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六步法”,即一看、二听、三找、四讲、五读、六总。
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组织学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读全文,篇幅长的则要分段阅读,使学生先有感*认识。这一步骤姑且称为“粗读”。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对高中生来讲这篇课文篇幅不长难度不大,我们安排10分钟给学生“粗读”。
二听。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特别留意生词的读音,并且对重点实词、虚词做到心中有数。
三找。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找”的过程也就是“动脑筋”的过程。“找”即学生“听”后找出需掌握的生词及重点并提出疑问。这可称为“精读”。让学生“找”,可以对症下*、有的放矢,这比老师开门见山点出来效果更好。仍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我们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出本文生字,他在黑板上写出“yì@①(yì)丽、朝(zhāo)服、窥(kuī)、孰(shú)、谏(jiàn)、谤(bàng)、期(jī)年”等词。另一学生补充指出,“朝”在本文有两个读音,在“朝服”中念(zhāo),在“皆朝于齐”中念(cháo)。然后,启发学生找出本文重点,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逐渐统一认识,列出“服、美、私”这几个词有活用现象。又有同学指出本文“于”用法各异,有“对、向”义,有“比”义,还有“在”义。我们又鼓励学生提问。一学生提出“孰视之”中“孰”,不知作何解释。在“找”这一过程可以引进竞争意识,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同学受到老师表扬后学习兴趣更浓,形成一种良*循环。
四讲。老师讲解同学在“找”中出现的疑点,并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些书本下面注释有的,要提醒学生作记号;没有的则要督促他们做笔记。这一环节,可进行个别提问,也可集体提问,还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例如上面提及的“孰视之”中“孰”作何解,可以提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一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学生立刻回忆起此处“孰”是通假字,通“熟”、仔细,这样,“孰视之”中“孰”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读。完成了上述四个步骤后,应让学生分段分节朗读,这有助于课文的完整*与连贯*。“读”时,应遵循古人“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六总。最后一个步骤后,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是总结。通常语文老师都是不辞劳苦地“滔滔不绝”,成绩好的学生自不必说;对差的学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言,则多半是对牛*琴。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总结。让他们积极思考,归纳出本课的重点。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分析归纳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又一次巩固了本课知识点,可谓“一箭三雕”。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日加失
文言文教学“六步法”2
如何使学生对文言文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六步法”,即一看、二听、三找、四讲、五读、六总。
一看。遇到一篇新文章,先组织学生自看。篇幅短的可通读全文,篇幅长的则要分段阅读,使学生先有感*认识。这一步骤姑且称为“粗读”。例如高一语文第一册中《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对高中生来讲这篇课文篇幅不长难度不大,我们安排10分钟给学生“粗读”。
二听。让学生在“粗读”的基础上,认真聆听老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这一过程要求学生特别留意生词的读音,并且对重点实词、虚词做到心中有数。
三找。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是教会他动脑筋。”“找”的过程也就是“动脑筋”的过程。“找”即学生“听”后找出需掌握的生词及重点并提出疑问。这可称为“精读”。让学生“找”,可以对症下*、有的放矢,这比老师开门见山点出来效果更好。仍以《邹忌讽齐王纳谏》为例,我们请一个学生上讲台,找出本文生字,他在黑板上写出“yì@①(yì)丽、朝(zhāo)服、窥(kuī)、孰(shú)、谏(jiàn)、谤(bàng)、期(jī)年”等词。另一学生补充指出,“朝”在本文有两个读音,在“朝服”中念(zhāo),在“皆朝于齐”中念(cháo)。然后,启发学生找出本文重点,让他们各抒己见,最后逐渐统一认识,列出“服、美、私”这几个词有活用现象。又有同学指出本文“于”用法各异,有“对、向”义,有“比”义,还有“在”义。我们又鼓励学生提问。一学生提出“孰视之”中“孰”,不知作何解释。在“找”这一过程可以引进竞争意识,看谁找得快、找得准。同学受到老师表扬后学习兴趣更浓,形成一种良*循环。
四讲。老师讲解同学在“找”中出现的疑点,并启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有些书本下面注释有的,要提醒学生作记号;没有的则要督促他们做笔记。这一环节,可进行个别提问,也可集体提问,还可交叉进行,相辅相成。例如上面提及的“孰视之”中“孰”作何解,可以提示《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过一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学生立刻回忆起此处“孰”是通假字,通“熟”、仔细,这样,“孰视之”中“孰”也就迎刃而解了。
五读。完成了上述四个步骤后,应让学生分段分节朗读,这有助于课文的完整*与连贯*。“读”时,应遵循古人“必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
六总。最后一个步骤后,也是很关键的一个步骤,是总结。通常语文老师都是不辞劳苦地“滔滔不绝”,成绩好的学生自不必说;对差的学生或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言,则多半是对牛*琴。我们认为可以让学生总结。让他们积极思考,归纳出本课的重点。学生踊跃参与,既锻炼了分析归纳能力,又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同时又一次巩固了本课知识点,可谓“一箭三雕”。
关于文言文教学三步法3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为:“诵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从要求中不难看出,初中文言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作品,还要对其基本内容有所了解。因此,在文言教学中,读、译、理解就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一、诵读
