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9篇)

写范文
更新:2025-02-27 18:50:59

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初二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精选9篇)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通过上面对温度计知识点内容总结学习,希望同学们对上面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同学们要努力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透镜

关于物理中透镜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透镜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对光起折射作用的光学元件。

分类:1、凸透镜:边缘薄,*厚。2、凹透镜:边缘厚,*薄。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

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

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

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

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

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

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通过上面对物理中透镜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的学习物理知识。

中考物理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下面是对物理中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讲解,需要同学们很好的掌握下面的内容知识哦。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从左向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1、调整它们的位置,使三者在同一直线(光具座不用);2、调整它们,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像距(υ)像的*质应用

u>2ff<υ<2f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υ=2f倒立等大实像(实像大小转折)

f<u<2f>2f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不成像(像的虚实转折点)

u<fυ>u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口决记忆法

口决一:"一焦(点)分虚实,二焦(距)分大小;虚像同侧正;实像异侧倒,物远像变小"。

口决二:

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如果物放焦点内,正立放大虚像现;

幻灯放像像好大,物处一焦二焦间,

相机缩你小不点,物处二倍焦距远。

口决三:

凸透镜,本领大,照相、幻灯和放大;

二倍焦外倒实小,二倍焦内倒实大;

若是物放焦点内,像物同侧虚像大;

一条规律记在心,物近像远像变大。

注1: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注2: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上面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点的内容讲解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考试成功哦。

中考物理知识点:眼睛和眼镜

同学们认真看看,下面是对眼睛和眼镜内容的知识学习哦,供大家参考。

眼睛和眼镜

眼睛:眼睛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信号传输给大脑。看远处物体时,睫状肌放松,晶状体比较薄(焦距长,偏折弱)。看近处物体时,睫状肌收缩,晶状体比较厚(焦距短,偏折强)。

近视的表现: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近视的原因: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前后方向太长,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的矫治:佩戴凹透镜。

远视的表现: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远视的原因: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前后方向太短,致使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后。

远视的矫治:佩戴凸透镜。

眼镜的度数:100×焦距的倒数()。

上面对眼睛和眼镜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物理知识,争取做的更好。

中考物理知识点:照相机和投影仪

下面是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的内容知识讲解,希望给同学们的学习很好的帮助。

照相机和投影仪

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胶卷、屏幕。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以上对物理中照相机和投影仪知识的内容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了吧,相信同学们会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效的吧。

中考物理知识点:显微镜和望远镜

同学们对显微镜和望远镜很熟悉吧,下面我们来看看它们在物理中的应用。

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目镜都是凸透镜,它们使物体两次放大;

望远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物镜使物体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放大的像;

希望上面对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点的讲解学习,同学们都能很好的掌握,相信同学们会考出很好的成绩的哦,好好学习吧。


初二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及总结2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00mlm=l0dmldm=l0cmlm

1mm=1000μnlμm=1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和眼睛

一、光的传播

1、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萤火虫等,而月亮不是光源。

2、光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事例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瞄准等。

3、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是最快的,真空中的光速c=3.0×108m/s,光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


初二物理电功率知识点总结归纳3

物理的学习需要的不仅是大量的做题,更重要的是物理知识点的累积。下面是一篇人教版初二物理电功率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1、电功率(p):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用电器在单位时间消耗的电能。

2、单位有:瓦特(*);常用单位有:千瓦;1kw=103w

3、计算电功率公式:(p=u/i式中单位p瓦(w);定义式p=w/t(wtu伏(v);i安(a)

4、利用计算时单位要统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则p的单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时、t用小时,则p的单位是千瓦。

5、kwh的意义:功率为1kw的用电器使用1h所消耗的电能。

6、计算电功率还可用右公式:p=i2r和p=u2/r

7、额定电压(u0):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

8、额定功率(p0):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9、实际电压(u):实际加在用电器两端的电压。

10、实际功率(p):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的功率。

11、灯泡的亮度由实际电功率决定。当u??u0时,则p?灯很亮,易烧坏:

2、实验电路:

3、实验步骤:

1)、画出实验电路图;2)、连接电路(同测小灯泡电阻)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电流表的读数,观察灯泡发光情况;4)、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为额定电压的1.2倍,观察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5)、使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低于额定电压(约0.8倍),观察小灯泡的亮度,测出它的功率。

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改变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实验之前应把滑动变阻器调至阻值最大处;实验时,电源电压要高于灯泡的额定电压。四、电与热1、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时电能转化成热的现象。

2、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3、焦耳定律公式:q=i2rt,(式中单位qi安(a);r欧(t秒。)

