
二、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2.通过读这个故事,明白做人要忠贞为本,体会卞和的忠贞之心。
3.掌握本课要求认识和会写的生字生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和氏璧的故事和图片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课题,齐读。你明白这个题目的意思嘛?(指名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小组内互相指读生字,全班检查,纠正字的发音。
3.指名读课文,随即出示生字,正音。
(三)指导书写。
就本文出现的比较容易错得字个别指导,大部分交由学生自学。
“鉴”你用什么方法可以记得又快又牢呢?
在诱导字帖上将生字各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之后有针对*的在全班进行指
(四)深入理解课文。
你认为卞和是一个怎样的人?(分组讨论,也可以辩论会的形式进行)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和氏璧的故事?
(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五)多媒体教学。
老师也为同学们查找了一些有关和氏璧的网上资料,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好嘛?
(六)再读课文,复述故事。
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七)分组讨论。
你认为卞和为什么哭得那么悲伤?从哪儿知道的?
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抓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进行理解。
出示原文与课文中重点句进行对照,感受古今文字的不同:
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五、教学结束:
作业:查找有关和氏璧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北师大版《和氏献璧》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重点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2、认识本课11个生字,包括1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课件
课前布置
学生搜集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发生在我国楚国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板书课题:和氏献璧
提问:通过课前预习,你能说说对课题的理解吗?(重点引导学生说说“献”“璧”的意思)
交流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关于和氏璧的故事。
问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让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识生字。
2、四人学习小组相互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
3、教师检查学生生字的掌握情况。
4、学生合作朗读课文。
读后组织学生评价(朗读的声音、生字读音的把握等)
三、整体感知
提问:和氏献了几次碧玉,献给谁,结果怎么样?
课件出示表格:
次
献给谁
结果
学生读课文后,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填写。
全班交流。
四、品读课文,体会感情
1、第一、二次献璧
请学生读读相关的段落,说说自己在读了课文之后知道了什么。
让学生说说自己认为厉王和武王是怎样的人。
2、第三次献璧
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第三次献璧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描写和氏的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读一读,并思考讨论:卞和为什么把宝玉捧在手里,哭了三天三夜,直到眼泪流尽?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坚贞之士当做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让学生充分交流,让学生深刻理解“不识真诚、忠心的人,才是最痛心的事”。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4、回到课题,进一步理解课题的含义:“和氏献璧”他献出的终究是什么?
五、课后延伸
1、继续搜集、交流自己了解的和氏璧的故事。
2、了解故事《完璧归赵》。
板书设计:
和氏献璧
痛心
第一次砍掉了左脚
第二次砍掉了右脚
第三次将宝玉命名为“和氏璧”
北师大版穷人教学设计7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围裙烤鹅冻僵火焰薄纱橱窗
灌进来暖烘烘圣诞树明晃晃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着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课文第一~三段。练习概括中心思想。
教学过程:
一、引导抓住重点语句阅读理解
1.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穷人》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毛要想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抓住重点语句来阅读思考。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画出了哪些重点语句?还有哪些不懂的语句?请提出来。
2.学生提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语句,大家在这些地方做上记号。
二、指导理解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2.从第一段中可以看出,桑娜家的生活怎样?(生活很艰难。)怎么看出来的?
(学生读讲有关的语句。)
3.桑娜家的生活很艰难,课文中为什么说“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呢?
(从两个方面来体会:首先,“温暖而舒适”是对照屋外的寒风呼啸来说的;第二,这个“温暖而舒适”是*渔夫冒着生命危险和桑娜的勤劳能干来维持的。)
三、指导理解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桑娜在把两个孩子抱回家的时候是怎么想的?(她没有怎么想)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从“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个句子中看出来的。)
3.从“非这样做不可”这几个字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非这样做不可”,就是应该这样做,必须这样做。桑娜抱回两个孩子的时候,想也没想,只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充分表现了桑娜善良和乐于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4.把两个孩子抱回家以后,桑娜是怎么想的?(她觉得没法对丈夫说,她怕丈夫不伺意,丈夫可能会揍她。)她为什么这样想?(因为生活实在太艰难了,丈夫的担子实在大重了,再增加两个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桑娜这样想,是为丈夫担心。)
5.从“嗯,揍我一顿也好”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桑娜想“揍我一顿也好”,意思就是:只要丈夫同意收留两个孩子,肩己宁愿挨揍。从这里、我们*一次体会到了桑娜的善良和乐于助人。)
四、指导理解第三段
1.指名朗读第三段
2.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是怎么想的?(他想,孩子和死人呆在一起不行,要赶快把他们抱来。)
3.从“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句话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这个“熬”字,说明渔夫准备过更艰苦的生活。从“总能熬过去”可以看出,渔夫已经下了决心,不管有多么大的困难,也要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抚养*。这说明渔夫和桑娜一样,很善良。乐于帮助别人。)
五、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1.提出练习要求:把整篇文章连起来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在练习本上,把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一写。
2.学生按要求练习概括中心思想。(课文通过渔夫和桑娜主动收养邻居西蒙死后留下的两个孩子这件事,赞扬了渔夫和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3.作者是怎样一层一层地表达这个中心思想的?(作者先写了桑娜家生活的艰难,渔夫出海打鱼冒着风险,再讲桑娜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的举动和她的心理活动,最后讲渔夫决定抚养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这样一层一层讲下来,就使我们看到了这两个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看到了他们勤劳、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
六、布置作业
1.想一想,渔夫和桑娜收留了西蒙的两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2.看看“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准备听写。
北师大版学弈教学设计8
教学目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
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
弈诲鸿鹄弗援缴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
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
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
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
⒈“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
⒉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