在文言文学习中,无论是哪一类文言文,读是首要环节。诵读就是要熟读成诵,在朗读的基础上读熟,直到能背诵。应该说,诵读是文言文学习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方法,如果连读都不读,那又怎么谈翻译,怎么谈理解。诵读不仅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对理解语音、语义和翻译都有较好的作用。诵读也是目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中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之一。在诵读的指导过程中,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教师泛读或录音泛读。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诵读中的异读破读、重音停顿、节奏韵律、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同时提出诵读要求。朗读中首先要注意的是节奏的划分,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句,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教师在泛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突出节奏划分,可边泛读边引导学生进行节奏划分。
第二,学生自读。学生在教师泛读的引导下试读,在掌握节奏划分的基础上在读中揣摩文章的感情基调,并在自读中理解相关的语音及语义。教学中对学生自读的要求一般为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读出感情。通常而言,在教学中,学生自读的时间要占整个诵读时间的大半。
第三步,重点读。所谓的重点读是根据作品内容对某一段或某几句话进行反复诵读。重点读的目的是让学生抓住重点,在读中理解作品的内涵。如《小石潭记》中写潭上景物“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就可重点读,因其中“悄怆幽邃”与前文“心乐之”相互映衬,作者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感情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在乐与忧中才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心境,也才有“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的升华。同样,在《岳阳楼记》中对最后一段就应重点读,最后一段以“嗟夫”领起,在抒情和议论中列举悲喜两种情境,衬托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理想境界,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言壮志,可谓悲凉慷慨,一往情深,感人至深。第四步为背诵。当然我们反对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提倡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在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而进行,切勿对作品都还没有理解就开始背诵,造成“读白眼书”现象发生。
二、翻译
文言文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的综合体现,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实词的意义,还要对文言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进行掌握。在教学中,翻译指导要坚持“忠实原文,保留原貌”的原则,即在翻泽中要做到做到“信、达、雅”。
在翻译中,常采用“一一对应,字字落实,虚词不虚”的方法来翻译常规句子。就初中文言文来看,大多都是较经典和简单的作品,翻译中只要才用先定词,后替换,再连贯的规则,基本能对全文进行疏通。
所谓定词是将句子中需要翻译的词语找出来进行翻译。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称”为“著称”,“食之不能尽其材”的“食”通“饲”,“喂”之义,而“材”通“才”,“才能”之意义。替换是将定下的词语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最后连词成句。如《三峡》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一句,(心得体会)其中“自”为“在,从”,“略无”为“完全没有”,“阙”通“缺”,中断。”于是连词成句“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
对于虚词,虽然有些时候不用翻译,但要引导学生掌握其基本用法。如《马说》中“不以千里称也”的“以”为“因为”,而“策之不以其道”的“以”则是“按照”之意。“其真无马邪”的“其”是为了加强反问语气。
此外,对重点词语,需要引导学生单独掌握。如《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中“白非:如果不是。自:如果。非:不是”。对古今义有区别的也要单独提出。如《三峡》中“或王命急宣”中“或”古义为“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同样如“至于”“虽”等词语也要提醒注意。
对于特殊文言句子则采用“增(补)、删、调、换”的方法进行翻译一、即对包含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的句子,这类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常规句子的翻译方法翻译基本上行不通,需要用补、删、调、换的办法,来解决。如判断句中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的句子“夫战,勇气也”,在翻译时“者,也”就就需删除而替换为判断词“是”。对于省略句则要补充出省略掉的部分,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在翻译时就要进行增补。被动句则要采用“换”的方法,如《马说》中“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的“于”就可替换为“被”。倒装句则要采用“调”的方法,如《陋室铭》中“何陋之有”就可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介宾短语后置的因其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如《曹刿论战》中“战于长勺”一句。
三、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要建立在诵读和句子翻译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来作为引导,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把握作品内涵。因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困难,教学中提倡逐段提问,最后归纳的方式来进行。
以《岳阳楼记》教学为例,对第一段学习后设问“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来说明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仍不以己悲,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第二段学习中则围绕“衔”和“