4、当电流通过导体做的功(电功)全部用来产生热量(电热),则有w=q,可用电功公式来计算q。(如电热器,电阻就是这样的。)q=uit;q=u2t/r。5、电热的利用:加热(电饭锅、电熨斗)发热体由电阻大熔点高的合金制成6、电热的防止:温度过高,损坏电器、引起火灾(散热窗、散热片、散热风扇)

7、在串联电路中i1∶i2=1:1,其它的分配都与电阻成正比,即u1:u2=r1:r2,

p1:p2=r1:r2,q1:q2=r1:r2,w1:w2=r1:r2,

在并联电路中除u1:u2=1:1,其它所有的分配都与电阻成反比。即i1∶i2=r2:r1

p1:p2=r2:r1q1:q2=r2:r1w1:w2=r2:r1

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人教版初二物理电功率知识点总结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都能学好物理这门课程!


初二物理平面镜成像知识点总结归纳4

下面是对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的总结学习,希望同学们认真看看。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是虚像,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像和物的大小相等,像和物对应的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上下相同,左右相反(镜中人的左手是人的右手,看镜子中的钟的时间要看纸张的反面,物体远离、靠近镜面像的大小不变,但亦要随着远离、靠近镜面相同的距离,对人是2倍距离)。

2、水中倒影的形成的原因:平静的水面就好像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像(水中月、镜中花);对实物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树木和房屋上各点与水面的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像亦距水面越近,无数个点组成的像在水面上看就是倒影了。(物离水面多高,像离水面就是多远,与水的深度无关)。

3、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物体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这些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画时用虚线)相交成的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只能通过人眼观察到,故称为虚像(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

注意:进入眼睛的光并非来自像点,是反射光。要求能用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像、物关于镜面对称)和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同一物点发出的光线经反射后,反射光的反向延长线交于像点)作光路图(作出物、像、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相信同学们对平面镜成像的知识点可以很好的掌握了,希望上面的知识点的学习,能很好的帮助同学们的复习学习工作。


初二上册数学无理数知识点归纳总结5

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精选初二上册数学期中考试知识点总结:无理数,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无理数概念

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2(根号2)等。

有理数是由所有分数,整数组成,它们都可以化成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如22/7等。

实数(realnumber)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irrationalnumber)。

有理数可分为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和分数(正分数、负分数);也可分为正有理数(正整数、正分数),0,负有理数(负整数、负分数)。

除了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外的实数统称有理数。


初二生物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6

由于初二的生物知识点比较琐碎,所以我们平时要将学过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好,这样比较方便日后的复习。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生物必备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1、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2)昼夜温差大;(3)缺少水中的浮力;(4)有气态的氧;(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2、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2、不受水的浮力作用,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式,以便觅食和避敌;2、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3、环节动物不是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是无脊椎动物。

4、身体由许多彼此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的动物称为环节动物。

5、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的土壤中,因为蚯蚓是冷血动物,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6、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7、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8、蚯蚓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9、蚯蚓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只能生活在温度变化不太大的土壤深层。

10、恒温动物比不恒温动物较高等,更能适应环境,有利于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

11、兔的体温恒定,不仅靠体表的毛,还需发达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共同协调。

12、兔的后肢较长,前肢较短,后肢肌肉发达,适于跳跃。

13、门齿——切断食物犬齿——撕裂食物臼齿——磨碎食物

14、兔的心脏和肺的结构及部位与人体的相似,这说明了人与兔的分类很接近,同属哺乳动物。

15、食*植食*(如兔)

肉食*(如狼)

杂食*(如人)

16、盲肠主要用于消化纤维,草食*动物盲肠发达。

17、兔的牙齿分化为门齿和臼齿,门齿适于切断植物纤维,臼齿适于磨碎食物。兔的消化道上有发达的盲肠,这些都是与它们吃植物的生活习*相适应的。

18、兔有发达的大脑及遍布全身的神经,有发达的四肢,使它们能够灵敏地感知外界环境的变化,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

19、哺乳动物是最高等的动物,是脊椎动物,种类很多,地球上大约有4000多种,除极个别种类外,都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等特征(其他特征: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属恒温动物,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

20、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

1、林奈创立了“二名法”