吞”二字来套就洞庭湖的景*。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写景上,接着以“然则”二字回转而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于是过渡到第三、四段中,设问“第三、四段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迁客骚人为何会有这样的心情?”来对古仁人之“悲”和“喜”讨论,进而为自己那“进”和“退”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誓言形成对比,最后再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表现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一直以来,文言文都是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问题,其实,只有善于抓住方法,文言文教学会变得轻松起来。学生学文言丈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在初中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还需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总结丰富,最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发展。
文言文阅读学习指导四步法4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又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传诵名篇。可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指导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试译
诵读。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一)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学生诵读。
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例如在韩愈的《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求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喜—悲—壮”的变化。前两段写壮美的山川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南昌美景,在诵读时应用稍快的节奏,读出作者饱览美景时的欣喜之情。而到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作者的心情便开始了从“喜”的高峰向“悲”的低谷跌落,因此在诵读时,应用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语调,读出王勃空有报国志而无报国门的悲凉之感。到了第四段,王勃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变化,他在“时运不齐”的悲哀和“不甘沉沦”的豪情的夹缝中最终完成了由“悲”到“壮”的飞跃,唱出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歌,因此诵读的节奏应由缓慢到急促,声调由低沉到激昂,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流程表现出来。
(四)试译。
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
二、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比如学习司马迁的名篇《鸿门宴》,在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形象分析时,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两种认识:一为“光明磊落”,一为“沽名钓誉”。争论尘埃未定,教师又适时提出疑问:①、“樊哙闯帐,项羽的表现说明了什么?”②“项羽如果杀死了刘邦,结果又会怎样?”③“乌江渡口,项羽如果听从渔夫的劝说,渡江而去,刘项之争又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几个问题合学生的思维又有了一个新的指向,他们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材料,以“鸿门宴上的项羽的表现”为核心问题,围绕“巨鹿之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一系列的故事,并结合毛xx、李清照、杜牧等人的诗作中对项羽的评价,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学论文)他们的“一家之言”得到了尊重,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课堂辩论中,他们从“*格即命运”的角度,深刻地认识了项羽悲剧的核心所在。
三、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的意味。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无论从立意、写法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感”,是反思,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在教学中,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
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学生再次进行美读,驱遣想象,去描绘,去描绘,去补充作品的生活画像,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高天上的悠悠白云;山谷中叮呼跳跃的清泉;夕阳中倦飞的归鸟;盛满快乐的酒杯;傲然挺立的青松,以及那金黄的菊花和碧绿的青草;再加上田间耕作的农人。从这幅洋溢着和平、宁静气息的图画中,不但能窥出作者的心迹,他逃离官场的决绝,回归自然的欢乐,同时也能体会出潜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一缕无奈和惆怅,从而完整地把握《归去来兮辞》“三分喜悦,七分感伤”的感情基调。
(二)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
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有的学生读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着,微风轻轻地拂动它满身的绿叶,于是,它又开始了轻轻的诉说。枇杷树,你是在说那个春天的故事吗?八年前,是她在这项脊轩的小院中亲手将你种下。哪能,那是一个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却只有我和你在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奇迹。枇杷树啊,那满树碧绿的,是你的思念吗?”归有光将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表面不动声*,小作者却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作者却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三)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