2、界门纲目科属种

3、病毒由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4、病毒不能*生活

5、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和蓝菌

6、细菌没有细胞核,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

7、细菌的遗传物质集中在核区

8、原核生物由单细胞组成,且没有细胞核

9、原生动物包括藻类和原生动物

10、藻类没有根茎叶,但有叶绿体

11、蘑菇,木耳,灵芝都属于菌物

12、酵母菌有明显液泡,进行出芽生殖

13、地钱、金发藓、葫芦藓都是苔藓植物,有茎叶体和假根,*湿环境,靠孢子生殖

14、蕨类植物叶子背面长有褐*孢子囊群,有真正的根,有疏导组

织和机械组织。包括铁线蕨和肾蕨

15、裸子植物包括银杉、水杉。特点是种子裸露

16、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棉和大豆属于双子叶植物,小麦和玉米属于单子叶植物

17、腔肠动物:身体有两层细胞组成,只有一个消化腔和开口,个体城辐射对称。包括水母,海葵,珊瑚。

18、环节动物个体成两侧对称,有真体腔,包括水蛭和沙蚕

19、软体动物个体呈两侧对称,具有外套膜,包括河蚌、蜗牛、乌贼

20、节肢动物由许多体节组成,包括蜜蜂,蝴蝶,虾,蝗虫

一、植物的生殖

1.有*生殖: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

2.无*生殖:不经过两*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例:扦插,嫁接,压条,组织培养

3.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4.无*生殖对植物的意义:使植物能适应不同环境而保证生命和物种的延续和发展。

5.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有一个芽眼,是因为芽可以发育成新个体,是繁殖成功的关键。

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幼虫与成体的结构和生活习*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叫变态发育.

2.完全变态:卵→幼虫→蛹→成虫。举例:家蚕、蜜蜂、蝶、蛾、蝇、蚊

3.不完全变态:卵→若虫→成虫。举例:蝗虫、蝉、蟋蟀、蝼蛄、螳螂

4.蝉蜕皮是因为:它身体外部的外骨骼是坚硬的,不能随着蝉的生长而扩大,当蝉成长到一定阶段时,蝉的外骨骼限制了蝉的生长,因而褪去了它。

三、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

1.变态发育: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点:卵生,体外受精。

四、鸟的生殖和发育

1.过程:筑巢、求偶、交配、产卵、孵卵、育雏几个阶段。

2.特点:卵生体内受精

3.鸟卵的结构:一个卵黄就是一个卵细胞。胚盘里面含有细胞核。

卵壳和壳膜——保护作用,卵白——营养和保护作用,卵黄——营养作用。胚盘——胚胎发育的场所。

1.初二生物必备知识要点归纳

2.初二生物上册必备知识要点归纳

3.八年级上册生物必备知识点归纳

4.初二上册生物必备知识点归纳

5.初二上册生物必备知识点总结

6.2017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


初二地理下学期知识点归纳总结7

第七章认识省内区域

第一节面向海洋的开放地区——珠江三角洲

1、地位和位置: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下游,紧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海陆交通便利,被称为祖国的“南大门”。位于第三级阶梯,以平原为主。属于四大地理区域的南部地区。本区有两条南北大动脉京广线和京九线。(图7.1p50)

2、经济:

(1)本区是一个包括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在内的多层次的开放体系。吸引了大量海外华人的投资,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2)本区平原广阔,水网密布,自然条件优越,毗邻港澳和东南亚,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3)20世纪80年代以来,本区利用其毗邻港澳的优越地理位置,就近接受港澳的产业扩散,引进大量外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理念。形成了外向型经济,外资主要来源于港澳地区,与他们的合作模式是“前店后厂”。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出口基地之一。(图7.4p52)

第二节西南边陲的特*旅游区——西双版纳

1、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境内,横断山脉最南端,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和与泰国、越南水路相连,位于北回归线南侧,属于热带季风气侯,地形属于云贵高原,位于第二级阶梯,位于南部地区。(图7.10p57)

2、丰富的旅游资源:

(1)热带林景观(植物、动物):西双版纳是除海南省以外,我国原始热带雨林保存最为完整的地方。“热带动物王国”:*象、绿孔雀、长尾猿、长嘴犀鸟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通过58和59页的图7.11和7.12了解本区的动植物景观;

(2)少数民族风情:本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傣族、哈尼族、布朗族等13个少数民族。傣族的泼水节、佛教建筑群、竹楼、孔雀舞和象脚鼓舞、菠萝饭和竹筒饭;(图7.14p60)

(3)旅游业: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傣族园、野象园等一大批国家级旅游景区和多条州内、边境旅游线路。(图7.15p61)西双版纳旅游业的作用、问题和对策见62页-64页

有了给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下学期期末知识点,大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信大家一定会取得优异的成绩。


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之物态变化8

一、温度:

1、温度: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注:热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高,冷的物体我们说它的温度低,若两个物体冷热程度一样,它们的温度亦相同;我们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一般不可靠;

2、摄氏温度:

(1)温度常用的单位是摄氏度,用符号“c”表示;

(2)摄氏温度的规定:把一个大气压下,*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然后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代表1℃。

(3)摄氏温度的读法:如“5℃”读作“5摄氏度”;“-20℃”读作“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二、温度计

1、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造的;