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的学生在撰写的读后感中,将陶渊明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观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进行了比较,对前者进行了批判。在交流时,其它学生对其的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偏颇,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到理*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学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补充了《已亥杂诗》、孙犁的《黄鹂》以及韩愈的《马说》等,这儿篇文章虽然所产生的时代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在“病梅”、“黄鹂”、“千里马”的背后,却隐藏着相同的意蕴。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思绪穿越时空的界限,真正理解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生命的极致,但这种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发挥,个*被压抑,人才补摧残,是一个社会最为学生的悲哀。”听到了那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叫做喊,体会到他们的悲哀与愤慨,希望和信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课堂学法指导模式,认为这一学法指导模式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廉说的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
文言文阅读学习指导四步法5
文言文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学课本上所选的篇章又大多是脍炙人口的传诵名篇。可是由于文言文产生的时代久远,中学生的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知识掌握不足等原因,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对学生文言文学习指导的实践中,我们探索出“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四环节课堂学习指导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诵读试译
诵读。所谓诵读,就是有表情地以记诵为目标的朗读。诵读是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的重要环节,它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会其思想感情,加强对文章的理解。文言文的风格是丰富多彩的,有的豪迈奔放,有的静穆闲适,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深沉凝重。它们都是作者心灵的产物和情感的结晶。因此,诵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能读出文章的语气、语调和节奏,表达出文章和作品内在的情感的过程。在诵读时,我们常常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去做:
(一)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必先论世,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同作者有关的材料做一些介绍,让学生对作品产生的时代和作者的概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扫除时代隔膜,使学生在诵读时能够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
(二)教师范读。
教师范读可以帮学生正音正字,同时利用自己的情感打动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学生诵读。
学生通过齐读或个别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诵读。教师针对学生在阅读中出现的语音、重音、停顿、节奏等方面的问题给以纠正。例如在韩愈的《师说》中,“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学生在朗读时总容易想当然地读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这两句停顿不同,表现为对词义的理解不同,断句出现偏差,所表现的语句理解就会大相径庭。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了解,要求通过语气语调体现出来。充分地调动目、耳、口、心,做到目观其文,耳闻其音,口诵其声,心通其意,真正做到“口而诵,心而惟”的境界。如在学习王勃的《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时,作者的思想感情经历了“喜—悲—壮”的变化。前两段写壮美的山川秀*,“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南昌美景,在诵读时应用稍快的节奏,读出作者饱览美景时的欣喜之情。而到了“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时,作者的心情便开始了从“喜”的高峰向“悲”的低谷跌落,因此在诵读时,应用缓慢的节奏和低沉的语调,读出王勃空有报国志而无报国门的悲凉之感。到了第四段,王勃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变化,他在“时运不齐”的悲哀和“不甘沉沦”的豪情的夹缝中最终完成了由“悲”到“壮”的飞跃,唱出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壮歌,因此诵读的节奏应由缓慢到急促,声调由低沉到激昂,把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的流程表现出来。
(四)试译。
试译就是在学生对文章进行诵读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对文章进行翻译的过程。学生在试译时,教师首先明示应遵循的原则,即“忠实原文,不违原意;弄清语序,辨析词义;前后联系,理清难句;固有名词,不必翻译”。其次,教师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目标,对于文言文程度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在“信、达”的基础上,认真地斟酌词语,努力向“雅”的高度攀登。再次,让学生自译,对于一些难句,可由学生互译,教师予以点拔。
二、讨论交流
讨论交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风格等方面的疑问进行切磋、探讨、交流的过程。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学生在诵读试译的过程中,对文章的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立意等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为各人的阅历、切入角度的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互相交流,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和交流的习惯。首先,教师作为一个组织者,要营造一种“茶馆”式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思维高度活跃,鼓励学生“质疑”。其次,针对重难点问题,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强求一致。教师再适时抛出一些“挑战”*的问题,使学生思维向更深更广的领域迈进。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总结评价。
比如学习司马迁的名篇《鸿门宴》,在对项羽这个人物进行形象分析时,学生经过讨论,形成两种认识:一为“光明磊落”,一为“沽名钓誉”。争论尘埃未定,教师又适时提出疑问:①、“樊哙闯帐,项羽的表现说明了什么?”②“项羽如果杀死了刘邦,结果又会怎样?”③“乌江渡口,项羽如果听从渔夫的劝说,渡江而去,刘项之争又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几个问题合学生的思维又有了一个新的指向,他们根据自己所积累的材料,以“鸿门宴上的项羽的表现”为核心问题,围绕“巨鹿之战”、“垓下之围”、“乌江自刎”一系列的故事,并结合李清照、杜牧等人的诗作中对项羽的评价,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在这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中,(教学论文)他们的“一家之言”得到了尊重,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在课堂辩论中,他们从“*格即命运”的角度,深刻地认识了项羽悲剧的核心所在。
三、鉴赏感悟
鉴赏感悟是一个感觉与理解、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活动。只有达到情感与理智高度结合的境界,才能真正鉴赏出作品的意味。课本上所选的文言文,无论从立意、写法还是语言风格上都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它的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多读多体会,并用读后感的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种“感”,是反思,是感悟,是总结,是发现,是创造,它能将学生的思维导入更深更远的境界。在教学中,这一环节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
(一)美读入境,感受文旨文情。
美读是使学生感受文旨文情,进入角*内心,激起情感流动的重要鉴赏手段。学生对文章进行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再次进行美读,并且认真咀嚼,品出文章的“真味”,获取更丰富的形象美感。这时的美读还可以帮助学生吸收、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言能力。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学生再次进行美读,驱遣想象,去描绘,去描绘,去补充作品的生活画像,头脑中就会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高天上的悠悠白云;山谷中叮呼跳跃的清泉;夕阳中倦飞的归鸟;盛满快乐的酒杯;傲然挺立的青松,以及那金黄的菊花和碧绿的青草;再加上田间耕作的农人。从这幅洋溢着和平、宁静气息的图画中,不但能窥出作者的心迹,他逃离官场的决绝,回归自然的欢乐,同时也能体会出潜伏在他内心深处的那一缕无奈和惆怅,从而完整地把握《归去来兮辞》“三分喜悦,七分感伤”的感情基调。
(二)含英咀华,体会文意文境。
要求学生从语言运用的角度,研习一些重点段落,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品语言的情感、意蕴和韵味。教师应及时指导、点拔和总结。如在教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有的学生读了“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后,写出了以下体会:“它静静地站在那里,仿佛在思考什么,又仿佛在等待什么。春日的阳光暖暖地在它身上流着,微风轻轻地拂动它满身的绿叶,于是,它又开始了轻轻的诉说。枇杷树,你是在说那个春天的故事吗?八年前,是她在这项脊轩的小院中亲手将你种下。哪能,那是一个多美的春天啊!可是如今却只有我和你在这里寂寞地等待,等待一个注定不会出现的奇迹。枇杷树啊,那满树碧绿的,是你的思念吗?”归有光将自己满腔的思念掩藏在亭亭如盖的枇杷树里,表面不动声*,小作者却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将作者却渗透在字面之后的沧桑之感和怀旧之情坦露在了读者面前。
(三)撰写感想,交流感情体会。
即学生学了一篇文言文后,将自己的感悟形诸笔端,写成读后感,并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交流。如学了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有的学生在撰写的读后感中,将陶渊明的“平平淡淡才是真”的人生观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进行了比较,对前者进行了批判。在交流时,其它学生对其的精神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偏颇,这样一来,不仅使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去重新塑造和描绘文学形象,增强了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而且在这种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四、扩展阅读
扩展阅读是教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以课文为中心,根据不同的学习重点,精心选择一些与文章立意、写作背景、语言风格等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构设一种辐射*的网状阅读系统,让学生在思维中进行比较、剪辑、组合的学习过程。学习文言文时,如果仅就文论文,学生很难摆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之感。有了这些文章做参照系,学生就容易与作者建立心理沟通,从而进入立体的艺术境界,审美活动也能最终完成从感*到理*的飞跃。通过这种方式能让学生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和系统的整理,这样,天长日久,学生便会在头脑中形成整体概念,信息网络,便于记忆,便于提取,也便于创造。
如学习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补充了《已亥杂诗》、孙犁的《黄鹂》以及韩愈的《马说》等,这儿篇文章虽然所产生的时代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在“病梅”、“黄鹂”、“千里马”的背后,却隐藏着相同的意蕴。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思绪穿越时空的界限,真正理解了“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生命的极致,但这种极致只有在一定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发挥,个*被压抑,人才补摧残,是一个社会最为学生的悲哀。”听到了那一个时代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叫做喊,体会到他们的悲哀与愤慨,希望和信念。
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尝试了“诵读试译,讨论交流,鉴赏感悟,扩展阅读”的课堂学法指导模式,认为这一学法指导模式能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储存越来越多文言资料,而且能将所廉说的知识迅速地迁移到习作中去。