2、温度计的构成:玻璃泡、均匀的玻璃管、玻璃泡总装适量的液体(如酒精、煤油或水银)、刻度;

3、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要: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每个小刻度表示多少温度),并估测液体的温度,不能超过温度计的量程(否则会损坏温度计)

(2)测量时,要将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不能紧靠容器壁和容器底部;

(3)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读数,且视线要与温度计中夜柱的上表面相平。

三、体温计:

1、用途:专门用来测量人体温的;

2、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3、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人体;

4、体温计的特殊构成:玻璃泡和直的玻璃管之间有极细的、弯的细管(缩口);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固态、液态、气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

四、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1、物质熔化时要吸热;凝固时要放热;

2、熔化和凝固是可逆的两物态变化过程;

3、固体可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晶体:熔化时有固定温度(熔点)的物质;非晶体:熔化时没有固定温度的物质;

(2)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晶体有熔点(熔化时温度不变继续吸热),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时温度升高,继续吸热);(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条件:

(1)温度达到熔点;(2)继续吸收热量;

5、晶体凝固的条件:(1)温度达到凝固点;(2)继续放热;

6、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7、晶体的熔化、凝固曲线:

(1)ab段物体为固体,吸热温度升高;

(2)b点为固态,物体温度达到熔点(50℃),开始熔化;

(3)bc物体股、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

(4)c点为液态,温度仍为50℃,物体刚好熔化完毕;

(5)cd为液态,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6)de为液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7)e点位液态,物体温度达到凝固点(50℃),开始凝固;

(8)ef段为固、液共存,放热、温度不变;

(9)f点为固态,凝固完毕,温度为50℃;

(10)fg段位固态,物体放热温度降低;

注意:1、物质熔化和凝固所用时间不一定相同,这与具体条件有关;

2、热量只能从温度高的物体传给温度低的物体,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物体之间存在温度差;

五、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

2、汽化和液化是互为可逆的过程,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

3、汽化可分为沸腾和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注:蒸发的快慢

(a)液体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夏天洒在房间的水比冬天干的快;在太阳下晒衣服快干);

(b)跟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有关,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凉衣服时要把衣服打开凉,为了地下有积水快干,要把积水扫开);

(c)跟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凉衣服要凉在通风处,夏天开风扇降温);

(2)沸腾:在一定温度下(沸点),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注:(a)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b)不同液体的沸点一般不同;(c)液体的沸点与压强有关,压强越大沸点越高(高压锅煮饭)(d)液体沸腾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还要继续吸热;

(3)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a)它们都是汽化现象,都吸收热量;(b)沸腾只在沸点时才进行;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c)沸腾在液体内、外同时发生;蒸发只在液体表面进行;(d)沸腾比蒸发剧烈;

(4)蒸发可致冷:夏天在房间洒水降温;人出汗降温;发烧时在皮肤上涂酒精降温;

(5)不同物体蒸发的快慢不同:如酒精比水蒸发的快;

4、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2)压缩体积(增大压强,提高沸点)如:*的储存和运输;液化气;

六、升华和凝华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球变小;*冻的衣服变干;人工降中干*的物态变化;

3、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北方冬天窗户玻璃上的*花(在玻璃的内表面)

七、云、霜、露、雾、雨、雪、雹、“白气”的形成

1、温度高于0℃时,水蒸汽液化成小水滴成为露;附在尘埃上形成雾;

2、温度低于0℃时,水蒸汽凝华成霜;

3、水蒸汽上升到高空,与冷空气相遇液化成小水滴,就形成云,大水滴就是雨;云层中还有大量的小*晶、雪(水蒸汽凝华而成),小*晶下落可熔化成雨,小水滴再与0℃冷空气流时,凝固成雹;

4、“白气”是水蒸汽与冷液化而成的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初二年级物理物态变化的知识点归纳9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符号:t单位:摄氏度<℃>)

瑞典的摄尔修斯规定:①把纯净的*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②把1标准大气压下纯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③把0到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一℃

3、温度计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质制成的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物体中;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不要从液体中取出温度计,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

4、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35-42℃0.1℃离开人体读数,用前需甩实验温度计无-20-100℃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寒暑表无-30-50℃1℃同上

5、熔化和凝固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6、熔点和凝固点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熔点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有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晶体熔化的条件:①达到熔点温度②继续从外界吸热液体凝固成晶体的条件:①达到凝固点温度②继续向外界放热「记忆」常见的一些晶体与非晶体

7、汽化与液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液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这两种方式都要放热。

8、蒸发现象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9、沸腾现象定义: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0、升化和凝化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

升华吸热,凝华放热「记忆法」

蒸发沸腾不同点发生部位剧烈程度温度条件温度变化影响因素相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